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68章 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人
看來小曹到蘇北農村,考察得挺仔細的。
「這個模型略為簡單粗暴了,」過了一會兒,唐華說,「建國后我們努力恢復生產、重修水利設施,許多民國時期荒廢的耕地重新成為可耕種之地,此外新疆和黑龍江在開墾大片的耕地,我估計在1960年以前,耕地面積的增長率還是高於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的。但工業化這件事情還是很有急迫感。」
小曹在車上問唐華。
邱少雲此時在哪呢?會不會也在什麼地方過著和平的生活?
「這是重慶農具廠,用的是重慶鋼鐵公司出產的鋼鐵。」
吳運鐸:「這些小夥子本來就很優秀,和他們在一起工作是我的榮幸,而不是我帶他們才成材。要說榜樣,50年51年,你、還有劉部長,我們在大連廢寢忘食研製40火和108火,那才是該說叨說叨的榜樣。小黃,放下掃把過來一下。」
除了全體洞窟化,為了防止工業區被一發沙皇核彈端掉,還建得極其分散,這導致80年代這些企業軍轉民都不好使——一個重慶的廠零件生產居然放在貴州,交通物流費用高,工廠運營成本高,工人也不肯跑這麼偏遠的地方上班。
「唐部長你好。」
反應堆在山洞里,鈈提煉廠在山洞里,槍炮廠在山洞里,子彈廠在山洞里,摩托車廠在山洞里,倉庫在山洞里,發電廠也挖一個巨型山洞裝進去,連工廠的員工食堂都特么建在山洞里。
農村窮,農村苦,這是真的。
小曹:「人均一般2到4畝,但有部分耕地輕鹽鹼化,當年分田和現在搞合作社的時候都盡量好田孬田搭配比例。」
打洞很燒錢。把這些錢省下來的話,一個工廠的投資至少能建出兩座工廠來。
黃家沖村外的山上閑聊,聊完兩人並不打算下到村子里尋訪,直接掉頭回停車的地方,回重慶。
「所以今年重慶的工業投資,重工業6億1千萬元,輕工業投資只有5500萬元,就是要想讓工業規模在幾年之後有爆髮式的增長。」
吳運鐸:「去年複員轉業,從志願軍的一個小通訊員變成工人,才一年時間,現在至少是5級鉗工、4級鍛工水平,每m.hetubook.com.com天還上夜校學習知識。黃繼光,這就是以前我常說的科學大王、兵器大王,唐部長。」
「小曹,這裏和你去的蘇北農村比起來,都有什麼區別?」
西南地區的工業急速發展,要到60年代末的三線建設。
黃繼光活生生站在唐華面前。
唐華:「農業還是不能放鬆,如果全國耕地面積無法明顯增加,那就用化肥、農藥、水利、良種,逐步推廣這些東西。讓全國農業總產出在跑贏人口增長率之餘,每年還有一定的凈增長,改善全國的平均生活水平。但我們還得快速發展工業和其他產業,讓更多的農民成為工人,這不但是使國家變強的方式,也等於是改善農村的平均生活水平。」
包括至關重要的放在重慶的10萬噸合成氨-尿素聯合生產線。
「小黃……黃繼光,你在志願軍是哪支部隊的?」唐華定定神問道。
1953年全國人口6億,也就是在這一年,統計全國農村人口每年的貨幣收入是8.6元。還有非貨幣性收入,就是自己種的米、菜等等口糧,折算價值幾十塊上百塊都有可能,但每個人一年到頭掙的票子,就是8塊6毛錢。
這些假設還都是建立在畜力耕種的前提下,如果以機械化農業為標杆,那更誇張,這個勞動力98%的生產力被封印了。
「15軍45師,嗯,135團,」黃繼光回答。
唐華和小曹都搖著頭笑了。
現在重慶的新建企業要麼在重慶市的長江碼頭附近,要麼靠著成渝鐵路及沿線車站,反正怎麼方便怎麼來。
六十斤稻穀賣五塊錢,是有點兒刻意壓低農產品價格,那不剪刀差了,漲價行了吧?漲一倍。
1954年日內瓦協議簽署,證明這個預見是正確的,中國可獲得10年的和平期。
……如果這些企業不是全都按核大戰下還能繼續開動的瘋狂標準建設,那就更更好了。
「今年的工業產值增長率,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又是20%以上,可能是在22~23%之間,」唐華說,「在國家計委看企業動態,有時候會覺得發展得太快了,心裏發慌怕翻車;但hetubook.com.com到農村看一看,又覺得這個發展速度不快,甚至還想快一點,因為這事真的很急。」
