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三卷 後傳二·赤旗寰宇 第十章 聯盟共斗,總裁反對!

第十三卷 後傳二·赤旗寰宇

第十章 聯盟共斗,總裁反對!

雖然一開始,全共斗只是無明顯黨派區分的學生自發性組織,性質為由於各校的各自問題而結成的學生同盟組織,但在衝突升級后,新左翼力量得以充分介入,群體運動演變成了有明確政治訴求的活動。
其中中核派、革馬派、法倫施泰爾青年協會、加速主義國際、共產同、怒濤派、社會主義學生戰線、日本民主社會主義者這八個新左翼組織在運動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
新左翼運動之中,共產同(共產主義者同盟)與革共同(革命的共產主義同盟)是兩支主要的新左翼力量,其中共產同在民俗整理運動時還一度在日本全學聯組織當中佔據主流地位。
各校之間為了方便統一協調而成立全學共斗會議組織,在全學共斗會議的形式在日本大學與東京大學出現之後,這種聯合形式的抗議群體運動首先發展到了東京都全學共斗會議,最終發展成為了日本全國性質的運動。
戰後人數眾多的大學生群體難免對於社會主義前途躊躇滿志,既有面對一個未知的時代時的無所適從,同時又對致力於社會改造之類的事業有所興趣,因此急求改變而又充滿迷茫的一代人與落後時代變遷的學校體制之間難免矛盾重重。
二戰後,日本大學環境發生和-圖-書了明顯的變遷,由於全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的全面垮台,日本也和大多數第三國際國家一樣,受到了加速主義國際的影響,開始加速探索一條「光明未來之路」,同時受戰後嬰兒潮的影響,日本大學生群體的人數上升到了一個高峰,由於人數眾多,這一代日本人又被稱為是「團塊世代」。
社青同全稱是社會主義青年同盟,是另一支以學生團體為主的新左翼力量,也較為活躍,是日本社會黨的下屬組織,被稱為是解放派。社青同系的組織有社青同(解放派)、社青同協會派、革無協。
「聯盟共斗、總裁反對」!
各地的全學共斗運動在新左翼力量的參与下迅速蔓延,大學當中的各派聯合體、學生團體都參与到了這場運動之中,主要的各支新左翼組織紛紛出現在這場運動之中。
1972年,由於東京大學醫學部學生對學校用醫師登記制取代研修醫制的做法有所不滿,而展開了罷課抗議,后因雙方調節處置失敗,該事件最終發展成為了全校抗議事件,學生結成全學共斗會議,並推舉出了一位名叫秋田明大的學生議長,之後演變成了學生佔領東京大學安田講堂局面。
革共同系的組織有革共同、革馬派、中核派hetubook.com•com、前進派,其中前進派又改組為加速主義國際日本支部。
以「大眾團交」作為主要形式的抗議活動成為了學生群體表達不滿的方式,學生群體沿用了皇居革命時的學運經驗,使用頭戴安全帽、使用棒球棍的抗議方式,採取了帶有一定行為藝術色彩的暴力抗爭方式,佔據了校園場所,並試圖阻止校方與宮本政府力量的進入。
而剛剛指示機動隊鎮壓東大全共斗的袴田裡見自然是臉色鐵青,當即在會議上攻擊東大全共斗為「德田球一集團一手策劃的反黨反革命暴亂」。
而跟中國最高國務會議有社會黨黨外人士參与不同,日本實行的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也就是閣僚也同時都是日本社會黨黨員,所以通常會議上同樣可以並且也經常討論一些日本社會黨的黨內事務。
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宮本顯治內閣給日本各大學的經費預算不斷縮減,圍繞日本大學體制的各類經濟問題成為了被當時日本社會所詬病的一個社會議題,大學體制本身也未能完全適應當時的變化,規模擴大的同時,原先的制度改進幅度較為有限,還在校園宿舍安置等問題上又與日本傳統的住宿自治文化產生了明顯的衝突。
