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率土之濱
第四十一章 賜禮
陳從哲嘆了一口氣:「我們出使,得到天朝承認就算成功,周使卻不同,」他看了看周人下達的詔書:「周朝隻言片語不提周使,恐怕是想繞開周使,直接接洽我等。」
唐兵趕緊用一隻小勺抄起了糖,遞給陳從哲,他一口品嘗后,彷彿地下吹起了一陣衝天風,吹得他老眉上揚。
「周朝賜給的銃管,」陳從哲好奇地說:「裏面有雕紋的。」
「這是什麼意思?」
當天下午,所有的唐兵都在喝糖泡水,喝壞了胃口,到晚上,誰都不想吃飯。膳間,幾名幕僚終於整理出來了一個扎子,初步推測周朝賜給這些禮物的用心。
「一些經典,不看也罷,都是酸人寫得東西。」陳從哲冷哼,將一冊書丟在了書匣中,不再過問,反而抄起了一枚銃管仔細查看了起來,看了一會,陳從哲吩咐道:「把之前那些周兵的銃管拿來我看看。」
「是啊,天朝對我慷慨備至,如果我們總是抬出天使,恐怕會惹得天朝不快。」一名幕僚說道:「國信,我等的使命是通使,不是為周使張目。」
陳從哲平靜如石,他等著周朝走出下一步。
唐人各個的神情冷峻,超然世外,目光眺望著周人背影。
周人官員笑意不減,但卻沒有繼續說下去,耐心地等著陳從哲行下國臣禮。
營地中。
這一次,陳從哲沒有僵持,而是對著那份綉金文書揖拜稱謝。
周人宣喻官鬆了一口氣,他以為唐人又會跟剛才一樣拒不受理,那樣他還要把這些東西搬回去,一定會受到責難。
「圭上有三百六十二孔,每一枚孔都不是直孔,而是彎曲鏤空的曲孔。要製作這樣圭,耗費工時極多,不過這枚圭應該不是現制的,只是為了宣揚工匠之巧。那塊玉,我們看不出來巧。」
眼看著周人官員走遠了,唐人便恢復了活力,他們分工關了門、落了窗、插了門栓窗栓,紛紛挽起袖子,各自抄起一些周朝禮物,嘖嘖稱奇地觀看起來。
幾天之後,一隊光鮮的旗https://m.hetubook•com•com帳抵達外涼州,據唐人士兵探知,其中有了宦官的身影。
過了很久,周人官員回頭看了一眼副使,那個副使便開口詢問陳從哲:「唐使,為何不行禮受命?何故這般作態?」
陳從哲翻開貢書,就看見了裏面約定的朝貢時間,看見「聽憑往來」的時候,陳從哲稍稍滿意,覺得周朝還是很慷慨的。
雙方互相行禮,各自告辭而去。
隨後,在周圍唐兵詫異的目光中,周朝官員宣布暫時離開營地,返回郡城。
聽到蚯蚓螺紋,幾個唐兵愣了一下,然後彼此對視騷騷笑了起來,陳從哲瞥了他們一眼,他們就不敢笑了,假裝各自收拾禮物。
說道這裏,幕僚彼此對視了一眼,嘆了一口氣。
「嗯。我理會得。」陳從哲說道:「你們先下去吧。」
「雕紋?」一名正在吃糖的唐兵好奇地問道:「什麼雕紋。」
唐使團在接觸周人邊境士兵的時候,雖說救了對方,但卻毫不客氣地將對方身上剝得乾乾淨淨,拿走了三十枚銃管、一枚周人來不及拆掉的霹靂火、兩枚鐵烏龜一樣的地火。
「沒有地理,沒有史籍,沒有諸侯書,沒有財貨扎子,」陳從哲按照心意翻看著,卻沒有發現他想要的內容,甚至不知道周朝立國之後的系列年號:「周人防備我至此!」
陳從哲也回頭看了一眼執戟郎。
執戟郎走到了陳從哲的身邊,將一枚木匣交給了陳從哲。
陳從哲面色不變,微笑著命令左右如儀。
唐人有一種很奇怪的觀念,就是炮口越粗、威力越大,周人士兵卻嗤之以鼻,說細長的炮管才得力,當然,這種細長也是相對而言的,周人士兵吹噓,周炮可以「轟塌堅城。甚至國朝築城,因為這些火炮,逐漸從窄而高變成寬而平,像是馬蹄一樣。」
周人士兵使用的銃管看上去更加粗糙,握在手上沉甸甸的,管口比起周人禮銃管要粗,用手撫摸上去,有明顯的凹凸感www.hetubook.com.com。
