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覺醒年代
第二十五章 東北野戰軍
王士珍則神色怪異:「我曾在關外任事,據我所知,關外各軍,除奉天張作霖、馮德麟一部以外,其餘諸如孟恩遠等部軍隊,無論訓練還是器械都大成問題。中央政府若欲以東北軍隊進行國戰……我擔心葉志超之事,復現於今日。」
1911年時,東三省總人口則達到了一千九百萬人,人口數幾乎是以一年一百萬的規模增長,其中大頭自然是以關內移民為主。
主要負責工業和農業部門工作的蔡綺洪,又補充說:「這次在關外組建東北野戰軍,考慮到長期戍邊和移民墾屯的情形,內政部門可以提供經費、工具、房屋和土地,用於安置出關軍人的家屬。」
這熱情,簡直堪比後世中南美人民對移民美國的嚮往了。
只有將其調離本省,使他們脫離固有的、熟悉的社會土壤,才能限制這些地方軍閥的社會活動能量。
「軍隊問題呢?五省省軍,還有其他一些偏遠地區的地方武裝,總數不下於二十萬人,這部分軍隊漢公將如何解決?」
這兩條路的區別,也就在於他們對於和紅軍一戰的信心如何了。
紅軍勢力尚未延及東三省,蔡鍔也沒想到中央政府竟然會在此時準備籌建又一支野戰軍級別的大軍團。
至於更往上一級,如士官、中下層軍官和高級將領裏面,則充斥著無數大中地主階級,還有許多正向資產階級和_圖_書和買辦轉化的紳商。這些人在地方上人脈往往特別深厚,而且多為所謂的鄉賢,社會關係複雜,社會活動能量特別龐大,又佔有大量土地和資產,可以說是社會党進行土地革命的主要敵人。
即便社會黨正在草擬一份規模龐大的東北開發計劃,還將把擊潰交通系獲得的大量現金,用於安置這些軍屬移民。按照社會黨的想法,這些跟隨戍邊軍人出關的家屬,無論其過去的家庭出身、階級成分如何,到關外以後,都會獲得中央政府提供的工具設備、土地房屋。
而且東三省地廣人稀,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的時候,清廷曾在東北進行過一次人口統計,當時東三省的總人口是一千六百萬人左右,這是包括了奉天、吉林、黑龍江全部三省之地的總人口。
而且對於一些較有資產、自持身份的大紳商,政府也將允許他們變賣老家的資產以後,持幣參与投資東北的開發建設,甚至可以允許他們參股一部分國營企業,或者允許他們在東北投資一些租讓制的企業。
王士珍的臉色更難看了,連家屬都要跟著一起出關嗎?這簡直是釜底抽薪!
不過蔡鍔的腦子很快,他馬上就反應了過來:「北滿為俄國勢力範圍,南滿為日本勢力範圍,一旦歐戰爆發,俄國勢力收縮,則旅大之關東軍行動就將暢行m.hetubook.com.com無阻。非於東北設立一大戰略兵團,不能阻遏日本之干涉。」
書記局的幾位要員聽到這一問題,卻都笑了起來。
如若歐戰在年內爆發,那林淮唐預計日本干涉軍的主戰場,很可能是以山東戰場為主、東北戰場次之。所以中革軍委籌建東北野戰軍的計劃,並不是準備以東北野戰軍為反干涉戰爭的主力。
那麼,這些人被迫移民到關外以後,會不會趁機和日本勾結,反而給紅軍添亂呢?恐怕不大可能。
與後世人口大規模朝關內流失的東北正好相反,此時此刻的東三省堪稱中國難得的一片熱土。即便以清廷的組織能力之弱,差不多每年就有近百萬人移民流入東北,並且在沒有政府幫扶提供工具、土地和房屋的情況下,很快就能定居下來,可見東北的地廣人稀和開發基礎之好。
「家屬?」
目前西北地區、中原地區和西南地區,都還沒有野戰軍級別的大軍團,只有諸如西北兵團、中原兵團、西南兵團這些編製番號。
如果他們拒絕呢?
