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六鎮鮮卑
七月,爾朱榮以七千精銳秀容騎兵,東出滏口,大破葛榮百萬大軍于鄴城,俘獲六鎮鮮卑流民及其家屬數十萬人,將之從河北遷回山西。「葛榮部眾流入並、肆者二十餘萬,為契胡陵暴,皆不聊生,大小二十六反,誅夷者半,猶草竊不止」。爾朱榮將其中的一部分做了收編,交由侄子爾朱天光統率,入關中討伐叛亂的万俟丑奴。而他們的家屬則作為人質,留在大本營晉陽。
黃河過龍門到華山、崤山拐彎東進。北岸中條山、南岸崤山夾河而立。首當關中要衝的,就是天下雄關的潼關,潼關遙望北岸的風陵渡,共守關中門戶。
六鎮中懷朔和武川最為重要。早在匈奴時代,從漠北穿越陰山主要有兩條道,一是從石門水河谷,南下五原(今包頭),秦漢時稱「稒陽道」后改稱中道。懷朔鎮就坐落在石門水上游的沖積平原上,扼守中道咽喉;另一條道從武川經白道水河谷,南下白道城(今呼和浩特),正面衝擊山西,號稱白道,武川鎮即在陰山的高山盆地中,防守白道入口。
六鎮駐防,需要大量的軍人。六鎮軍人的組成,中上層軍官,多是鮮卑貴族出身,或者來自拓跋早期的盟友部落,如武川世襲軍人貴族宇文氏、拓跋氏,又如尉遲氏,匈奴屠何氏(鮮卑化后改稱獨孤氏),所謂的「強和圖書宗子弟,國之肺腑」。下層府戶軍人,除了鮮卑平民,還有被征服后強制戍邊的,如敕勒、高車。敕勒部多被安置在陰山以南的土默特平原(今呼和浩特為中心的區域),由六鎮嚴密監控,因此土默特平原又稱為「敕勒川」。除此以外,因各種原因被強制戍邊的中原漢人也不在少數。這些來路各異的部落民族,聚居六鎮,早都已鮮卑化,難分彼此,史載他們「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此即所謂六鎮鮮卑之來由。
爾朱榮立宗室元子攸為帝,改元永安,即永安帝。永安娶爾朱榮的女兒為皇后,封爾朱榮為天柱大將軍太原王。永安年間(528-530年)的北朝,實已改姓爾朱。至於六鎮鮮卑,還在爾朱氏的統治下艱難求活。
黃河自青藏高原而來,沿著賀蘭山東麓一路向北,在高緯度的地區遇上陰山山脈,掉頭往東,衝出肥沃的河套平原。又因為呂梁等山脈的阻礙,折往南流,一直到華山、崤山等地區,再拐彎東進。裹帶上游的黃色肥土,堆填東面的大海,將海岸線不斷向東推進。最終在流貫的中國北方地區,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形。
在河北淪陷的同時,洛陽皇室又發生內訌。春秋漸長的皇帝不滿母親胡太后專權,私召秀容川契胡第一領民酋長爾www.hetubook.com.com朱榮帶兵入京清君側。爾朱榮為契胡人首領,他利用代北戰亂之機,收羅避難流民,勢力驟增。武泰元年二月,爾朱榮的前鋒秘密下太行道,行至上黨。突然收到消息,說是事情敗露,胡太后已把皇帝毒死,另立新君。爾朱榮大怒,命寫抗表討伐胡氏。秀容騎兵於四月渡黃河攻入洛陽,將胡太后沉河處死。又將洛陽的文武官員集中到黃河岸邊,縱兵屠殺,「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被稱做「河陰之變」。自太和年間凡三十余年來的用夏變夷之積累,所謂的洛陽貴胄,漢化精髓,自此「人物殲盡」,灰飛煙滅。
匈奴衰落之後,鮮卑興起。而中國卻在東漢末年以來的長期內戰和飢荒中元氣大傷。在所謂「令人神往」的三國時代,北方人口只剩下了幾百萬,漢人的力量衰落到極點。匈奴殘餘(即所謂匈奴五部)、羯胡、氐、羌、鮮卑等民族紛紛湧入中國,佔據中原,將漢人的政治勢力驅逐到南方的江淮。匈奴五部衰落後,羯胡興起;羯胡衰落後,氐、羌、鮮卑白部(慕容部)又先後興起;等到氐、羌和鮮卑白部都衰落了,鮮卑拓跋部開始從陰山南面的黃金遊牧草原出發,開始了新一輪征服的歷程。
