第四卷 兩個戰場
第50章 準備尋求政治解決吧
結果,嗯,被吃掉了。
「是40師的嗎?」
「停戰已經三天多了,你們在後撤回安全的地方,還帶著鋼盔和防彈衣,有必要嗎?」
台灣,嘉義市。
「在韓國駐紮的8個師,都處於極度的疲憊狀態,急需休息。至少要原地休息一個月。」克拉克對情報司令部的查爾斯·威洛比說,「這種狀況我早就向情報系統透露過。韓國的36萬美軍不但疲憊,而且恐懼戰爭。據我所知,從1952年底開始,前線部隊就抗拒執行主動進攻的命令,以至於我們最近幾個月的主動反擊都是請求或者脅迫韓國陸軍進行的。如果讓他們立即準備調到台灣,再次與中國軍隊作戰,而且還是在中國的主場,這些陸軍官兵恐怕會發瘋。」
60師從嘉義市東面進山、到抵達島東側可望見環島公路,直線距離70公里,但全程爬山而且很多山得繞路無法走直線,因此前指預定留給60師的穿插行軍時間是48小時。
梵迪等了一會兒,美步40師的第一個車隊出現了,轟隆隆向南開,在梵迪所在的後勤站停了下來。
東京。
廈門前指已經收到了四五起被土人襲擊的報告。有被土人拖走吃掉的,有踏進竹籤陣一個排減員十幾人只好原路撤回的,還有掉陷阱里的。
又厚又重的、尼龍材料加插鋼板的防彈衣。沒有凱夫拉材料,這個時代的防彈衣可比後來重得多。
……
後撤之後美軍當然要繼續調整部隊,按照計劃,停戰協議簽署后國防部就準備將一部分部隊運回國內解散,美步40師按照排隊序列是最早裝船回國的,當然也最早從前線撤回後方。
「如果想活命,那就得給坦克加上這些東西。」坦克車長從炮塔頂探出頭來,克雷斯蒂說。
「對於部隊行進途中遇到的高山族群土著,堅持不先挑釁的原則,但如土著向我部隊攻擊,我們也要堅決還擊,不能因為土著的困擾而讓作戰行動收到阻撓。對於抓獲的土著,要不打不罵,但也暫時和*圖*書不要釋放,給予其足夠的生活物資,帶到平原地區集中看管。周。」
……
「那麼還是可以動用駐日本的第31師。」查爾斯·威洛比說。
嗯,到現在為止,有3個連正處於迷路狀態,另有5個連一度迷路,全靠連級遠程步話機聯絡指揮部才重新找准道路。
章震把葉灰說的記錄下來,通發部隊。
整個就不像是一輛坦克,而是一幢移動的鋼筋捆紮成的違章建築。
幾名在卡車車鬥上做出葛優躺姿勢的美軍抬眼看了看梵迪,都不願意說話,又低下眼帘繼續裝死。
第一輛坦克經過克雷斯蒂的眼前時,他幾乎認不出這是一輛M46「巴頓」式坦克。克雷斯蒂雖然是海軍雜誌的編輯,但他肯定記得「巴頓」不是長這樣的。坦克上原來圓乎乎的炮塔幾乎看不見了,被坦克兵們在炮塔外用鋼筋焊了一個籠子,這個鋼筋籠子幾乎和坦克車一樣寬,覆蓋範圍三百三十度——只有前方炮管和炮管兩側的很小一個角度沒有鋼筋籠子。籠子的鋼筋間距很小,大概不到2英寸,籠子兜住了炮塔,四周還放著一些雜物,看上去是坦克兵的生活日用品。
「小洪,你情緒穩定一下,說說在玉山到底發生了什麼。」
登陸打開局面后,20軍把軍指揮部從登陸場移到了嘉義市,20軍下轄的3個師,58、59師繼續南下進攻台南、高雄;60師將山炮和輕榴彈炮留在平原,輕裝部隊從嘉義市向東,以連為單位分路穿插翻越中央山脈切斷台灣島東側的交通線。
……
「對於台灣發生的突然狀況,恐怕我們現有的陸軍無能為力。」
「請問,你們是第40步兵師的部隊嗎?」梵迪又問了一句。
不過前指認為,相對而言舊原住民比新移民中立一些。居住在中央山脈的高山族群窮得一無所有,應該威脅更小,不會對我軍有太大仇恨。