「這地方屬於沙壩鄉,離重慶大約80公里,」當地縣政府來了一個幹事當嚮導,他告訴兩人,「這還是直線距離。公路距離……不知道,那個村其實不通公路。」
唐華看過抗美援朝的所有軍的報告,長津湖戰役有楊根思與美軍同歸於盡。有松骨峰血戰。但沒有鐵原反擊戰,沒有上甘嶺戰役,沒有白馬山,沒有金城反擊。
「還能放寬一點。只要有牛,15畝也能忙得過來,而且種得還算細緻的。當然北方收割季節雨水少,拉的時間可以比較長,比四川有利。」
下一步的發展計劃,一是生產摩托車,二是再把108毫米火箭炮的生產線也從大連複製一套過來。
這點錢要買鹽買布,買農具買洋油——想多了,煤油燈那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才點的,平時根本用不起。
「老吳!?」唐華上前一步握住吳運鐸的手,「大連之後我們三年多沒見面了啊,現在怎麼樣?身體還行吧?」
唐華和小曹沒到重慶,車就拐到了岔路,開了兩三個小時,最後大概在重慶到瀘州之間的一處山村下車。
農民年收入10塊錢。
現在沒有……得慢慢積累。
唐華:「即使只用畜力,一個勞動力也可以耕種10畝地。」
「山多,地少。另外,……村子的房子看起來比蘇北還破。」
經過幾次兵器工業的調整,吳運鐸現在是機工部第一機械工業局的副局長,位置等於是以前的兵工總局西南分局局長。
一旁的建設廠廠長傅立明說:「老吳說是休養,其實還在親自操心很多事。建設廠下一步的工作是具備生產108毫米火箭炮的能力,老吳說,這工作一定得是他來干,換誰都不行。這不又吃住在車間里了,還收了好幾個徒弟。」
小曹點點頭,又說:「對了,剛才聽廣播,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出席歐安會之後有一個講話,裏面提到咱們了。」
唐華點了點頭,「不過,重慶今年的重工業投資,有一些並不是提供生產資料的。」
以為打洞不要錢https://m•hetubook•com•com啊。
這是原來的歷史……
「志願軍戰士都是好樣的,抗美援朝15軍我的印象很深,第五次戰役、東豆川反擊,都是經典之戰,」出來之後,唐華對小曹說,「你那時候也回到志司了,肯定也知道,對吧。」
……
知道面前的人是唐部長,黃繼光一下變得膽怯,憋了好久說出一句話「唐部長您好。」
小曹:「……我明白你剛才說的『很急』是什麼意思了。」
「小曹,你在蘇北考察了一個月的農村,今天我們也去農村轉轉。」
唐華和小曹只是坐車從廠門口經過,都能聞到裡邊飄出來的尿素味。
……
……
企業的建設標準,只有建設兵工廠做了一定的防空襲考慮,其他企業是按照唐華「怎麼建運營成本最低,就怎麼建」原則定的。
小曹:「發展農業確實刻不容緩,除了興修水利、開墾耕地,更關鍵的是建立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產業,實現農業現代化。」
有人說都怪工農剪刀差搞得,這是片面的。
唐華:「老吳做榜樣,帶徒弟一定能帶出一個又有技術又有衝勁的團隊來。」
建設廠現在獨家供應全軍的60毫米、82毫米、107毫米迫擊炮(的炮彈)、120毫米迫擊炮、擲彈筒、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105毫米無後坐力炮,另外可以生產50半自動、50班機等槍械、40毫米火箭筒、幾乎所有的我軍制式的子彈。
小曹:「是呀,現在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土地都跟不上人口的數量。52、53年,蘇北就有土地兼并的現象了,我們政府沒有禁止土地買賣嘛。手裡有餘錢的人從其他農民手裡買地,他就算買到比人均高兩三倍的地,也是自耕自種,不僱工就不是地主,沒人管得著他。如果不搞合作化和人民公社,過幾年就會餓死人。」
唐華:?!
