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五十五章 武川落淚(下)
諸將也都紛紛立身附議,都說入敵數千里,怎不知必死戰以求生之理呢?楊忠見眾人群情激昂,這才放心。
楊忠家族自曾祖時侯起就葬在此處,其祖父曾任太原郡守,死後也還葬武川。只有楊忠的父、叔等人遭逢六鎮大亂,最後都身死河北,遺骸無存。楊忠在祖上墓前酹酒祭祀,伏身跪叩,哭訴道:「不肖子孫四十年後方才前來!我今在長安為官,子孫繁衍。諸弟倖存於世的,還有四人,都在長安侍奉天子。今天奉命討賊,不得久留。望列祖列宗之靈保佑,他日得大富貴,必率子孫遷來祭祖。不肖子孫楊忠頓首!」
楊忠略微回顧自己的征戰歷史,繼續說道:「我久歷戰陣,雖不敢說百戰百勝,但力戰之下,從來沒有大的敗仗。這是為何?」
於是當天下午在當地嚮導陪同下,楊忠前往來牟峰后掃墓。北魏創建六鎮后,戍https://m.hetubook.com•com邊軍人雖然故鄉各異,數代后都以此為鄉土,死後多在本地落葬。來牟峰素來是歷代軍戶的墓地,峰后谷中埋葬的大多是世襲軍官將領。不過賀拔氏、宇文氏這幾家大族並沒有安葬在這裏。來牟峰依山建有多座寺廟,還有專供婦女修行的尼寺,香火最旺的時候,大小寺宇有十余座。但是經過戰亂和戰後的幾十年蕭條,而今所有寺廟都已沒僧侶居住,所剩唯有斷壁殘垣中叢生的荒蒿和傾頹殆盡的佛像而已。
從人掌燈后,楊忠起身來到中間。眾人見元帥起立,頓時安靜下來。就聽楊忠說道:「我今年五十六歲,比在座諸位都年長。三十八年前,我年滿十八,正碰上六鎮大亂,我也離開武川,從此漂泊天下。這三十八年來,無一年不戰。早年在南朝,梁主派陳慶之送和_圖_書北海王回洛陽,我作為直閣將軍跟隨。太原王從晉陽下洛陽,我做前驅,都督關東鮮卑三百騎。其後跟獨孤如願平南陽,同侯景戰穰城。大統年間,隨太祖戰潼關,破沙苑,河橋再戰侯景,我率壯士五人守橋斷敵歸路。再與李萬歲破黑水稽胡,同怡峰飛騎馳援玉璧,追走高歡。邙山合戰,我居中軍,血戰竟日而歸。此後轉戰江漢,下漢東,擒柳仲禮;破汝南,獲蕭綸;再隨晉公下江陵,滅梁朝。近年年歲漸大了,也還親率千騎深入齊境虎牢接來司馬消難。」
李穆也說:「諸君都是武人中的翹楚,心存死念,方獲大勝,應該都在戰陣上驗得過了。」
在座諸將,上至軍司副帥大將軍李穆,下至各軍都督,數十人無不屏息靜氣聽元帥楊忠慷慨而談。
楊忠轉而說到這次出征:「我軍雖說只有萬騎,可都是國中精銳,而今突然
https://www.hetubook.com.com
從塞外入雲中下晉陽,可謂出其不意。何況還有突厥十萬騎趕來相助?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備。只要心中勇氣倍增,怎會不勝呢?齊人雖多,南北受敵必然心中慌亂,巢窟被攻則士氣沮喪。我軍只要銳志向前,齊人必定怯戰,雖然人數眾多,亂起來必定互相蹂躪踐踏,反而為我驅殺。」眾人聽到此處,很多人都不禁暗暗點頭。楊忠最後說:「諸位都是久經大陣的人,我本無須多做啰唣。無奈此去晉陽入敵國數千里,遭逢十倍敵人,非有大勇必死之心不可。所有督將,必須身冒矢石,讓士眾有必死之心殺敵,如此方可擊敗大敵。諸位料想我們在晉陽城下,心中如有偷生念頭,稍微露出怯懦,則必身死敵國,灰飛煙滅。切記我所囑託,如果戰時有誰委身陣后,顧慮不前,我必臨陣斬之!莫怪我無情,否則全軍性命都將不和-圖-書保。」
祭祀畢,楊忠返城,下令大饗將士,宰殺武川鎮中所畜的牛羊,並出庫中儲酒犒軍。楊忠這才令都督全都進城,大家舉杯歡飲。眾人都知出征晉陽的兇險,此刻難得放鬆,席間縱情笑謔,不知不覺就到了掌燈時分。
聽到這裏,大將軍王文達撫刀立身附和道:「元帥所說的敢不遵命!兩軍對戰箭矛相對,殺與被殺一瞬間的事,那時眼前漆黑哪容得了猶豫。倘若怕死,乃至心顫手抖,必死無疑了。我等早就出生入死無數次,怎不知此理。」
說到此處楊忠一頓,見諸將豎耳傾聽,他又接著說:「我凡是經歷戰場,所帶的無不是精銳健兒,兵馬不多,卻像是快刀切入乾酪,所過無不瓦解。即便不利,也能輾轉自如,這是其一。但凡作戰,我統領諸將臨陣督戰,矢石越是密集,越指揮自若。我方抗擊,我必免胄,讓將士知道我與他們同生死。至於出擊,和圖書我必親冒鋒鏑,進不避難,大軍所見如此,孰敢愛惜此身?這是其二。自古作戰,天時地利人和,我所出兵,必善擇天時地利,出敵不意,故而常常以寡御眾,驅敵如驅群羊。這是其三。制勝從來不在眾寡,兩軍對戰,勇者勝。臨戰之時,就須拋去所有求生的顧慮,交命運與天,以必死之心求戰。只要天命在我,無有不勝之理。這是其四。」
到了半夜,楊忠才回居所休息。由於白天經歷,加之回到故鄉的心情,不禁輾轉難眠。他仔細琢磨對諸軍的打磨,從重新劃分建制開始,到今天晚上,可謂有了較大進展。不過,戰前還差一個立威的動作,等出現時機的時候再做了。用兵之道,在於將帥一體,諸軍雖說都是精銳,但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真要遇上勁敵,稍有蹉跌,不止難以取勝,恐將招致大敗。楊忠用兵,在精不在多,每個將士恨不得情同父子兄弟,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