他們離開故土移民到東北以後,面臨的整個環境完全是人生地不熟,即便想要和日軍勾結,也缺乏勾結的渠道和資源。
林淮唐仰天大笑:「聘卿先生糊塗啊!東北野戰軍,當然還是以老紅軍為主,其餘改編軍隊為輔。」他正色道:「中央政府準備籌和*圖*書建一支十萬人規模的東北野戰軍,我們準備從關內地區的老紅軍部隊里抽調三萬骨幹,再從五省省軍、北洋軍余部和關外已有軍隊中,抽調七萬官兵充實一線野戰部隊。」
林淮唐的計劃,就是讓軍閥武裝出關參加東北野戰軍大整編的同時,使他們這些身為地頭蛇的家人也離開故土,無從發揮他們的反革命能量。
即便歐戰爆發,列強在華勢力大幅度收縮,但日本還是不可能完全排除英國的態度進行自由行動。林淮唐估計日本干涉軍將援引日英同盟的條款,利用青島作為突破口對中國發動干涉戰爭,而在南滿地區日軍採取大規模軍事入侵的可能性相對就比較低。
但把這樣一支戰略兵團,用於次要戰場的作戰,問題就不大了。
林淮唐抬起頭:「請兩位以私人渠道,把中央政府的解決方案轉告給那幾位先生吧!政治上的、軍事上的解決方案,他們願意接受,那是最好的;如果他們不能接受,那再打一打,也是無妨的。」
那大不了紅軍還是打進去,把這些地方軍閥掃蕩乾淨以後,到時候等著他們的可就不是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和國民法院的「溫情脈脈」,而將是公審大會上的高帽和木牌。
到那時候,他們的土地和資產哪裡還有什麼變賣的機會,都將直接被政府沒收,什麼希望也沒有了,甚至自己的人身自由乃至於www•hetubook•com•com性命都不能保存。
自然,就像王士珍那難看的臉色一樣,任何一位薄有資產的紳商,恐怕都不會願意拋棄本地的人脈關係和不動產,跑到遙遠的東北去搞什麼墾屯開發。
五省省軍,還有北洋小軍頭、舊官僚和封建主的武裝,他們的基層兵員雖然也有大量貧苦農民,和紅軍類似,但同時這些軍隊的基層官兵中也包含了數量遠超紅軍的流氓無產者。
主要負責軍事方面工作的林述慶,直接站了起來:「中革軍委提出的解決辦法……我們正籌劃組建一支東北野戰軍。」
所以對時人而言,移民東北絕非畏途,正相反,清末民初時一張開往東北的火車車票或者客輪船票,常常能賣到票麵價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
籌建東北野戰軍的一大考慮,還是為了用於解決五省省軍問題。這些地方小軍閥的戰鬥能力要弱於北洋軍,和紅軍的戰鬥能力比起來那就更懸殊了,但他們都是地頭蛇,在地方上關係盤根錯節,很難應付。
而且這些地頭蛇的子弟,就在被紅軍骨幹主導的東北野戰軍中任職,還要同日軍作戰,缺乏叛變的機會。基層那些貧苦農民和流滿無產者出身的官兵,也會不再受到「鄉賢」們人脈、名望的影響和網羅,他們無論是出於樸素的民族情感考慮,還是出於保衛他們在東北新分得的土地考慮,都會積極向中央政府靠攏https://m•hetubook.com•com。
蔡鍔問出了最關鍵的問題,即便五馬人人爭先進京,但他們背後的大批地方軍隊,不可能跟著進京。這些人要如何解決?如果強行進行改編,且不論紅軍有沒有這個力量,僅僅是費時費力的問題,就對中央政府積極備戰以應對日本干涉的計劃,很不利了。
更何況,今時今日的東北,早已經不是幾百年前苦寒的塞外。自晚清重開柳條邊以後,東三省的洋務建設一直走在全國之先,無論是鐵路、郵傳、電信還是新式農場和企業的建設,都超過了關內大多數地區。
現在紅軍只有兩支野戰軍,那就是華東野戰軍和華南野戰軍,這是紅軍最高一個級別的建制單位。與野戰軍并行,同樣直接接受中革軍委領導,但要稍次一級的就是兵團。
擺在這些地頭蛇的面前,正有兩條路:一條是放棄故土的社會關係和活動能量,變賣本地資產以後,跟著東北野戰軍移民東北,參与東北的大開發;另一條就是頑抗到底,如果最後還是被紅軍打敗,則不僅所有土地財產要被沒收,而且就連生命都將不復存在。
東北野戰軍!
就算從關內抽調三萬骨幹——考慮到山東地區的備戰準備,紅軍還不一定抽得出三萬骨幹人員呢——但還要補充入七八萬政治面貌、軍事素質堪憂的北洋殘軍,留給東北野戰軍的整訓時間又不多,這支大軍到底能有幾分戰鬥力?也很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