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七十九章 親共國家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七十九章 親共國家

威廉二世拍板道:「政府可以爭取把北非貝當政府拉入到帝國公約里來!如果阿爾及利亞的流亡者們不願意和帝國之間結盟,也可以允許他們成為帝國公約組織的准成員國。至於西班牙,也可以按照這一標準操作,帝國公約將給予西班牙除了直接參戰以外的一切援助,等到西班牙的內戰結束以後,我們再允許西班牙加入帝國公約。」
這種「援助」力度那可就真夠大的了……如果不是考慮威廉二世的面子,施萊歇爾都想乾脆說:「我們可以把普法戰爭剩餘的武器都支援給西班牙。」
「那也不如我們爭取到瑞典的支持,直接控制挪威好。」
施萊歇爾最後問了一次:「陛下,還有元帥和伯爵閣下,當塞爾維亞和埃及這些小國攻擊我們的盟國時,德國要不要履行帝國公約的義務對塞爾維亞和埃及宣戰?」
在中立國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荷蘭王國、西班牙王國、丹麥王國、挪威王國和瑞典王國,五國均在大戰當中選擇置身事外。
帝國公約將把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三個國家,也變成類似於德國東歐衛星國那樣的半附庸國家,這將極大增強德國的實力,而且考慮三國目前面臨的外部威脅,他們似乎也沒有https://www.hetubook.com•com抗拒德國要求的可能性。
「就這樣決定下來吧!」威廉二世說道,「朕意已決,施萊歇爾卿,政府理應迅速執行這項政策,同時不要忘記西班牙的事情,儘快把摩洛哥軍團和慕尼黑的航空兵聯隊調到伊利比亞半島吧,我們只需要再等最後幾個月時間,等到齊格菲防線全部修完的那一天,就是帝國公約組織對第三國際集體宣戰的日子。」
代表海軍的施佩伯爵就更希望德軍可以直接從丹麥出發登陸挪威,或是利用水雷封鎖挪威的海岸線,破襲挪威和英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
但這又涉及到德國的軍政矛盾和海陸軍矛盾了。
最後就只剩下一個瑞典了。
施佩伯爵說道:「德國海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艦船種類最齊全、戰鬥力最強且最富有經驗的海軍力量,帝國的軍艦在全球的每一寸水域都有不言而喻的優勢,德國海軍的強大不光光來自於其艦艇數量和質量的優勢,還因為我們擁有一支高度職業化且經驗豐富的海軍人才隊伍,以及最為重要的,遍布世界各地的海軍基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能夠戰勝今天的公海艦隊。」
「如果挪威反對我們,公海艦隊就https://www.hetubook.com.com能封鎖挪威的全部港口和海岸線。」
威廉二世在北歐問題上態度游移,看來老皇帝也還沒整理好自己的想法。但是帝國公約的問題顯然已經談妥,除了施萊歇爾稍有反對以外,海軍和陸軍都已經表態支持德國牽頭組建帝國公約組織。
現在施萊歇萊爾不得不從帝國公約集團的角度思考戰略問題,那他不能不顧忌到北歐:「陛下,挪威也是一個高度親共的國家,我們同樣有必要通過軍事、經濟援助手段把挪威拉到帝國公約這邊來。如果不能直接控制挪威,或許帝國公約也必須保證芬蘭、瑞典和丹麥站在我們這一邊。」
相比荷蘭,丹麥為了中立則出賣了部分主權。由於其扼守著波羅的海的門戶,地理位置險要,德國若是不想讓英國艦隊從丹麥的水道長驅直入,那麼奪取丹麥勢在必行。丹麥的實力很弱小,又與德國在陸地上接壤,完全無法抵禦德軍的進攻,最後丹麥政府只得以同意德國在斯卡格拉克海峽部署水雷為代價,換取了寶貴的中立。
勃洛姆堡元帥不再猶豫:「如果奧地利、保加利亞和土耳其保證遵守帝國公約的細則,那麼德國哪怕對塞爾維亞和埃及宣戰也是十分划算的。www•hetubook.com•com
