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紅軍裝備史
34-6型,全面升級坦克的裝甲、動力、火力與觀瞄,裝備一門75mm坦克炮,兩挺7.92mm機槍,一挺12.7mm高射機槍。
在未來戰爭討論會議后,紅軍總裝備部開始進行對於德國衝鋒槍的仿製。同時也開啟新型衝鋒槍的招標工作。
36-4型,自行120mm迫擊炮車型
(一)半自動步槍研發歷程
早在辛亥革命后,中國紅軍便大量裝備輕型迫擊炮,並在實戰中有不俗的表現。但一戰的經驗表明輕型迫擊炮對堅固工事的效果不理想。於是1921年以後紅軍總裝備部開始以下工作:
1.逐步用半自動步槍替代步兵手中的栓動步槍。但從淘汰的栓動步槍中擇優選出部分。加裝瞄具以裝備狙擊手。
41-3型,裝備105mm 45倍徑坦克炮,全面升級動力,裝甲和無線電通訊,同時重量達到47噸(1943年列裝)。
該槍可採用十發或20發彈匣,採用7.92×57mm步槍彈,射程可達600m以上。經過改造后可以發射槍榴彈。
1931年開始,紅軍步兵部隊開始陸續換裝民20式半自動步槍,次年被其他東共聯各國列裝。隨著中國對外輸出革命的提高,這款步槍伴隨著中國對外援助走向印度,東南亞,還有南美洲。成為中國革命輸出的一大標誌。
1.紅軍現有的步兵裝備在未來的戰爭中並不能滿足於紅軍的野戰與攻堅需求。
5.開始進行坦克和機械化裝備研究。
37-1型,裝備一門75mm 36倍徑坦克炮,兩挺7.92mm機槍,一挺12.7mm高射機槍。
37-2型,將主炮升級為75mm 45倍徑坦克炮
在三七型坦克服役前,三四型坦克是紅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從三七型坦克陸續列裝紅軍裝甲部隊后,紅軍將原有的三四型坦克裝備給機械化步兵師。
在一戰結束后,中國和美國還曾達成過一項軍備引進計劃。當時庄文統在與美國勃郎寧公司的商業合同中,引進了美國的m2重機槍與m1919系列機槍,同時購買了相應的機槍與子彈生產線與圖紙。在1923年紅軍總裝備部完成了對於兩款機槍的國產化工作。並將其命名為民一二式機槍(7.92mm)和民一二式12.7mm重機槍。
1930年紅軍總裝備部引進法國拉菲S-15裝甲車的樣車與設計圖,並開始研製六輪輕型裝甲車,該項目於1935年完成,命名為三五式六輪輕型裝甲車。該車改型有2種:
36-15型,通訊保障車
36-14型,炮兵觀測車
用於二線人員使用的沖槍被命名為民一三乙型衝鋒槍,微型衝鋒槍採用全金屬槍身,並採用摺疊槍托,雖然射速並不如甲型衝鋒槍,但勝在射擊的穩定性和可操作性好(參考MP38衝鋒槍)。
36-8型,20mm四聯裝高射炮型防空車
在1924年,紅軍總裝備部下屬的某研究所開始對防彈衣的研究。最初他們嘗試金屬制防彈衣,但該型防彈衣不僅十分笨重,而且防彈效果不佳,以至於參加測試的紅軍士兵吐槽到如果穿著這種防彈衣,自己反而更容易被打死。直到1936年。防www.hetubook.com.com彈衣項目才獲得初步進展。36式防彈衣可以覆蓋人體的軀幹和上半肢,並且裝備護頸保護步兵。其防護性能初步可以抵抗手槍子彈與炮彈破片。但是該型防彈衣的重量還是超標,以至於哪怕是紅軍的戰鬥工兵部隊,只會在執行任務關頭才會穿著該型防彈衣。
三七型中型坦克作為紅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巨大貢獻,絕大多數紅軍裝甲兵都稱讚三七型坦克的動力系統的堅固耐用,電動炮塔轉動裝置的快速反應,其閉式散熱器具有在較低功率下有效利用發動機功率的特點,獨特的五葉式散熱器風扇扇葉角度不一,高速運轉時可降低噪音,使坦克具有更好的隱蔽性。
