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一百七十一章 義大利內戰
那位官員在里德這裏碰了個軟釘子,微微感到不快,沒有再繼續和里德閑聊,但里德還是繼續問道:「倫敦當局這一輪談判是真誠的行動嗎?」
英國呢?國王軍和議會軍可是實打實的擺齊車馬炮,打起了曠日持久且血腥的全面內戰。
雙方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戰線也是犬牙交錯,法蘭西公社在國內外局勢都逐漸好轉以後,也開始通過各種地下渠道援助義大利北方內戰中的左翼政治派系,德國人對義大利內戰不感興趣,但奧匈帝國還是為了自身利益考慮,同時援助了義大利北方的共和派右翼和南方的保皇派勢力,甚至希望牽線雙方組成一個聯合政府。
即便單論近現代的歷史,保守主義者創造的「溫和改良的英國」也只是一種神話,只是維持現狀、拒絕改革的一個冠冕堂皇的說辭罷了。英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所謂的「溫和漸進」,單純就是拒絕普選制、拒絕選區改革、拒絕司法制度合理化等等改革訴求的遁詞。
火車到達蘇格蘭地區以後就停了下來,沒有直接開入格拉斯哥,因為據說蘇格蘭不少地方的鐵路管理局也被當地的鐵道工人接管,一些地方的交通已經中斷,就算是倫敦政府派出的談判官員這
和圖書時候也只能走出車廂,乘坐汽車前往格拉斯哥。
里德乘坐的談判專列由倫敦出發,並將一路沿著鐵道線朝北開進。車廂里除了像他這樣世界知名的國際新聞記者以外,也包括了不少慈善活動家,暫且不論這些人的初心究竟為何,至少能夠看出一點,那便是今日英國的困頓已為全世界所知曉。
然而奧匈帝國的種種考慮,最終都由於帝國內部嚴重拖後腿的民族問題宣告失敗。
義大利的形勢正在風起雲湧之中,自從1917年卡波雷托戰役的大敗使得義大利的中央集團軍被同盟國聯軍在北義大利徹底撕裂,上百萬德奧聯軍從卡波雷托的戰線長驅直入,武裝佔領了小半個義大利后,自1871年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的義大利薩伏伊王朝便走向了其榮光的末路。
里德沒有直接反駁這名官員,反正謊言重複千遍總能成為真理,然而事實卻不會改變。英國人真的那麼溫和穩健嗎?從真實的歷史來看恐怕不見得吧。
義大利內戰的第一階段是共和派和保皇派之間的戰爭,雙方一度割據半壁江山,但是總體而言,即便保皇派獲得了奧匈帝國的一定援助,可由於人心所向,已經臭大街的保皇派並非共和派對手,戰況一度m.hetubook.com.com發展到了對共和派極為有利的局面。
直白點說「溫和漸進」的意思就是不願意放棄自己擁有的特權和權力,拒絕回應尖銳的社會矛盾和衝突,拒絕考慮弱勢群體的死活,只要保證自己的權勢、哪管死後洪水滔天。
那官員點著頭,露出玩味的笑容:「是的,我認識您,里德先生,友善,哈哈哈,很不錯的友善。請您轉告美國新聞界,英國政府一定能處理好蘇格蘭發生的一切問題,格拉斯哥的危機即將和平結束。」
有些當權者比如小皮特運氣好賭對了,自己死後國家蒸蒸日上、沒有洪水滔天;有些當權者比如路易十六沒有賭對,被人砍了腦袋。這些人不是運氣不好,而是自作自受。難道路易十六就不相信「溫和漸進」的改革是一個好東西,就不希望法國可以走上「溫和漸進」的改革道路嗎?
