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電事件

第二卷 北伐之歌

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電事件

此後陸陸續續有數百人逃回煙台,謝葆璋才獲知了山東北伐軍遭到德國人蠻橫干涉的事實真相。他立刻去電蚌埠,把四方面軍慘痛的遭遇與教訓彙報給總部。
孫中山請伍廷芳把清室退位及皇室優待條件,轉告給北方的和談代表唐紹儀,並通過上海商務總會等團體轉告張謇。然而就在這一天,不僅張謇閉門謝客,而且就連此前談和態度非常積極的唐紹儀,也稱病沒有再參加南北雙方議和的談判會議。
同樣是在這天,清軍留在山西的第三鎮余部,攻佔大同。山西民軍堅守大同,已達四十多天,由於彈盡糧絕,不得已棄城轉移,繼續向綏遠等地活動去,清軍陷在山西的兵力得以獲得更大的靈活機動空間。
凡革命前清廷與各國所訂條約、所借外債、所認賠款及讓與各國或個人之種種權利,民國政府均予以承認和保護。
但同盟會的這一舉動,似乎並沒有在列強公使團中引起熱烈的反響來。雖然英國、日本均表示了中立於中國革命以外的立場,但也因此表示不會在財政上對臨時政府進行任何援助。
結果商震卻遭到德軍扣壓,一場實力對比完全不對稱的碾壓性戰鬥旋即爆發。
中德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僅一個月後和-圖-書,德國人便來到坊子購地鑿井,探煤取樣。第二年的10月,華德礦務公司成立,在膠濟鐵路尚未修到坊子的情況下,德國人已經開始建井採煤,至今約開採了三百萬噸煤礦,已佔到全中國煤炭產量的三分之一強。
1月18日,孫中山召開內閣會議,決議清帝退位條件,決議通過伍廷芳和張謇的關係,向袁世凱表示意見:清帝遜位並棄讓所有大權,臨時首都不得設在北京,袁世凱非俟列強承認共和政府及民國建設完全之後,不得干預臨時政府事務。
由於在林淮唐的巧電發出以前,南京臨時政府方面對於山東正在發生的一樁劇變毫無察覺且沒有絲毫掌握情況,所以他們只能依賴於林淮唐發揮回的這份密電,不久伍廷芳也巧電為材料向唐紹儀發出質詢。
這場被南方輿論稱為「巧電事件」的突然襲擊,在其發生以前,並非絕無預兆。蚌埠總部方面也不是完全沒有預計到德國人可能進行的干涉,就在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逼近濟南的同時,無論是蚌埠總部還是第一師政治部方面,都向基層革命官兵發去了大量簡單的德文標語,並要求各部在向濟南方向展開時,預留警惕膠濟鐵路方和*圖*書向的預備兵力。
1月17日,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王寵惠於是日要求美國承認中華民國,均未得到回復。這天隆裕太后又一次召集近支宗室召開御前會議,奕劻、傅倫主張接受共和,其他王公親貴皆表示反對,爭論極為激烈,隆裕太后不得已只能選擇等到袁世凱的意見。
雖然林淮唐等人心中對德國人可能以外交辭令干涉北伐軍繼續前進有所心理準備,可即便是做了最壞打算的張雲逸等人,也從未想到過,德軍居然會做此大規模的直接干涉,震撼心理,可想而知。
直到18日的夜間,南京臨時政府諸公收到林淮唐從蚌埠前線總部發來的急電時,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北軍使團態度發生驟然變化的原因何在。
……以上各種均屬顯背信約。雖訂明停戰,竟無效力,應請代表迅電北軍,飭違約進扎之兵立即撤退,並電各界以求同仇敵愾之情……
切盼立即電復,林淮唐,巧。」
次日法國外交部照會駐法俄使,表示法國將支持俄國在中國北部之特權利益擴張至北滿,並至蒙古、新疆。
