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急行軍 第110章 閃亮的光頭出現在台下

第五卷 急行軍

第110章 閃亮的光頭出現在台下

……
在主計算層,50台T55M排列得整整齊齊,整個大廳也還算安靜,但從T55M面板上的小燈可以看出,所有的計算機都在運行。這個時代的晶元發熱還用不著每個處理器都帶個風扇的地步,只需要整層樓做好通風換氣。
「我們……是想用一些探測手段找到長陵的墓道入口,然後挖掘正確的探洞,打開入口,」郭沫若說,「只是長陵很大,人力挖掘困難而且有一些危險,所以想到了工程機械……」
在去蘇聯之前,唐華最後一件事是給郭沫若添了個大堵。
「那種探洞不僅危險,技術上我覺得也很落後。」
「建地基、然後將穹頂建起來,這就對地宮以及其上的殘存封土作了徹底的密封。然後,往穹頂密封的空間注入惰性氣體,可以是氮氣,但我認為最好是注入氬氣。之後的發掘工作,發掘人員就佩戴封閉循環的呼吸面罩進入穹頂內工作。」
……
「我們正在對數據精確計算和處理,而且處理的數據量越來越大,未來將出現海量數據的基礎,也一定會出現並建立新的秩序方式,並且不斷的循環。而且,數據本身就是在追求效率,是不斷地用更好、更快速的方式來理解和傳播信息。」
不過,產業平衡發展也意味著地方工業(少部分重工業大部分輕工業)的增長會高於預期,尤其是在重點關照的那六七個大城市。
計算中心就是按中方提供的構架圖和計算機設備建立起來的。當然這棟大樓不是,這是蘇聯國家計委按照T54計算機的尺寸和自己預計的使用量建造的,所以六層的大樓現在只用了一層半。
……
顯然,郭院長一定是被攪暈的。因為和他對線的是資訊理論和信息熵概念的提出者。
會議議程是第一期工程總結和第二、第三期工程規劃研討,第一天唐華雖然掛出了整個m.hetubook.com.com系統完成後的概貌,不過主要是在談概念。畢竟有7天的會,關於全系統怎麼布置,有的是時間討論。
「薩布羅夫主席,您好。」
莫斯科。
但是話說回來,高鐵的路基平整度不是現在的普通鐵路能比的,西伯利亞鐵路以前行駛速度55公里/小時,現在提到70公里/小時,路基看得出來並沒有進行全面改造,是比1954年的時候顛了點兒。
「在計算機中,信息以「1」和「0」來傳送。我們這個世界的信息正在越來越趨向于數字形式,在未來的某一天,人類社會絕大部分信息存在的方式都會變成0和1。這就是信息時代,技術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映射、相互流通的時代,是數字技術為運作規則的時代。」
決策作出之後,讓什麼人來執行自己的決策?主席選擇了在這之前實事求是、就事論事地和他抬杠的人。
薩布羅夫:「國家計委現在的重點是修筑西部的計算機通信網路,但是從莫斯科到遠東的通信幹線光纖化已經提上日程了。」
郭沫若和吳晗大概從來沒見過這麼「盜墓」的。這不是打洞,這是把當年朱棣死後修建長陵的過程:蓋地宮,送棺槨、封口、填土——再倒著播放一遍。2
「它的運作規則是什麼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傾向秩序性、高效性、即時性、動態性、可複製性和永久性。」
唐華就是看看他設計的計算中心架構運行得怎麼樣。
李復春:「之前在北京的蘇聯國家計委同志說了大致的情況。計算機和數字通信網路對我們國家計委的工作有很大提升,對蘇聯國家計委的工作效率提升更大。可是我們這邊的計委工作計劃還沒法做到蘇聯那麼細緻準確。」
「關於光纖通信線路,其實不但可以用於城市之間www.hetubook.com.com的遠距離通信,計算機機房之間採用光纖,也是未來的趨勢,」唐華說,「尤其未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交互量越來越大,數據存儲中心的寫入和讀取速度越來越高,那時候光纖就成為計算中心內部網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確切地說是這個系統的1.0版本完成全圖。
1955年已經過去,這是五年計劃的第三年。雖然經濟統計數據要1月下旬才能出來,但不用擔心工業增長率,反正就是一聲「嗖」。去年唐華在意的也不是增長速度,而是產業發展速率的平衡。
唐華決定繼續把水攪渾。「所謂的文物,就是埋藏在地下的信息,比如長陵……發掘的建議是吳委員提出來的,所以它最重要的信息一定是《永樂大典》,對吧。」
然後,他就拿到了基於T55、T55M和計算機網路的全國自動計劃系統。
唐華見到了蘇聯國家計委主席馬克西姆·薩布羅夫。1954年就是他首次在國家計委接納了T54計算機和內部區域網系統,然後薩布羅夫發現計算機這東西確實好使,所以1955年,他向中國的電子信息工業局提出有沒有可能構建一個更強大的國家級別的計算系統。
郭沫若:「那這個穹頂的造價……算了,我們現在大概是沒有這麼多經費的。」
50台T55M之間是粗大的電纜,其中最粗的電纜連向下一層,也就是蘇聯國家計委的數據存儲中心。
「唐院長,這……這是什麼?」
這是去年北戴河會議前的事兒,那時候唐華在導彈試驗基地。
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之間。
郭沫若:「發掘明長陵之後再在上面蓋這個穹頂嗎?」
唐華的態度就是,打洞發掘長陵不行,得建穹頂,完全密封並在惰性氣體保護下整體發掘。中國工程院和重工業部只支持整體密封https://www.hetubook.com.com發掘法。
