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明夷
第四十五章 江陵遷都之議
弘正怒了,立即衝著那人反唇相譏道:「東人勸東,說是挾帶私利;君等西人慾西,豈不也是為自己打算嗎?」
眾人聞聽,發出一陣鬨笑。元帝也笑道:「既然是庭議,諸君但說無妨。」
元帝本不想東去建康,遂下詔,稱建康凋殘,江陵全盛,遷都之議暫寢。眾人的議論,也就漸漸平息了。
張綰止住他,回頭對梁元帝說:「王僧辯、陳霸先在建康、京口下游,王琳在湘州,國之精銳善戰之士多不在近畿。陛下若欲安江陵,非得有精兵悍卒守之不可。」
王褒出自琅琊王氏,天下第一高門之後,以博覽群書工於文學而著稱,尤以詩、書法而見長,時人呼之「小右軍」。他聽得元帝所問,連忙頷首回答說:「建康乃國之根本所在,非荊州之所能比也。」
朱買臣怒對樊猛等人說:「你同西虜打過仗嗎?怎知西虜凶狡不敵侯景?」他環視諸人,邊看邊問道:「任約、謝答仁在嗎?他們不都是侯景的人嗎?讓他們說說看!」
元帝點頭說:「動不如靜,我知天意必如此。」
度摩啞然,不知該如何回答。
黃羅漢趁機又勸說:「荊州雄踞上游,割長江之一半,自東晉以來,一舉一動,皆牽動下游。故而高祖武皇帝以嫡宗子弟鎮守,即有考慮。而今陛下的諸王尚年少,不能獨立承擔此任。如果大舉東下,必定留用外藩,前後妥當,請陛下三思之。」
元帝不悅hetubook.com.com,他一眼看見了王僧辯的侄子左將軍司馬王度摩,因他個子高大,站在後面也很醒目。元帝就指著他問道:「東人愛東,西人愛西,度摩你家自北而來,自小長在建康,大了又長居荊州。所說或可公允,你說說看?」
元帝卻更加猶豫不決,環顧眾人悵然說:「陸法和不在嗎?或可求助於術數。」
元帝雅愛文學,臣僚中文雅之士頗多。他看見尚書右僕射王褒一身白衣立在一旁,風度翩翩,就問他道:「子淵怎麼看呢?」
眾人多不能揣度元帝心思,也不知他到底樂東樂西,於是都沉默不語。
宗懍也勸說道:「自古王者所居即為都,何必拘泥成例。我聽說古老相傳說——『荊州洲數滿百,當出天子』,而今枝江生洲,百數已滿,陛下龍飛,就是其應也。建都江陵,可謂順天應人。」
江陵朝廷調動軍備,卻旨在將強兵遠派以加強東、南兩路,作為與西魏共處漢水一地的江陵本身,並無重兵加以屏護。有鑒於此,梁元帝就擬通好長安,以安北面邊境。
元帝擬將此意向親近者諮詢,漸漸朝臣內略有耳聞,不料領軍將軍胡僧祐、太府卿黃羅漢、吏部尚書宗懍、御史中丞劉彀都來叩見勸阻遷都。黃羅漢說:「建業經此大難,王氣已盡。城殘人失,不足以安置百官百姓。況且自古守江者必守淮,以兩淮遮屏大江,方可立都。而今m.hetubook.com.com淮南已為北虜所得,與虜相隔僅僅一江,若有不虞,悔無及也!」
眼見不能決議,元帝遂引內外臣僚將佐大會於後堂,與會者共有五百餘人。
元帝在荊州任上,一直網羅文學人才。加之侯景陷建康,建康人士多投奔上游,庾信就是其中之一。還都建康,自然是他的夙願。元帝此問,實屬多餘。
張綰此言一出,宗懍、黃羅漢等欲西派的人都不禁啞口無言。
元帝對眾人說:「今日必要定下大計,請諸位各提己見,但務必言之成理。」
江陵朝廷又下詔,以王僧辯鎮建康,陳霸先鎮京口。蕭梁軍中以此兩軍最強,卻都在下游,主要防備江北的北齊。
朱買臣是武人,此話一出,許多人又連聲附和。
王度摩剛開口說:「建康是王者之居所。」話沒說完,元帝忽然擺擺手說:「你必是願意東去建康,因我去之後,荊州刺史不二之人必是王僧辯,對否?」
黃門侍郎周弘正不滿,他說:「建康是天下之望,帝王之居,荊州不過藩屏所在。江東百姓未見輿駕入建康,仍以陛下為列國諸王。請陛下速入建康,以從四海兆民之望!」
僧祐百戰老將,朝中威望很高,加之連破侯景、蕭紀,武人中很多人也頗持此議。新興太守裴機素稱驍勇,他就喝道:「西虜敢來,管教打他回去便是!」
