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七十八章 帝國公約組織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七十八章 帝國公約組織

勃洛姆堡元帥的立場處在兩人中間:「如果德國要向盟國們明確我們的安全保障義務,那最起碼我們的盟國也應該給予德國相同的安全保障。」
相反,隨著貝爾格萊德條約和開羅條約的簽訂,德國的外交處境正變得日漸被動,如果爆發第五次巴爾幹戰爭和中東戰爭,德國就只能選擇背棄條約義務或是浪費大量軍事力量下場參戰,沒有中間選項可以選擇了。
施佩伯爵說道:「這方面我們可以吸取共產國際和東亞公社共和國聯盟的經驗,由每一締約國派一政府成員或一特派代表組成常設委員會,然後以這一機構為中心展開多國間的軍事協調合作。」
「帝國需要謹慎集中和使用軍事力量對付英法,我們要極端小心被我們的盟國拉下水去,以至於力量分散。」
但在威廉二世秉政的時代,德國的決策者卻經常忘記這點,以至於竟然沒有單獨和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三個盟國簽署能夠讓德國處於主動地位的同盟條約,而是簽署了像《三國軍事公約》這樣讓德國外交完全喪失靈活空間的條約。
威廉二世對德國的軍事同盟條約體系有他自己的想法,老皇和-圖-書帝的威望和決心還是在施萊歇爾之上:「德國需要建立一套以德國為絕對中心的帝國公約體系。」
「西班牙呢?還有,像北非法國流亡政府這樣的協約國成員怎麼辦?」施萊歇爾問道。
這就是外交上的重大失敗,只是過去二十年間,由於德國的大戰戰勝之威,掩蓋了這點而已。
「陛下。」施萊歇爾在威廉二世、施佩伯爵和勃洛姆堡元帥三人面前說道,「如果我們要打仗就得當機立斷,明確一套全新的同盟條約體系,用它來取代舊有的三國軍事公約同盟體系。」
《德奧同盟條約》是每五年就要續訂一次,條約規定的參戰要求還算比較嚴格,不至於讓德國的外交處境非常被動,但在德國和保加利亞之間還存在一份《德保友好同盟條約》,該約規定德國負責保障保加利亞的領土完整,抵抗其他國家的侵犯,保加利亞方面則保證在德國一旦遭到鄰國攻擊時,將立即以其全部兵力援助德國。
施萊歇爾頓時有些無語:「不、不,陛下,我不是這個意思……帝國軍隊必須集中在法國戰場……」
德軍總參謀部的高級將領們對奧匈帝國、保https://www•hetubook•com.com加利亞、土耳其三國的軍事實力評價都不算太高,而且這三國的內政問題也都非常嚴重,普遍存在極為突出的國內民族矛盾問題,三個國家基本上都處在內戰邊緣,德軍可沒有那麼多力量可以去幫這三個國家打內戰、打外戰。
就像威廉二世親政之初,取代了俾斯麥相位的荷爾斯坦因一樣,施萊歇爾也反對德國的外交政策含糊不清,他力求重新明確德國的盟約原則,明確德國對所有同盟國的條約義務,同時也要明確德國的同盟體系必須以德國為絕對中心。
這份條約就把德國和保加利亞之間的軍事義務規定得非常死,一旦保加利亞陷入到巴爾幹戰爭之中,尤其是陷入到和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以後,德國按照條約義務就必須參戰。
帝國公約,就是威廉二世心之念念的東西。
這兩年來,隨著法德之間的邊境危機愈演愈烈,施萊歇爾宰相在大力推動德國軍備重整計劃的同時,也一直都在主張德國應該重新修訂同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之間的軍事同盟條約細則,以避免被這三個國家拉進不必要的戰爭里,分散了德國和*圖*書對付第三國際的軍事力量。
施萊歇爾希望德國能在新的同盟體系處在比較主動的地位,然而威廉二世卻直接說道:「你說得非常對,我國必須予以我們的所有盟國更加明晰、確定的安全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嚇阻那些妄想挑起戰爭的宵小之徒。」
施萊歇爾沉默了下來,帝國公約組織和施萊歇爾的外交理念背道相馳,但他無法違逆老皇帝的想法,只能問道:「常設委員會將如何運作?」
可直到現在,德國都還沒有完成這項外交工作。
勃洛姆堡元帥在這方面支持老皇帝,威廉二世向施萊歇爾提到的「帝國公約」包括四條最為重要的條款:其一是締約國一方的安全或重大利益受到外來威脅時,另一方將給予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其二是如果一方捲入戰爭,另一方則給予陸海空軍事支援;其三是一旦共同參与戰爭,任何一國都不能單獨停戰或媾和;其四是成立組成常設委員會以加強互相協調。
施佩伯爵建議說:「我們必須把西班牙也拉入帝國公約組織裏面來!」
此外,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三國在二十年前,還針對塞爾維亞簽訂過一份《三國軍事公約》,hetubook•com•com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之間又簽訂有一份《保土邊界條約》,這些條約都規定了若干的軍事義務,隨時都能把德國拖進東方那些沒必要的無謂戰火里。
威廉二世說道:「是這樣,帝國需要一份真正的鋼鐵盟約,這個軍事同盟條約必須是帶有進攻性質的,它必須明確每個締約國相互承擔的軍事義務。」
威廉二世設想的帝國公約組織,其實就可以視為「我們這一邊的第三國際」,它和東共聯這種超國家組織的距離還比較大,本質還是一個強調協調行動的軍事同盟集團,只是同盟的力度和深度都要大大超過了此前的《三國軍事公約》那類條約。
在俾斯麥時期,德國處理危機有一條不成文的原則:在德國是主要當事國的時候盡量採取雙邊渠道,以便發揮德國的實力優勢;在不是主要當事國時盡量採取多邊模式,因為這樣有利於分散壓力和責任,以便保持主動權。
勃洛姆堡元帥強調道:「帝國公約的締約國各方將從加強國際和平和安全的需要出發,就一切有關它們的共同利益的重要國際問題彼此磋商。每逢任何一締約國認為產生了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發動武裝進攻的hetubook.com.com威脅時,締約國各方應為了保證聯合防禦和維護和平和安全的利益毫不拖延地在它們之間進行磋商……締約國各方應同意建立它們的武裝部隊的聯合司令部,統率根據締約國各方協議撥歸其指揮的各國武裝部隊。」
現在外交錯誤已經造成,根本不可能改變,施萊歇爾只想明確一點,當年俾斯麥在任時極力防止德國的聯盟中出現「弱者綁架強者」的局面,現在施萊歇爾也要重新向威廉二世明確這一點。
施佩伯爵在這方面意見又和施萊歇爾有些不同:「帝國軍隊如能在地中海獲得一個較大的勝利,我們就有可能阻止法國人發動新的世界大戰。」
威廉二世的意思就是,既然現在德國和各盟國間的條約義務含糊不清,那就乾脆藉著西班牙戰爭的這次機遇,儘快召集德國的所有盟國代表,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比利時、波蘭、芬蘭、波羅的聯合公國、白俄羅斯、烏克蘭……讓所有代表在柏林簽署一份詳實明確條約義務的《帝國公約》,建立一個如鋼鐵般的同盟集團。
勃洛姆堡元帥則反對道:「那麼我們就必須按照條約義務,立刻和法國開戰了!現在開戰在軍事上對帝國陸軍極為不利!」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