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覺醒年代 第三十一章 漢冶萍

第五卷 覺醒年代

第三十一章 漢冶萍

其餘灤礦和臨礦,情況也大抵類似。北洋政府倒台以後,英國資本捲土重來,又妄想通過北洋政府時期就被僵持擱置的礦案,重奪礦權,所以也對中央財經委員會的接收工作橫加阻撓。
另一方面,在辛亥革命期間,漢冶萍公司面臨鄂、贛地方當局的接收,所有權受到嚴重威脅;同時受到戰爭破壞,漢冶萍急需資金恢復生產,而當時能解決的只有北洋政府。故而1912年漢冶萍公司主動向北洋政府提出官督商辦和國有申請,雖未能成功,但也可見趨勢對日本妄圖實現徹底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是很不利的。
剩下的那些企業、工廠和公司,真的就大多數只是小蝦小魚幾隻了。畢竟全部合在一起,還不足三千萬元的資本,簡直拿不出手。
新公司資本定為日元三千萬元,中國政府和日本資本家各持有五成股份,即日元一千五百萬元。中國政府股份,不得買賣讓與;日本資本家股份,僅限於日本人間買賣讓與。
但話也不能說的這麼死,因為除去這些企業以外,尚有一些由於外國資本插手而股權構成複雜的大企業,還沒有算進來呢。
自1899年漢陽鐵廠與日本八幡制鐵所簽訂《煤鐵互售合同》后,日本政府通過不斷的貸m•hetubook•com•com款加強了對漢冶萍的滲透,以獲得大冶鐵礦穩定而優質的鐵礦石。截至1914年,漢冶萍公司總資本近六千五百萬元,其中日方貸款為三千五百萬元左右,超過了公司總資產的一半。1913年,日本八幡制鐵所擬定第三期擴充計劃,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劇增,控制漢冶萍的政策更加明確。
第一次中日合辦案的正式提出與實施是在辛亥革命期間。辛亥革命期間,日本乘南京臨時政府財政竭蹶之機,強迫孫中山接受日方提出的所謂中日合辦漢冶萍案。合辦案后因全國輿論的強烈反對而流產,但盛宣懷與日本仍達成了一個以合辦為基礎的善後協議。
林淮唐說道:「中央財經委員會……嗯,還是由央行組織吧,要組織查賬團隊,用會計核算手段檢齊清算弄清楚漢冶萍公司從辛亥革命以後,歷年來同日本借貸、股份上的交易往來,一切賬目和股東會議記錄都要先確保在我們手上。」
考慮到段祺瑞時期北洋政府孱弱的行政調查能力,估計總的資產規模還不止這個數。
1美元大約摺合2.5銀元,所以僅英國一家在華投資,把工礦業、商業和運輸業三項資本加起來,就差不多有銀元12www•hetubook•com•com億元之多。
對合辦漢冶萍,日本擬定了多種方案,主要內容是將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變更其組織,成為中日合辦股份公司。
華東野戰軍沒有花費多大功夫,只用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便接管了包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在內的湖北各大地區,而作為清末民初中國最大鋼鐵工業基地的漢冶萍公司,自然也就進入到了中央政府的視野內。
至於英法德俄幾國,社會黨現在對外國在華投資和佔有資本還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細緻調查,只有一個粗略的統計,估計從甲午戰爭結束到現在的1914年,外國在華工礦企業的原始投資、歷年積累和擴充資本加起來的全部企業財產,約為二億美元,船運、鐵路和鐵路借款等運輸業投資則為五億美元左右。
也確實驚人了……
