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四十三章 碎葉川

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四十三章 碎葉川

只是在第七騎兵師收復碎葉以前,這塊中國丟失千年之久的舊疆在一代代遊牧部落的往複穿梭中,早就衰落成了一片黃沙的荒漠,完全不復盛唐時的景象。
畢竟沙俄有擴大棉花種植業的經濟考慮,即便是帝國主義鏈條里最薄弱的一環,其統治能力和治理能力也不是清廷、北洋可比的。
「最早經由伊塞克湖盆進入楚河河谷的人物,能留下文字以遺後世者,你知道是誰嗎?就是我們中國的玄奘法師。」
馬鴻賓現在到達的特斯克河谷,就是漢朝時中國人所說的烏孫國之地,河谷東部原來就屬於中國,河谷西部被第七騎兵師收復以後,划入到七河省的管轄內。
這裏盛產駿馬,放在近代也稱得上良種。
就「伊犁河谷」這個地緣概念而言,本身所涵蓋的並不僅僅是伊犁河中游腹地的沖積平原地區。以喀什、鞏乃斯、特克斯河為代表的上遊河谷,同樣也是伊犁河谷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對於游牧民族來說,伊犁河谷中最好的草原,並不是在三河歸一后的伊犁河中游的沖積平原。烏孫山之南的特克斯河谷,才是整個伊犁河穀風水最好的所在。
在辛亥革https://m.hetubook•com.com命以前,新疆、甘肅、寧夏等西北省區其實還落後于處在沙俄統治下的七河省。
董振堂帶著馬鴻賓等部紅軍騎士,一邊楚河經過博阿姆峽谷往碎葉方向前進,一邊又給馬鴻賓講著中亞歷史的種種掌故:
槍聲響徹在七河之地的青青草原上空,久久盤旋,徘徊不止。成群結隊的紅軍騎士飛馳而過,馬鴻賓跟著第十一騎兵師邁過國境線以後,在中亞的伊塞克湖湖畔還見到了一所裝潢樸素的清真寺,這讓他很快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常常讀過的古蘭經文。
在初夏中亞草原的大風裡,董振堂壓住俄國朋友送給他的那頂布瓊尼軍帽,又說道:「玄奘法師走的線路比較特別,並沒有經過準噶爾盆地、伊犁河谷,而是先選擇沿塔里木盆地北沿西進,然後突然轉向翻越縱深最寬、最為艱險的天山主脈中段,進入伊塞克湖區。從地緣上來講,伊塞克湖盆地和的交通聯繫很弱!只有完整控制住全部的伊犁河谷,才能保證從新疆到伊塞克湖盆地和楚河河谷的道路暢通。」
董振堂放聲大笑:「哈哈哈,其實我們沒打多和*圖*書少硬仗,真正的硬仗、苦仗、惡仗,現在才剛要開始,你們吶來得真湊巧。」
但現在馬鴻賓跨過國境線以後,對比他從蘭州出發以後一路西進的所見所聞,反而覺得七河、河中一帶的沙俄舊疆內,不管是社會風貌的開明程度,還是本地經濟的開發程度,都是非常明顯落後于蘭州的,比起新疆也幾乎沒什麼領先的地方。
直到鄧寶珊、董振堂他們帶著第七騎兵師收復伊塞克湖盆地以後,從新疆趕來的一批幹部很快就在當地組織起了生產任務——養魚。
對於游牧民族最為倚重的馬、羊等牲畜來說,它們並不喜歡炎熱的夏季。儘管這一季節往往會因較為豐沛的降水,生長出更為肥茂的牧草,但一方面炎熱的氣候會對牲畜生理產生影響;另一方面高氣溫還會滋生蚊虻,使得牲畜不能好好進食。所以這一季節的牲畜一般最多只能保持不掉膘。真正的生長期和生長高峰,是在環境溫涼,同樣處於牧草生長期的晚春和秋季。所謂「秋高馬肥」也正是指於此。
寧夏的土地革命結束以後,就是席捲了所有城鎮和鄉村的社會革命。教門的威權被國大委員會取代,甘河回和*圖*書馬的傳統也讓位於新興勃發的紅軍隊伍,綠色的經文不再,紅色的經典亦取而代之。馬鴻賓自己參加紅軍以後,就有兩三年的時間沒有再摸過經書。
馬鴻賓見到第七騎兵師的政委董振堂,立刻下馬敬禮:「董政委好,我剛帶著十一騎兵師的一個團出國,後面還有兩個騎兵團這幾天陸續會過來。董政委你們第七騎兵師首出國門,開新中國西北邊疆歷史的先河,我們在蘭州天天讀報看的都是關於你們的英雄事迹啊!收復伊犁河谷全境,境千秋之下也能青史映輝。」
碎葉城就在楚河河谷中心,唐代時楚河就被稱為碎葉川,當年安西軍撤回關中平叛的時候,誰又能想到中國軍隊將在一千多年以後才會重新踏足碎葉呢?
