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87章 兩院都成立了
「李先生和黃先生二人的學說,如果我只糾正其中一人論述中的錯謬之處,今天的會或許能講完。但兩位今天都發言了,謬誤太多,我都不知道該從哪開始說起呀。」
於是兩人就掐了起來,到現在已經掐了十多年了。
華老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幾個方面的研究都可居於世界最頂尖的那群人之列,獨創的成果是「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
他也是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的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黃汲清就在這個學部。不巧的是,李四光今天也從中科院跳到工程院來參加學部會議。
兩人角力變成三方混戰是什麼感覺。
李四光創立了中國大地的地質力學。黃汲清創立了多旋迴構造理論。
他們兩人……的黑歷史……大概是這樣的:
1949到1955年,老郭逐漸調整了原來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機構,把各個研究所改造成學部,然後學部下轄一個或若干個研究所,分佈在全國各地,當然,北京最多。
唐華提出這個問題,在坐的十幾人中只有一兩個人點頭表示略有了解或聽說過。
唐華推掉副院長、推掉數學-物理學部主任的職位,只是數學-物理學部的一個學部委員。
謝家榮放下本子,搖搖頭。
但是,黃汲清和陳國達合作創立的「地窪說」,與李四光的「第四紀冰川運動」學說是格格不入的。
人類對地底下的東西所知實在有限,21世紀如此,20世紀50年代更是如此。每個潛下心來,專註研究地質的學者,都會發現前人沒研究過的領域,然後在自己的hetubook.com.com獨家發現的基礎上形成一套理論。但每個人做出發現的領域都不一樣,把各種理論合在一起,就是一場混戰。
一片祥和的會議,那唐華就來扔個炸彈。
總之,今天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的委員會議,唐華聽兩人爭論時蹦出的地質學名詞越來越難懂,雖然都是漢字,連起來字面上是一個意思,但聽兩人的前後文,好像又是另一個意思。
「如果想讓遺傳學說從一種猜想演化為一種工程技術,還需要對遺傳物質進行分子層面的分析。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各位是否進行了跟進?」
本來唐華的意思是把這兩個老頭隔離開來,一人呆在一個院多消停。看來是無法隔離了。
成立大會期間,唐華基本和數學-物理學部的學部委員們在一起聊。數學-物理學部一堆的熟人,除了趙忠堯、錢三強這樣的雙料院士,還有吳有訓、王淦昌、華羅庚、蘇步青、陳省身、彭桓武。
「完全明白。華老,辛苦了。」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的情況也差不多。錢學森帶著學部委員們規劃下一步中國的航天工業體系如何構建。
後世工程院院士動則調動數以億計、甚至十億計的國家建設資金。而科學院院士除了小部分熱門專業領域的外,其他的院士……並不是土豪。
這個時代的工程院,大概率也是這個樣子。
這就沒什麼爭執了吧。
這個加密法等於杜絕了一切用經典手段破解密文的可能性。即便用計算機,在知曉了加密演算法的情況下,要暴力破解獲得密鑰,用TC55來演算,也要算六百年。
看來,國內的摩爾根遺傳學派還需要一台好的電子顯微鏡。和_圖_書
中國工程院成立大會並沒有這麼多外國代表團,因為蘇聯現在並沒有成立工程院。
「今年3月青島遺傳學座談會大家有的參加了,沒有參加的也看到會議報告了,」唐華說,「基因遺傳學說的科學地位現在是獲得了肯定。但是,我說個個人看法,分子遺傳學現在仍然有很大的碰運氣成分。」
丁穎:……
從抗美援朝結束,王永俊回到北京時項目啟動,到現在正好兩年時間。但計算機加密機並不是一個可以很快做出來的東西。在設計加密流程時,王永俊就不斷地考慮「如果我來破解這個密碼,我有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那麼會不會把現在發明的這套密碼體系破掉」。
「華南的糧食生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大學農學院在做選育優良稻種,改進栽培技術的工作,希望農學部能予以更多的支持。」
「唐部長,我們搞的那個東西,最近就會有突破。」華羅庚對唐華說。
1926年,丁穎在廣東茂名的南路稻作育種場工作時,看到國外各種作物雜交有時候能增產的論文,就試著用竹黏稻與一種叫「犀牛尾」的野生稻雜交,培育出一種新稻種。經過幾年的反覆測試,定名為「中山一號」。
王永俊表示數學理論方面需要更強的數論支持,唐華就遊說華羅庚加入了研究小組。
……
原因也很簡單,李森科學派在科學院,摩爾根遺傳學派在工程院。
這六個研究方向在開會之前老郭和唐華碰過。
唐華:「丁老,說到這個我想起來一個事,您1926、1927年成功進行了水稻的雜交育種,我看過您之後發表的論文。」
華羅庚現在給王永俊當數學理論顧問。王永俊主持的工作是計算機加密機研和-圖-書發。
……
但是唐華已經感覺到,以後中央可能更看重中國工程院。
兩人的理論一合,就是唐華編寫的有限元數值分析程序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大會,1955年6月2日。
總理先講話,祝賀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講了中科院的設置目的。
