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新秩序
第四十九章 世界政策
只不過因為這一歷史原因,中國一直沒有和埃及正式建交設立大使館而已。
德國最主要的石油來源,主要就是兩個地方,一處是亞塞拜然的巴庫油田,另一處就是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這兩個地方任何一個地方出了問題,都會對德國的戰爭機器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馬惇靖說:「中東地區的主要國家之中,其實只有土耳其和埃及兩國具備一定的軍工工業基礎,伊朗都還差得遠,如果打仗,一定就是以土軍和埃軍在蘇伊士、敘利亞戰場的衝突為主。」
曹菊如對那對些經濟數據都信手拈來:「伊朗的石油年產量是九百萬噸,土耳其光是在伊拉克地區的石油產量也有五六百萬噸。德國經濟大危機以前,這些石油主要都是出口到德國去,不過從德國經濟低迷開始,我國就從伊朗、伊拉克搶運了不少原油……如果埃及和土耳其開戰,買油問題就很棘手了。」
所有整個二十年代,保加利亞最大的外交工程,就是希望可以達成一項和烏克蘭之間的軍事盟約,這樣保加利亞至少可以在羅馬尼亞問題上獲得烏克蘭的支持。
馬惇靖說:「對第三國際來說這就是一個利好消息嘛,奧匈、保加利亞和_圖_書、土耳其三個節點,哪一處出了問題,都會牽制到德國,而且剛巧不巧,這三個節點還一起組成了德國再為依賴的陸上石油運輸線,甚至奧匈帝國要是出了問題,勢必波及到烏克蘭和波蘭,那麼就連德國的黑海石油運輸線都可能中斷……」
曹菊如失笑:「我真看不明白德國的外交大戰略!弄來弄去,現在弄得八面漏風、四面楚歌!」
偏偏現在由於德國幾個盟國的局勢不穩,這兩條石油運輸線都面臨著很大風險。
德國無非就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石油來源安全,為此德國強行把奧斯曼帝國的口中之食巴庫油田搶走。為了防止土耳其發展為一個地區性霸權,影響到德國對中東石油產地的絕對控制權,德國又利用駐軍蘇伊士運河的特殊地位,不斷援助埃及,通過埃及來鉗制、平衡土耳其,自以為是做到了「八爪蜘蛛」的外交網路,其實卻是把本來可以成為自己鋼鐵戰友的每一個盟國,都削弱成了無法自己造血的殘疾人。
「很多情報都指明了埃及政府正在聯絡伊朗,還有代表阿拉伯民族獨立勢力的哈希姆家族,他們可能近期內就會在開羅達成一個旨在針對土耳其的軍事同https://www.hetubook•com•com盟條約。」
無論哪一條路線,石油運輸線都很容易受到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三國局勢的影響,三國局勢穩定,德國的石油運輸線就安全,三國局勢動蕩,德國的石油運輸線也就危險。
否則保加利亞面對塞希羅三小國的貝爾格萊德同盟,絕不會像今天這樣被動,大保加利亞和烏克蘭聯合,就可以擁有絕對實力鎮壓住塞、希、羅,巴爾幹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戰爭危機甚囂塵上,街頭暴力衝突不斷了。
「立青啊,你在伊斯坦布爾和開羅之間往來奔波,同樣辛苦。」
三十年代以來,土耳其境內的幾處波斯灣油田被開發起來以後,德國確實又多了一個中東油田的石油供給來源。但從運輸路線來說,波斯灣的石油要運到德國本土,其實和巴庫油田所走路線基本重合,要麼經過伊斯坦布爾、保加利亞和奧匈帝國境內,走陸路到德國本土,要麼就是通過黑海航線,先運到烏克蘭境內的敖德薩港口,再由敖德薩走陸路經波蘭運至德國本土。
保加利亞在上次大戰中傷亡慘重,都到了影響人口結構的地步,戰後又幾乎向周邊的所有國家都索取了土地,樹敵無數,外www.hetubook.com•com交環境可以說是異常危險和孤立。
