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五十二章 徹查中央非洲

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五十二章 徹查中央非洲

阿爾馮斯·喬治提到的「戰爭在望危機」,距今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甘末林細細想來,當年的局勢確實也和今天的形勢頗為相似。
《戰爭在望?》文章發表后,英國外交大臣德比伯爵馬上馬約見了德國大使,表示法國已經提前向英國表明了增兵的意圖——重組法軍只是為了恢復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和尊嚴,同時對德國表示,法國認為自己絕不會在對德戰爭中獲勝的。
「陛下,現在時候到了,應該停止戰爭,停止衝突,把我們的精力用到整頓帝國內部這一方面上。」
就連德意志帝國賴以為生存關鍵的萊茵蘭工業區,也在英法這次針對德國霸權十分硬氣的反抗中獲得鼓舞,大批工人宣布罷工來反對德軍總參謀部的戰爭政策,早對那一小撮東普魯士容克貴族十分不滿的魯爾工業家和法蘭克福銀行家們,現在也找到了足夠理由,他們有意無意縱容放任地方上的罷工活動蔓延開來。
此外,英國政府還聯合了俄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共同向德國施壓,各國重申法國沒有要發動戰爭的意圖,同時指責部分德國高層需要對這場危機負責。從而表示了整個歐洲對和*圖*書「戰爭在望」危機的立場。
德軍總參謀部策劃的印度冒險,現在看來,已經是完全淪為笑柄,沉溺溫柔鄉中的威廉二世皇帝第一次發現原來帝國政府還需要他來擦屁股,提爾皮茨去世以後的德國政壇確實再無強人,這個看似強大的國家,政治上卻為一小撮保守、老邁的東普魯士容克貴族壟斷,從這麼狹小的人才池中,也註定德意志第二帝國難以產生世界級的大戰略家。
1933年的德國力量遠比1913年更強大,但德國的利益如今遍布全球,作為既得利益者享受著當前世界秩序帶來的無盡好處,實在沒有多少發動戰爭的必要。
威廉二世稍有猶豫,他也反對打仗,但更不願意看到德國在亞洲「丟了面子」。
法蘭西公社和不列顛聯盟的總動員和戰爭示威,在歐洲大陸上造成了一種極其良好的現象,最明顯的一點莫過於「咆哮的二十年代」中完全被德國壓制住的中歐左翼工人運動,重新由低谷期轉入活躍期。
俾斯麥此舉是想引起歐洲大國對法國戰備發展和動向的注意,試圖使用外交手段繼續孤立法國,使法國無法找到反德的同盟和*圖*書
俾斯麥的這一做法是典型的普魯士外交方式,即先主動加劇緊張局勢,然後再通過一系列的外交互動來迫使對手作出妥協。這樣的外交方式使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德意志,因此在帝國統一后,俾斯麥一直沒有改變外交策略。
還是德國主動挑起外交上的緊張氛圍,主動製造軍事上的摩擦和衝突,然後試圖利用這種威勢配合外交攻勢牟利。
如今的孟加拉灣危機,在甘末林看來,還真是闊別半個世界以後,又一次「戰爭在望」危機的完美重演。
英國駐德大使也宣稱英國政府不相信法國有挑釁德國進行戰爭的意向,並對德國政府當下的動蕩表示不安。
不同之處在於今天的德國國力又比半個世紀前強大了許多,同時德國的對手陣營也比半個世界以前更加團結了許多。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我們會和德國開戰嗎?報紙上都在說著戰爭在望危機的往事!」
因此,試圖鼓吹防範法國威脅非但不能引起其他國家的共鳴,反而使德國自己成了眾矢之的。
德意志帝國銀行總裁卡爾·赫弗里希更多代表了萊茵蘭工業家和法蘭克福銀行家們的利益,和-圖-書這些德國社會裡同樣強大的利益集團,與容克貴族集團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同時,又十分嫉妒容克貴族們在歐戰勝利以後大肆侵吞勝利果實的行為。
「德國處在世界霸權的位置上,由我們主動來提出和平,這不是會大大損傷到德意志帝國在全世界的威信嗎?」
當天晚上,德意志帝國銀行總裁卡爾·赫弗里希就通過帕彭宰相的關係,得以入宮覲見威廉二世。他在覲見過程中,毫不隱瞞自己對掌控總參謀部的容克貴族們的輕蔑鄙夷之情:
俾斯麥的謀划就是極力渲染對法國的預防性戰爭的必要性,並且德國要在歐洲各國之內散播一個信息:那就是如果歐洲各國都在德法矛盾中選擇與德國站在一邊,使法國感到復讎無望,那麼新的德法戰爭便是可以避免的。
裙帶之風更是橫行,貪污腐敗處處可見,可是由於德國公債的信用度,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民對投資中央非洲殖民地的狂熱情緒上,所以政府過去還一直沒辦法嚴懲這些蛀蟲,只能聽之任之。
1875年俾斯麥借口法國國民會議通過了增兵法案,便授意德國的《郵報》發表一篇標題為《戰爭在望》的文章,和-圖-書指出法國正在準備復讎戰爭,從而在德國和全歐洲都掀起了一種臨戰的緊張氣氛。當時的德軍總參謀長毛奇在會見英國大使時也表示,預防性戰爭的責任並不在先發動進攻的一方,而是在於挑起進攻的一方。
然而容克們在非洲發財了,那麼工業家和銀行家還吃什麼呢?萊茵蘭可是日日祈盼著來自德屬中央非洲的海量原材料,可偏偏德屬中央非洲被塞進去了無數關係戶,整個統治架構又保留著過去法國殖民機構、英國殖民機構、比利時殖民機構的大量殘留,疊床架屋,形成了晚清政府見到也要大呼奇葩的複雜結構。
不僅是法國開始向法比、法德邊境大舉增兵,不列顛聯盟也在國內宣布了動員命令,一船又一船的遠征軍即將奔赴諾曼底地區支援法國,紅旗插滿英吉利海峽,海洋上是百舸爭先,天空中是千機蔽日,似乎二十年前歐戰剛剛爆發時的局面又重新回到了西歐大陸上。
特別是容克貴族們還把德國好不容易獲得的大片殖民地當成自留地,很多在德國本土由於生產方式落後而欠下大筆借款的落魄容克,這些年都跑去了非洲發財。
作為回應,英國等歐洲大國這次不m.hetubook.com.com但沒有站在德國這邊一起孤立法國,反而更加親近法國以冷落德國。
「……陛下,自魯登道夫時代以來,德國軍隊關上門來自成一家的時間已經太久了,久到德意志帝國都要成為總參謀部控制的玩具,您的權威也被容克們踩在腳下。現在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我們可以借孟加拉灣危機的冒險失敗敲打總參謀部,由此發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修正十余年來經濟高速發展期中隱藏的種種積弊。……特別是,要嚴厲徹查種種貪污腐敗之舉,據臣所知,有大批容克貴族高官深陷腐敗行徑之中,給德意志帝國的事業造成無限損失,他們偽造政府文件、偽造證券記錄,製造各種各樣荒唐的假象,還把德屬中央非洲和德屬亞洲的殖民地都當成自留地,不嚴加整頓,德意志帝國就會很快步上大不列顛隕落的後塵……」
然而到了1875這一年,德國統一后國家實力和影響力相較於普魯士時期膨脹了許多,領土和人口都增長了一倍,德意志帝國在歐洲乃至世界的地位早已不同於當初的普魯士了。
這場危機不但沒有實現俾斯麥吸引其他國家壓制、恐嚇法國的目的,反而在歐洲將德國自己孤立了起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