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一百五十三章 颱風行動
印度洋失守,則蘇伊士運河將危如累卵,蘇伊士運河失守,則第三國際的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就會連成一片,德國又將陷入上一次大戰時雙線作戰的包圍局面。
德國海軍在一戰以後由提爾皮茨擔任宰相的「世界政策」時期,就在公海艦隊中徹底確立了「艦隊決戰」至高無上的理念。
對海軍來說,平衡大規模艦隊決戰和遭遇戰、消耗戰的需求,始終是一項大問題。現在穆克決定不再考慮這個問題,他在巴達維亞的軍事會議上向在座的列位盟友明確指出: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戰鬥之所以被稱為特拉法特加式或對馬式,就是因為早到特拉法特加海戰以前前,晚到對馬海戰以後,都很少有其他的案例可以算作其中,嚴格的艦隊決戰在歷史上其實是非常罕見的。
艦隊決戰在海軍行動中確實至關重要,所以劣勢一方往往不會盲目行動,比如說一戰時期的公海艦隊就寧可在港口中一動不動,也很少會冒險出港行動,即便英國海軍當時具有很大的決戰優勢,也很難取得殲滅性的戰果。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最容易讓具有優勢海軍的一方,主動發起艦隊決戰呢和*圖*書?
穆克仔細盤算了他手上可以調用的全部軍艦,又精密計算了帝國公約組織未來可能傾斜到亞洲戰場上的海軍造船產能,由此得出一個結果——
不過印太聯軍的海軍實力就比陸軍強得多,光是德屬亞洲總督府的海軍艦艇就比得上一個中等強國,柏林政府已經授權穆克全權指揮德國海軍的東非分艦隊、亞洲分艦隊和印度洋分艦隊,其中東非分艦隊就包括四艘戰列艦和十六艘驅逐艦,亞洲分艦隊包括三艘戰列艦、四艘戰列巡洋艦和十艘驅逐艦,印度洋艦隊包括兩艘實驗性質的航空母艦、三艘戰列艦和大量巡洋艦。
此外,英印海軍、南非海軍、荷蘭海軍、美軍駐菲艦隊和澳洲海軍,也都可以為印太聯軍提供一定數量的主力艦,再加上各類巡洋艦、驅逐艦和魚雷艇、布雷艇等蝦兵蟹將,印太聯軍的海軍艦隊合計擁有近三百艘艦船,其中作戰艦船也有近一百六十多艘。
在林淮唐更熟悉的另一個時空,二戰中真正談得上艦隊決戰的海戰,大約只有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英國海軍偷襲維希法國的「弩炮」行動、英國海軍對義大利塔和_圖_書蘭托海軍基地發起的奇襲戰以及美日最後對決的萊特灣海戰,只有這幾場海戰勉強夠得上艦隊決戰的性質。
穆克和他的老上級德國海軍總司令馮·施佩伯爵思前想後,戰爭難有萬全之策,如果不發動颱風行動,本來就處於相對弱勢的德國亞洲海軍說不定還會遭到中國海軍不宣而戰的偷襲。
只有不宣而戰的突然襲擊了。
如果任憑中國人肆意調集海軍艦隊,一一控制太平洋上的所有據點,那或許只消一年時間以後,德國海軍就將只剩下一個不戰而敗直接退出印度洋的結局。
那將是帝國最不願意見到的局面。
統算起來,目前印太聯軍在東印度群島的陸軍兵力超過二十萬人,其中當地荷蘭守軍七萬五千人,英印軍兩萬人,德軍五千人,澳軍十二萬人。
「我們的海軍行動代號就叫颱風行動,只有一個目標,挑選一個最適宜的暴風雨天氣摧毀中國人至少一支主力分艦隊。」
所以德國海軍建設的終極目標,完全就是為了準備進行一次特拉法爾加和對馬海戰式的艦隊決戰。