同盟國聯軍直接進行軍事佔領的地區,主要是以威尼斯、倫巴第為主義大利北部、中部地區,義大利西北部的都靈和南部的那不勒斯等地則未受到同盟國軍隊的直接佔領,因此在這裏最先形成了新的抵抗力量。
「政府的決心十分真誠!里德先生,您要知道,在世界歷史上英國人向來只支持溫和漸進式的和*圖*書改良,我們不是法國人,這裏沒有斷頭台的土壤。」
且不說英國人和法國人一樣,都曾經把他們的國王送上過斷頭台,而且就單論殺死國王的數量,英國人處決的國王可比法國人多得多。只是在近代英國的宣傳下,大英帝國才成了一個好像從不會發生革命的溫和派天堂。
英國保守主義締造了光榮革命、不流血革命的神話,其實真要較真算起來,法國大革命可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內戰,頂多是有一些像土倫這樣的地方小規模叛亂而已。
火車開過東南部的溫莎城堡,也開過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新哥特式、喬治時代的風格和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格,所有時代的建築物在這裏都有具體的代表那些牛頓、麥克斯韋、亞當斯密還有恩格斯曾讀過書並寫下文字的地方,從英格蘭西部的科茨沃爾德一直綿延至東部諾福克的水道和海岸線,其中生氣勃勃的伯明翰位居其咽喉地段。
革命一詞在法語原文里,指的是天體循環往複的一種現象,如果按照中國人的話來說,那就是「天行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革命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保守主義者鼓吹的溫和神話就消失,只要人民困苦的現狀沒有重大改善,那麼你不向革https://www.hetubook.com.com命走來,革命便向你走來。
頭等車廂被警察封鎖、保護了起來,只是偶爾才有幾名西裝革履、頭戴禮帽的高級官員走出來上廁所。里德直到中午在餐車用餐的時候,才有機會同這些代表白廳的高級行政專員們談上幾句話——不得不說,在英國,哪怕是這樣高級專列的餐車伙食也有些慘不忍睹。
保皇派雖然在義大利的第一階段內戰中幾乎被打垮,但是君主主義者們利用義大利共和派左翼和右翼勢力之間的內訌,得以在南方的兩西西里地區死灰復燃,北方的左右翼內戰則比此前摧毀薩伏伊王朝的共和革命還要血腥百倍。
沒錯,贏得了世界大戰的奧匈帝國,日子過得一點都不好。
由於薩伏伊王朝已經向奧匈帝國低頭,簽下了割讓整個義大利東北部的、喪權辱國的《的里雅斯特條約》,所以都靈、米蘭和佛羅倫薩的主要軍事力量都倒向了共和主義陣營,共和派和保皇派的內戰旋即爆發,奧地利軍隊則駐紮在米蘭和威尼斯等地,不時向保皇派提供一定援助,使得這場混亂的內戰綿延至今。
對於像里德這樣知識淵博的美國人來說,英國歷史只是家常便飯,他馬上笑道:「諾丁漢郡,對,我很感興趣著名的舍伍德森林在哪裡?我https://www.hetubook.com.com們經過了嗎?諾丁漢醞釀出了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英雄,綠林的俠盜羅賓漢。在美國,每一名美國人都從小聽過羅賓漢的故事,每個美國人生來都要效仿羅賓漢反抗暴政壓迫的自由精神。」
官員又指著車窗外,說:「看吶,地平線的另一頭就是諾丁漢,1651年的內戰里議會軍摧毀了諾丁漢的城堡,目前的這個城堡是作為紐卡斯爾公爵的義大利式行宮建造起來的。」
里德則在這裏碰上了他的老熟人——曾在中國有過數面之緣的墨索里尼同志。
不過共和派內部本身就魚龍混雜,左翼、右翼和中間派的聯盟很快出現裂痕,左右兩派在不久之後也大打出手,第二階段內戰因此爆發。
里德側過頭,透過車窗能看到莎士比亞的出生地——埃文河畔斯特拉福,他同餐車裡另一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官員攀談說:「先生,我是美國紐約時報的主編,約翰·里德,我想,您或許聽過我的名字,也知道我對待英國政府的態度一向友善。」
能讓1920年代的美國人都發出這種感慨,足可見得這頓飯是有多麼糟糕。
至遲在1770年代美洲殖民地爭取獨立時,英國國內已經有大量圍繞選區改革的討論,結果一直到1830年代,英國才清理衰敗選區、重新分配議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