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陸軍

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陸軍

過去林淮唐認為在東共聯的國防安全體系完全形成以後,中國將不會再面臨多少陸地上的國防壓力,所以沒必要花費太多資源建設一支大陸軍,現在看來,這種觀點還是偏頗了,中國在陸地上確實十分安全,但紅軍對外輸出革命,不管是在南洋、印度活動,還是將來可能到北美作為志願軍大規模參戰,都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作為基石。
反而是在林淮唐的領導下,中國社會黨人通過在基層建立起完善且嚴密的組織,率先採用農會的形式把鄉村的農民也都納入到了紅軍的動員體制當中。
中國是從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代開始,就注意到了毛奇開創的普魯士四級階梯動員制度,當時袁世凱準備將軍隊分為常備軍、續備軍和後備軍三等。規定常備兵支給全餉,每月餉銀4.2兩;在營3年退為續備兵,月支餉銀1兩;又3年,退為後備兵,月餉減半;再3年退伍為民。遇有戰事,可徵調續備、後備兵入伍。
當然,在和平為主的年代,情況肯定有所不同,中國需要把大部分的資源用於修建各類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機場、港口自不用說,工業體系本身的搭建和升級hetubook.com•com,也佔去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光是為了消化日本、法國、英國對中國進行的三次超大規模技術轉讓,就讓中國的產業工人和工程師們疲於奔波,連續三個五年計劃以來,幾乎毫無喘息之機。
這一切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因為普魯士人發現——只有在和平時期繼續存在並已職業軍官為骨幹的部隊才能在戰時有效地投入作戰。
最後一個層級的預備役軍隊國民兵就是常規的民兵,戰時承擔一些守備任務。
為什麼普魯士人要發明這樣的一套動員體制?只是簡單的現役再加上預備役部隊不可以么?
在這之後則是辛亥革命第一階段的北伐結束時,中國社會黨實行了大規模的複員計劃,又以複員屯墾和國營農場的方式,第一次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真正意義上的預備役軍隊制度,然後就是赤衛隊和公安總隊的武裝警察,也可以作為紅軍預備役的一種補充。
在日本和朝鮮,另外還部署有一些最高統帥部稱為架子師的部隊,同樣的架子師也有兩種人員分配水準:有些人員會達到戰時編製的25-40%,有些和*圖*書則在5-25%之間,日本的架子師團多為前者,朝鮮的則多為後者。架子師所有連級及以上級別的指揮機構都是填滿的,也有足夠的人手來維護庫存中的設備。和平時期架子師的人員比例限制其只能進行連級訓練,要通過動員預備役人員填充架子師,本身就要花費不少時間,而且完成填充以後,架子師還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再進行訓練,此後才能真正投入作戰。
也就是說,常規的預備役部隊想要動員起來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沒有基本的架構,也缺乏武器,需要漫長的動員時間。而如果有大量預備役部隊已經有了全部架子和全套軍官、士官以及老兵和所有裝備,戰時只要往裡補充服役過的老兵就可以了,動員速度便可以非常快。
如果硬要說的話,紅軍常備陸軍在體量上唯一的優勢,可能就是大部分的師都是作為一線主力的滿員師,不需要動員預備役人員,並擁有滿編的裝備,進行完全的訓練,裝備現代化的武器,並準備立刻投入作戰。這些部隊的日常架構就建立在「隨時投入戰鬥」這一標準上,有預警時,隸屬於這一部隊但並不在崗的人員會被m•hetubook•com•com立刻召回。
三十年代前後確立的建軍方針把紅軍常備陸軍的主力師保持在了四十八個步兵師和七個騎兵師的規模,後來又陸續建立了兩個海軍陸戰師和一個空降師,再加上近年來新建的試驗性部隊一個坦克軍和兩個摩托化步兵軍,紅軍地面部隊的常備軍兵力也只是在一百萬人上下徘徊。
這些紛紛擾擾的俗事,在林淮唐心裏肯定沒有軍備大事重要,軍隊的情況……想到紅軍,林淮唐也不得不承認這些年來紅軍的建軍方針,一味遵從自己的主張,很可能也犯下了不少錯誤。
從老毛奇提出四級階梯動員制度,到魯登道夫提出總體戰的概念,再到林淮唐式總動員,國家動員制度一步步的完善和進化,最後肯定會使一個國家在戰爭狀態,能夠把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到擴軍方面。
最明顯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最近十年來紅軍的發展,主要是以海軍和空軍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陸軍的建設。
東共聯擁有多達七億人口,哪怕是在和平年代,一百七十萬人的常備軍隊伍都有些顯得規模過小,何況東共聯近年來並不缺少對外輸出革命的邊境衝突和小規模干預戰爭,算和_圖_書不上是完全處在和平狀態。
如果再算上朝鮮、越南、日本等國的常備陸軍兵力,那麼東共聯的陸軍總兵力約在一百七十萬人左右,規模比模起德意志帝國、不列顛聯盟和法蘭西公社的常備軍都要大不少,可是和中國、東共聯本身具備的龐大人口相比,這支常備陸軍的兵力絕對不能算高。
林淮唐看著舞台上女演員們精彩的演出,心思卻不在這上面,大家都知道蔡綺洪是獨身,他有權談情說愛。但是他這種頗為浪漫的生活態度,到底算是品格沉淪,還是革命的浪漫主義呢?
第二類後備軍的準備度相對差點,大概只有50-75%在編人員,戰時需要2-3天動員時間填充預備役人員。
由此可見,常備軍實際上是現役部隊,而續備、後備軍為預備役部隊,這種將軍隊改造成多層次多梯隊的做法,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袁世凱的眼光不可謂不毒辣,可實際上北洋軍從誕生直到其徹底走向滅亡,都沒有真正建立起預備役制度和多級動員體制。
饒是如此,紅軍也還只能說是擁有了現役軍隊和預備役軍隊兩個動員級別而已,並沒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普魯士式多級動員體制,在過去的戰爭https://m.hetubook.com.com中,紅軍很多時候的動員確實是必須依賴於社會主義革命精神的宣傳鼓動,從這角度來說,中國紅軍的動員制度很早就達到了外國人所說的林淮唐式動員的高度,然而在動員體制的具體細節上則要比德國、法國、英國等國都顯得粗糙許多。
普魯士有四個層級的動員準備度軍隊,除現役的滿員常備軍外,還分為兩種預備役軍隊,一種是第一類後備軍,這些部隊和平時期有超過75-80%的在編人員,一到戰時可以填充預備役立刻進入現役,所以很多時候也將普魯士的第一類後備軍歸入現役。
只有在寮國、柬埔寨、越南和婆羅洲共和國四國,聯盟軍隊還部署了總計八個缺編師。這類缺編師也叫二線師,通常維持戰時編製70%左右的人員和裝備。
另外,公安總隊的編製下還包括了二十個團武裝警察,在東共聯的其他成員國國家裡,也都擁有類似於公安總隊的武裝警察力量,按照最高統帥部和參聯最新統計調查出來的編製表來看,東共聯各國大部分的這類武裝警察部隊經過整編以後,可以迅速形成相當的戰鬥力,大約相當於是次一等的缺編師,估計可以很快達到戰時編製50%的人員和裝備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