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五十八章 中國輕裝師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五十八章 中國輕裝師

公社革命以後,法國的民族復讎主義多年來都十分高昂,全法國民眾都支持國民自衛軍向德國復讎的進攻計劃,所以對坦克之類進攻武器的研發一直非常上心,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典型裝備就是尋淮州所說的S-35騎兵坦克。
可是黃慕松的構想存在一個非常現實的嚴重缺陷,那就是哪怕中國經過幾個五年計劃的發展以後,工業產能已經快速提高到了世界前幾名,完全不遜色於法蘭西公社和不列顛聯盟這樣的傳統歐洲強國,只是稍稍遜色于德國和美國而已,但以中國彼時的工業產能,還是無法支撐起黃慕松慕宏大的裝甲師編製構想。
紅軍第一坦克旅的旅長尋淮州才只有二十六歲,他穿著一件普通的坦克兵黑色夾克,頭上還戴著一頂最新式的紅軍坦克帽——坦克帽由帽體、襯裡、3條保護帶、護額、耳機、喉頭送話器組成,可以防車內碰撞,還具備相當優秀的隔音性能,畢竟坦克車內的雜訊級別非常高。
在秦皇島的港口和火車站,已有大批來自山東的紅軍裝甲部隊集結,幾十輛、幾百輛「紅軍軍犬」三四式坦克也在通過鐵路機動,火車的運輸車皮被拆開改裝為運送裝甲車輛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平台,除了坦克以外,還有其他適合俄羅斯戰場的半履帶式裝甲車和摩托車輛。
目前已經到達秦皇島的裝甲先鋒,主要就是紅軍第一坦克旅和紅軍第一、第二輕裝師三支部隊。
尋淮州腳底下則是踩著一雙坦克兵專用的硬質馬靴,走起路來,嘎嘎直響,顯得十分威風。
另外還有兩支已經被運至秦皇島的部隊,就是紅軍的第一輕裝師和第二輕裝師,師長分別是彭雪楓,還有參加過孟加拉解放戰爭的王爾琢。
林淮唐非常重視裝甲部隊的發展,可是林淮唐也不可能在紅軍裝甲部隊建軍計劃的任何細節問題上都進行具體而微的指導。真正落實到基層時,主要是還是要依靠紅軍這些年來培養出來的中層軍官,整個裝甲部隊改革計劃,都是得靠這批人去推行,他們的能力、見識和素質直接決定了紅軍裝甲部隊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水平。
抵達秦皇島的部隊,很快還會通過鐵路機動,繼續裝車運送到哈爾濱和海參崴,列入北方戰區的指揮序列之中。
法國人把坦克分為步兵坦克、騎兵坦克、重型坦克三種類型,騎兵坦克注重機動性、和_圖_書對敵方防線滲透突破的能力,S-35騎兵坦克就在此類,這種中型坦克是施耐德電氣公司下屬的子公司:索瑪公司的作品,火力上,S-35擁有一門47毫米SA-35型坦克炮,備彈118發,裝甲方面,得益於自己的鑄造車體,車體正面裝甲厚度在47毫米左右,側面則是20毫米,基本可以抵抗歐洲主流37毫米坦克炮的攻擊。
說到這裏,尋淮州對法國的同行們便不無艷羡:「我軍缺乏像法國大量裝備的B1坦克那種重型鋼鐵巨獸,在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方面,我軍相應坦克型號的性能和技術指標是很不差,可是裝備數量卻又不像法軍的S-35坦克那麼完備……」
王爾琢也對輕裝師的編製有些怨言,他到秦皇島以後就向同樣在這裏等候調動命令的尋淮州抱怨說:「輕裝師的裝甲編製太弱了,真正意義上的坦克營才只有一個而已,真要到戰場上發揮作用,怎麼也要再補充一個或者兩個坦克營吧!」
