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作者:賀六渾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明夷 第一章 高平川

第三卷 明夷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周易·明夷》
天地易色,大難明夷,君子正其心志,韜晦以待。
——李岐豐

第一章 高平川

此時風完全停了,山上寂籟。左手邊的年輕人突然好像聽見山間有某種樂器聲音飄過來!似乎真是有人在彈箏,但其實更像是西域胡人的琵琶聲。跟他在長安宇文護私宅中聽到的非常相似,似乎就是一樣的聲音。但他看周圍眾人表情,顯然並沒有聽到樂聲。於是他懷疑是自己的錯覺,而且他想:「傳說爾朱天柱在祁連天池聽到過簫鼓,宇文丞相也說自己聽到過曠野中的簫鼓之聲,這些都被當作天授祥瑞而流傳。如果我說我也聽見了,別人怎麼想?如此大事,不可妄說。」
左手邊的人比較年輕,不過二十多歲,皮膚明顯是晒黑的,而且也較前兩人更白。他略高於中間那人,但更偏瘦,臉上留有鬍鬚,但不如另外兩人那麼的剛硬和密集。在他的左臉上,有一道豎著www.hetubook.com.com的刀疤,自左眼角而下直到下顎,顯然是被騎兵自上而下劈頭砍中而成。也可想象當時戰況之慘烈,而他並未受致命傷,也算是萬幸了。
右手邊的人問:「上隴不是走汧源嗎?」
嚮導說,這就是涇源的彈箏谷。自彈箏谷向北翻越馬髦嶺,就到高平了。人們議論道,這裏只有風如厲鬼的嚎哭,哪有什麼彈箏的聲音啊?
右手邊的人沒有說話,他抬著手遮擋陽光,極目遠眺西邊,只見群山層層疊疊,一直延展到天之盡頭。嚮導就站在他旁邊,搶著說:「向西數十里山道險峻,就是上隴的去處了,翻山後可通瓦亭川,直下天水。」
哪知才到安定,當天黃昏,突然一場冰冷的泥雨迎頭而下。軍人們慌忙取出行李中的牛氈蓑衣披上,遙望四野,原本還有青色的山崖竟然慢慢被泥黃色所覆蓋。河谷之中,萬籟俱寂,只聽得見沙沙的泥水點打在大地上的聲音。這一隊孤零零人和馬,就無助地走在無邊無際的泥濘世界之中,簌簌發抖地等待這場雨下完。
這時候,有一行人站在嶺上,觀看後續隊伍過嶺。他們雖然還氣喘吁吁,但神色卻十分的從容。一些著戎服執斫刀的從人左右簇擁,居中三個武人,都著輕便獵裝,www.hetubook•com•com除佩刀外並無武器,顯然是這群人的首領。當中一人年約四十上下,身材強健,皮膚呈紅黑色,圓臉細眼,下顎所蓄鬍鬚垂頸。
第三天過涇陽,雨才終於停了,但尾隨的寒風已經跟蹤而至。抬頭看,昏黃的太陽依然掛在天上,但山谷間風聲肆虐,柔弱的陽光照在身上,沒能感覺到半點溫暖。人們都已穿上了皮襖,頭戴獸皮的帽子,頂著風一路深入涇源上游的深谷。深谷逶迤而上,所謂的涇河也不過腳下數不清的小溪流,在黃土和石頭之間像蚯蚓一樣蜿蜒流走。到了晚上,四周的山頭都不見了蹤跡,天空只留有一兩個昏暗的星星。而谷中的風聲猶如鬼哭,在黑夜間徹夜不休地凄厲嚎叫。
西魏大統十年(公元544年)的秋天,天氣驟然轉涼。來自西北高原的冷風,鑽入涇河河谷,在兩岸群山的夾迫下,一路向著下遊方面呼嘯而去。寒冷的忽然到來,使得一支沿著涇河河谷溯流而上的人馬驟感意外。
