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67章 成都的飛機作坊
唐華:「必須做好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準備。」
——不知道這算笨鳥先飛還是后發先至,112A廠在有板有眼地落實米格-17的全套生產線的時候,成都平原的這個簡陋的飛機廠,把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送上了天。
目前有兩個工廠能夠生產氟化氫,一個在長春,光學玻璃和光纖產業專用,原先就有一個小廠,去年從蘇聯購買設備大擴建,擴建完成後產能會提高四倍——但提高的這四倍產量也會被玻璃和光纖全部用掉。
雙發版的殲教-1被牽引車拉出機庫,在跑道就位。十幾個地勤人員圍著殲教-1忙碌,飛行員上飛機之後逐項試操縱功能,每試驗一項就由地勤人員反饋飛行員是否正常。這其實在昨天和今天上午已經進行過全套檢查,但起飛前還要檢查一次。
兩彈工程現在的架構,被總理稱作「一唐二錢」,理論上唐華其實也在管著核工程。
難點就是如果核工程啟動,每年需要把上百噸甚至幾百噸天然鈾製成六氟化鈾,這就需要既上規模,又要保證設備長時間無故障運行。
……
1904年1月,四川總督錫良奏准設立「官辦川漢鐵路公司」,開始搞民間集資。現在看來,設立這個公司集資修路,有點像21世紀的某些畫大餅集資詐騙案。
「唐部長,這個氟化物生成器和擴散膜,是打算在蘇聯不提供援助的時候自力研製的吧?」小曹問。
「今年2月,蘇援設備和引英設備的合體調試完畢,奧林匹斯發動機和毒蛇發動機我們都拿到了一些技術資料,但奧林匹斯的設計有些棘手,我們首先試著造毒蛇的樣機。112A廠沈飛已經佔了渦噴-1的序號,我們這個就叫渦噴-2。」
1954年9月,渦https://www.hetubook.com.com噴-2地面試車通過。10月,成飛把生產出來的渦噴-2焊在圖-2腹部上天試飛。——其實這時候渦噴-2還沒有經歷地面長時試車。
成都飛機聯合體——飛機廠、發動機廠和設計所——在1952年時還沒被列入開工建設的日程,正常應該在二五計劃後期開始興建。不過中英的秘密貿易既然已經來了,那總不能讓這些設備放在倉庫里生鏽,唐華要做的就是順水推舟,在中國的腹地再造一個戰鬥機(殲擊機)設計生產基地。
兩人談天之時,殲教-1就完成了第一次飛行——也就是在機場旁邊飛一飛,轉個大彎就降落,前後不到15分鐘。不過就在轉彎時,飛行員報告還真遭遇了一次左發停機,好在空中重啟成功了。
「如果過會兒蘇聯又答應援助我們搞原子彈了呢?」
鈍圓的流線型頭部,兩側進氣。縱列雙人座艙唐華看著特眼熟,這肯定是從米格-15教練機上拆過來用的。平直機翼,尾翼和垂尾看起來更像是放大版的拉-11而不是米格-15的樣式。不過氣動外形方面屠基達既然敢於這麼設計,那肯定是在哈工程做過風洞試驗,成飛現在也有靜力試驗設備。
成都飛機製造廠&成都發動機製造廠的跑道上停著一架圖-2。看得出來飛機這段時間經常飛,輪胎和舷梯都一副用久了的模樣。實際上這架飛機半小時前剛進行過一次試飛,5分鐘前才落地。
詹天佑給出的路線設計圖可以說「滿含對大自然的敬畏」。
這是1953年初中國和英國秘密貿易的成果,羅羅-布里斯托爾「毒蛇」小渦噴的仿製版。
成都,青羊區。
唐華:「1904年的hetubook.com.com清朝低估了川漢鐵路的難度,或者說,清朝的統治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川漢鐵路意味著什麼。1913到1915年詹天佑真正進行工程勘測,他給出的規劃圖就能看出來川漢鐵路是多大的一個工程。」
唐華首先想的是比較壞的情況,那就是1955~1957年沒和蘇聯達成比較大的援助協議。
……
「1904年清政府就計劃修築川漢鐵路,因為這條路的集資問題還引發了保路運動,」小曹說,「然而清朝滅亡后,民國幾十年,川漢鐵路只鏟了鏟草皮。我們的交通建設得加快了。」
「飛機空中轉向的時候,轉彎圈外沿那台發動機可能會工作不正常,」唐華說,「如果空中單發停車不要急,一台發動機也掉不下去,改直飛之後嘗試空中重啟。」
「剛才我是看到發動機的左右進氣口,所以猜測發動機在飛機狀態改變的時候會出一些狀況。」飛機升上天之後,唐華說。
「起飛之後一切操作求穩,加速要緩,爬升要緩,轉彎也要平緩,」走到飛機旁,屠基達最後一次囑咐試飛員,「發現機械故障不要慌,確信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故障原因,然後做出補救。完成必要的試飛項目之後即可返回。」
作為主席的兒子,在國家計委小曹既要學習工業建設和工業規劃,也很自覺地關注農業發展情況。
第一次勘測的線路詹天佑並不滿意,他還想進行第二次復勘,但1919年詹天佑病逝,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唐部長,我們其實主要工作是仿製發動機,發動機仿製出來之後順便造了一架飛機。」
屠基達:「我可沒想這麼遠,現在只是努力讓成飛的設計隊伍動起來,甭管設計出來的飛機性能好不好,有設計經https://m.hetubook.com.com驗之後做進一步的工作就順利多了。」
——這不是雙發版的殲教-1么?
