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二百零二章 中國志願者
貝當元帥做出決定以後,他便任命自己的老戰友,大戰期間因在阿拉斯防禦戰中表現出色而聞名的「阿拉斯之熊」莫爾達克,擔任法國遠征軍的司令官。
東亞共和國聯盟國際志願旅的旅長是來自日本人民赤軍的今村均少將,政委則是來自中國紅軍總參謀部的黃公略,整個國際志願旅的人員構成也是真的非常國際化了,除了東亞聯盟的成員國以外,還有部分志願旅人員是來自於英國控制下的亞洲殖民地,例如印度、緬甸和新加坡等地都有人報名參加了東共聯國際志願旅。
今村均參加過東京的皇居革命,不過他並不是日本社會黨的老黨員,而是和山本五十六關係密切的軍中少壯派出身。只不過如今像一心會這樣的小團體,早已完全消融在了人民赤軍的一次次改革和整編當中,像今村均這類舊日本軍隊中尚有改造餘地的中層軍官,很多人也都在柏林和會以後慢慢認可了革命以後的社會黨政權。
貝當元帥原則上同意戴高樂提出的計劃,他也贊成組織一支遠征軍到英國援助倫敦政府,就像十年前英國遠征軍到大陸支援法國時的情況一樣。
貝當想了想,終於用一種固執的神m•hetubook•com.com情說道:「是的,上帝和歷史賦予法國的使命,就是在全世界抗擊紅色瘟疫的擴張,國民政府將立刻組建一支精幹的遠征軍到英國去作戰,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將任何新生的赤匪政權扼殺在萌芽中。」
對今村均這類人來說,在人民赤軍內的仕途其實還比在舊日本軍隊里的升遷更好。因為皇居革命從肉體上直接消滅了軍內的一大堆藩閥,徹底摧毀了盤踞日本軍界半個世紀的藩閥政治,此後的多次清洗、審查、鎮壓和改革,又把舊日本軍隊內的另一批高級將領驅逐出軍隊,這就給少壯派軍官們留出了大量位置和上升空間。
代表流亡海軍利益的達爾朗暗暗搖了搖頭,作為海軍出身的將軍他對英國人特別不信任,而且出於一種直覺,達爾朗也覺得英國的赤化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德國願意干預還好,可只靠國民法國,肯定是干預不動英國局勢的。
除中國以外的其他所有東共聯國家,都把漢語作為他們國家的第一外語。而且因為東亞聯盟的成員國,幾乎都有大量使用漢字的基礎,所有學習漢語的難度很低,像日本這樣基礎教育水平在www.hetubook•com•com聯盟內鶴立雞群的國家,只要是具備中學以上學力的人,最少也都具備了和中國人進行日常交流的語言能力。
像東鄉平八郎這種在舊日本軍隊里擁有崇高威望的人物,很大一批直到現在還留在中國教書,日本社會黨政府為了國內的平穩過渡考慮,也不太樂於見到他們回到日本,以至於東鄉平八郎在中國教書這麼多年,居然干到了大連海軍學院的名譽院長,很可能這輩子都要在大連養老了,也算是一生兜兜轉轉,見證了俄國、中國、日本三個國家在旅順港的興衰榮滅。
「嗯,我只是認為還需要觀望。」
像今村均,雖說他也是得到過大正天皇賜刀的陸大精英,可是如果沒有革命的話,他最樂觀也應該要再等個將近十年的時間,才可能升到陸軍少將。
另外一大批像今村均這樣傾向革命的中下層軍官,則在停職留用和接受隔離審查一段時間以後,隨著日本國內局勢的穩定,又逐漸被人民赤軍所啟用。
「不能再觀望了,1919年的虧還沒吃夠嗎?」
「元帥,這應該由您來做決定。」
國民政府在北非擁有的陸軍軍事力量十分孱弱,如果不和-圖-書是德國的分而治之政策,以及法蘭西公社僅僅得到了第三共和國舊海軍一半的艦隊,那麼阿爾及利亞的國民法國政府肯定早就被顛覆了。
黃公略在陸軍大學念書的時候,還上過今村均的課,那時候今村均和舊日本軍隊的許多軍官以後,還處於被新政權審查的階段,停職留用,很多人在這階段就被調離軍隊,派到中國的各大軍事院校擔任顧問。
戴高樂代表著流亡法軍中的「青年近衛軍」一派,他們多是些參加過大戰的少壯派尉官和校官,年紀輕輕,普遍出身於上層社會,有些人甚至還是貴族和保皇派,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對公社政府充滿敵意與仇恨。
而且貝當還決定調動一部分海軍艦隊支援英國——前提是為北非保留足夠多的艦艇,至少要保留下能夠保衛北非海岸線的艦艇。
對越南、朝鮮這些國家的公民來說,可能要流利的說漢語還比較難,但靠著漢字基礎,筆談就非常簡單了。
老元帥果然因此猶豫下來,法國的將軍們都對英國懷有幾分出於本能的不信任。貝當和達爾朗都記得1914年時法國是怎麼被英國開涮的,那時法國按照與英國的盟約,已經把所有海軍艦隊調往地和*圖*書中海方向,法國整個面向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的海岸線完全暴露在德國海軍的面前,按照盟約,這一段海域就應該由英國海軍負責防守,可是當戰爭爆發之時,英國人卻提出種種理由來推卸這種道義和責任。
黃公略心下微微一笑,日本同志還是習慣把中國人的人名和表字連在一起讀出來,可能是這樣聽上去更像是一個日本名字的形式吧?跟他們提過好幾次要改,文書上是都改了,口頭上的習慣就一直改不過來。
舊日本軍隊裏手上沒有血債的老一輩將領,大部分就和東鄉平八郎的結局差不多——這種人生對他們來說某種意義也稱得上是善終。
「黃公略家杞同志,我們這支志願軍要先海運到法國去,在那裡還要接受第三國際的安排,具體要以什麼樣的形式援助英國人民,這還不好說。」今村均同黃公略介紹說道,「如果我們直接登陸英國,也會弄巧成拙,刺|激英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
戴高樂說:「北非的戰爭潛力極其有限,如果法國失去英國這一最為重要的盟友,我們回鄉的希望就會完全渺茫。不惜一切代價,應當不惜一切代價保證英國留在協約國的陣營里,如果英國倒向共產國際,和圖書那麼英國海軍就會運送公社的國民軍在摩洛哥登陸,然後徹底毀滅我們,為了生存我們也必須去倫敦。」
不過達爾朗又提醒眾人道:「法國人應當記得英國遠征軍在1919年時對法軍的見死不救,他們只顧及如何把英軍撤回本土,在關鍵時刻放過了德軍暴露出來的側翼,那才是大戰失敗的關鍵節點。這一回,我們也不能對英國人掉以輕心,眾所周知,丘吉爾的信譽不比一張草稿紙更靠譜多少。」
在這個世界上想要干預英國局勢的國家實在為數不少,但這其中選擇站在倫敦政府一方的國家,大概就只有協約國殘餘的小貓小狗三兩隻,多數大國都選擇了中立或者是援助革命軍。
這支軍隊人數不多,裝備的武器也大多是大戰時期的剩餘物資,但是軍官和士兵大多都由大戰時期的戰爭英雄和老兵們組成,經驗非常豐富,作戰能力並不差。
在大洋的彼端,位於越南西貢的一處軍營里,來自中國、日本、朝鮮、寮國等等多個國家的志願人員,也逐漸彙集完成。數百名富有軍事作戰經驗的骨幹軍官,操著帶有各自鄉音的普通話七嘴八舌交談起來——在東共聯國家中,漢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第一項官方工作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