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一手持核,一手種田
第52章 6626基地
過彼爾姆站再東行幾個小時,鐵路邊一座白色方尖碑由遠至近出現在眼前,這塊碑標記的地方是歐亞邊界。專列繼續往東。
40個小時后,英美向柏林的蘇軍指揮官遞交了抗議書。
寫信的時候,中美蘇都發射了人造衛星,太空競賽如火如荼,美蘇都試射了自己的洲際導彈,在蘇聯軍方內部,已經逐漸有不少人認識到洲際導彈才是未來核彈頭的主要投射手段。
「不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但一堵牆比戰爭好得多。」
小城邊緣是一個很大的半球狀建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是一個天文台的樣子。
唐華心裏默念到了「30」,靶機的飛行軌跡似乎發生了一點點變化。再默念了5秒,效果出現了。圖-4靶機身上冒出濃煙,然後整個飛機在空中翻滾。
唐華第一次走這條路線,但同行的蘇聯科學院院士米哈伊洛維奇·普羅霍羅夫已經來過很多次了,他對唐華介紹沿途的情況。
ЛА-2的功率比ЛА-1小,7個80千瓦激光器捆一捆,但是體積也比ЛА-1小。
「因為ЛА-2的功率小,它在地面做測試的時候,只能讓靶機飛到10公里的距離內才可被擊落,」普羅霍羅夫說,「不過這也是好事,這樣我們可以用肉眼看見那架圖-4。」
8月12日深夜,烏布利希在開完德國統一社會黨的高層會議后,馬上簽字發出「修建柏林牆」的指令。
十幾秒或幾十秒后,靶機表面燒毀,然後可能因氣動外形劇變當場墜落,也可能是靶機表面燒毀后激光繼續燒灼機殼裡面的設備,把靶機徹底打爆。
柏林牆畢竟是違背了二戰結束后,關於保證柏林市內通行自由的四國協定,所以東德只能悄悄摸摸地做,為修建柏林牆要訂購大量的鐵絲網,東德是借用了5個物資公司做馬甲,每個公司訂購一點鐵絲網,湊起來能拉出一條100多公里長的隔離帶就行。
蘇聯激光組在實驗室做原理驗證,證明唐華說得沒錯。1954年底,蘇聯就在新西伯利亞-葉尼塞河的密林中,平地m.hetubook•com•com建起了6626基地,在基地官兵和科學家口中又被俗稱為「激光之城」。
普羅霍羅夫:「所以就誕生了ЛА-2計劃。」
6626基地還真搞出來了一個。
預定發射上天的ЛА-2樣炮總重不能超過20噸,這20噸也不是小數字了,按科羅廖夫的計劃,要等1965年「質子」火箭發射,蘇聯才能有運送20噸的東西上近地軌道的能力。
所以,近地軌道的高能激光器也能比較方便地讓光束聚焦在導彈彈頭上,一直持續十幾秒或幾十秒。
「從伐木鎮終點站,鐵路還向前延伸了7公里,我們的列車停下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目的地,『激光之城』。」
在上校的提示下,唐華不一會兒就看見了天邊飛來的圖-4。
……
「6月份完成的,從Л-1B升級到Л-1C,」普羅霍羅夫說,「理論上講,它的光斑聚焦會更加準確,跟蹤精度也提高了。現在擊落圖-4所需的照射時間應該不是30秒,而是25秒甚至更短。」
這天午夜,柏林和柏林周圍前來支援的東德警察、邊防軍傾巢而出,先封鎖東西柏林的邊界線,然後各種工程機械轟隆而至,打樁、拉倒刺鐵絲、放置防車撞的混凝土墩。
1951年2月,唐華在蘇聯軍方高層的見證下,在蘇聯科學院小範圍公布了激光原理、激光器基本設計,另外展示了幾種激光器的樣機。
8月12日。柏林。
由於赫魯曉夫和肯尼迪都發出了戰爭威脅,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的矛盾已勢同水火。
「火箭軍建議ЛА-2發射到280公里高的軌道,離地近一點,在攔截導彈時激光飛行的距離就近一點,」普羅霍羅夫說,「但是我們傾向於讓激光器在300或者320公里高的軌道運行,這樣的軌道,激光器的在軌壽命會長一些。在280公里軌道上,激光器呆6個月就要墜落;在320公里高的軌道,激光器的軌道可以維持3年。」
……
「三百公里的單線鐵路,路線故意修https://www•hetubook•com.com成非常單調的曲線,鐵路兩旁的松林也經過特意的修剪,所有森林片區的面積長寬都一樣,讓人無法分清火車到底走了多遠。實際上我也不是特別清楚目的地的具體|位置,從來沒在地圖上找到過它。」
柏林牆雖然不是赫魯曉夫要建的,但東德把它建起來了,那就只能理解為這是社會主義陣營採取的措施。
……
唐華的信基本上把美國的戰略防禦倡議——俗稱的「星球大戰」計劃裏面的天基定向能武器給抖摟了出來。
唐華走下火車,西伯利亞的夏風從林海掠過,發出低嘯。松濤不只是視覺的效果,也是聽覺的:茫茫林海看上去如墨綠的海洋,聽起來也如海濤翻滾。
「唐,這是你的城市。」
唐華建議的主要內容是:高能激光器如果發射到近地軌道,它攔截洲際導彈時,光路經過的地方都是太空,不會因大氣而衰減和發散,因此可以從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裡外擊毀洲際導彈。
8月13日早上,柏林市民一睜眼,市區出現了一道43公里的鐵絲網,在市區外面,柏林西側外圍還有156公里長的鐵絲網。
怎麼回事?柏林分家了?
