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111章 聯合武裝部隊有興趣嗎
1955年5月14日,蘇聯+東歐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華沙公約》,華約組織成立。1991年3月31日,蘇聯宣布華約組織停止所有活動。
康托羅維奇:「為了蘇維埃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唐華:「在列寧和斯大林的旗幟下,在赫魯曉夫主席的帶領下,蘇維埃將戰勝一切對手!」
好吧,蘇聯國家計委是甲方,甲方說啥就是啥。
糟糕。
然而,試探失敗。赫魯曉夫腦子裡的想法現在一點風聲都不外露。
赫魯曉夫這一派不可能和馬林科夫重新合流。他這一派人就必然選擇與馬林科夫系不同的理念,然後想辦法把馬林科夫系趕走。
「我相信,中國的同志很快就能學會通過指令進行國家規劃與產業協調。但我更希望看到中國的同志在不遠的未來,也能在國內通過強有力的國家計劃部門,消除國內的剝削,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完全平等的高級的社會主義國家。」
康斯坦丁諾維奇:「華沙公約簽署已經8個月了,它的簽約國組織最終會向軍事合作和政治協商方面發展。同經互會一樣,我也不認為中國有什麼加入《華沙公約》的必要。」1
「我也是這麼認為的,華沙公約簽署是為了應對北約,尤其是重新武裝的西德,和中國不在一個戰略方向上,」唐華說,「噢,我只是從裝備體系的角度,對現在的科涅夫元帥所統率的聯合武裝部隊司令有興趣,不知道聯合武裝部隊是否有在未來對幾個國家的軍事力量進行統一換裝的想法。」
赫魯曉夫這個人……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可以用「莽」來形容,但是他可不是蠢人,他的政治手段很高。雖然大方針政策經常瞎搞一氣,但是高超的政治手腕又總是讓他能把瞎搞給搞成,至少在蘇聯國內他總能搞成。
「你幹得很棒,康托羅維奇同志。」赫魯曉夫和康托羅維奇握手。
《華沙公約》的這一條基本
https://www•hetubook.com.com上就給整個組織定了基調:實質上的軍事同盟條約。
第四期工程,打算對9000種常用商品也進行高精度數值計算……
蘇聯國家計委的研討會繼續進行。
「通過革命戰爭和肅反,我們消除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而國家計委工作的目的,是消除一部分無產階級對另一部分無產階級的剝削。當然這種剝削是無意中產生的,與無產階級個體本身沒有關係。」
1954年唐華來蘇聯時,部長會議主席還是馬林科夫,唐華從他那兒領了一枚金星。
不對唐華透露任何信息或者展露任何跡象,而且,他會在總司令率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列席蘇共二十大的時候,也不對總司令和聶帥說半句話。
「如果在歐洲發生了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進攻,每一締約國應根據聯合國憲章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其他締約國也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
「不容否認,當時的蘇聯拿不出美國那麼多錢來對東歐各國進行無償援助,只能以實物,主要是向那幾個國家輸送恢復經濟有關的產品,有的國家是工業設備、原材料,有的國家是糧食,有的國家是石油。」
「計劃經濟,或者說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運行的目標,是消除剝削。」
另一個重要概念——優化。在數學上叫做在有約束條件或無約束條件下求目標函數極值,在宏觀經濟學中則有一個龐德里亞金極大值原理。
演講結束,唐華和康托羅維奇已經在講台側面站著傻笑賣萌了。赫魯曉夫轉過來,給每人胸口別了一個勳章。
赫魯曉夫打算批判斯大林,是很早就有的想法。最早什麼時候不好考證,但1955年2月把馬林科夫從部長會議主席位置上掀下https://www.hetubook.com.com來的時候肯定有這想法了。
「這就是計劃經濟委員會一直在進行的工作:獲知每一種商品的準確成本,讓無產階級之間的剝削、不平等交易降低到最小,直至完全消除這種不平等。」
第一原因是斯大林的那一套治國辦法,赫魯曉夫玩不轉。
康托羅維奇也不是等閑之輩,各種等級的勳章沒少拿。他還拿過衛國戰爭勳章和列寧格勒防禦勳章——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卡車行進的路線就是康托羅維奇根據冰層厚度用數學模型計算確定的。戰爭期間除了被德軍飛機掃射損失之外,沒有一輛卡車因冰層塌陷損失。
唐華:「現在還有一個組織,經互會與《華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署國形成的組織,在某些性質和功能上是重合的。」
全蘇六萬種商品,被分成了3300種對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核心商品、9000種較重要的常用商品、以及蘇聯現在可生產的所有62562種商品。
……
薛木橋:「正是這樣,中國與蘇聯的貿易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外貿易的典範。三天之後,陳副總理會抵達莫斯科,為中國是否成為經互會的觀察員國與經互會秘書團磋商。」
當時的授勛儀式可隆重了,不虧是高知主席,做事情就是有儀式感。今天赫魯曉夫的做事方式就和馬林科夫完全兩樣。
「中國和蘇聯之間的貿易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最優秀的,」蘇聯計委副主席康斯坦丁諾維奇說,「東歐的那些國家,無論是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甚至德國,每年都需要蘇聯支援很多,每年幾億甚至十幾億盧布。只有中國,蘇聯與中國的貿易互惠互利,而且切切實實地對蘇聯的國家運轉有好處。」
