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15章 神跡即將出現

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15章 神跡即將出現

馮叔瑜:「也就是說,在永久凍土帶,我們連續不斷地修橋,直接跨過去。這成本太高了,一條青藏鐵路,那豈不是到處都是橋。」
武漢長江大橋的主任設計師,蘇聯援華專家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現在是中國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今年的工程院學部會議,他特地從蘇聯來到北京參會。
稻田裡的稻子已經能看見稻穗了,一叢一叢,翹翹地指著天空——這說明水稻還沒灌漿,如果稻穗都是飽滿的稻粒,它是會下垂的。
「吳大夫提出的冠狀動脈支撐結構植入手術,真的是非常天才的構想,而且,我們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做成了心臟支架手術,而且做到了連續成功,可以說,醫學領域裏面,我們在這個方向,是確確實實領先世界了。」
「雜交水稻,是很有希望增加農業產量的一條路子,農村工作部鄧部長特別關心這件事,唐院長您也直覺覺得這條路能走,那我們就全力以赴地走下去了。」
「1919年,我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學習,那時候中國的農業技術很落後,日本也很落後,可日本在努力發展新稻種,高產的、耐寒的、耐旱的,很多嘗試,雖然大多都失敗了,可他們還是在不斷嘗試。」
然後就是強恢復不育系稻種怎麼雜交,農學部劃分出了三系雜交和二系雜交法兩個路線。張先程和袁隆平都選擇了三系雜交作為突破口。
張先程:「是啊,然後我們就漫山遍野,找了三年的野稻,但是運氣真的不錯。有丁老在後面撐著,我們整個研究所,不,整個水稻雜交協作組,才能有今天的果實。」
「但時間畢竟也過去五年了嘛,」丁穎說,「五年,也該出成果了。」
唐華:「您的研究有突破了?」
……
五月的海南炎熱如火,雖然還是上午八點,田間的微風已能把人熏得出汗。
「唐院長,」戴松恩說,「丁老現在在北京,不過是https://m.hetubook.com.com被運到北京來做治病的。」
唐華轉頭看看吳英愷、蘇鴻熙,兩人面色毫無波動。
「黃委員,馮委員超長隧道超長橋樑這些,恐怕現在我們最優先的是西南地區的幾條鐵路。」
「那時候我就想,日本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他們這麼重視農業技術,重視水稻稻種的改良,為什麼呢?應該是為了讓農業支撐工業的發展,用比較少的人口,比較少的土地,就能養活大量的工人,這樣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才可以提高。」
可李刻農的突然去世讓唐華心裏綳起了一根弦,這事兒不能卡著歷史上的時間點來做,太冒險了。技術突破成功、能保證病人的手術安全就馬上安排。尤其是心肌梗塞這種偶然性很高的突發疾病,誰知道什麼時候突然發作呢。
「老李啊,嘿,他在弄全國地質總庫,西南地區除外。」
唐華:「丁老,雜交水稻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客觀規律,我和鄧部長都沒有催您。」
……
「今年六七月,實驗基地的早稻收割,到時候是否成功,就可以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了。」
「他去年底到今年初,在雲貴高原勘測考察當地水稻種植情況和稻種亞種,長時間在茅草房住,甚至露營,得了重感冒,開始他就只吃吃藥,後來病就嚴重了,3月份到廣州住院,不太行,乾脆把他送到北京來治療。」