備官與侍從聽令后,便紛紛雙手微握,對著周人官員鞠禮,陳從哲正了正冠冕,腰桿卻聽得很直,沒有行禮。
陳從哲沒有在乎周圍的唐兵沒見識,他直接前去查看貢書。
周朝儀仗鼓噪喧嘩了一陣,旌旗招展、車馬嘶鳴,在鏗鏘的軍鼓聲中離開了,身後揚起的灰塵,籠罩了唐人營地。
陳從哲點了點頭:「這倒沒什麼,應有之意。周人不是讓我們遵從三法么:不得允諾不得結交周人;不得允諾不得盛張唐旗;不得允諾不得購買圖籍,我們遵守就是了。還有就是那個糖,你們弄清楚沒有,是怎麼弄出來的?」
「天朝賜給我們這些錢,有兩個意思:要麼就是我們將這些錢帶回唐國重新鑄字,這樣便自然承認周國是父母之邦:唐人拿到這種錢,一定會想辦法弄清楚這些錢是哪裡來的,周朝到時候再唐國自然有了影響。可是這樣完全划不來,因為這些錢都是當什、當佰、當千的大錢,只有在周朝使用才更值錢。一旦我們用了這種沒有年號的錢,立刻就會暴露行蹤。我們的一舉一動,周朝都會看在眼裡呢。」
貢書,是允許唐人合法朝貢的關牒文書。
陳從哲假裝看不懂,與對方僵持。
等在一旁觀禮的萊赫人早就熱得不行,乾脆解開衣衫坐在地上,好奇地看著這場「東土大戲」,他們中間,窮一些的就用手掌給自己扇風,富一些的就用買來的周朝扇子扇風,不時交頭接耳,猜測這是唐人的禮儀,不多站一會不夠莊重。
「好甜!」
陳從哲後悔沒有帶上鑄炮師前來,不然這些東西應該會給他們不少的啟發。火炮的發展,竟然會影響築城術,陳從哲只是覺得可能有些關係,但是具體是怎麼影響的,他就說不清楚了。
「好好存起來,」陳從哲把銃管包裹好,小心翼翼地裝在了匣子裏面,然後把周人士兵銃管隨便丟在禮物簍子里,不再過問:「清點入賬,別的不準動,糖拿來我看看,和_圖_書為什麼跟鹽一樣?」
周朝官員似乎對此早有預料,便樂呵呵地讓身後的侍從賜給了禮物,說道:「唐使原來勞頓,不妨來日受命。」
陳從哲巋然不動,命令左右按照唐人送別諸侯國使者的禮節送走了周人使者。
「你懂什麼?貢書是社稷之器,銃管是軍國之器,位列首位、輔位,有什麼不合?」
之後幾天,唐營並無新的客人,只有外涼州的人士不斷地派人送來禮物。
陳從哲冷哼一聲,又去看一旁的備官。
諸侯國看重貢書,但並不是真的去朝貢,而是派人偽裝成為番邦商人,帶著貢書前往天朝港口進行貿易,一份貢書如果用得好,可以獲利兆億的。
「唐使辛苦。」周人將一份禮物扎子遞給陳從哲,陳從哲不接,身旁的備官接了過去。
「鏡子看起來都是一樣的,但是八面鏡子內有千秋。其中,四面鏡子是凝鑄法鑄造的,技藝和烏蘇拉相同;四面是雕珀法鑄造的,比唐國的水晶雕刻技術還要高明。鏡子平整,如同水面無風,至於鏡底,我們刮擦了一些粉末來,可能是汞、可能是銀,我們分辨不出來,還要找工匠專門辨別。」
諸侯國中唯一上岸的慶國,也只能最多「一年一貢」,唐國現在的待遇是「只要想,就可以隨時派出使者前往周朝」,這意味著唐國可以隨時和周朝保持密切聯繫。有了這層關係,唐國只要挨打,就能立刻施出周朝大旗,國內有了饑饉禍患,也可以找周朝幫忙。
「禮物中,為何銃管列在貢書後面?于禮不合啊?不應該後面是圭玉么?」
周朝禮物的銃管則精細如同工藝品,它的銃管錚亮,照人如鏡,彷彿鍍銀鏡子一樣。
那個時候,唐人第一次知道了原來比起炮,周朝的士兵更常使用的其實是小炮。之後,進入了周朝邊境,唐人才知道,這種「小炮」的名稱叫做銃。
「國信使,」備官好奇地詢問:「天朝賜給了什麼樣的文書?」
「那圖籍中,有三卷是同一部的經典,可是版https://m.hetubook.com.com刻不同,使用的都是新紙、新墨,開卷沒有陳氣。也就是說,那些書都是我們抵達周朝境內,甚至是周朝決定承認我們之後,才專門臨時印刷後送來的。周朝在告訴我們,他們的工匠極為精巧、熟練。」