中方代表團現在在蘇聯國家計委的計算中心。去這裏不是考察,而是視察。
1955年的最後四個月,莫斯科及周邊四州的國家計劃生產完成率從以前的89%驟然提升到95%,而且,這片地區的社會生產統計速度比以前快得多,1月18日就得到了1955年12月的統計數字。
「在一年多以前,是康托羅維奇同志告訴我,計劃經濟的最大困難其實是計算。基於矩陣的運算方程的解有巨大的運算量,從而導致了計劃經濟部門的計算人員只能靠近似方法計算;而即使使用近似方法,計劃經濟部門也需要幾千名數學工程師全職做計算才能勉強完成。」
會議廳。
這要是把你們丟在300+時速的列車上,那不是要當場暈倒……
簡單列了一下活動日程,唐華這次在蘇聯至少要呆一個多月。
「這裏我想先闡述一個新的概念:信息時代。」
李復春面色不太好看,換了個座位,把窗帘關得死死的,不看外面的白樺樹就不會暈。
「這是整個穹頂的中央大氣過濾器和氣體交換機,在發掘中打開內部的空腔時,混入穹頂內空間的其他雜質氣體都能在這裏過濾消除,然後再補入相應的氬氣。」
因為鄧主任離開,所以現在國家計委主任變成了李復春。
「信息熵和熱力學熵是相似的,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總的規律就是,熵不可逆,能量無法被再利用,且永遠在增加。那麼,文物在出土之後的熵增是在加速呢,還是減緩呢?」
第二天,赫魯曉夫閃亮的光頭出現在台下……
……
李復春:「去年在北戴河,鄧主任還跟主席提過意見,說一下子把合作社擴充到130萬個,我們在農村都很難找到那麼多合格的會計。」
「不行了,不行了,這火車開得太快了,我頭暈和圖書。」
這次從北京到莫斯科,代表團坐的火車比以前快了——西伯利亞鐵路去年大提速,特快專列的行駛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70公里/小時,平均運行速度也超過了50公里/小時。不但李副總理,同行的其他人,年紀較大的同志頭也有點暈。
鄧子飛和主席爭執辯論了三天,主席堅持他的農業合作化的進度表。但是,主席把鄧子飛弄到農村工作部去了,不再兼任國家計委代主任。
這是一份報告第一頁的圖紙,一個跨度100X200米的橢圓形穹頂結構,剖視圖顯示出了穹頂的內部結構,可能是鋼材,也可能是鋁合金,總之密密麻麻的金屬大網格,讓這個巨型穹頂達到極大的跨度,而中間沒有一根支撐柱。
這種方法……也就21世紀才用得起,比如南海一號沉船。不要說巨型穹頂的造價了,裏面灌注的氬氣花的錢就是個天文數字。
「我想,這就是我,或者說現代電子工業所熟悉的領域了。」
1955年最好的消息應該是農業方面,現在農業產值數據沒出,但是糧食產量數據出來了,比1954年增長9.1%。其中有1954年大災之後55年產量的反彈,也有化肥、農田水利、墾殖這些方面的改善。
唐華身後的牆上掛著的是「全國自動計劃計算與命令分發系統」的完成全圖。
「最後,在穹頂內把封土移除,讓朱棣的地宮外部輪廓全部顯現出來,然後,土全部刮乾淨了,就不存在找不到墓道的問題了,所以地宮內部也就可以順順噹噹地進入了。」
1954年起,蘇聯國家計委就逐漸依靠計算機進行數據運算,但最大的技術飛躍來自於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結合。而且,按照他們的預期,未來國家計委工作的提高,前提也是計算機系統的繼續部署和升級。
「同志們,很高興在這裏為蘇聯也是為所有社會主義和-圖-書陣營展示我們的未來。這是中國與蘇聯智慧的共同結晶,眾所周知,這套系統是我與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主任同志共同的傑作,計算機系統的架構設計是我,而經濟運行的核心理論的創造者是康托羅維奇主任,它是經濟領域當之無愧的泰斗級學者。」
唐華:「這是重型機器局提出的全密封穹頂方案,你們不是要開挖明長陵嗎,還找重機局要工程機械……重機局就給你們做了個全套的穹頂設計方案,要發掘明長陵,就得在地宮上頭蓋一個。」
康托羅維奇站起來向參會者致意。唐華先鼓起掌,然後走過去和康托羅維奇握手。
唐華:「不,在發掘之前。首先,用挖掘機減薄封土,土山接近被削平之後,開始施工建造穹頂。穹頂的尺寸是可以把整個地宮包裹在其中的,工程隊在地宮四周挖掘橢圓形深溝,其實也就是穹頂的地基,我看至少要下挖20米。」
薩布羅夫:「唐華院士,1954年雖然沒有見到你,但是見到了你的計算機。可以說最近兩年,蘇聯國家計委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突破,都與計算機密切相關……」
「在計算之外,計劃經濟還有另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點:通信。蘇聯和中國都是國土面積巨大的國家,分佈在廣袤國土上的無數工廠、車間需要得到準確而及時的計劃指令,如果沒有快捷準確的通信手段,中央的準確計劃也就難以真正地執行。」
唐華:「李副總理,這火車一點都不快啊,我還嫌慢呢。」
唐華:「蘇聯幹部總體的素質和學歷都比我們高太多,用蘇聯國家計委那一套管理方法,我們這邊大學生遠遠不夠。鄧主任之前也說過這個問題。」
在莫斯科的國家計委計算中心,對全國3300個重點商品的線性計算準確率達到了99.3%,無論是計算速度、計算的商品的總數,還是計算的準確率,都是破天荒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