唐華說,「現在國家最需要的是渝漢鐵路,從重慶到武漢。其次是昆明-南寧-廣州的鐵路,其中南寧到昆明的路段技術難度比較高。再次是貴陽過柳州最後到達南寧的鐵路。青藏鐵路……怎麼說呢,也是很重要的,但國家建設最需要的是把西部和東部地區聯繫起來。」
301醫院的醫生保密意識和專業素質一樣高。
「那都是1957年的事了,這兩年我們也不是別的什麼都沒做。從強恢復繫到https://www.hetubook.com.com三系雜交增產,中間還有好幾百里地呢。」
「哦?這麼嚴重?」
丁穎笑道:「不是我的研究,是我徒弟的研究。我現在有兩個徒弟,他們任何一個都比我還有農學部的這幫子老頭加起來都厲害。我的工作其實是給徒弟的研究搭把手呢。」
「還是丁老的眼光毒辣,很早就看出了雄性不育系是雜交水稻的關鍵。」
301醫院的院長說。
張先程扛上一把鐵鍬,從宿舍走向試驗田。
唐華:「那就是說,1963年12月通車是沒有問題的?」
「是啊,就是直線前進,」副手蘇鴻熙附和,「這麼細小的結構,耐用、耐磨、還要百分百防鏽,我們硬是做出來了;金屬與人體組織的排異反應,我們硬往細細的金屬絲覆膜;介入手術的器械,也硬做出來了,介入手術的X光機、顯影藥水,硬做出來了……這真就是直線前進。」
丁穎在病床上半躺著,回憶年輕時的事情。
海南島南紅農場,中國工程院農學部水稻第一實驗基地(海南基地)。
湖南省安江農校試驗田,中國工程院農學部水稻第二實驗基地(湖南基地)。
手術剛取得初步成功,陳庚就來301做手術,其實本來的計劃不是這樣兒。唐華原先想讓支架手術再磨鍊個半年,醫生技藝和手術器械完全成熟之後再把陳庚拉來安個心臟支架。
唐華:……
「黃老,」唐華朝黃汲清招招手,「西南地質構造總資料庫,您這幾年忙得怎麼樣了?」
「你才發現啊,我從分櫱的時候就看出來了,」袁隆平說,「現在馬上就要長穗,過兩個禮拜,就能看得更清楚。等七月收割,那就鐵板釘釘了。」
也對,那天唐華趕到醫院的時候,特別囑咐兩人,不要把陳庚在手術前手術后的言行表現說粗去……
主動接受手術……
「還要特別感謝陳庚大將,在我們手術剛剛獲得連續成www.hetubook.com.com功的時候,他就主動來301醫院接受心臟支架手術,他是很高行政級別的病人,率先接受手術,真的是大將風範。301醫院這個心臟支架手術在國內的信譽譽就算是立起來了。」
1960年5月,中國工程院成立五周年大會&中國工程院學部會議。
唐華:「那李部長呢?」
「我看看,丁穎丁老今年又缺席會議了。」唐華每年例行想念一次這位雜交水稻的先行者。
唐華聽著鐵路和建築工程學部的幾位委員在討論。
袁隆平哈哈笑道:「不是試的次數多成功率就大的。」
這個手術足可入列去年中國工程院重大技術突破top5;而且這個手術技術並不是唐華提出的,而是在1958年的工程院學部會議上,301醫院心外科吳英愷主任自己想出來的點子;最重要的是,這個手術在陳庚身上做成功了。
……
「刷——」研究員袁隆平從襯衣兜里掏出煙盒,叼出一支劣質香煙,划火柴點上,美美地吸了一大口,愜意地看著眼前自己的傑作。
「是嗎?那好,我們就順便除除草吧。」張先程說。
但從天然雄性不育株到高產雜交稻,中間還要邁過很多坎兒。袁隆平培育了雄性不育野稻的保持系,因為是1957年12月確定系種的,在中國發射人造衛星之後三天,所以被袁隆平命名為「前進一號稻」。
而張先程想到了要對野稻本身進行恢復系選育,在他的試驗下,獲得了強恢復不育系稻種,時間是1958年5月,張先程給這系稻子起的名字是……「天河一號稻」。
「前天才除過。」
1957年2月,丁穎找到了第一片野生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現在兩個基地雜交水稻試驗的基礎。
唐華第一個拿出來說的就是心臟支架以及心臟支架手術。
「兩天了,野草也會長出點芽了。」
吳英愷:「小小一個手術,最後牽涉到了這麼多的部門大聯動,和_圖_書我們也沒有想到。」