「不,這座城市是屬於你的,你是高能激光器項目的總負責人。」
ЛА-2其實也只是個小尺寸縮比的驗證模型,主要是試試看能不能在太空跟蹤和聚焦,另外就是或許它可以燒毀敵國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光學成像系統。
不過現在唐華並不是回國,這才剛到8月,在蘇聯還有個挺耗時間的日程安排呢。
西柏林里駐屯的美軍茫然地看著鐵絲網,以及鐵絲網下面巡邏的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階級戰鬥隊。指揮官想了一會兒,讓部隊把所有的坦克都開了出來,在鐵絲網邊巡邏,這是怕蘇聯強行出兵進攻英美佔領區。
唐華和普羅霍羅夫都拿著望遠鏡,旁邊一名基地的上校負責用對講機和主控制中心聯繫,搞清楚靶機什麼時候飛到、靶機出現在哪個方向。
「ЛА-1的跟蹤系統完成最近的升級了嗎?」和_圖_書唐華問。
蘇聯國防部立刻對高能激光器產生了興趣,在清華大學的元旦晚會上,激光器摧毀(灼燒)卡車的場面實在是太讓他們印象深刻了。
柏林牆——隔絕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大型障礙物。
6626基地這個數字不是順序排列「蘇聯軍方的第6626個軍事基地」的意思,它是隨手起的,6626數字的來源是——普朗克常數。
「在這條鐵路的終點站,我們興建了一座伐木小鎮,但這是假的,住宅是假的,商店是假的,街道也是假的,鎮上沒有一個伐木工人,所有的建築設施都只是為了掩人耳目。」
全尺寸全功率的那個叫ЛА-3,總重可能會達到80~100噸,能把ЛА-3發射上天的只有N-1這樣的登月火箭了。
上校說完照射之後,天邊的那架圖-4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不過這是正常現象。
近地軌道激光器的缺點是體積重量都受到比較大的限制,不過隨著太陽能電池板效率提高、電容效率提高,還有激光器的小型化改進,未來這個問題肯定可以克服。
唐華:「激光器自身可以攜帶軌道維持用的發動機和推進劑,每隔一段時間把掉下來的高度再補回去。甚至還可以讓其他的航天器和它對接補充燃料。不過,320公里的軌道高度是明智的,否則維持軌道消耗的燃料也太多了。」
普朗克常數前四位數字是6.626乘10的-34次方,這是宇宙的終極可分尺度,此外量子力學也是激光的基本理論依託,用來做激光之城的序號挺合適(比那個3141基地好)。
1958年,ЛА-1建成后,唐華又寫信建議重訂高能激光器的發展方向。
其實,在一個月前,東德的總書記烏布利希還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沒有人想要建造一堵牆。」
激光器永遠不可能像科幻小說里那樣「biu」的一下就把飛機和導彈打炸,只能讓聚焦的光束照在靶機的某個部位,通過精密的跟蹤系統,讓激光持續固定照射靶機上的某一點。
不過肯尼迪並沒覺得特別生氣。當然對
和*圖*書外還是譴責蘇聯,但在白宮,肯尼迪說的就是另外一套:
「基地雷達跟蹤到了靶機。目標鎖定,進入預跟蹤模式。激光器準備就緒,發射倒計時……5、4、3、2、1,照射。」
……
「接下來,我們要解決小型化儲能裝置、光學-紅外探測瞄準系統、姿態微控制、變軌技術、大功率太陽能電池板、衛星通信系統、……一連串的技術難關橫在眼前。」普羅霍羅夫長嘆,「我這一生如果能把它做出來,大概也就夠了。」