德國必須把大部分海軍艦艇和造船產能留在歐洲,不管是派www.hetubook•com.com出襲擊艦隊擾亂英法的海上運輸,還是維護德國自己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航線,都將導致德國主要的造船產能無法拿來支援亞洲戰場。
儘管穆克也認為德國海軍制訂的「颱風」行動存在諸多困難,但他同樣認為作戰勢在必行,這是德國在亞洲戰場取得優勢的唯一途徑。
塔蘭托只為地中海艦隊爭取到了半年左右的優勢,珍珠港8艘主力艦中最終徹底報廢的只有2艘,實際上唯一真正「殲滅性」的戰鬥可能只有「弩炮行動」和萊特灣海戰。
印太聯軍現在手裡可以使用的艦艇數目,很可能就是到了戰爭末期也只能使用的數目。
雖然說除了德軍擁有幾條新銳的主力艦外,這些艦隻大部分是服役多年的老艦,新型艦艇寥寥無幾,但光是靠體量,乍看之下,印太艦隊就還是一支令人感到望而生畏的海上力量。
澳大拉西亞陸軍的斯利姆元帥緊皺起眉頭:「荷印地區島嶼密布、人煙相望,海上的民用船隻和漁民數量眾多,這裏可不是大西洋和太平洋深處那種寥無人煙的汪洋大海,我們真有辦法讓這麼大一支艦隊悄無聲息偷襲中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嗎和-圖-書?」
萊特灣海戰美軍成功進行艦隊決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敵人是極端迷信艦隊決戰的昭和海軍,而英國海軍「弩炮」行動的大獲全勝則有賴於不宣而戰的偷襲。
德軍和英印軍都是遠道而來,作為陸戰主力的荷蘭軍隊中矛盾重重,大部分下級軍官和士兵是當地人,與擔任中高級領導職務的荷蘭人格格不入,特別是菲律賓和婆羅洲獨立以後,蘇門答臘、爪哇的民族解放運動也開始方興未艾,當地士兵對荷蘭人三百年的殖民統治早已深惡痛絕,戰鬥中「出工不出力」或「出工出反力」的現象比比皆是,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聯軍各有各的小算盤。荷蘭是真希望能夠守住自己最後的海外領地,美軍的打算是想方設法安全回到老家,德國人和協約國意圖一致,希望把戰爭擋在印度洋之外,澳軍則想通過對荷屬東印度的防守阻止東共聯進一步滲透到澳洲大陸。
荷印作戰區域甚廣,有著廣袤的大海和數不清的島嶼,要在陸地上進行防守十分困難,所以穆克一開始打定的主意就是決戰于海上。
德國主導下的印太聯軍,正與另一個時空的丘吉爾採取了相同的思路。www•hetubook.com•com
穆克的思路非常明確:「聯軍艦隊最大的優勢就在戰列艦上,我們的超無畏艦火力明顯超過中國海軍的高速戰列艦。當然,敵人有航速優勢,所以這就更要求我們主動挑選開戰的時間和戰場,一定要在最能發揮我方慢速戰列艦編隊優勢的天氣和戰場開戰。」
「聯軍艦隊只有一個機會,那就是在開戰之初就徹底毀滅中國人的至少一支主力分艦隊,否則一旦海上戰爭進入到持續性的小規模交火消耗戰中,聯軍缺乏補充產能,是不可能戰勝中國人源源不斷的艦艇的。」
施佩伯爵和穆克總督二十年前都是青島艦隊的一員,造化弄人,那時他們甚至還以志願軍和軍事顧問的形式加入中國紅軍和日本海軍作戰,誰能想到二十年後中國人和日本人握手言和,德國海軍就要和完全整合起來的東亞海軍在大洋上兵刃相見了。
人數看起來好像不少,但由於防禦區域廣大兵力配置分散,加之武器裝備落後,作戰思想不統一,實際戰鬥力如何其實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只有斯利姆元帥帶來的澳洲軍隊戰鬥力比較強,武器裝備也還跟得上時代,如果如要進行大規模陸戰,那就必須要以澳軍為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