聽到此處,年輕人臉色微變,顯然是想起了故去的兄長。而中間的首領,因想到故主賀拔岳,回憶起當年的知遇之恩,也不禁唏噓無語。只有右手邊的武人,第一次來到此處,且無有舊事被勾起心緒,於是頻頻問嚮導一些上隴和高平川的和_圖_書故事。
這支前往高平的西魏軍隊,是在邙山大戰後重建的鎬京之師。當年邙山鏖戰,鎬京之師的將士大多戰死。如今的軍中除少數鮮卑軍官之外,軍士均是新徵召的關中漢家子弟。還有一批隴西子弟,將從天水方向經瓦亭川,在高平直接與他們會合。新的鎬京之師,以開府儀同三司高陽郡公達悉武為軍司大都督。原鎬京之師左師都督楊忠為儀同三司副帥,而楊忠手下的原隊主李岐豐,則成了達悉武的開府長史。
中間的人頷首笑道:「這兵書上的東西,你是比我清楚。不過高平我到過,你們卻沒有去過。」他指著北邊的山頭說:「下山後就到高平川,順流而下,就像在谷底走。越走兩邊越開闊,就到高平了。兩邊是山,中間平坦開闊,草深土肥,牧馬軍屯兩相宜。要再往北走,順著下山,幾百裡外就是大河了。」
但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風聲逐漸減弱了。天上流雲行於晴川。到了中午,天空晴朗極了,和煦的陽光照耀下,一行人牽著馬正在攀越馬髦嶺旁幾個山峰之間的山口,這是數百年來,人們開闢的高平小道。即便如此,翻山之路也是至為艱難的。他們的馬馱滿了武器輜重,在黃土小路上以之字形曲折上行。馬蹄過處,細碎的黃土簌簌而落,噼噼啪啪和*圖*書地掉落在下面的人頭上。從嶺上看,山腰塵土飛揚,谷間可以聽見黃土滑落的唰唰聲,宛如半山處下起了一場土雨。
不等嚮導回答,左手邊的年輕人說道:「汧源是上隴的南路,這是北路。此處高山是三川的源頭。發源於山中有三條河,分別流向三個方向:涇水自東南入關中,這是我們來的路;高平川往北入靈州河曲,這是我們去的路;瓦亭川向西南方向過經天水,是上隴之路。」年輕人一邊指點各處山頭的方向,一邊接著說道:「此乃是連接關中、隴西和河西之咽喉。高平就在北邊的山下,它地勢高要,高居關中和隴西上游,俯視關隴,控扼秦、隴、河西,實乃兵家必爭之要津。秦漢時代,于高平山口設置蕭關,以阻塞通道,防止匈奴南來。」
說道此處,他不禁略微沉思,對左邊年輕人放低聲音道:「當年我隨賀拔元帥北下大河討伐曹泥,元帥被侯莫陳悅所害。元帥的遺體,就是我與趙貴、赫連朔州,還有你兄須彌一起護送回隴東平涼的。」
當他們從長安出發的時候,暑氣還沒有完全消除,一場期待的大雨沒有下來,灰暗奧熱的濕霧籠罩天和*圖*書地,使行旅之人,即便只著單衣也已渾身濕透。一路上人們尋找涼水,反覆飲馬,而人和牲口依然無精打采。
剛才在山口眺望議論的,正是他們三人
於是,他也就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心裏面,卻在默默聽著群山間飄飄渺渺、若隱若現的奇妙幻音。
他右手邊那人從年紀上似乎略小一些,身材更加高大,肩寬背厚,極為壯碩。他的皮膚黝黑,高額長臉,絡腮胡茬繞臉,左眼角有一處箭傷留下的疤痕,呈黃褐色,非常顯眼。
左手邊的年輕人回答說:「關中子弟沒有上隴,就是這樣,我第一次上隴才十歲,是走汧源。走了半日,累得腿打哆嗦,往下看又害怕,是在嚮導和老僕連拖帶拽之下才上得了山。」
中間之人指著正上山的隊伍說:「畢竟是新徵召的漢兵,這山間行軍還是太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