台灣的高山族群,舊稱台灣生番、蕃人。關於這些土著的歷史,留下的文字m.hetubook•com.com資料記載極少,就知道他們在漢民族來台灣島之前就廣泛居住于台灣島,後來打不過漢人移民,到20世紀初,就只剩居住在深山的少數部落。不會耕作,漁獵為生,仇視所有外來人口——無論漢人、荷蘭人、日本人還是美國人,一律拿起長矛無差別扎。
「五個月。如果沒有停戰,我還要在那裡呆4個月。」
在朝鮮半島西線,美騎一師最早從前線撤下來,在天安市集合準備上火車開到釜山。
「請問,你在朝鮮戰鬥執勤多長時間了?」梵迪問那名還願意說話的美軍士兵。
「你以為我們手中的還是那種無堅不摧的鋼鐵怪物嗎?不。」車長跟記者嘮嗑,「這隻是個鐵制的會行走的棺材。我們奉命在漢江南岸把守,阻止任何中國或朝鮮軍隊渡河。儘管我們挖了一米深的防護牆,坦克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只露出炮塔,火力就能覆蓋漢江,但中國軍隊有的是辦法對付我們。他們會從2英裡外發射一種小火箭,正式名稱叫反坦克導彈……就這麼搖晃著,旋轉著飛向我們的坦克,然後,booom!」
……
「台灣土著高山族群的情況很複雜,我們和他們確實沒有階級仇恨,但由於文化偏差,他們一時也不容易接受我們。」長期在廈門駐防的10兵團司令員葉灰研究台灣情況最為透徹,他解釋道,「當附近有高山族群現身時,部隊指揮員應朝天鳴槍,事實證明先鳴槍的效果很好。如有可能,盡量避開高山族群的聚居地和控制範圍。要注意的是高山族群不是農耕為生,如果想著找到耕地痕迹才繞路那可能就晚了。漁獵民族活動痕迹的標誌是出現伐倒的樹木、食凈的野獸骨骸,另外就是陷坑……」
《紐約時報》記者艾哈邁多夫·梵迪帶著相機,在這裏等候從停戰後的軍事分界線扯出來的美步40師部隊。
……
「很難。據說這種導彈的步兵攜帶的,最少4名士兵就可以搬走一套反坦和圖書克導彈系統和導彈。看那裡,」車長指向自己炮塔的左後方,那裡的鋼筋看起來很新,顯然是換過,而且邊緣有些內凹。「3月2日,我的坦克在防禦陣位執勤時,就有一枚導彈飛過來,擊中了那裡。一聲帶著迴音的巨響。第二天早上,我們發現籠子的一側已經炸出了個大洞,謝天謝地,導彈的射流只在炮塔側面留下了一個很深的凹陷的印記,否則我們可能就要完了。」
「我們班在玉山的南麓遇到襲擊,二班長被土人吃掉了。」
「那些土人你們怎麼處理的?」
小洪——洪慶書敬了個禮,然後穩住心態,組織了一下語言,對軍長說道:
「我們在台灣島上的群眾政策需要重新考慮,至少是部隊要更謹慎。」粟裕說。
南朝鮮,大邱。
看粟裕臉色不太好看,章震寬慰道:「其實對我們的行動影響不大。總計犧牲2人、受傷五十多人,兩個連原路退回,60師有三十多個連在向東穿插,退回兩個連不會影響行動。退回原地的連還沒迷路的連隊多呢。」
「一連從玉山山南的緩坡向東行走,路很窄,前方的路況不明,為加快速度,四個排分三路行進。我們排走著走著,發現不遠處的樹上有一個土人朝我們又吼又叫,咕嚕咕嚕說著聽不懂的話。我們看他手裡沒拿槍,只有一根長矛,就沒想太多,也跟他講了幾句話,估計他也聽不懂,我們繼續趕路。」
不但炮塔大變樣,坦克車體也快看不出來了。這輛以及後幾輛坦克都認認真真地掛上了側裙板,從負重輪的上半圓開始一直保護到車體上沿,坦克兵又在側裙板外面也用鋼筋焊出了一層鼓起的籠網。車體正面也被改過了,七七八八地掛著許多鐵盒子,盒子外面再掛著備用履帶板。
……
外表不修邊幅,但這些士兵身上的著裝全都一絲不苟,到現在沒一個人脫下鋼盔,所有人都穿著防彈衣。
梵迪這才發現這些士兵們一個個面容憔悴,頭髮蓬亂地從鋼盔里伸出,鬍子至少兩和*圖*書英寸長。
「是不是因為在前線執勤的時間里,你遇到過一些不好的刺|激?」