唐華現在的震驚表情估計把黃繼光嚇著了,不由自主地向後退了一步。
雖然三線建設幾乎全是軍工企業以及為軍工企業配套而建的上游工業,但三線建設讓西南數省快速擁有了大量的工廠和產業工人,城市擴大、電力供應成倍增加、交通大發展,為80年和-圖-書代及以後的發展打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這說的就是重慶兵工廠(建設廠)。現在的建設廠比歷史上擴建得更早,規模更大。
幸運的是,現在這個時空,這兩條好消息都存在。
農民年收入15塊錢。
所以,現在往重慶放的企業除了重慶建設兵工廠,往成都放的企業除了成飛,其他都是民用工業。
小曹:「那就是說,我們每年城市化的速度,必須要讓城市人口的年增長數量大於全國人口的凈增加數量,這樣才算是讓農村的人均耕地數出現增長的勢頭。」
一個身高不高但很有精神的小夥子應了一聲跑過來。
把四億人從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那麼,請給四億工業人口的生產資料。不管大工廠還是小工廠,不管中央直屬企業還是鄉鎮集體企業,反正要工廠要企業。
再漲?翻到三倍?
可惜放眼世界,已經沒有大片的未墾之地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唐華也打不下來。
唐華:「人均9分地,打下來的糧食留夠口糧,留夠種子,交了公糧,剩下幾十斤,賣了5塊錢,這5塊就是全年的收入了。黃家沖人均0.9畝地,在這一帶的村子里是偏少,但也還有更少的。」
「建設廠,重慶兵工廠,到了。」
兩輛車開到沒路的地方,再翻過一座山頭,一行人這才看見一個山間的村子。
夠幹啥的。然而這時候你抬頭看看四周,我親愛滴達瓦里希,糧食價格上漲300%啊,全國怕是已經亂成一鍋粥了。
「蘇北到底還是平原地區,交通也比這兒方便,」唐華說,「看縣政府的統計,這個黃家衝去年人口1816人,有水田880畝,坡旱地763畝,總共耕地是1643畝,人均9分地。蘇北那些農村人均耕地大概是多少?」
「但這個村子,就算老人和兒童不下地幹活,每個勞動力也只需耕種2畝地,」唐華說,「至於蘇北那邊,人均2畝就是每個勞動力耕種4畝到5畝的地而已。」
為了趕成飛殲教-1的首飛,唐華在重慶上岸就直奔成都,看完首飛、安排成飛未來發展方向,之後再返回重慶繼續做事。
所以關鍵原因還是:一個可以耕種10畝地的勞動和_圖_書力,現在只耕種2畝地(生產資料供應不足),他80%的生產力被封印了。
唐華:「1953年全國凈增加人口960萬,城市化率是13.31%增加到13.7%……」
1951年6月的東豆川反擊戰是15軍在朝鮮的最後一場惡戰,戰後15軍休整,再回朝鮮時朝鮮半島已陷入平靜,沒什麼大仗了。值班一個周期,15軍再輪調回國,再就是被粟裕抓去作為台灣戰役的預備兵團,但最後也沒用上。
唐華:「化肥、農藥和農機,這仨產業都加上,佔用的工業人口不會超過一千萬人,就可以為全國的耕地提供足夠的農藥化肥。但是,我們現在談的不是把一千萬農民弄進城去生產化肥農藥,而是四億,把四億人從農村人口變成從事工業或其他產業的城市人口。」
去年主席宣布裁軍到240萬,這是主席、總理預見到了中國有可能在冷戰背景下獲得一段時間的冷和平。
假設每個勞動力給夠10畝地,他交了公糧留了種子和口糧,還能拿出一千斤稻穀去賣,就算還是8分錢一斤稻穀的收購價,每年的貨幣性收入也有80塊錢。
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51年參軍,1951年7月作為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2營6連的通訊員入朝參戰。1952年10月19日,在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所在連隊攻擊597.9高地,為保障主力進攻,黃繼光負傷后躍起,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地堡機槍眼犧牲。
當年的三線建設以喪心病狂的「工廠洞窟化」為特色。
現在全國人均耕地比21世紀要多,人均2畝多的樣子,但存在著東三省、新疆這樣的地多人少的地區。西南人口密集的山區省份,耕地向來就少,像黃家沖這樣的情況很普遍。
「現在在重慶安定下來,休養得比以前好多了,」吳運鐸說,「這兩年因為閑著,學通了俄語,看了很多書,正在學英語。」
……
簡單一算,不達標。農村人口仍在快速增加。
……如果當年建在三線的不全是軍工企業,那就更好了。
「這是公私合營永利化工重慶分廠。投產好幾個月了,聞這工廠的味兒就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