唐華:「但這個東西的意義很大。激光、或者無論什麼其他的方式,只要能夠有效擊落洲際導彈的彈頭,就會引起一場技術革命,甚至會改變美國和蘇聯的戰略態勢。」
按這樣子發展下去,赫魯曉夫的戰爭威脅,過段時間也會消退了吧。
開過新西伯利亞,此地和莫斯科的時差已增加到了4個時區,但列車還在奔跑。快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時,專列終於離開鐵路大幹線,走了一條支線,一頭鑽入了茫茫松濤中。
在東西交界處,蘇聯駐柏林坦克部隊和美軍的坦克部隊在馬路兩頭虎視眈眈,一邊是T-55A,一邊是「巴頓」式。在北約的「巴頓」式大陣中,還夾雜著幾輛英國坦克。
在明面上的對峙後面,東德政府已經在行動。
唐華上火車,專列順著西伯利亞鐵路往回走。
「在鐵路線的東面不遠是葉尼塞河的支流,1954年到1956年,電力部在河上新建了一座水電站,這座水電站是真的,但它沒有接入新西伯利亞電網。」
「為了防範西方的潛在侵略威脅,以及阻擋西方間諜前往東歐,我們修建了『反法西斯防衛牆』。柏林市民在辦理許可證之後仍可以在東西德之間流動……」
在ЛА-1的「天文台」西邊500米,有一座六角形的深綠色天文台,在這裏唐華看到了ЛА-2的樣機。
「幹得不錯。」唐華和普羅霍羅夫握手。
和1948年的柏林危機不同,柏林牆不阻擋西柏林從外界獲得生活物資,只是限制東西柏林的人員交流。
這其實是6626基地m.hetubook.com.com建成的第一部可擊落飛機的激光武器ЛА-1,天文台的圓形頂蓋可打開一條縫,裏面露出7具150千瓦激光器,呈梅花樁排列,7束光會在激光器前方的某一點聚焦在一起。
唐華:「地面激光器的光束跟蹤系統,其實沒有太空平台方便。要一套龐大複雜的旋轉和俯仰機構,旋轉的角度誤差允許度極低。」
在激光之城『的車站,迎接唐華、普羅霍羅夫的是基地指揮官尤里·科尼洛夫少將。
唐華把激光硬殺傷武器武器交給蘇聯當然不是坑他們,只是這項工程投資巨大,中國承受不起,而且研製周期偏長,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激光制導炸彈/導彈、工業光刻系統、光纖,這些都是要儘快研製出來的。
蘇聯高能激光器的研製攤子鋪開后,1954年,唐華又寫信給蘇聯激光委員會,指出二氧化碳激光器或氟化氫化學激光器是搞激光硬殺傷武器最有可能成功的路子。
……
由此蘇聯包干高能激光硬殺傷武器的研製,開始自點一條科技樹的工作。
唐華和普羅霍羅夫在6626基地這座不大的「城市」漫步。它不像是正常的城市,所有地面上的建築都十分低矮——從空中看,還是一個伐木小城,真正的大型建築——科研機構、測試中心、激光器的輔助設備全都建在地下。
美國天基定向能武器的幾大系統是在70年代提出的,60年代的中國和蘇聯能把概念機搞出來嗎?
所有坦克的炮口對對著對面的軍隊,其中過半數坦克瞄準的是對面的坦克,其餘坦克主炮則瞄向步兵、通信站、卡車、特工情報站等等地方。
「唐委員,歡迎來到6626基地。」
1958年建成后,ЛА-1先是測試射擊地面靜止目標,然後射擊空中飛行靶標。1960年,ЛА-1擊落了一架從20公裡外飛過、高度6600米的圖-4改裝無人靶機。
一個直徑3米、長8米的圓柱體。
彈道導彈雖然飛行速度比轟炸機快得多,但在火箭發動機關機、脫離之後,導彈彈頭是依慣性按拋物線飛行,它的飛行軌跡是有章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