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赤色子夜
第一百四十章 滑雪部隊
這樣一支車隊,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的庫班草原上,確實行動飛速,但放在高加索的積雪山路里,就很有些跑不起來了。
亞佐夫說:「契丹同志們都還能堅持住嗎?你們都是南方人,我很擔心大家還能不能抗住北方的風雪。」
韓永正向亞佐夫攤開手說道:「達瓦里希,希現在你們的滑雪板跟雪橇,可比我們的履帶車快多了。」
北歐人最早使用滑雪板作為制式裝備的專業滑雪部隊參加戰爭,現代意義上的滑雪板和滑雪杖就是拿破崙戰爭時代的一個瑞典上尉發明的。
俄語里管中國叫做契丹,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無非是俄羅斯人對中國的了解最初就來自於北方地區的草原民族。其實中國人不也是如此?中國人把俄羅斯叫做「俄羅斯」,其實也並不准確,應當叫做羅斯才對,但是中國最早接觸到俄羅斯人的是蒙古族,蒙語里很少有以輔音R開頭,遇到這種情況時要加相應的母音O,所以羅斯才會被蒙古人在開頭加上一個母音變成「俄羅斯」的發音。
韓永正指揮的裝甲偵察連和他的蘇軍戰友亞佐夫指揮的一個蘇軍滑雪連,一起開進了大高加索山脈積滿厚厚堆www.hetubook.com.com雪的峽谷之間,天際線上鉛灰色的烏雲不時有閃電抖動,高山的另一側——也許也就是在幾十公里之外,隨著山脈海拔高度的繼續下降,氣候也會發生巨大變化,在山麓的另一側,現在說不定就在下著一場滂沱大雨。
如果一直沿著裏海的海岸線行軍,想來地形也好、天氣也好,肯定要比一頭衝進高加索的雪山裡舒服許多。
相對而言,韓永正接受過完整的正規軍事院校教育,文化素養就比亞佐夫高不少,他的俄語雖然也很一般,但基本上還是能把蘇軍同志們的話聽懂個七七八八。
亞佐夫就經常把蘇軍這種滑雪步兵形容為雪山中的哥薩克輕騎兵,不過在韓永正看來,滑雪連應該更接近於拿破崙戰爭時期的龍騎兵吧?
東共聯紅軍的裝甲偵察連連部包括了一輛中型半履帶裝甲通訊車、一輛輕型越野四座乘用車和兩輛輕型摩托車,在高加索山地以北的庫班草原時,這些車輛可以說是風光無限,在大草原上疾馳起來,行軍速度快得驚人。
英國人在這方面發展比較慢,所以急切需要雪地作戰經驗特別豐富的蘇俄幫助,只是蘇俄www.hetubook.com•com的軍事教官如要前往挪威幫助訓練英聯盟遠征軍的步兵……那可就要先到海參威坐船,然後繞過大半個地球,才能抵達英國了。
不過這種輕裝部隊,在高加索山地行動卻非常靈活、快捷,亞佐夫和他的戰友都備有滑雪板,可以在高加索高山深溝之間高達2米深的積雪中快速移動相當長的距離。
更何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墨索里尼指揮下的紅色北意軍隊實在是戰果寥寥無幾……很難讓人信賴起北意軍軍事顧問、教官們的職業素養。
韓永正手下這個裝甲偵察連,由於在伏爾加河和阿斯特拉罕地區的連續作戰,兵力上已經受到了很大削弱,經過精簡以後只編製有兩個排。
「我們的通訊車要跑不動了……」
但如果高加索地區戰事順利,將來蘇軍的軍事教官們倒可以走伊朗航線,雖然在中國還沒有佔領蘇伊士運河的情況下,即便走伊朗航線,還是需要繞過整個非洲,不過比起從海參威出發那還是要快得多了。
他不得不感慨,哪怕是東北人這麼耐寒,可是在三四千米的雪山上,東北人也扛不住啊。