備官便詢問周朝官員:「天朝既有垂命,不知我國使位列『國信使』否?不知貴使者為『送伴使』否?不知天朝與我唐國,以『叔侄之位』還是以『主賓之位』相交?不知天朝何時以何位迎回周使?」
國信使打開木匣,從裏面取出了一支使用細棉包裹的鐵柱,他小心翼翼地取出棉紗中間的銃管,將它和周朝剛剛賜給的銃管放在了一起。
陳從哲看了半天,只能看出周朝賜給的銃管「好光溜」,別的什麼都看不出來,便眯起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睛往銃管裏面窺看,看了一會,就看出不同了。
「貢書、火器、兵器不必說,自然是周朝威視我等,讓我等知道周朝強大,當然,也是讓我等安心。其他的貨物,都在誇耀天朝工力。」
當然,唐國現在主要的麻煩不是缺錢,而是國境不寧,有了這些貢書,唐國的安全就得到了周朝的保障,西土諸國可能不知道深淺,安息、草原諸國再想打唐國主意,就要掂量掂量了。
陳從哲沒有朝著大帳走去,而是走進了一處敞屋,在這裏,周朝留下來的一名宣喻早已等候在此,他身後是堆積如山的禮物,他恭敬地宣布了周朝賜給使團的禮物。
陳從哲吩咐眾人將部分禮物送到周使帳內,片刻之後,周使退回了所有禮物,依然避而不出。
「所有的錢上,都沒有鑄造年號……天朝心思至此。」
「我等不知。」幕僚們有些慚愧:「或許是周朝有一種蜜蜂,產蜜晒乾后就是這種粉末。」
陳從哲在錢樵那裡聽說過一件事情:在海上那些各地逃竄為患的海盜,最大的保命符就是天朝的貢書,有了這種東西,他們山窮水盡的時候只要獻給諸侯國,就能買來一個「白身」,風光不再,但是保命無和_圖_書憂,還能做個富家翁。
「像是蚯蚓螺紋一樣,盤旋下去,再往下就看不清楚了。如果有泥胚就好了,拓印一下就看真切了。」
在周朝,對唐國的興趣正在慢慢上升,唐營甚至受到了京中來客的禮物,只是對方並未透露身份,只是用了一些「山人」「野客」之類的稱號,似乎是一些賦閑退隱的名流。
「果然天家氣象!」
紛紛揚揚一個上午的鬧劇結束后,唐使團依然沒有獲得周朝官文,一時之間,士氣都有些低迷。
「唐國遠使,」周人官員滿臉堆笑:「大福氣呀!朝廷賜詔,還請接旨。」
「真闊氣!」
「……唐使遠來,諒是中土貴胄,奔波于塗,特賜給:貢書十六冊、銃管十副、刀戟三十六副、精甲胄十二副、圖籍三十六卷、鏡子八面、周馬十二匹、圭一對、玉一對、珠一匣、黃金一百兩、銀五百兩、錢三萬枚、糖五十石、糧秣不賜,著沿途州郡,唐胞予取予求……」
「胡說!」陳從哲冷哼了一聲:「蜂蜜我一輩子喝了沒一千斤也有五百斤,是什麼味道我清楚得很,這肯定是琥珀糖那樣的榨糖。」他喝了一口甜茶,被齁得直眯眼,好一會才舒服地長出一口氣:「不過么,天朝這麼做,其實也讓我們知道了不少消息,就說這賜給了錢卻不鑄年號,就說明周朝其實極為在意國統。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是唐人,這一趟出使,多半已經成了。」
執戟郎本來做足了威嚴,眉如劍、眼若星,瞪著他對面的周朝士兵,這個時候被得陳從哲使眼色,便瞬間露出了原本的憨態:「啊?」
入夜,唐人主官們聊了很久。
說罷,陳從哲得意洋洋,掀了掀茶蓋,美滋滋抿了一口甜茶:「等著吧,周人還會回來的。」
放下來貢書,陳從哲將它們交給了備官,吩咐嚴加看護,隨後便翻閱起來了周朝賜給的經典。
過了好一會,周圍的唐兵、周兵都熱得臉上流汗,伸手撓了撓臉頰,兩個主官還是巋然不動。
眾多唐人不知道如何是好,都看著陳從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