不料侍中、領軍將軍胡僧祐卻擺手說:「楊忠猖hetubook.com•com獗漢東,不過是柳仲禮輕敵,蕭綸無能罷了。國家要想復興,早晚必收復漢東、襄陽吧?」他摸了一把斑白的鬍子,對眾人說:「要是我們這幫老臣都去建康養老去了,誰個人擔當這個大任啊?」
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明白了元帝不願遷都的心思,眾人都低著頭不再說話。
通好必選使臣,自南北分裂以來,南北之交往,使臣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必藉此誇耀彼國,其對儀容、文學、辯才、德行、家世、聲望之要求甚高。以此衡量,江陵名士中,以尚書右僕射王褒和散騎常侍庾信為最佳人選。而王褒位列重臣,不宜外聘。且南北聘問,散騎常侍擔任為多。於是選派庾信出使西魏,幾成定局。從朝野議論來看,對以庾信擔當此任,也是多持贊議的。
雖然國家殘破,強虜窺伺,但大寇翦除,國家已初定,還都建康事宜也不得不提上日程了。畢竟建康才是國都,自晉末衣冠南渡,歷經東晉、劉宋、蕭齊,直至蕭梁,凡二百多年,一直建都於此。建康城垣堅固,西邊和北邊都有大江屏蔽,東面的揚州號稱天下糧倉,實為立都江東之不二選擇。
於是周弘正、王褒、庾信等一班人都捲起左邊的袖子,內侍粗略統計了一下,左袒者已經過半。
元帝頻頻點頭,遂停眾人議論。回宮后,他卻找來術士杜景豪,令之在密室卜卦。景豪見卦象不吉,出來對元帝說:「不可去,www.hetubook.com.com去則不利!」
武昌太守朱買臣急了,站出來說道:「建康舊都,山陵所在;荊鎮邊韁,非王者之宅。還都舊京,還有什麼可遲疑的,如若久拖不決,以遭後悔。臣之家在荊州,豈不願陛下居此,但恐是臣之福,而非陛下之福!」
元帝就下令朝臣庭議。哪知重臣僚屬多是荊州等上游之人,多數附議宗、黃等人言論。
吏部尚書宗懍見狀,遂駁斥朱買臣道:「怎得說荊鎮邊韁,非是王者之宅?公可讀書,聽說過渚宮嗎?知道楚都江陵四百年,北進中原,滅國五十,以齊桓、晉文之霸,猶不能令之稍退。荊州早有王氣,公等不知而已!」
尚書右僕射張綰料得元帝不樂東下的心思,本不想在此時多費唇齒。但聽見宗懍駁斥朱買臣之語,如鯁在喉,忍不住站出來說:「宗尚書之言,吾不敢苟同。楚雖立都江陵,但北有襄、樊,唐、鄧,不僅遮蔽漢沔,更北進陳、許,直指中原。縱深千里,重鎮關隘無數,自然可保無虞。而今楊忠摧殘漢東,漢水已被敵所共有。襄陽短狐更是認賊作父,同西虜勾搭。如果引虜南來,從竟陵南下江陵,不過百二十里,江陵又在江北,無所屏障。若有蹉跌,悔無及也!」和_圖_書
游擊將軍樊猛在峽口之戰,曾手刃武陵王蕭紀,受封冠軍將軍,也附和說:「西虜還比得過侯景嗎?且不要怕了他!」
又以湘州刺史王琳為衡州刺史,因蕭勃在嶺南,只是表面款服,故而命王琳南下武力代之。此令一出,朝野頗有非議。有人私下說:「遙遠嶺南的蕭勃,充其量不過芥癬之疾;近在咫尺的西虜才是國家的心腹大患啊!把離江陵最近的王琳派往遙遠的南方,如果北面有事,哪裡有兵能來救援呢?」
有人卻說:「弘正公是東人,怕是借遷都之議,志在東歸吧?」
元帝點頭,轉身看見散騎常侍庾信,又問他:「子山以為如何?」
過了一會,元帝又說:「人數眾多,我也不便一一細問,有勸吾去者左袒。」
話說蕭梁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傾巢東下攻江陵,不料反被西魏尉遲迥輕騎奪取了後方。益州軍心浮動,再戰不利,遂被江陵軍所敗,蕭紀也身死族滅。至此,侯景之亂后形成的藩鎮局面,除襄陽、嶺表之外,其餘都已款服江陵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