在渦噴-2試製時,屠基達就在暗中設計一款噴氣式教練機。唐華現在回過頭,就能看到機庫大棚中的那架小飛機。
屠基達:「這個問題是得解決……進氣道不能埋在機身里,要和機身隔開。不過,要稍微增加一點重量了。」
「南昌飛機廠正在製造初教-5,」唐華說,「你這個飛機如果批量生產的話,大概是定位為中/高級教練機。」
……
1954年2月與蘇聯簽訂的原子能合作協議,送進來的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國內能玩到1955年底。之後該如何走,就有全獨立自主和部分外援兩條路線。
第二個廠在包頭,新建的下官地化工廠(對外稱包頭第二農藥廠),這個廠唐華放在包頭就是為了生產六氟化鈾準備的,當然沒六氟化鈾生產任務時氫氟酸也可以生產除草劑。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逃亡海外,可算是能有一個比較靠譜的專業人士來設計川漢鐵路了。從1913年9月到1915年,詹天佑出任北洋政府的鐵路督辦,他發現必須繞過萬縣,宜昌秭歸段也得改線,路上的幾個超長隧道超出了當時的工程能力,只能繞大彎,而且坡度高達3.7%,幾乎是鐵路線路的極限。在一些地方詹天佑甚至不得不使出他修京張鐵路時發明的之字形線路來減緩坡度。
但總的來說效果還不錯,地面試車測得最大推力1.22噸,雖然還沒做完長時試車,但前後幾十小時的試驗渦噴-2都能正常運行。小毛病是有,比如一開始的油路斷路,後來修復了;接近最大推力時發動機振動問題,也解決了。又不是噴零件這種事和-圖-書故,小設計缺陷總是能克服的。
屠基達:「是……飛機表面存在的附面層紊流,進入發動機之後搗的鬼?」
原來的殲教-1裝1台米格-15比斯上用的渦噴的縮小版,最大推力1.65噸,現在這架飛機裝2台渦噴-2,總推力2.44噸。
川漢鐵路的原規劃線路中,成都到重慶的川渝鐵路1953年通車了,這段有一半是在成都平原上,不難。
不過錢三強主持核項目並不需要唐華操太多的心。如果說唐華現在有操心的事情,那也是1956年及以後的核工程怎麼確定。
重慶到宜昌的宜萬鐵路、宜昌到武漢的漢宜鐵路,到21世紀第二個10年才修通,這還是因為劉志軍這個瘋子的推進才啃下來的。
這幾天,「小曹」也到了上海和唐華匯合。小曹也早就離開北京,但中途在魯西南和蘇北停留了挺長一段時間,考察今年夏季淮河水災損失和災后重建情況,寫一份考察報告遞交給上級。
唐華:「這個想法很對。……這個飛機只要能飛起來,再平穩落地,就說明設計團隊過了第一關。而且很不錯,如果你們這次試飛成功,這是中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升上天空。」
不過要說生產聯合體,此時還是沈飛的完成度更高。成都只有發動機生產線和一個飛機製造作坊,並不具備批量生產任何飛機的能力。
「那沒有關係,化工局和重機局會繼續推進這兩個東西的研究,」唐華說,「如果說有變化就是可以拿著蘇聯給的實物或者圖紙來研究,中間略微跳過幾步,但最終得形成研究更新的能力。」
唐華點點頭,「米格-15、15比斯、米格-17都是機頭進氣設計,不會遇到這種問題。殲教-1是兩側進氣,空氣流經機頭再到側面,表面和圖書產生的紊流直接進入進氣道。如果氣流一直是穩定的,頂多也就是發動機渦輪轉子受力不均勻的問題,但如果是在轉向或做其他的機動動作,那就不一定了。」
至於氣體擴散機,得先從利於分離鈾235和鈾238的擴散膜開始準備。
在上海唐華找到了簡法制重金屬氟化物的設備,如果以這個反應釜為基礎改進,可以搞出能用的六氟化鈾工廠——硝酸溶解黃餅,加氨製成重鈾酸銨,還原成二氧化鈾後用氫氟酸生成四氟化鈾,另一條線用氟化氫制氟氣,氟再與四氟化鈾反應得六氟化鈾氣體。
從上海鐵路到武漢,從武漢乘船到重慶。
聽了唐華的解釋,小曹也有點惆悵:「長江航道是一條慢速貨物運輸線路,如果需要更快一些的貨運或者運輸人員,還是得有一條鐵路。」
更稀奇的是,這架圖-2現在是三引擎發動機,左右機翼的兩具活塞螺旋槳推進器之外,飛機腹部掛著一台小噴氣發動機。
既然小曹到了上海,那下一步工作就可以動身了。
「這條鐵路等於打通三峽,」唐華說,「地形困難,地質複雜,不但山多,還有溶岩地貌。……等未來技術的發展吧,用人類的蠻力來解決大自然的蠻力。」
地勤人員撤離,發動機啟動,尾部噴出兩團火焰,飛機在跑道上前進、加速,輪胎離地。
現在的成飛除了少數屠基達這樣的從哈飛、沈飛抽調過來的人員,其他一大半都是新手。有的是初出茅廬的理工科畢業生,有的剛剛脫下軍裝轉業,有的其實以前是修飛機的和修坦克的。其中的主任設計師屠基達今年才27歲,1950年從上海交大畢業。
這首先得準備一個氟化氫-六氟化鈾製備工廠。
武漢到重慶的水路比較考驗耐心,這個年代最快的船也要三天四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