民初中國工業資本中,佔比重最大的部分其實主要就是鐵路。社會黨經過銀元之役徹底打垮交通系以後,確保了對中國六大鐵路的絕對控制權以後,其實也就奠定了公方資本的絕對優勢地位。
漢冶萍公司與日本淵源甚深。
「開平煤礦、灤州煤礦、臨城煤礦……還有諸如啟新洋灰公司這類企業,資本額比較高,但股權構成複雜,又關係和*圖*書外人,現在中央財經委員會尚未對其進行斷然的接收處理。」
為達到上述目的,日本處心積慮,積極圖謀中日合辦漢冶萍。
袁世凱上台後不久,漢冶萍公司因資本缺乏繞開袁世凱政府,直接私下與日本密謀一千五百萬日元的大借款,遭到了北洋政府的干預。該合同最後在日本的支持下雖強行通過,但日本已意識到向漢冶萍貸款的風險性。
開平煤礦雖然避免了八國聯軍的破壞,而礦權卻平白無故落入英國人手裡。
黃少通說道:「日本最大的鋼鐵企業八幡制鐵所對大冶鐵礦極度依賴,所以日本一直圖謀通過合辦直接介入漢冶萍公司的生產和管理,以保障其原料供給、貸款安全和利息收入。解放戰爭勝利以後,日方也好幾次用是否承認我國新政府為條件,提出了三種所謂的合辦方案,中央財經委員會方面認為中央政府現在必須以強有力的果斷手段,加強對漢冶萍公司的控制權,否則我國最大的這一鋼鐵基地,就還有落入外人手中的風險。」
自從黎元洪解散共和黨以後,已經率領華東野戰軍對江西全省實行軍管的陳更新,旋即沿江西進,很快便開入湖北境內。鄂軍各部基本都沒有對紅軍進行激烈的抵抗,過去黎元洪在湖北任人唯親提和-圖-書拔的一大批鄉黨親戚,本來就沒有什麼能力、才幹,現在黎元洪主動號召他們放下武器,這群人當然沒有意願和紅軍拚命了。
但在林淮唐的印象里,僅僅是奧匈帝國這樣一個在華勢力很弱的歐陸列強,後世歷史上段祺瑞對奧宣戰,沒收奧匈帝國在華資產的時候,都審查出了近一億元的資產來了。
各大列強,特別是英法德俄幾國,在中國已經投資和佔有的各類資產,很難計算其資本的規模和總額度是多少。
「漢冶萍問題呢?」
開平煤礦土法採煤始於明代,晚清時則為洋務運動的產物。1878年,直督李鴻章命招商局總辦唐廷樞以西法採煤,始具有近代化性質。1892年,張翼以候選道員資格投效北洋,頗為李鴻章所賞識,因得奉出為直隸熱河礦務督辦兼開平礦局督辦,八國聯軍侵華時,不諳戰時國際公法的張翼投靠外人,以求保護,被迫任命德人德璀琳為開平礦代理總辦,通過他與英國富商墨林洽商,由該局招收洋股,與舊股合併,增資本至100萬鎊,改為中外合辦,於1901年正月簽約。
「外國資本在中國大收縮的時間不遠了!對外資可以先做時間上的拖延,等待歐陸局勢變化以後,再逐步解決。」
這其中英國一國就佔到近https://m.hetubook.com.com50%,日本占約27%,俄國占約11%,德國占約7%,法國占約5%,美國占約3%。
開平煤礦被奪,中國損失巨大。因為該礦乃主權所系,對抵制洋煤、推進洋務事業,關係極重。這以後袁世凱任直督以後,對開平礦務局事件特別重視,袁世凱利用原約對主權、管理權界定模糊不清的條件,又新建灤州官礦公司包圍開平礦局的礦區,阻擾英人經營,最終使英國人放棄了開平礦權,算得上是一大勝利。
新公司的董事定為十一名,其中六名由中國政府委任,五名由日本資本家選日本人擔任。由中國政府委任,五名由日本資本家選日本人擔任。董事互選中國人一名為董事長,日本人一名為副董事長,中國日本各派一人為常務董事。並且還要任用日本人一名為會計科長。中國政府為收買漢冶萍公司所需資金,以銀一千萬兩為限,由日本資本家貸與云云。
所以林淮唐有時候都想,如果英國打輸一戰,中國順手沒收其在華資產,就能輕鬆發一筆大洋財。可惜後世歷史中,北洋政府由於內戰不斷,光是一個沒收德、奧在華資產的問題都拖了好些年,最後靠著華盛頓和會的召開才勉強解決,但最終也僅拿到不足一億元的資產而已,且很快又都被揮霍到了內戰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