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35章 1961年1月11日

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35章 1961年1月11日

「唐華,12月28日我們東風-5的試射意義可不小。三天前,1月8號,蘇聯同志才總算把R-16的第三枚樣彈成功發射出去,也是高彈道,飛行了4400公里。所以,中蘇兩國裏面,是我們最先發射了全推力全狀態的、可實戰部署的彈道導彈。」
「唐華,兩年推出一款新火箭這個記錄是不能持續的,前幾年主要是長征-1和長征-2都不算太複雜,屬於中小型運載火箭,長征-3就複雜多了。」錢學森說。
屠基達:「常司令員,空軍突然對作戰半徑提出加碼要求,可是把我們嚇出一身冷汗。幸好之前發動機設計所有前瞻性設計,發動機推力管夠,給飛機設計留了餘地,我們趕緊把最大起飛重量從27噸擴到32噸,算是總算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1961年的1月11日好像出現了新裝備扎堆露面的現象。上海江南造船廠,一艘前所未有的巨大艦影已在船塢成型,今天是下水的日子。
「我們沒有提前一兩天來,現在火箭已經在加註燃料,6個小時后就要發射,大家就不要去發射場遛彎了。」
「那當然有必要。總有一些情況下會用得著的。」
中國航天隊伍再一次向平遙集中,聶帥、唐華、錢學森三人下火車后在隊伍的最前,任新民、黃煒祿、屠守鍔三人扎堆,似乎還在討論長征-3的技術細節;楊家溪、姚桐斌和那個德國師傅丟勒在一撮,說衛星的事。
雖然殲轟-7的設計最大起飛重量是32噸,但這架原型機現在空掛載、半油,全重也就22噸多一點,起飛還是很輕鬆的。
不過現在是冷戰年代,也是太空競賽的年代,看蘇聯和美國往天上打的火箭、彈道導彈的數量,中國這隻算是個小頭。
屠基達問常乾坤。
「哎呀,說起來還真是這樣。這應該歸功於我們的航天和導彈生產體系,生產和檢測流程的可靠性極高,五個月的時間都可以追平然後反超一點點。」唐華聽聶帥這麼一說,也發現確實很有成就感。
「三個副油箱、兩枚反艦彈或m•hetubook.com•com巡航彈,作戰半徑1400公里;一個副油箱、四枚反艦彈或巡航彈,作戰半徑900公里;或者也可以掛載四枚制導炸彈或空地導彈;還可以採用近距離支援方案,兩組低阻航彈和兩個空地火箭彈發射器。常司令員,現在還有必要搞這種無制導的空地火箭彈嗎?」
唐華:「不過接下來的火箭也不能算全新火箭。長征-3的兩種捆綁型,其中一種低軌衛星,一種同步衛星,兩者的相似度有80%。」
本歷史未免的助推器勁兒更大,用的是長征-2/東風-3的第一級,每個助推器一台一泵四噴的120噸推力火箭發動機,長征-3K4的起飛總推力是784噸,最大起飛重量可以做到接近600噸,可以把14噸載荷送入近地軌道。
錢學森:「今年7枚衛星入軌的任務,不多不多。還可以安排兩次東風-5的試射。」
1月11日上午11時。
1月11日中午,瀋陽的雪稍微小了一點,沈飛趕緊把殲-6從機庫里拖出來,同時清掃跑道。但飛機拖出來沒多久,雪又變大了。地勤人員只好把殲-6又拖回了機庫。
在長征-3K4的第二級上邊再加一級氫氧發動機,三級推進,就可以把4~5噸的載荷送入35800公里的地球同步/靜止軌道。
現在一行人在距離發射架2公裡外的鋼混建築裏面遠眺正在加註燃料的長征-3運載火箭。
升上高空之後火箭轉向,和「六分儀」系列衛星一樣,風雲二號也是大傾角軌道,火箭第一次轉向就奔著正南而去,慢慢消失不見。
跑道上,殲轟-7的起飛異常順利,在地面滑跑,速度越來越快,拉起,升空。
「要準備發射了。」
「長三捆可以在12個月內首發嗎?」唐華問。
主管裝備的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在現場,看到這架原型機心情很激動。這大概是當前的中國空軍最想要的飛機了,各項性能幾乎都是按照空軍的要求打造出來的。