155mm自行榴彈炮型,使用1型底盤裝備一門155mm榴彈炮。
(1)60mm迫擊炮的輕量化
33-3型,與2型裝甲相同,主要改進車輛動力系統,提高載荷,並採用民十式40mm高射炮加民一二式機槍。
3.開始步兵炮,無後坐力炮研究工作。
在1930年以前,中國乃至整個東共聯的汽車工業還不能支持紅軍的摩托化升級,中國紅軍總裝備部在1922年開始對步兵炮的招標,在招標過程中,一家美國火炮製造商以皮包公司的方式參与到招標,這些美國人提供的M1式75mm榴彈炮在測試贏得紅軍總裝備部的青睞,當最後總裝備部了解到這些火炮來自美國時,還嚇一大跳,不禁美國經濟的停滯令美國資本家為了利潤不惜一切。隨後紅軍總裝備部火速與該製造商簽訂合同,購買並引進M1式75mm榴彈炮,直至1926年完成國產化,並命名為民一五式步兵炮。
(四)頭盔與防彈衣的研發進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交戰各國就嘗試研究半自動步槍,甚至是全自動步槍。法國曾在一站時研發出利貝羅勒自動步槍,中國紅軍曾在戰後向法國引進少量的該型自動步槍,用於測試。但由於射擊精度,彈藥消耗等問題。中國紅軍最終選擇採用半自動步槍等於替代步兵手中的栓動步槍。
33-4型,主要升級觀瞄與無線電通訊設備,其他與3型相同。
41-2型,裝備105mm 36倍徑坦克炮,並改進坦克發動機等動力系統,提升其的機動能力,越野最大時速為26KM/H,最大越野行程為183KM(1942年列裝)。
37-7型,噴火坦克,採用34-7型坦克改裝方案,在3型基礎上將一挺7.92mm機槍替換一個火焰噴射器,主要裝備戰鬥工兵部隊
37-9型,基於3型的戰鬥工程車
(3)研製安裝在載具上的重型迫擊炮
紅軍總裝備部開始下令展開對於MG26的仿製工作。最終於1928年將國產MG26命名為民一七式輕機槍(參考布倫式輕機槍)。
105mm自行反坦克炮型。紅軍官兵戲稱為這是一台炮塔壞掉的四一型重型坦克(類似ISU-122)。
41型坦克的重量與速度為數不多被紅軍裝甲部隊所詬病的地方。哪怕是最後的44型重型坦克及越野,最大時速也不超過25km每小時和*圖*書。重量也達到了48t。以至於戰後的紅軍裝甲部隊堅決拒絕再接受重型坦克。
基於該坦克底盤的衍生車型
36-11型,工兵通訊指揮車
在柏林-新加坡會議之後,中國紅軍八大總部聯合展開了一次關於未來戰爭的大型研討會,經過數十日的激烈爭論,紅軍內部對未來戰爭達成了一部分共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戴維斯利用配重物平衡發射原理,發明了無坐力炮。1921年紅軍總裝備部開始無後坐力炮的研發,直到1931年總裝備部實驗性列裝庫爾切夫斯基設計57mm/82mm無後坐力炮,歷經1年的測試后,才正式將其命名為民二一57mm/82mm無後坐力炮。1933年庫爾切夫斯基嘗試使用「高低壓」原理設計一款火炮(PAW600),但由於一五式步兵炮的存在,該項火炮僅作為技術儲備。
不過三七式坦克也有缺點,其高大的車體使該型坦克更容易中彈。
無後坐力炮研發進程(PAW600/M18/52式/65式)
34-5型,在原先二型的基礎上,將其裝備的火炮替換為雙聯裝20mm高射炮。原先的設計是讓34-5型坦克充當自行防空炮。不過紅軍裝甲部隊發現比起防空任務34-5型坦克更適合打步兵。