拓跋,本出自大hetubook•com•com興安嶺深山的小部落,憑著歷史的機緣和極富韌性的民族性格,在「五胡亂華」混亂的血泊中,步步蠶食,最終成為北方的新主人,建立起強大帝國,史稱北魏。拓跋入主中原之後,漠北草原為柔然人所得。公元400年前後,柔然征服了整個匈奴故地,對中原的威脅日增。為防禦柔然,北魏在沿著陰山一線建立軍鎮。最重要的共有六所,號稱「六鎮」,皆控守一方之險要。自西往東分別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和懷荒。
「幾」字的左邊為河西,號稱中國右臂,右臂另一頭連接遙遠的西域。「幾」字中央,三面環河,南面秦嶺橫亘,控山帶河,易守難攻,更因高度優勢俯瞰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這就是號稱「天下第一形勝之地」的關隴。關隴即關中和隴西,因為在函谷關以西,故也稱關西。渭河自西向東流,其下游平原為關中;渭河上游,南北向隴山的西面為隴西或稱隴右。關隴南面的秦嶺高峻,只有山谷中的幾個孔道,如斜谷、駱谷,子午谷方可通達南面的漢中,以至於更南面的巴蜀。關隴同「幾」字的右邊中間隔著黃河,途經呂梁山區,險峻而難渡,直到黃河東岸的汾河自龍門匯入黃河后,才地勢趨緩,有渡口連接關中。
千百年來,中國最大的威脅,一直來自北
和_圖_書方草原。「幾」字頂端高緯度的河套,因一年的結冰期較長,騎馬的遊牧人可以方便過河,而成為了黃河防守最薄弱的地區。從河套平原北望,青色的陰山東西橫亘,如屏風一般阻擋了塞北的寒風,如果能守住穿越陰山隘口,就能遏制塞北的入侵。反之,草原民族如越過陰山,就能佔據肥沃的山南草原,跨越黃河天險,威脅中國的腹心,由此可見陰山之戰略地位。歷史上,漢朝自匈奴手中奪走了陰山,《水經注》記載說——
在帝國早期,六鎮軍人是國家柱石,享有極高的榮譽,稱之「國之肺腑,寄以爪牙」。不過自從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首都從遙遠北方的平城(山西大同),遷往天下中心的洛陽以後,皇室上層開始推行漢化之策,「用夏變夷」。朝廷仿效漢制,結交中原的漢族高門,實行文官體制,政治清途不再對武人開放,從而堵死了邊疆軍人的晉陞機會,加之柔然分裂,邊事減少,昇平日久,六鎮的地位遂逐漸下降。遷洛二十年後,六鎮人滯留代北,世代為兵,「一生推遷,不過軍主」,多數鎮戶,「號為『府戶』,役同廝養,官婚班齒,致失清流」。鮮卑民族逐漸分化,代北六鎮軍人被視為賤民,稱為「代來寒人」,以區別於洛陽的高貴門第。
黃河出潼關向東,逐漸沖積出巨大的中和_圖_書下游平原,中國古代人口最密集的中心地區就在這裏,即所謂中原了。因為在函谷關、崤山以東,故也稱關東、山東。黃河北岸靠近關隴的山地為山西,靠近大海的平原為河北;黃河南岸,西部是河南,東部為山東(非指崤山以東,而是泰山和以東地區,齊魯故地)。
陰山東西一千余里,單於之苑囿也。自武帝出師攘之於北漠,匈奴過之未嘗不哭。謂失此山也。
此時,柔然重又強大。公元523年,漠北天災,柔然主阿那瑰入塞寇抄,「驅良民二千、公私馬牛羊數十萬北遁」。被壓制的匈奴敕勒高車等族乘機起來暴動,下層軍民,積怨已久,也乘勢而起。叛亂從懷荒鎮開始,不到一年,沃野、武川、懷朔相繼失陷。朝廷彈壓不力,最後不得不藉助于柔然人和秀容川(太原以北,滹沱河上游山中)的契胡人。柔然人席捲而來,六鎮陷入一片災難。許多六鎮貴族,本來還為朝廷作戰,如今也被柔然俘掠屠殺。叛亂鎮壓下去之後,俘獲的降戶,「前後降附者二十萬人」,不分鮮卑、高車,也不分戰前的地位等級,全部強制遷往河北,結果在河北又引起更大規模的叛亂,使得整個黃河以北都陷入戰火。到了武泰元年(528年),來自懷朔鎮的葛榮兼并各部,屢挫官軍,南下圍攻鄴城的時候,已經號稱有百萬之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