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竺熱風6
考慮到乙軍群完全由華軍自己構成,而且機械化程度更高,毫無疑問,乙軍群仍舊是這場征服印度戰役的主力。
這本來是個好事,作為甘地的政治繼承人,尼赫魯在印度擁有強大的威望,不過這卻引起了錢德拉·鮑斯的警惕,他認為尼赫魯是來搶班奪權的。
在尼赫魯與華軍取得正式聯繫之前,華軍方面已經開始著手在佔領區執行共產黨喜歡的、錢德拉·鮑斯認為非常正確且必要的土地政策了。
而遺憾的是,中國方面同樣也不希望印度發展成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工業化國家。
6月7日,劉伯承元帥得到乙軍群司令孫珵的通報:乙軍群的先頭部隊已經攻入達卡。
募兵行動還算順利,錢德拉·鮑斯確實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佔領區內的普通印度人都願意支持他,被俘的前英印士兵也願意為中國服務來換取自由。
到6月20日,錢德拉·鮑斯已經徵募到20萬人,用華軍繳獲的英式輕武器武裝(但暫時嚴重缺乏重武器,華軍本來就只打算用他們擔當警備力量),只是和*圖*書大部分人現在還在幾個訓練營執行基礎訓練任務。
不過,從六月底開始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徹底延緩了華軍全取印度的進程。
共產黨這個組織,雖然未必見得一定會朝著工業化發展,但打破舊有農村封建體系是絕不含糊的,因此中國具體執行攻列印度行動的兩位「帥臣」,私下裡都算是錢德拉·鮑斯的支持者。
印度盟軍的防線總是一戳就破,而幾次有氣無力的反擊,甚至無法稍稍阻礙華軍的攻勢。
華軍在吉大港升起軍旗兩個小時以後,佔領吉大港的部隊才達到一個營,一天後的6月5日,進入吉大港的部隊才達到一個團。
隨即土地改革行動在整個華軍佔領區開始推廣,地主階級扶老攜幼向盟軍控制區逃跑,鮑斯則按部就班的給農民和賤民分配土地。
鮑斯要求打破印度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種姓概念,低種姓和賤民不再需要對高種姓下跪,高種姓則被取締一切特權。
雖然錢德拉·鮑斯與印度本土資產階級牽連極深,但這些土地政策至少很合和_圖_書共產黨的胃口,
這一可能性著實嚇壞了國內地主階級,他們發動一切可能發動的勢力,一起向印度前敵指揮部施壓,要求制止,或者至少是限制錢德拉·鮑斯的「暴行」。
雖然甘地、尼赫魯、鮑斯三個人對於印度未來的設想都是取得完全獨立,但三個人的政治思想和執政方針確是有所不同的,甘地和尼赫魯代表了印度內部保守派勢力,而鮑斯則是個激進派。
實際上,早在華軍佔領加爾各答之後,這樣的行動就已經開始了,錢德拉·鮑斯親自出面,以印度叛徒、支持英國殖民者的罪名,率領他的自由印度憲兵隊逮捕大批高種姓地主,然後把他們的土地分配給農民。
區別只是後者是公開的共產黨,而孫珵的黨員身份並未公開。
看這個樣子,也許等到年底,整個印度就會徹底易手了。
國內也出現了很多批評孫珵、劉伯承在印度放任鮑斯欺壓「良善」的行為,甚至還有人陰惻惻的提醒:當中國士兵看到印度賤民分到土地,他們回國後會不會想要分掉國內地https://www.hetubook.com.com主的土地?
隨即,元帥命令39師轉向西,進入達卡與乙軍群會師。
原本,華軍在印度的進展一切順利,前線的兩個軍群分頭髮展,甲軍群由恆河兩岸逆流而上,一支內河艦隊為劉伯承提供補給運輸和火力支援;乙軍群則沿著印度東部海岸線南下,外海不遠處就是龐大的華軍艦隊。
這個時候,另一個問題就特別值得注意了——印度前敵指揮部的三位主要領導人中,中國的孫珵和劉伯承都是共產黨。
兩個軍群近百萬大軍一起行動,打的盟軍全無招架之力,6月15日乙軍群進入維沙卡帕特南,第二天甲軍群就攻入巴特那。
更詳細點來說,錢德拉·鮑斯主張武力消滅英國殖民者,主張發展工業,土地改革,消滅地主制度,實現國家工業化,這與甘地主張的以手工紡車為代表的經濟政策完全格格不入。
以前支持鮑斯是因為沒得選,現在既然尼赫魯也正式加盟進來,那麼支持尼赫魯顯然是更符合中國利益的選擇。
六月初的時候,隨著華軍兩個軍群會hetubook•com•com師,錢德拉·鮑斯在加爾各答宣布成立獨立的印度共和國,鮑斯擔任第一任總統。
按照亞聯參方面的安排,此時印度方面組建單獨的前敵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暫定為孫珵、劉伯承、錢德拉·鮑斯三人。
因而,在尼赫魯到來之初,至少孫珵和劉伯承是很不待見這位印度保守派領導人的。
首先是印度人內部的矛盾,6月18日,尼赫魯與劉伯承接觸,正式站在華軍一邊。
這理所當然的引起了印度高種姓和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彈,不過華軍和鮑斯都不為所動,高種姓稍有不滿就直接上行刑隊,敢於反抗華軍就會開著坦克來鎮壓!
但這個人卻深得中國內部其他黨派——比如各種資產階級政黨、保皇黨等的支持。
簡單來說,這個政策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不過,6月6日38師主力進入吉大港,總算使得華軍在這裏的總兵力超過萬人規模,從而得以真正控制全城。
至此,華軍已經控制了印度東北部和整個孟加拉在內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甲軍群消滅了大約30萬盟軍,乙和圖書軍群消滅了超過50萬,不過乙軍群所有對手都是沒什麼戰鬥力的英印軍,而甲軍群則真真切切的幹掉了10萬生力軍,所以似乎還是甲軍群的成績更好看一些。
孫珵上將的乙軍群有9個軍,49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700輛。
鮑斯甚至學習中國的政策,開始執行小範圍婦女解放政策,他組建了第一支印度國防軍女子部隊,嚴禁燒死寡婦的傳統,更對印度人經常性的侮辱女性行為零容忍。
由於華軍控制了加爾各答、吉大港、達卡等東印度的大型港口,以及緬甸入印的路上通道,5月份之後,甲乙兩個軍群都得到了很大加強。
其中劉伯承元帥的甲軍群擴編為10個軍(含自由印度1個軍,暹羅2個軍,扶桑東瀛各1個軍)47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100輛(其中400輛是戰利品)。
而事實上,尼赫魯確實是!
其中,錢德拉鮑斯負責在自由印度第一軍的基礎上,招募更多印度人為華軍服務,按照戰役前的先期規劃,中國方面希望他能夠招募到80萬人——這是預計保證印度社會治安的最低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