一戰結束后,為實現對德復讎,法蘭西公社成立機械化步兵師與裝甲師,並開始研究新型裝甲單位,於1929年完成Panhard 178輪式裝甲車的研製。1931年紅軍總裝備部引進Panhard 178輪式裝甲車並開始國產化工作,1933年列裝部隊,命名為三三式裝甲偵察車。
第二項招標是紅軍陸軍作戰部隊的二線人員配備的衝鋒槍,招標要求該型衝鋒槍應儘可能減小體積,做到儘可能的低故障,擁有良好的射擊操控性。
35-1型裝甲人員輸送車,裝備一挺12.7mm重機槍,可搭載數人。
一戰時期,德軍將領福爾貝克向德國陸軍提交的作戰經驗報告提出:面對英法的塹壕,德軍應當組建裝備精良的戰壕突擊隊,用於突破敵人的防線。因此德軍開始對機槍輕量化及衝鋒槍的研究。
雙聯裝40mm高射炮型,使用一型底盤裝備一門雙聯裝40mm高射炮。
三五式六輪輕型裝甲車(對標M8輕型裝甲汽車)
(二)衝鋒槍研究歷程
第一項招標工作是適用於步兵部隊的衝鋒槍。招標要求衝鋒鋒槍應具有良好的精度,足夠高的射速。高彈容量,擁有良好的生產性和維護性。
第二階段,從法國引進M1928 105mm並將原先的M1917 155mm升級為M1928 155mm。歷時1年完成國產化,並命名為民一八105mm/155mm榴彈炮。
三六式半履帶車及衍生車族(對標sd.kfz.251半履帶輕型裝甲車/M3半履帶車)
3.現有的裝甲列車由於受制於鐵道路線,將在未來的戰爭中邊緣化。
34-1型,最早的三四式坦克。裝備一門50mm 36倍徑坦克炮,兩挺7.92mm機槍,一挺12.7mm高射機槍。
榴彈炮研發進程(施耐德hetubook.com.com1917年式155毫米榴彈炮/法國M1928式155毫米榴彈炮/M1928型施耐德105毫米輕型榴彈炮/法國M1897型75mm火炮)
(2)研製82mm迫擊炮
直到1926年。兩項衝鋒槍招標才正式完成。用於步兵部隊的衝鋒槍,被命名為民一三甲型衝鋒槍。該型衝鋒槍可用30發彈匣,50,75發彈鼓。該衝鋒槍具有極高的射速和穩定性(參考湯姆遜衝鋒槍)。
未來戰爭大討論后,紅軍總裝備部出台《未來20年陸軍裝備大綱》,主要內容如下。
這些中大口徑高射炮不僅對空效果好,裝備穿甲彈后,對裝甲單位也有不錯的表現,以至於紅軍將它們改造成坦克炮。
步兵炮研發進程(M1式75mm榴彈炮/M116式75mm馱載榴彈炮)
36-12型,工兵輸送車
34-2型,與1型相比主要是升級它的動力系統。其最大越野時速可以達到驚人的51KM/H。
36-16型,20mm速射炮/7.92mm機槍裝甲偵察車
36-17型,火焰噴射車
34-3型,在原先二型的基礎上,將其裝備的火炮升級為50mm 42倍徑坦克炮。
裝甲部隊(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
柏林-新加坡會議結束后,法蘭西公社與東共聯開始一攬子軍事合作項目,其中重點項目之一是從法國引進一系列榴彈炮與相應生產線,用於提升紅軍炮兵實力。
迫擊炮研發進程
4.建立一個團的機械化或摩托化試驗部隊。
在設計三四式坦克的時候,紅軍總裝備部就強調新型坦克的生產性,維護性,可改裝性,可靠性。以此為標準,紅軍總裝備部在1925年開始35t級中型坦克的研究。1937年該項目正式完成,總裝備部將該型坦克命名為三七式坦克。
34-4型,同樣基於二型的基礎,將其裝備的火炮升級為75mm榴彈炮(基於M1897型75mm火炮),在實戰中,他基本被當做自行火炮使用。
四一式坦克及衍生車族(對標M26潘興重型坦克/IS-2重型坦克)
三三式裝甲偵察車(仿製法國Panhard 178輪式裝甲車)