以荷蘭為例,這個小國的中立地位可以說既源於由來已久的中立外交政策,也有些許運氣成分。在開戰前,德軍的部署是嚴格地圍繞施里芬計劃展開的,其在阿爾薩斯洛林方向保持守勢,而在比利時弗蘭德斯方向實行重點突破戰術,以期在法軍完全動員之前控製法國北部,逼迫聯軍接受和談條件。荷蘭恰好避開了這條行軍路線,而德軍追求速勝的指導方針也導致其不願分散力量進攻一個次要方向,因此荷蘭的中立地位得以持續。
唯有處於最高權力的皇帝威廉二世,能夠起到協調海、陸、政三方的作用。
德國擁有龐大的超無畏艦、無畏艦、高速戰列艦艦隊,除了航母比較少僅有四艘以外,德國海軍在其他主力艦方面對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都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公海艦隊在開戰前毋庸置疑就是全世界公認的第一海軍,而且還把第二海軍遙遙甩在身後。
西班牙和挪威現在都已經算是出局,在歐洲本土就只剩下荷蘭、丹麥、瑞典三個關鍵的中立國家。
但會議開到這裏,施萊歇爾也明顯感到了海軍、陸軍方面都很傾向帝國公約體系,所以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反對將無甚意義。
瑞典處在親德的芬蘭和親英m.hetubook.com.com的挪威之間,又擁有十分發達的工業基礎,瑞典皇家海軍並未發展大型艦艇,但卻擁有一支很強的淺水海防艦隊。陸軍方面,瑞典的博福斯火炮也非常著名,就連中國紅軍都曾從瑞典引進過的博福斯的40毫米高射炮,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相當可觀,所以瑞典的中立更多就是依靠它易守難攻的地形和軍隊可靠的戰鬥力,再加上瑞典的鐵礦砂資源對德國來說至關重要,所以德國也不想讓戰火破壞掉瑞典的基礎設施。
勃洛姆堡元帥作為陸軍的代表,對老皇帝的決定還有些微詞:「陛下……陸軍的武器裝備數量還沒那麼充裕,我們對西班牙的援助應當注意力度……」
施萊歇爾內心深處是反對帝國公約計劃的,他更醉心於建立一套對德國義務約束較少的同盟條約體系,最好是既可以擴大德國的影響力,又能夠分攤風險,對德國的義務規定則要越模糊越好,面臨戰爭危機時德國應該是保留一定的行動自由。
在德國的政治體制下,軍隊與政府是完全分開的,軍隊內部陸海軍之間也是各自為政。因此,作為政府首腦的宰相和其他文官無權干預陸軍和海軍事務,陸軍也不可能對海軍建設施加任何直接的影響,海軍同樣無法直接影響到陸軍的政策。
大戰結和圖書束以後,德國又進一步從丹麥獲取了海峽通行的種種特權,使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厄勒海峽都處在德國海軍的實際管控之下。
當世界大戰落下帷幕之時,不僅僅是歐陸大國,處於它們夾縫之間的小國也不幸地被戰火所波及。上次大戰時面對英法德俄這些巨無霸,人口、國土面積和工業實力全面落於下風的國家們面前只有兩條路可以選:加入協約國亦或同盟國。雖然它們中許多國家希望選擇第三條道路,但是顯然大國集團會不惜一切代價確保那些位於重要戰略位置的中立小國。
德國將在和第三國際宿命般的決戰之前完成對歐洲大陸的整合,第三國際去對決三分之二個歐洲,還有勝算嗎?
施萊歇爾說道:「那帝國可以把軍備重整計劃淘汰下來的舊式武器,還有我們在上次大戰時留下的剩餘物資、庫存武器,都援助給西班牙政府。」
可是假如挪威和不列顛聯盟共和國結盟,那德國要麼冒巨大風險直接派遠征軍登陸挪威,要麼最佳的辦法就是通過瑞典進攻挪威。
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國家能夠在這亂世中獨善其身。
代表陸軍利益的勃洛姆堡元帥,自然還是主張德軍爭取到瑞典境內的軍事通行權,然後聯合芬蘭一起直接從陸地上進攻挪威,顛覆挪威的親共政府。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