在當地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看來,伊塞克湖周邊兩萬平方公里的湖濱草原肯定最為珍貴。但在中國人眼裡,伊塞克湖本身就是七河之寶,擁有極為豐富的漁業資源,甚至可以說只要經過近代化的開發,光靠伊塞克湖裡的魚就足夠養活湖濱一帶的遊牧民眾了。
不僅語言相同,甚至就連口音都一模一樣。
「子寅!你來啦!好,國內總算派援軍過m.hetubook.com.com來啦。」
在有利於紅軍的夏天結束以前,董振堂是一定要抓住時間窗口,最起碼也要先重創南方的布哈拉汗國,免得他們在紅軍北伐抗擊白俄的時候跑出來添亂子。
在特克斯河谷的西側就是伊塞克湖盆地,本來生活在這裏的哈薩克族老百姓多以放牧為生,生活條件都非常差,少數耕地則是從中國過來的移民開墾出來的,前幾年中亞反俄起義時又遭到沙俄軍隊的殘忍破壞,多數都被毀掉。
董振堂戴的布瓊尼軍帽也讓馬鴻賓頗為眼熱,這軍帽頂上尖尖的,整個帽子呈三角形,帽子的中央有一個大大的紅五星,帽子邊上還有可以摺疊的護耳,整體看來,布瓊尼軍帽就像一頂睡帽,能防風沙,也很適合騎馬時佩戴。
率先出國的紅軍第七騎兵師,不少戰士都從俄國同志那裡獲贈了這種形制的軍帽。馬鴻賓光在前往碎葉兵站的路上,就看到了少說三四百頂布瓊尼軍帽。
不過最讓董振堂他們吃驚的還是另外一件事情——紅軍抵達碎葉的時候,就發現來自陝甘的紅軍騎兵竟然和楚河河谷數量不多的當地居民講著相同的語言,交流完全暢通無阻。
1920年的暮秋和初夏和圖書時節,紅軍在哈薩克草原上都沒有遭逢強敵,布瓊尼和阿拉什黨的談判漸入佳境,南方的布哈拉汗國因為氣候限制一直沒有大規模出兵襲擾紅軍後方。
董振堂帶著馬鴻賓帶來的騎兵團一路沿著烏孫山南麓前進,沿途在青草不及的流沙處,戰士們還能見到被黃沙覆蓋得以保存千年的無數古迹。
寧夏也好,河州也罷,不管是新教還是老教,就算是教門門宦出身的年輕人,也無不以投身革命、參加紅軍為榮,國家的體制和法律如此鼓勵,社會風氣形成以後,短短兩三年時間內甘肅、寧夏不管城鄉,社會面貌就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和大多數內陸湖泊一樣,伊塞克湖也是個鹹水湖,還好千分之六的鹽度只能算的上微咸。可以想見的是,這樣大體量的湖泊,意味著多麼大的漁業潛力。
烏孫人很喜歡修土墩墓這種形式的墓葬,上有封土、下有墓穴,一座座土墩密集排列在風沙之中。這是烏孫人因襲于塞種人留下的傳統,後來塞種人又被河西走廊遷來的大月氏趕走,以後匈奴、柔然、突厥……一代代遊牧霸主由此經過,其興也勃其衰也忽,只有中亞人民稱之為「桃花石汗國」的中國在一旁永存不朽。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