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五十一章 勇者武人之魂(下)
十月初,出使突厥的楊薦和王慶終於返回長安。楊薦等一行能夠安全回來不辱使命,可謂不易。原來齊使不僅也來了,而且用重幣賄賂了木杆的弟弟地頭可汗,為北齊天子求婚突厥公主。要不是楊薦等人在可汗面前正色力爭,不僅突厥人有可能悔婚,將公主轉嫁給北齊,而且還會把一干北周使者盡數交給齊人處置!
第二天一早,原先前往突厥的楊薦突然派人送回密信。楊薦在信中說,可汗對結親之事十分贊同,並願意派十萬騎南下會攻晉陽,具體時間未定。不過楊薦又說,北齊方面也派來使者,並用馬隊馱送了大批禮物,估摸可能是絹帛等財貨。木杆可汗沒有拒絕,還安排齊使住下。楊薦內感不安,特請朝廷定奪。
當晚,楊忠呈上北路行軍和將帥明細。夏末的夜晚已經很清涼了,楊忠在燭下為宇文護講解自己的詳盡計劃。
到這個時候,歧豐原定伐和-圖-書齊戰略,已有了較大的變動。首先南路出洛陽和齊子嶺方向,基本就否定了。而南北夾擊的配兵,也初定為南路達奚武步騎三萬,北路楊忠精騎一萬。這同歧豐原定的出傾國之兵相比,確實穩妥了許多,不過規模上也小了不少。一場出奇兵豪賭國運的大決戰,慢慢演變為留有餘力的偷襲。
由於楊薦的力爭,木杆不顧地頭的反對,最後仍決定同北周結親,並下令驅逐齊使。他允諾東討之後,就送女兒南下成婚。出兵上面,木杆同意派十萬騎,帶上兩位可汗弟弟,分三道入恆州會合。同周人約定到達晉陽北面的時間為冬十二月末,前後不差一旬。
因奉使稱旨,為朝廷立下大功,楊薦由此晉陞大將軍。
從入秋開始,關西方面在秘密抽調兵力、選練將士,做著東侵的準備。
楊忠這麼說,宇文護也就不再堅持。須知北路為此次伐齊的重m•hetubook.com.com點,將帥同心協力至關重要。既然專任楊忠,點將調兵就不能橫加干預。
宇文護和楊忠計議后,就令楊忠先回長安,預訂九月開始調兵準備。事關重大,須守口如瓶,不得泄露給他人。所徵調兵將不到出征前,也不告知目的何處。
楊忠將北路行軍做了調整,不再從河套沿陰山南麓入雲中,而是從什賁渡過冰封的黃河,經沃野穿過陰山山谷進入漠北無人區。再沿陰山北麓東進至武川,從武川穿過陰山隘口進入雲中。遂即快速通過漠南軍鎮,直插朔州徑嶺。相比歧豐的路線,楊忠路線更加迂迴,要先出再入陰山的隘口。不過此路線途徑大多為荒漠,更具隱蔽性,阻礙也更小。且楊忠又說:「武川為我等祖居之地,地理山川自幼習熟。齊人力量有限,當年軍鎮大多不再經營,武川隘口可方便出入。」
楊忠通篇未提李岐豐,宇文護和_圖_書暗示道:「隴西公久熟高平各軍,你準備怎麼用?」
楊忠領命返京,當夜宿在沙苑,卻在夜邊遇上了從長安家裡派來報信的從人。獨孤七妹已經生產,誕下了一個男孩,相貌頗似其祖。楊忠得報大喜過望,一方面初為祖父,一方面自己得到重用準備入冬大幹一場,可說是雙喜臨門。此時他想起同宇文護對策的情形,正是憑藉膽略打動對方,才有千古留名的機會。勇者武人之魂,自己即將率萬余精銳騎士千里迂迴,深入虎穴。若無勇決之心,怎會有如此壯舉?於是他決定給剛出生的孫子起名為「勇」,既是對孩子的期許,也暗暗禱祝這場長途奔襲能夠因「勇」而成功。
宇文護得信既喜悅又擔心,他立即派出左武伯王慶動身和來使一同出塞,會同楊薦再行商議,務必獲得可汗結親和東討的承諾。
將帥方面,楊忠提出帶大將軍李穆、王文達、爾朱敏和楊纂前往hetubook.com.com。軍隊以高平各軍為根底,抽調關中府兵精銳,交四大將軍及下轄高平軍各開府統率。也就是以高平軍為主,集合關西騎兵精銳,由能征慣戰四大將軍帶領,可謂強將銳兵。雖然人數不過萬餘人,但實力非同小可。
楊忠的計劃是,留一支騎兵在什賁,巡行河上,預作後撤接應,避免齊人西進沃野,切斷北路軍的退路。到朔州后,方略與歧豐策中所呈大體相同:留一軍向東守靈丘道,阻斷齊人幽州來援路線。然後破齊長城入關,同突厥會師晉陽以北。
宇文護問計歧豐,歧豐說可以在南面邊境做調兵姿態,以迷惑齊人,隱蔽真正的進攻方向。於是,朝廷征柱國益州總管齊國公宇文憲為雍州牧,出大司馬尉遲綱為陝州總管、七州十三防諸軍事,屯軍弘農。齊公宇文憲是宇文泰和柔然達步干氏所生,雖為庶出,但從小才略過人,總管益州頗有政績。宇文護在各從弟之中,
和-圖-書最為欣賞他,視之為胞弟。這次借調動的機會,也是想讓他多參与軍國大事。
楊薦向宇文護密告說,曾在木杆可汗座前同齊使者爭論兩國正朔,言辭激烈。而齊人同地頭可汗關係親密,有可能已風聞聯合突厥東討之事。齊人會加強戒備,請儘快動手。
同時,授柱國楊忠為晉州總管,柱國王雄、大將軍楊纂為副,楊纂先期增兵柏壁;正好原荊州總管史寧病死任上,就以柱國許國公宇文貴為荊州總管,荊襄淅郢等五十二州刺史皆隸屬聽命。但宇文貴卻稱病不到任,有傳聞說柱國鄭國公達奚武將去襄陽;周人又在魯陽清理三鴉路,並廣徵民夫。種種跡象表明,周人將以洛陽為軸心發動進攻,從而同北路恆、幽入侵的突厥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楊忠略有停頓,回答說:「隴西公謀略過人,尤能通盤考慮,應該留在同州,便於協同各路。另外請吳公、蜀公率重兵屯同州,預備河東、河南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