很顯然,有著「北洋士官三傑」美譽的藍季豪,關鍵時刻並沒能挽救四方面軍無數同志的生命。
1月8日當晚,孫中山在日和_圖_書本的老朋友犬養毅前往臨時大總統府找到了孫中山,並轉達日本政府希望南京臨時政府推進君主立憲政體的方針,他還建議孫中山聯合岑春煊及康有為等立憲派舊官僚來共同對抗袁世凱,但遭到孫中山的拒絕。
1912年1月4日,灤州起義失敗,起義軍由灤州乘火車直撲天津,次晨與清軍戰于雷庄,因寡不敵眾失敗,王金銘、施從雲等烈士死難。
一月十八日的早晨,四方面軍帶走的煙台全部主力武裝,已行進到了萊州西南方向的昌邑縣一帶。昌邑縣南方不遠處,就是膠濟線上重要的濰縣車站,四方面軍主力同膠濟鐵路濰縣車站的距離,縮短到了僅有三十公里左右的距離,這和德軍宣稱的沿線二十公里距離的護路區已經極為接近。
四方面軍在全無準備之中,總計不過四千多人的革命隊伍,即遭到了德軍近三千人武裝蓄謀已久的突然襲擊。
「……蚌,迭接煙台來電,北軍約有外國軍隊對山東相行干涉,今日晨德國軍隊密布萊州,煙台民軍遭此突襲,相繼潰散……藍總司令已負傷,悉傳聞商旅長為外人所俘,情勢緊迫,且膠濟線火車運輸軍需甚忙。保護鐵路之兵除外人軍隊外,尚有北軍行蹤,此舉是否違反條和-圖-書約尚未可知……
只是這些提前進行預防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濟南以南的一方面軍和二方面軍中展開。對於先鋒隊力所不能及的四方面軍,一切只要依賴於藍天蔚的個人判斷。
同時正在上海進行的和談會議,也由於南北雙方無法確定將來國會的開會地點,而陷入僵持局面。就在此時,康有為突然編撰了《共和政體論》一文,重新鼓吹「虛君共和」,並在北京《正宗愛國報》重新恢復連載,一股陰霾的氛圍,正悄然浮現。
德軍通過火車運輸來了許多大口徑火炮,其密集的火力在中國戰場上只能以震撼人心來形容。毫無心理準備的四方面軍遭此突然轟擊,全軍頓時陷入巨大的混亂之中,藍天蔚被德軍火炮的彈片擊傷,四方面軍主力在一個上午即便德軍完全擊潰。
迫於財政的壓力,1月8日南京臨時政府發行了定額一億元的《中華民國軍需公債》,但實際僅銷售出約七百萬元,同北伐軍龐大的軍需費用相比,始終入不敷出。
起初藍天蔚還以為德軍只是要求四方面軍遠離膠濟鐵路,因此並沒有第一時間做出武裝對抗的準備,而是派遣四方面軍旅長商震前往德軍中,向其表示了革命軍友善的態度。
德軍原在煤礦附近就駐紮有和*圖*書護路和護礦的軍隊三百余名,他們偵察到四方面軍已行軍到距離濰縣車站直線距離僅約三十公里的地方以後,立刻就讓隨軍的德國和奧匈帝國記者偽造拍攝了大量照片,宣稱中國叛軍侵犯膠濟鐵路,因此德國人才做出了合理的反擊。
1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林淮唐等人力爭不可以後,依舊發表了《對外宣言書》,聲明:
而且膠濟鐵路在濰縣處,鐵路向東南繞了一個大彎,在約20公里處設置了坊子站,從築路的角度看,這顯然是不合理、不經濟的路段,一向嚴謹的德國人之所以如此「失算」,是因為他們盯上了當時中國的第三大煤礦——坊子煤礦。
一月十八日的早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當天傍晚,英、美、德、法、日等國駐華軍隊司令官開會,借口灤州新軍起義,決議向京奉鐵路京榆段沿線派駐軍隊:北京至楊村駐英軍366名,楊村至北塘駐法軍44名,北塘至唐山駐德軍94名,唐山至灤州駐美軍200名,灤州至山海關駐日軍599名。
日本政府態度上的突然變化,此時已經引起一小部分人的警覺,正在南京擔任臨時政府陸軍部部員的中國社會黨黨員沙淦等人,即向蚌埠發出密電,提醒林淮唐等人事情正在起變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