然而德國卻長期利用其「指導」烏克蘭外交的特權,屢屢干涉保、烏兩國的軍事同盟談判,使這項工作拖延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做完。
中國已經消化了英法的大部分技術轉讓,除了部分石油尚有缺口以外,大部分資源,就連橡膠都已經能夠基本實現自給自足。
土耳其問題,又是一樣的策略。
這主要是因為1925年不列顛革命以後,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崩潰,埃及名義重獲獨立,但在德國的操控和干預之下,埃及很快又重新被納入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名義上成為土耳其的附庸屬地,不過實際上擁有完全獨立的內政、外交自主權。
「蘇伊士運河也不知道會是什麼情形!德軍會不會利用他們在蘇伊士運河的地位,強行把土耳其和埃及再隔離開來?」
如果當年德國願意給予奧匈帝國更加強有力的援助,奧匈帝國完全能夠直接出兵干預義大利革命,把紅色北意遏制在萌芽之中。或者最起碼,德國政府如果給予奧匈帝國足夠的財政援助,維也納政府也有可能在1927年的那次布達佩斯會議上解決匈牙利問題。
曹菊如被第三國際中央委員會hetubook.com.com選為國際信用合作社銀行的行長,其實也是因為如今英法對東共聯的貿易需求,要遠遠超過東共聯對英法兄弟國家的貿易需求。
法蘭西公社和不列顛聯盟則還是面臨多項資源缺口,非常依賴海外輸入,這在戰爭時期肯定會是一項重大劣勢,所以英法兩國的同志才急於尋求東共聯更大規模的記賬貿易合作,讓曹菊如擔任國際信用合作社銀行的行長,也是出於這一考慮。
馬惇靖一邊驅車開去開羅方向,一邊說:「現在的局勢很複雜,我們都反對中東過早爆發大規模衝突,那肯定會影響到中國在海灣地區的石油供給。」
曹菊如連連搖頭感嘆:「這種做法,也就是強大的時候一時風光,你看看,現在德國國內稍有些風吹草動,它在海外的這些布局還不是全盤崩潰!幾個盟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一個比一個獨木難支,沒了德國的支持,就連周圍的小國都對付不了。」
可是德國都沒有做,威廉二世和他的政府,就這樣坐視奧匈帝國的糜爛、墮落,還自以為得計。
「德國的外交基本戰略,據我個人的了解和觀察,其實說複雜倒也不複雜,無非就是要確保德國它自己一國的一家獨大。為此,德國人就不hetubook.com.com惜給所有盟友上眼藥,停止對奧匈帝國的援助,妨礙奧匈帝國的內部政治改革,阻撓保加利亞和烏克蘭的軍事同盟條約,援助埃及等國對抗土耳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這樣一套動作下來,就保證了德國的每一個盟友都不能獨當一面,都不能成為地區性的霸權,只能愈發依賴於德國。」
為曹菊如開車的人就是中國駐伊斯坦布爾的特命全權大使馬惇靖,他是參加過俄國紅白內戰的中國紅軍第十一騎兵師師長馬鴻賓之子,同時馬惇靖還要負責起中國在埃及的開羅代辦處大部分工作。
在保加利亞也是這樣。
繞來繞去,德國外交部旨在削弱三個盟國,使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都只能依賴德國生存的戰略,結果反而嚴重傷害了自己的能源安全。
「德國的外交策略,就是絕對以自己為中心的損人利己啊。」
「那不大可能。」馬惇靖說,「您要知道一點,中東地區只有土耳其和埃及兩國具備一定的軍工工業基礎,伊朗都還差得遠。土耳其是經歷過上一次大戰,自身就有基礎,埃及呢,就是近十多年來靠德國給他輸血,德國人一直都不希望土耳其獨霸中東地區,十幾年來堅持不斷給伊斯坦布爾上眼藥,才有今天這一幕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