如果按照黃慕松最初規劃的裝甲師編製構想,中國每個裝甲師就擁有336輛坦克,師級裝甲力量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強大的。
就連在菲律賓解放戰爭中表現出強悍戰力和_圖_書的三四式「軍犬」坦克,數量放在全軍範圍其實也還是很稀少。
最重要的就是行駛性能,S-35的公路行駛速度是40公里每小時,越野速度則是32公里每小時,機動性能和通行性比中國裝甲部隊里最重要的一款坦克三四式「軍犬」坦克還要出色,也難怪尋淮州會如此羡慕。
輕裝師的裝甲營就只有一個而已,主力是一個機械化步兵團,下轄有一個機械化步兵營和一個摩托化步兵營,整體戰鬥力和正規的裝甲師沒有任何可比性,更多是屬於介於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之間的產物。
紅軍坦克兵使用的馬靴多選用上好的牛皮製成,質地較硬,防碰撞的功能較強。坦克車內比較狹窄,磕磕碰碰的事是免不了的,蹬上馬靴,便不怕磕著碰著。再說,坦克炮發射時,推出的炮彈殼滾燙髮熱,如果不|穿馬靴,很容易砸傷燙傷,所以這類軍服也談不上是資本主義遺毒,而是確有其實際用處。
考慮到坦克要進行長距離的機動作戰,S-35裝備有兩個並排的自封式油箱,容量分別為100和410升,並用防火隔牆和戰鬥室分離。有了額外油箱的加成,S-35可以通過公路連續機動230公里hetubook.com.com,這足以完成一波從凡爾登戰線一路突擊到萊茵河畔的大縱深攻擊。
「坦克師的編製為了充數,編入了兩個摩托化步兵團、一個摩托化炮兵團,一個師的人數能跑到一萬五千多人去,這也未免太過於臃腫,直接就會導致部隊的機動性大幅度下降。」
現在紅軍編製的一個坦克師,全師真正的裝甲兵僅有2700人,剩下的都是步兵和輔助兵種,為此又不得不在部隊內部編入更多的輪式車輛,而半履帶車輛的數量又會受影響導致嚴重不足,這就導致紅軍坦克師在實戰中的越野能力大幅度下降,各裝甲師更加依賴公路進行機動,而且坦克經常和步兵脫節,整個裝甲師的戰鬥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考慮現實情況以後,黃慕松先是壓縮了一次編製,然而即便如此,中國的汽車工業產能依舊無法滿足壓縮過的編製,於是計劃中的中型坦克連很多也變成了輕型坦克連,整個紅軍裝甲部隊其實都是被大量輕型坦克,甚至是被像英軍卡登·洛伊德這類的小坦克支撐起來的。
林淮唐至多是能夠提出一些寬泛的指導性意見而已。
在一戰後期,法國人就已經先後拿出了施耐德CA1、聖莎蒙突擊坦克,以及著名的雷和_圖_書諾FT-17輕型坦克,並投入到實戰戰場,技術積累當然要遠遠超過中國。
輕裝師的編製,要比經過黃慕松壓縮過坦克部隊編製以後的紅軍坦克師、坦克旅還要更為簡陋一些。
紅軍的裝甲部隊編製幾經修改,主持紅軍裝甲師改革的訓練總監部部長黃慕松,在紅軍裝甲部隊發展之初,曾經考慮過今後中國每個坦克師都應該直接編有一個坦克旅,每個坦克旅下轄兩個坦克團,每團又配兩個坦克營,每個營下轄3個輕型坦克連和1個中型坦克連,每個坦克連的坦克則都有21輛……
王爾琢的想法屬於理想過頭了,尋淮州還比較現實一些:「坦克旅名義上應該有兩個二營制的裝甲團,實際上編製根本不完整,僅有的坦克部隊也多數用輕型坦克充數。理論上來說二營制裝甲團每個連下轄22輛坦克,再加上營部的6輛坦克,可達到每個營72輛坦克,全團可達到152輛坦克,實際上卻非常不足,而且坦克師的編製就更糟了……」
尋淮州為此已經給紅軍訓練總監部寫過一份說明情況的報告書,他自己對紅軍這一輪的裝甲力量改革效力並不太滿意,只是限於中國當前的汽車工業產能,很多問題又確實是暫時難以解決的。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