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一百二十九章 間諜之都
「是嗎?這一點和總參謀部預測的一樣,鮑里斯先生需要靠這場戰爭來維持他的獨裁地位嘛。」奧斯特瓦爾德教授笑道,「那麼,軍隊的武器彈藥缺口還有多大?你們將把別爾哥羅德、羅斯托夫和彼得格勒的駐軍也調去東方參戰嗎?」
這句話可謂是無情的譏諷,不過恩琴男爵也沒有太多可以反駁的話可講,畢竟開戰以來白軍依靠如此巨大的兵力優勢,可是在各條戰線上的推進卻並不明顯,除了在秋明要塞被磕碎了牙打得十分難看以外,即便是在中亞方向,面對哈薩克軍隊這種半封建水平的軍隊,居然也還沒有攻下奧倫堡。
德意志移民在呂貝克登船,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轉走陸路前往伏爾加流域移民潮持續十余年,從1763年到1776年,超過8000個德意志家庭,總計2.7萬人遷入伏爾加河下游,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伏爾加德意志人族群。
像恩琴男爵這種人,反倒是在薩文科夫統治下的白俄共和國如魚得水,特別是在白俄向第三國際陣營開戰以後,白軍急需要從德國及其控制下的衛星國進口大量軍事物資,那像恩琴男爵這些在德國有許多貴族親戚的波羅的德意志人,當然就hetubook•com.com又能享受更多特權。
蘇俄紅軍在歐洲戰場失敗以後,還有數萬戶伏爾加德意志人跟隨長征的蘇俄紅軍,一路從伏爾加河下游流域戰略轉移到了烏拉爾山以東區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最後都被捷爾任斯基安置到了鄂木斯克地區居住,並且不少人為了有朝一日打回老家還參加了紅軍的隊伍。
畢竟這些年來,白俄在經濟方面高度依賴德國,那麼在政治層面也就很難抵擋住德國的種種滲透。
至於伏爾加德意志人,絕大多數則選擇了跟隨蘇俄。
「西方的大部分軍隊都已經調往烏拉爾了。」恩琴男爵繼續一五一十向奧斯特瓦爾德教授這位在德、俄都手眼通天的大學者「報告」說道,「元首計劃除了在彼得格勒象徵性保留一個軍以外,剩下的西方駐軍都將調去烏拉爾前線作戰。您應該也聽說過把?元首信奉人海學說,他相信俄羅斯軍隊只有確保絕對的兵力優勢,才能打敗布爾什維克匪徒。」
恩琴男爵繼續說道:「就以我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元首積攢的各類軍事物資最遲到十一月份就要消耗殆盡,尤其是一些像飛機、裝甲車、坦克和重炮的零部件,繼續按m.hetubook•com•com照現在的戰爭強度消耗,說不定連十月份都支撐不到。帝國政府在這些方面如果不能給予俄軍有力的支援,我很擔心東方戰線會太快崩潰……現在俄軍把戰線拉得太長、太寬,前線三百萬軍隊!後勤一旦出現,這場戰爭就可能成為元首統治開始崩潰的導火索。」
「西方駐軍呢?」
奧斯特瓦爾德教授聽到這裏,又忍不住笑出聲來:「至少,鮑里斯先生對他軍隊的看法還算客觀!」
屬於是間諜之都了。
近代以前的俄羅斯經濟滯后,被西歐國家看成是蠻荒的落後國家,所以在彼得大帝改革時期俄羅斯學習西歐文化的時候,許多波羅的羅德意志貴族就憑藉他們掌握的先進文化和軍事技能,開始大量進入沙皇的宮廷和軍隊,成為俄國政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俄羅斯軍隊還是需要得到更多的軍事援助。」
奧斯特瓦爾德教授名義上是一位定居在莫斯科的俄、德雙國籍大學者,實際上卻是在為德軍總參謀部服務,除了他以外,在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地,另外還有許多像恩琴男爵這樣和柏林存在秘密聯繫的高級官僚和軍隊將領。
德國人在國際戰略布局上,再怎麼
https://m.hetubook•com.com