目前能通用的只有艦空導彈和巡航/反https://www•hetubook•com.com艦導彈,不過以後的導彈種類肯定會多起來的。
「你們一方面要重視59型巡洋艦的建造規範,摸清建造技術,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心理的障礙,它其實也只是一艘軍艦而已。」
尖頭、兩個側面進氣道、通體塗成月白色,機頭的雷達罩是深綠色,機身側面用紅色油漆刷著「JH7001」的字樣,大大的垂尾上塗著中國空軍的紅五星標誌。
每年入軌7枚衛星,這可是90年代中國才有的發射頻率呢。
1961年的春節早,除夕是1月16日,趕在1.11小光節把火箭打出去,還能在平遙逛一天,拎幾斤平遙牛肉回家。在火車站唐華還特意瞅了瞅周圍,至少平遙縣城和附近鄉村是沒有問題的,縣城肉鋪在開張,居民和附近村民面色正常。
「也不是必須1月11日這天,左右兩天時間都可以。」說話的是機械工業部部長劉鼐,「兩個月前還不能告訴大家原因,不過現在可以說了。1月11號左右,我們航天部門要發射一個大火箭,把一個大衛星送上天。所以機械工業部門也湊湊熱鬧,各研究所各局,把自己搞的高精尖玩意差不多也在這段時間放出來,就等於是扎堆報喜吧。」
控制室里大部分人已經不那麼激動了,這已經是中國的第11次航天發射、應該是第10次發射成功。但是第一次來到太原看火箭發射的貝爾·丟勒可高興得不得了。
「我知道,你們從未造過萬噸的軍艦,因此,哪怕圖紙是經過反覆核實驗算的、哪怕艦用材料都是你們以前使用和組裝過的,心裏仍然感到不踏實,」牧野茂說,「但是,你們未造過萬噸軍艦,我造過,而且造過四艘。」
59型巡洋艦首艦「江蘇」號,1959年3月鋪設龍骨,經過1年零10個月的船台建造,今天出船塢。在出塢之後,大約還要經過18個月的舾裝工序,然後出海試航。
「劉部長,1月11日是個什麼日子,是不是有些講究?」黃志千問道,「早兩個月前就通知大和-圖-書家準備在1月11日搞個大事情。」
長征-3的第一級發動機終於不能再用一台發動機搞定了,而是裝了4台推力76噸的發動機,四泵四噴口。第一級和第二級的燃料都是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
外形嘛,反正是雙座、兩側進氣、雙發、單垂尾,都這樣了,還真和「飛豹」有七分相像。但是這架飛機翼展比「飛豹」大,機翼面積也大不少,飛行速度也從1.6倍音速降低到大約1.3倍音速。
直徑3.4米,高35.5米,起飛全重205噸,第一級發動機總推力304噸。
好了,長征-3號飛出了中國遙測站範圍,要等90分鐘后它繞地球一周,出現在新疆上空時候的信號了。
天已全黑,遠處的發射架的亮度突然增大起來,原先用來照亮發射架和火箭的探照燈一下都變得黯然失色。長征-3號噴出橘紅色的尾焰,塗著五星紅旗和三色東德國旗的火箭很快離開探照燈的範圍,箭體隱在黑暗中,遠處看就只有一把火焰在漸漸上升。
「這架飛機可以叫轟-7,也可以叫強-6,但為什麼現在叫它殲轟-7呢?」
陸孝彭:「32噸的……戰鬥轟炸機。」
……
「61年長征-3的任務,發射四枚風雲二號,ABCD星,一枚高分一號,一枚低軌通信衛星試驗星,一枚電子偵察衛星試驗星,」在等風雲二號重返的這段時間,錢學森在紙上寫著今年的航天計劃,「風雲二號的備份星你準備了幾枚?造五枚會不會有點少,但六枚好像又有點多。」
「噢噢噢!噢噢噢!」貝爾·丟勒一蹦老高,嘴裏一邊喊著,一邊和控制室里的十幾個人挨個擊掌慶祝。要是現場有一瓶香檳,丟勒可能會拿起來撬開,噴自己一頭一臉。
傾角98度的意思,就是如果按赤道投影的坐標來算,它是和地球的自轉方向反著飛的。
「江蘇」號開工的時候,江南造船廠拿著下發的圖紙,也有過一陣子發發矇和手抖的時期。是,我們造了近四千噸的驅逐艦,又造了改進放大版的5000噸級58型驅www.hetubook•com.com逐艦,可這一下就跳到萬噸去了啊。