說來,也是到了第一次和*圖*書世界大戰,部隊在全天候,全地形下作戰並且贏得戰鬥的要求變得愈發迫切。尤其在橫貫歐洲大陸的阿爾卑斯山區,相當多的戰鬥都發生在高山極寒環境中。在這次大戰中,專業的山地和極地部隊在這次戰爭中初登現代戰爭舞台,大顯身手,義大利軍隊作為一個傳統的阿爾卑斯山區強國,在一戰時也湧現出了不少的精銳山地作戰部隊來。
亞佐夫不怎麼懂中文,他和韓永正交流溝通的時候,嘴裏還是百分之八十的俄語,然後中間夾雜著少量的中文單詞。
所以近一段時間來,在林淮唐倡議設立的多個共產國際軍事情報溝通組織裏面,就有不少英聯盟的聯絡軍官向中方提及了德軍北歐集團軍在挪威開始大規模使用的滑雪部隊。
除此以外,他們還攜帶了加熱帳篷,可以在前線讓士兵們在前線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中睡得溫暖舒適。
亞佐夫指揮的蘇軍滑雪連則更加適合高加索地區的山地作戰,滑雪板為部隊提供了在困難地形快速行軍的可能,在大幅降低不利地形對行軍速度影響的同時,也避免了機械化部隊在山區的輜重運輸和補給方面的困難。
不過阿爾卑斯山區的總體氣和_圖_書候要比挪威北部和大高加索山都良好許多,所以義大利山地軍的雪山作戰經驗對英國人和中蘇聯軍來講,參考價值都不算太多了。
但是到了高加索的群山之間,除了雙輪的摩托車以外,其他較大型的車輛行動就非常不便了。
與之相比,中國紅軍在防寒服、槍支防凍液等方面比起蘇軍,都有不如,韓永正這支裝甲偵察連剛剛進山不久,就已經有將近百分之十的戰士被凍傷了。
眾人又攀過一片冰川,這艱苦的行軍讓戰士們叫苦不迭,以至於不少人都想著還不如就在馬哈奇卡拉和伊茲別爾巴什的正面和俄軍交戰,幹嘛非要這樣搞大迂迴的行軍?
蘇軍滑雪步兵所有裝彈藥的帆布包,都被塗成了發白的顏色以便於偽裝,還有他們頭頂上非常具有蘇軍特色的冬季熊皮帽,也被換上了白色的迷彩套。
但在山谷的這頭,紅軍戰士們的肩膀上還是落起雪片,亞佐夫是鄂木斯克人,從小生長在俄羅斯在烏拉爾山脈以東的亞洲地區,他非常習慣這種風雪飄飄的極寒天氣,但對大部分從東北、華北地區遠道而來的中國官兵來講,高加索山區的雪天還是比黑龍江和濱海省的冬天可怕許多。
大雪把紅軍幾https://www.hetubook.com.com輛挎斗摩托的車斗里都填滿了雪花,因為積雪融化的影響,紅軍官兵只好又把原來一部分放在挎斗摩托車斗里的彈藥和宿營裝備,往後挪到了位於行軍隊列最後的補給卡車上,但這免不了又要影響大部隊的前進速度。
亞佐夫穿著一件標準的灰白雙色正反兩穿軍裝,白色的一面穿在外面,與之搭配的還有白色的外褲和具有滑雪功能設計的山地靴,手上還戴著一雙厚厚的白色加絨手套,它的食指套被單獨分離出來以便在扣扳機的時候不用脫下手套。
但是以紅軍的機械化程度之高,這樣一個裝甲偵察排就包括了九輛半履帶裝甲車,均分為3個裝甲偵搜小隊,此外還有一些越野乘用車和越野卡車,用於裝運所有車輛的修理備件、武器彈藥、燃料和醫用設備,再加上專門的通訊車,中國紅軍僅僅是一個裝甲偵察連,就已經包括了二十輛左右的車輛。
蘇軍的滑雪連裝備相比于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就要簡陋得多,一個滑雪連將近二百人的部隊,卻沒有任何一輛裝甲車、半履帶車、汽車或者摩托車,只有少量雪犁,重武器則只有幾門82毫米和50毫米的迫擊炮,剩下值得一提的火力就是數量還算不少的輕機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