1926年以後,兩款衝鋒槍陸續服役於紅軍部隊。甲型衝鋒槍雖然性能優越,但是其造價高昂。總裝備部多次要求兵工廠降低成本,直到29年以後,甲型衝鋒槍才大規模列裝紅軍部隊。以至於總裝備部更青睞于便宜的乙型衝鋒槍。
2.為每個步兵班至少配備一把輕機槍。為每位班長和副班長配備一把衝鋒槍。
36-7型,40mm雙聯裝高射炮型防空車
三三式裝甲偵察車一共有四種改型。
36-1型,人員輸送型,裝備一挺7.92mm機槍,乘員10人
(六)防空火炮研發進程
37-3型,在2型基礎上,全面升級坦克動力,裝甲,觀瞄與無線電通訊。該型坦克加裝煙霧彈拋射器
於是紅軍總裝備部開始獲得少量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法國的紹沙輕機槍,美國的bar自動步槍,德國的MG26用以進行測試。經過測試后,紅軍總裝備部更青睞于MG26。
203mm自行榴彈炮m.hetubook.com•com型,使用2型底盤裝備一門民二四式203mm榴彈炮。
36-3型,自行82mm迫擊炮車型
(三)輕機槍/重機槍研發歷程
130mm自行反坦克炮型。
34-7型,基於6型的基礎上,加裝額外油箱,裝備一門75mm坦克炮,一個火焰噴射器,一挺7.92mm機槍,該型坦克主要裝備戰鬥工兵部隊。
37-4型,基於3型的105mm自行榴彈炮型
三四式坦克包裹以下的改進型號:
中國從法蘭西公社引進的雷諾FT-17可以被視為中國坦克工業的起點。從1924年開始,中國紅軍總裝備部利用英國和法國的坦克技術,開始研究第一款國產的25噸級輕型坦克。該項目於1934年完成,因此將該型坦克命名為34式坦克。
35-2型裝甲偵察車,裝備35mm反坦克炮與12.7mm,7.92mm機槍各一挺,並裝備更好的無線電設備。
37-11型,在3型基礎上再次加強車體裝甲,並將主炮升級為85mm坦克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中國利用第三國際情報網路,成功獲取德國MP18衝鋒槍的樣品,以及相應的設計圖紙。
2.隨著未來紅軍步兵的火力提升,紅軍的武器必須進行減重,或是通過摩托化,機械化方式提高部隊的可持續作戰能力。
36-5型,75mm突擊炮型(採用M1897型75mm火炮),用於支援步兵
33-1型,除採用20mm民十式機炮加民一二式7.92mm機槍,其他方面與Panhard 178輪式裝甲車一致。
(五)火炮部隊
36-10型,火炮牽引車
37-5型,基於3型的155mm自行榴彈炮型
該型坦克有以下改型:
37-8型,基於3型的兩棲登陸坦克
37-10型,基於3型的裝甲救護車
一戰結束后,東共聯開始從是瑞士厄利孔公司引進厄利孔20毫米機炮,還從瑞典博福斯引進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隨後開始國產化,至1922年完成國產化,命名為民十式20mm/40mm高射炮。
早在辛亥革命時,中國紅軍就高度重視輕機槍的裝備,早期徐州兵工廠便生產丹麥的麥德森輕機槍。
33-2型,與1型相比加強全車裝甲。
在柏林會議之後,中國便開始了對於頭盔的研製工作。從早期防治法國的阿德裡頭盔開始,歷時數年後,中國紅軍裝備自產的35式頭盔。
6.成立服務於陸軍作戰需求的陸軍航空隊。
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現有的防空火炮不能滿足紅軍的需求,因此1932年紅軍總裝備部開始中口徑,大口徑防空火炮的研究。1936年總裝備部採用遠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設計的85mm高射炮,並於次年列裝,命名為民二六式85mm高射炮。1938年總裝備部的130mm高射炮完成測試並列裝,命名為民二七式130mm高射炮(對標萊茵金屬128毫米FLAK40高炮)。