遲鈍,也不至於會面對白俄這樣一個四面透風的大篩子無動於衷。更何況德國的情報人員反正沒法滲透進國安體系極為嚴密的第三國際國家裡面,那也只好集中資源滲透白俄了,除此之外,像奧匈帝國、土耳其、法蘭西公社和不列顛聯盟,也都在莫斯科擁有屬於自己的地下情報網路。恩琴男爵將一份他隨身攜帶的文件交給了奧斯特瓦爾德教授身邊的女僕,說道:「元首計劃在今年冬天來臨以前,就把前線的野戰軍擴大到四百萬人以上呢。軍隊的武器裝備缺口非常大,如果按計劃進行戰爭動員和擴軍,我們至少還需要向德國採購至少一百萬人的武器和彈藥。」
早在20世紀初,列寧就指出「俄國是各個民族的囚籠」,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俄國通過了《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闡明俄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數民族擁有獨立自決的權力。
波羅的海德意志人最早的起源在12、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期間,很多以條頓騎士團為代表的德意志騎士貴族入侵波羅的海地區,他們長期統治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等地區,雖然人口不多,只佔當地人口大約10%左右,但是在這
www.hetubook.com.com種封建農奴制的莊園經濟中牢牢佔據上層階級。波羅的海德意志人周旋于瑞典王國、波蘭立陶宛聯邦等強權中間,最終被俄羅斯帝國吞併。
「教授,克里姆林宮已經決定擴大對蘇戰爭了。」
這些移民多被安置在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當時俄國向德意志地區派出大量專員,除保證為移民提供旅途中必需的物資,他們還宣傳伏爾加地區氣候與法國里昂相近,水草條件超過德意志,牛羊與麵包的價格也非常低廉。
不過波羅的德意志人和伏爾加德意志人,雖然都屬於德意志族,可由於前者多為上層階級,在沙俄的宮廷、政府、軍隊里佔據要津,擁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後者則多為手工業者和農民,大多屬於下層階級,所以這兩個族群在紅白內戰時期的立場相差非常大。
波羅的德意志人一部分直接投奔了德軍,幫助德國建立了衛星國波羅的聯合公國,另外一部分選擇留在俄羅斯的波羅的德意志人,也基本上都投靠了白軍,其中一部分像恩琴這樣的貴族還因為享有從德國爭取軍事援助的特殊渠道,所以往往能夠在白俄軍隊里擁有更快的晉陞速度。
在此背景下,1918年10月,蘇俄人民委員會通過法令,從薩馬拉和-圖-書和薩拉托夫兩省劃出4個德意志人聚居的縣,成立伏爾加德意志人自治州。伏爾加德意志人與韃靼、巴什基爾等民族一道,成為蘇俄境內最早擁有自治區的少數族裔。
東歐的俄羅斯人與中歐的德意志人本無太多交集,但隨著9世紀后的德意志民族東進運動,德意志人逐步深入東歐,形成了波羅的德意志人和伏爾加德意志人兩個在俄羅斯極具影響力的群體。
1938年這個夏天的莫斯科,可能一塊磚頭從克里姆林宮的斯巴斯卡亞塔樓窗口丟下去,就能砸到三個間諜,而且還是分屬於第三國際、帝國公約、協約國的不同陣營。
奧斯特瓦爾德教授也是出生在拉脫維亞首府里加的一個波羅的德意志人家庭,他在德國還生活過好幾十年,是薩文科夫和德皇威廉二世都親自接見過的人物,地位、名望又要比恩琴男爵高不少。
在同為德意志族出身的葉卡捷琳娜大帝統治時期,沙俄在東方不斷開拓,大片曾屬於游牧民族的土地被俄國吞併,為增強對土地的控制,俄國亟需移民實邊。但俄國的人口增速趕不上國土的擴張速度,葉卡捷琳娜大帝便下詔准許外國人自由遷入俄國並給予免兵役、減稅收等特權,大量德意志族移民再度被吸引到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