計委主席薩布羅夫對整個系統的最終目標做概括:
……
……
與資訊理論不同,現代控制論現在在蘇聯學術界一直受到冷遇,
和_圖_書因為蘇聯高層認為這不是什麼好玩意。後來有段時間還上綱上線批判控制論。這唐華就沒法與蘇聯同志正常交流了。
唐華:「薩布羅夫主席,我確實也感覺到經互會更像是一個……蘇聯的對外援助組織,而不是外貿組織。」
得,唐華現在的勳章,如果全掛上的話,一排已經掛不下了。
……
第三期工程是試著對全蘇生產的62564種商品進行估算,3300種核心商品則達到高精度數值計算。
那這樣就根本沒法交流了,只能任事情向原定的方向發展。無論唐華自己還是唐華告訴總司令、讓總司令會談時提醒都不可行,赫魯曉夫會說「這是無憑無據的事,不要瞎猜」。
「很好,在斯大林的理論與旗幟下戰鬥,一切帝國主義分子都會在我們面前瑟瑟發抖!」赫魯曉夫說完,拍拍唐華的胳膊,放聲哈哈大笑。
「甚至這些物資,當時的蘇聯也不能無償輸送出去,我們送不起。莫洛托夫找過我們計委,計委提出了一個方案,讓這些國家也象徵性地向蘇聯提供一些產品。」
控制理論的主概念——反饋。一個閉環控制系統能利用誤差來自動地減少誤差。
因此唐華十分確信,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已經醞釀了很久,這時候大概初稿、二稿都已經完成了。
現在唐華對華約組織有興趣,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華約規定的這個「聯合武裝部隊」。華約國家的軍力主體當然是蘇軍,但是華約其他七個國家總兵力加起來大概也有一百萬,它們使用什麼裝備、未來準備怎麼發展裝備,這非常重要。
薩布羅夫:「那是在1948年,二戰帶來的破壞還未消除,美國人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斯大林同志授命莫洛托夫也建立一個相對應的方案,對東歐各國的經濟進行扶持。所以,它一開始就不是國際貿易組織。」
唐華這一句話故意帶上斯大林,就是為了試探試探,看赫魯曉夫現在和*圖*書的想法到哪一階段了。
演講的最後,當然回到中蘇同盟所向無敵的中心思想上。
等一下……龐德里亞金極大值原理已經被唐華先發明出來了。
「乾杯,達瓦里希。」
唐華看看小桌台,一大盤酸黃瓜還沒下去多少啊,怎麼醉成這樣,大實話一串接一串往外冒。
薩布羅夫:「觀察員國是最好的。」
但是,這會兒赫魯曉夫向外界透露的範圍,也僅限於蘇共主席團這八個人了。
華約組織的總部——政治協商委員會在華沙,但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軍事總部)在莫斯科。與司令部平行的機構有國防部長委員會和外交部長委員會,司令部下轄的總參謀部則是華約組織的核心:它有權力指揮華約的聯合武裝部隊。
李復春:「但是,成為經互會的觀察員國,有助於中國與這幾個國家之間的貿易交往,相互貿易更方便了。」
不過現在華約組織還沒形成什麼統一力量,八國的軍隊還沒舉行過軍以上的聯合演習。
哇哦?
蘇聯國家計委的工作習慣:白天,開會,晚上,喝酒。
第二天的會議議程也被臨時更改了,赫魯曉夫蹬蹬上台,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講話,說唐華和康托羅維奇的組合是中蘇兩國在國家建設研究領域合作的典範。然後赫魯曉夫擴展開來,也把中蘇兩國國家計委的工作誇了一番。
赫魯曉夫也不是完全不對外透露想法,在1月份的蘇共主席團會議上,赫魯曉夫說打算批判斯大林過去的一些政策和理念,主席團成員大驚,紛紛反對。赫魯曉夫拿出各人的小把柄來要挾,讓自己的想法在幾個人的小會議上強行通過。
在中國這邊,國家計委對通信看得更加重要,要求與五個地方中心保持快速的信息響應,建立雙向的數據交互、文件傳送。這不僅是唐華提出的要求,國務院和國家計委也一致認為,準確獲取地方的信息反饋很有必要。
國民經濟數據/商品數據的和_圖_書核算,蘇聯國家計委制定了幾步走的計劃:
……
中國對華約組織其實沒有什麼好印象,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華約組織也被帶起來和中國對峙,甚至進行過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演習。
第二原因,現在繼續維護斯大林體制、堅持斯大林那一套玩法、只同意以小改小修的方式逐步改變的,是馬林科夫、莫洛托夫這一派人。
雖然比伏特加口感舒適一點,但也是四十多度的蒸餾酒。看看薩布羅夫,再看看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端起玻璃敞口杯碰一下,一大口酒下肚,咂咂嘴,然後精神就好了起來。
薩布羅夫:「經互會其實並不適合中國,我坦率地說。」
「至於對國家建設的規劃、協調國民經濟各產業的發展,其實反倒是一項容易的工作,甚至不需要獲取商品成本的高精度計算數值,就可以通過指令來做到。」
「一種商品如果被標定了過高的價格,明顯超出了它所包含的社會勞動成本,那麼購買這種商品的人多花了錢,而生產這種商品的工廠增加了不應該的收益和利潤,這個工廠的工人就誤以為自己多創造了價值。從數學模型的角度就可以認為,生產這種商品的工人剝削了購買這種商品的工人。」
李復春、薛木橋、唐華舉起杯子,先咕嚕了一口白蘭地。
「唐華,天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你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技術革命推動者。」
「之後就成立了經互會。經互會看上去是蘇聯與東歐進行商品交換的協調組織,其實本質上蘇聯與東歐國家的商品交換並不是必須的,至少不是雙向都必須的。只是出於蘇聯的國家政策而這麼做,並且一直堅持下去。」
目前實現了對3300種核心商品成本進行了數字化計算,第二期工程的目標是提高核心商品的計算精度,試著估算9000種常用商品的成本。
蘇方提出的需求,對計算和存儲的需求遠遠大於通信,這也是蘇聯國家計委最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