雙方在會場上m.hetubook.com.com唇槍舌劍,甚至出現了與會年輕成員的鬥毆,會場亂做一團,會議主席宮本顯治不得不宣布休會。
充滿先鋒主義和未來主義氣息的巨幅標語上,是毛潤芝稱讚為「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的尖銳口號。
而就在同時,十月的御岳山會議上,德田球一立刻感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時機,在短暫的串聯后,就出現了會議上向宮本顯治發難的這一幕場景。
不過,共產同由於路線的分歧,最終還是分裂了,形成了馬林派、前衛派等支流,在共產同相對衰落後興起的革共同也出現了分裂現象,革馬派與中核派由此形成。
德田球一和野坂參三在御岳山四回通常會議上驟然發難,讓本就因處理東大全共斗而焦頭爛額的宮本顯治處境雪上加霜。
第一次安田講堂被佔領事件發生在1972年6月,當時衝突還主要集中在具體問題之上,當校長開始申請「宮本機動隊」入校鎮壓后,引起了全校的不滿,衝突正式升級到了全校層面,導致10月安田講堂再次被學生佔領,並且發生了警察與學生之間展開的一場持續35個小時的「攻防戰」。
1972年還發生了日本大學不明資金事件,此後一度被人懷疑該筆經費被宮本顯和*圖*書治集團的志賀義雄挪用做未來生物主義的研究,引起了日本社會穩健立場群體的不滿。
共產同系的組織有共產同、怒濤派、前衛派。
這也就是為什麼袴田裡見立刻給德田球一扣帽子,因為琉球派支持的新左翼組織確實是出現在了東大校園裡,但是是不是德田球一煽動的,那可就要打問號了。
社會黨結構改革派主導的社會主義學生戰線被稱為是前沿派,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結構改革派的組織還有統社同、社無同等。
隨後的會議議程里,雙方反覆角力,最終把原定1973年3月的二十回協提前到1972年的12月下旬,一直開到次年一月初。
共產同的激進君漢主義者、革共同中核派的安那其主義者與加速國際的加速主義者們在東京最高建築物東京電波塔上放下的巨幅標語,註定將成為七十年代日本人乃至聯盟人都不能忘記的震撼回憶。
而就在御岳山會議上激烈爭吵的同時,東京大學的事件開始引發社會關注,而發生在日本大學的事件進一步將全共斗運動推向了高潮。
該事件由此成為了學生群體事件的導火索,之後發展成為了走上街頭的全面抗議運動,日本大學的學生群體結成了日本大學全學共斗會議,推選出了一名名叫山本義隆的和-圖-書學生議長,從東大開始的全共斗運動全面升級。
他們以武藤純子九月發表在《朝日新聞》和《勞農》上的《所感》一文作為運動綱領,群體運動的目的不再以最初解決學校體制內問題作為目標,而是將目標上升到了某些具體的政治主張層面,提出了「反官僚、反蛻化、反沙文」的三反口號,既要師生團結起來、鬥倒大學的教育官僚,也要日本革命者團結起來、鬥倒日本社會黨內的「官僚蛻化黨」,更要聯盟革命者團結起來、鬥倒聯盟的「總裁沙文修正派」!
日本目前的閣僚通常會議,相當於中國的最高國務會議、外國的部長會議,是由內閣總理主持、各省廳閣僚參与的規格相對來說很高的會議。
東大全共斗,全稱是東京大學全學共斗會議,跟日本皇居革命時片山潛臨時組織的全日本共斗同盟並不一樣,是在1972年六月的東大共同罷課鬥爭中起協調作用的學生組織。
袴田裡見的說法倒也有其根據,日本戰後的新左翼運動,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大序列系統,分別是共產同系、革共同系、社青同系、結構改革派,因為日本社會黨黨內不允許宗派主義活動,所以黨內路線爭論往往就透過這些新左翼組織反應出來,基本上每一個組織背後都有社會黨大佬的影子。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