「點火了。」
「江蘇」號的舾裝計劃,重點是在1961年底安裝四面相控陣、CIC中心、主控計算機及軟體,這一大套系統上艦,就意味著「江蘇」號的核心武備到位,本星球最強水面信息節點、最強單艦防空作戰能力,以及最強連續投射火力,三項紀錄就要被59型巡洋艦暫時奪走了。
屠基達:「常司令員您忘啦,為了增加油量、達到預定作戰半徑,它的機炮已經取消了。」
「台州測控站遙測信號正常。」「雞冠山測控站遙測信號正常。」
常乾坤:「咳……」
「最快明年1月11日首發。」
萬噸巡洋艦可不是那麼好造的,船台周期近兩年、之後還要1年半的時間舾裝。
聶帥:「現在上午10點,發射窗口是今天晚上8點,今天一氣呵成,然後回家過年。」
由於嚴格限制了動力艙的總體積和動力系統總重,12700噸的「江蘇」號航速只有28.8節,但換來了性能不打折扣的四面相控陣雷達,自動化作戰系統和128個坑——這也是本星球第一種通用垂直發射系統。
「上次來平遙是長征-2首射,上上次來平遙,是長征-1首射。從57年到59年到61年,我們基本上……20個月推出一種新火箭。」
瀋陽,北陵機場。
……
唐華和錢學森對聊,聶帥回頭也加入談話:
錢學森提醒航天辦公室這邊的成員。
牧野茂這時候成了造船廠工人、工程師們的心理疏導師和軍心穩定器。
「這下可好了,大雪下了一天都不停,趕不上1月11號了。」
第一架組裝生產的殲-6戰鬥機本來已經準備妥當,但茫茫大雪阻斷了殲-6首飛的計劃。
成都,黃田壩機場。
……
……
陸孝彭:「因為它可以帶兩枚空對空導彈。」
唐華:……
可惜錢翼和王希季沒來,這兩人在蘇聯出差。
所以按照唐華的計劃,長征-3K4和長征-4K4應該都要在1962年拿出來,反正這兩種火箭大部分結構是相通的。
1961和圖書年1月11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1月11日上午,船塢注水開始。到下午,船塢內水位逐漸與船塢外平齊,閘門打開,拖船將「江蘇」號緩緩拖離船塢,拖到附近的舾裝碼頭。
「如果去年列印度我們有這飛機,那印度陸軍還得被炸垮一個師。」常乾坤說,「最遠作戰半徑1400公里,不要說西里古里走廊了,從保山起飛,比哈爾邦全境我們都能覆蓋。」
……
1月11日晚8時。
長三捆,有長征-3K4和長征-3K2兩種構型,分別捆綁四個助推器和兩個助推器。
常乾坤:「它能打防空導彈,這就真的不簡單,副油箱拋掉,空面彈藥拋掉,他還真可以在天上戰幾個回合。」
黃田壩機場的跑道上,殲轟-7的第一架原型機已到了起飛點,試飛員關上艙蓋,等待起飛指令。
火箭的個頭雖然比長征-1和長征-2大了很多,但有些結構卻變簡單了,總共就兩級發動機,兩級就直接把衛星送入近地軌道。不過在風雲二號A衛星上還攜帶了火箭發動機和一些燃料,以讓衛星準確泊入傾角98度的極地軌道。
程旺:「……牧野先生,其實我剛才心裏一直就是這麼想的。」
但是,「江蘇」號的船台周期其實沒有56型驅逐艦首艦那麼長,那是中國第一次製造現代化驅逐艦,蘇聯專家、工程師再在船廠手把手教江南人造船,這第一步走得著實不容易。
唐華:「去年10月,蘇聯拜科努爾發生的事故已經在航天系統全部單位通發,而且至少學習過兩次,大家可不要把這個教訓不當回事啊。」
錢學森:「所以長征-3K4和長征-4K4會在一年之內依次出現。但我說的是長征-5和長征-6,這兩種火箭和長-3、長-4比差別可就大了。」
「如果唐華部長也在現場,會不會也對我們說『不要太緊張,這次出塢下水,只要船不沉就是勝利』?」牧野茂對程旺說。
唐華:「第一批生產了三枚,如果前三枚全部發射成功,那麼第二批就只生產兩枚;如果前三枚有失敗的,第二批就製造三枚。」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