然後是老郭宣布同期成立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球物理學部、哲學與社會科學部。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完全就是自家人在開項目總結會和項目討論會。
原子核物理的研究;量子力學的研究;中國地質理論研究;高分子化學研究;蛋白質與遺傳物質研究;近現代史和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
「那什麼……謝委員,您要不也說兩句?」趁李四光和黃汲清喝水的空當,唐華看也是地質學家的謝家榮在會上就是坐著聽,不怎麼發言,就提醒提醒。
唐華記得後世的一種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最大的問題是可能學術造假和縱容學術造假。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會出問題,他們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非法挪用資金(腐敗)。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在分析羅莎琳德用電子顯微鏡拍攝的DNA晶體X射線衍射照片時,突發靈感,構築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磷酸根在螺旋的外側構成兩條多核苷酸鏈的骨架,方向相反;鹼基在螺旋內側,兩兩對應。
另外哲學與社會科學部也不能沒事幹,近現代史和近現代思想史就是給他們倒騰的。
現在丁穎在工程院農學部,更多的是在研究水稻的光、熱、水、肥對產量的影響,劃分中國南方稻作帶這些工作。
「華-王加密法」不是華羅庚和王元,是華羅庚和王永俊。雖然王永俊表示他只是個密和_圖_書碼破解驗算人員,演算法是華老搞定的,但華羅庚堅持用兩人的姓氏命名這套加密理論。
趁著成立大會剛開完,學部委員們都會在北京呆上一段時間,工程院就召開了8個學部的首屆學部委員會議。
農學部的委員會議就一片祥和,這氣氛太舒服了。
黃汲清提出不僅海相生油,陸相也可以生油。李四光的地質力學體系提出中國新華夏構造體系有三個隆起帶和三個沉降帶。
現在的中國科學院共有學部委員(院士)135人,中國工程院有學部委員(院士)120人。
老郭又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科學院開展的6項重點工作:
考慮到這一點,中國工程院的辦公廳還是不能省略的,除了編製通發給所有學部委員的中國工程院技術簡報,另外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監督院士們對資金和資源的調用情況,別半路走錯了。
「在此鼓勵中國科學工作者要團結起來,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努力提高科學研究工作的水平,為實現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而奮鬥。」
不能增產的稻種要來幹嘛?丁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廣東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種》,然後就把此事忘了。
「中山一號」是中國第一種雜交水稻。然而……它的產量和竹黏稻沒有一點差別,就是根扎得比竹黏稻略微深一點點,比較耐操。
丁穎:「哦,那個啊。……是我初步掌握了遺傳方法之後,做的一次試驗。論文是《廣東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種》,沒想到唐院長也看過。」
華羅庚加入研究小組,知曉了我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密碼破解戰績之後,他是興奮得抓耳撓腮,過去的兩年時間他甚至將自己的工作整理成了三篇論文,雖和*圖*書然沒有能發表的地方,但華老把論文寫得非常精彩。
唐華:「丁老,您之前還研究過,證明了中國水稻是源於中國南方的野生稻,所以,您有沒有想過,雜交之後的水稻沒有像雜交煙葉、雜交土豆那樣增產,真正的原因是竹黏稻與「犀牛尾」的親緣關係太近了,因此顯不出來雜交物種的增產效應?」
就如上個月安排的,總理參加科學院成立大會。除了總理,出席大會的還有蘇聯科學院代表團、波蘭科學院代表團,其他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也各派出科學家代表來參加成立大會。
突破是在5月初,唐華已經看見了「華-王加密法」最終完成的報告。
「憲法通過以後,中國科學院已不是國務院的組成機構,而成為獨立的學術研究和領導機構。」
DNA模型還提示了DNA的複製機制:由於腺膘呤(A)總是與胸腺嘧啶(T)配對、鳥膘呤(G)總是與胞嘧啶(C)配對,這說明兩條鏈的鹼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只要確定了其中一條鏈的鹼基順序,另一條鏈的鹼基順序也就確定了。
比如新冶鍊技術、石油地質兩個項目實際上已經啟動了,流域規劃調查、熱帶植物源的調查農業部在做。工程院拐走了這些技術類項目后,添加了幾個偏理論性的研究。
……
……
唐華把食指放在嘴邊「噓~~~」了一聲,表示不要在這裏多說。
原本1955年中科院成立時宣布在一五計劃期間開展10項重點研究工作。然而因為中國工程院的成立,其中一大半變成了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向國家建議進行的重大工程技術項目了。
丁穎說。
唐華:……
中國工程院。
華羅庚見唐華做出神秘莫測的動作,也笑道:「不辛苦。很有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