直到1929年,由漢陽兵工廠的劉慶恩步槍方案得到紅軍的採納。由於劉慶恩的半自動步槍正式列裝是民國20年。所以這款半自動步槍被命名為民20半自hetubook.com.com動步槍。
三七式坦克及衍生車族(對標M4「謝爾曼」中型坦克)
37-6型,基於3型的掃雷坦克:裝有滾動轉輪,以鐵鏈鞭打地面排雷
隨著柏林-新加坡會議的落幕,中國紅軍對於麥德森輕機槍的作戰效能表現感到不滿。同時第三國際情報部門獲悉,德國陸軍開始裝備MG26輕機槍。
4.應進一步加強部隊的通訊能力,以便於部隊的協同作戰。
在1926年,紅軍總裝備部在法國的幫助下完成60mm迫擊炮的輕量化,並將該型迫擊炮命名為民一五式60mm迫擊炮。1927年總裝備部完成82mm與120mm迫擊炮的研製工作,並命名為民一六式82mm/120mm迫擊炮。
在1930年代,德國開始裝備sd.kfz.251半履帶輕型裝甲車族,為應對sd.kfz.251,第三國際開始研製半履帶車及衍生車族,項目於1936年完成,東共聯命名為三六式半履帶車,該車及衍生車族是第三國際機械化部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四式坦克及衍生車族(對標M5斯圖蘭特輕型坦克坦克)
36-9型,無線電通訊車
1922年中國紅軍總裝備部開始發布半自動步槍招標。要求適用於現有的步槍彈藥,擁有不亞於栓動步槍的射程,採用彈匣供彈,嚴格控制步槍重量,要擁有足夠高的可生產性,可維護性。
36-6型,85mm高射炮型(採用85mm高射炮),可用於防空,反裝甲等任務
X-41-4型,紅軍最後列裝的重型坦克,採用全新設計的底盤,裝備一門130mm50倍徑的坦克炮。但由於其與之前的老四一型重型坦克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也有部分人將其稱之為四四型重型坦克。
第一階段中國從法國引進M1897 75mm與M1917 155mm榴彈炮,紅軍對這兩款火炮的實戰表現相當滿意,立即開始國產化工作,用時3年後,國產75mm,155mm榴彈炮正式列裝紅軍,並命名為民一四75mm榴彈炮與民一四155mm榴彈炮。
36-13型,裝甲救護車
36-2型,人員輸送型,裝備一挺12.7mm機槍,乘員10人
41-1型,裝備85mm坦克炮,一挺7.92mm同軸機槍,一挺12.7mm高射機槍。採用圓型炮塔與傾斜裝甲,正面護等效於100-130mm裝甲鋼,側面為80-90mm,頂面為25mm。該型坦克重達42噸,越野最大時速為24KM/H,最大越野行程為173KM。
37-12型,基於3型加裝多管火箭炮
1932年為增強紅軍傘兵,山地步兵的作戰火力,總裝備部列裝100mm迫擊炮,並命名為民二一式迫擊炮。
四一型重型坦克在研發之初就為了要重視生產性和維護性,設計時採用了非常先進的模塊化設計。設計師在設計四一型坦克時,儘可能的原先的坦克共用零部件,以至於四一型坦克和三七型坦克至少有40%的零件是可以互換的。
為完成反制乃至壓制敵國坦克,紅軍總裝備部於1936年開始45噸級重型坦克項目研究。該項目於1941年完成,並命名為四一型重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