張翔翼:「當時有多少土人,不,高山人襲擊你們?你們部隊當時在做什麼?」
台灣戰役發動前,前指已考慮到台灣群眾基礎的特殊性——特別差,登陸部隊已反覆強調提高警惕注意襲擊。台灣現在有兩百多萬從大陸撤過去的人口,除少部分是裹挾過去的,大部分是自願去台灣的。支持解放軍的怎麼可能自願去台灣那。所以登陸部隊的原則是盡量少與老百姓打交道,尤其是那些新移民聚居地千萬要小心,不要傻乎乎直接鑽到村子里聯繫老鄉、請求幫助。
「我們走了十幾分鐘,叢林里突然射出來好多箭,有四五個戰士中箭。我們朝後退避開靠近密林,但接著就從樹叢里跑出來很多土人,有的拿著弓箭,有的拿著長矛。一開始我沒有下令開槍,直到他們的長矛扎著了人我們才反擊。二班長大腿中了一箭,被土人拖走了,此外我們還有4名戰士被箭射傷,2名戰士被長矛扎傷。我們暫時退了下來,用對講機呼叫其他部隊,等了一個多小時,二排走山路過來與我們匯合,然後開始搜山。找到土人的村落時,二班長已經煮在瓦罐里了。」
當然,4月12日白天,克拉克還在西線視察的時候就知道了台灣突發戰鬥,但知道歸知道,克拉克也無法做出什麼有效的部隊調遣。
「北京也來電報了。」一名參謀說道。
張翔翼:……
「我們兩個排分三路進攻村落,槍一響土人就亂跑。我們俘虜了115人,跑掉的大約兩百人,擊斃4個土人。俘虜的土人已經帶回嘉義了。」
「是40師,撒旦饒恕了我們,我們可以回家了。」一名士兵終於開口說了一句話。
60師分散穿插出去不到24小時,有一部分穿插部隊出了一些狀況。軍長張翔翼在嘉義見的就是從山中返回的60師179團1營1連的一名排長。
美國海軍《水手》雜誌編輯克雷斯蒂在天安市的車站和圖書。二等人來看三等人撤軍……是因為海軍在停戰協議簽署后沒有太大的動作,不如來看看停戰後的美國陸軍。
「那你們能反擊中國人的襲擊嗎?」
他簽署停戰協議之後又在駐南朝鮮美軍視察了一輪,與李承晚進行了一次會晤,剛剛從釜山返回東京。
「當然。是非常不好的事情。我進入前線的第二個星期,當晚上我和艾迪、弗蘭克三人聚在一起,分享郵政包裹帶來的雪茄。我們一人點上一支雪茄,剛抽了第一口,四周就響起一連串的爆炸聲……後來連長告訴我,是中國人朝我們發射了12枚火箭彈。我身上的防彈衣鑲嵌著三塊彈片,右臂被彈片劃了一道三英寸的傷口。愛迪的左腳從膝蓋以下都不見了,火箭彈的破片削的傷口,就跟切割機一樣整齊。弗蘭克胸口嵌入一枚彈片,這枚彈片正好插|進他的心臟……在軍醫趕到之前因失血過多而死。從那以後,我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醒著還是睡覺,都永遠帶著鋼盔和防彈衣。」
現在的台灣島平原地區交通尚可,中央山脈根本無路,60師必須全程步行爬山,攜帶的最重裝備就是82迫擊炮和散裝108毫米火箭炮。但掐斷台灣島東側狹長小平地的交通線問題不大。
4月10日停戰協議簽署,雙方部隊遵照協議,在24小時內各後撤2公里,西線地區是美軍從漢江北岸將偵察哨撤回南岸,我軍偵察哨從漢江北平原撤回到東豆川和報川。
「沒錯!31師可以,你們可以把這個師扔到台灣去。但我想國防部考慮過這樣做的後果。艾克……總統先生,不要掙扎了,準備尋求政治解決台灣問題吧。」
「在過去的五個月,它們已是我身體的一部分。」士兵說,「儘管知道現在已經安全了,昨天我嘗試著脫下防彈衣和鋼盔走動,但一走出軍營的房屋,就不由自主地顫抖,恐懼,甚至走不動路。我掙扎著回去,把防彈衣和鋼盔戴上,才感覺好一些。他們也都跟我一樣。」
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