唐華手裡一個透明的小塑料管,頭尾密封,裏面是一套由細若髮絲的金屬絲構成的網管狀物體。這就是心臟支架的樣品。
唐華:「現在國內的精細化工、特種材料方面的技術,我們還是有一些底氣的。說到底這還是被電子工業帶起來的。……就說這個覆膜吧,幾個微米的覆膜算什麼,電子工業馬上就要進入亞微米級別的覆膜了,是在直徑10甚至15厘米的圓形面積覆膜,而且要求零瑕疵。」
「天然雄性不育系也只是第一步,不育系的強恢復系是您選育出來的。」
馮叔瑜:「西南地區地震頻繁,在斷裂帶修築鐵路還要考慮更多的地質問題。」
黃文熙:「渝漢鐵路的特點是需要大量橋樑大量隧道,其中的技術難點是特大橋和超長隧道。南昆和黔桂鐵路呢,既有橋樑隧道的需求,還要克服喀斯特地形的難題。這喀斯特地形的地下洞穴和地下水侵蝕太厲害了。」
吳英愷:「嗨,我那時候就是天馬行空地提出了這麼一個粗略的構想,沒想到我們硬是用技術力量,直線前進,把所有的技術障礙都給克服了。」
這都是技術難度比較高的。至於蘇北鐵路系統、天保(天津-保定)鐵路這些,難點不在工程技術,就不在會上說了。
「很明顯,這一季水稻的增產很明顯,」張先程說,「到六月份,我們就可以報捷了。」
「南京長江大橋的設計方案已經完成了,這裏我要著重指出,大橋的主任設計師是彭敏同志,他做了最主要的設計工作,我只擔任他的顧問。」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說。
彭敏:「還可以稍快一點,63年秋季就可以通車了。」
協和醫院。
幾名農校的職工在田間忙碌,這片幾十畝的茁壯成長的水稻是全村的希望,不對,是安江農校全校的希望。
「路橋工程,確切地說,是那幾條難度很高的鐵路線的瓶頸技術,」唐華說,「現在國家在擴展鐵m.hetubook.com•com路網,路橋的技術需求越來越大了。」
……
給水稻完成了一次「護理」,職工紛紛洗腳上岸。一名三十歲左右的黑瘦研究員站在地頭,叉腰眺望這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山間的風吹過,稻田隱隱能看出稻浪。走在田間地頭,目之所至都是稻的世界,鼻子聞聞,也是水稻香香的青味。
「考慮到以後的維護成本,建橋方案其實比其他兩個備選方案都要節省……」
西林:「這是中國境內的第一座3000米以上特大橋。」
「張研究員,試驗田的水我已經放過了。」
彭敏:「西林同志是我的師傅,南京長江大橋比武漢長江大橋長得多,技術難度很大,好在在整個設計小組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們完成了最後的設計。」
於是,陳庚就成了勇於嘗試新技術的典範表率了。
「袁哥,這一撥水稻好像有點希望耶。」助手說道。
「丁老,您今年可是七十三了,」唐華走進病房,「去年前年我都說過可以讓學生和青年研究院去做野外工作,您在實驗基地里不是更好么。」
助手:「海南基地他們三季稻,一年能試三次,我們在湖南只能出雙季稻,一年試兩次。我覺得我們比海南基地慢一節拍,太吃虧了,這麼幾年下來,我們都比他們慢一輪了。」
……
剛才心臟支架的討論提到的「直線前進」一說,被黃文熙活學活用了。
「沒幾年,從建軍油田勘探完成之後做的,滿打滿算才兩年,」黃汲清說,「西南地質總庫啊,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你們在決定鐵路線路勘測的時候我肯定能整理出來。」
一邊在田間瞪大眼睛找雜草、拔雜草,張先程也用目測的方式估測這片水稻的長勢和收成。
「青藏高原的凍土帶鐵路修築技術,我們工程學部研究之後,制定了幾個方案,」黃文熙說,「我本人呢,最看好的也是『直線前進』方案,建旱橋,用橋墩把鐵路支起來,讓大部分的鐵路與凍土隔離開,相互不影響。」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