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堂上不合生楓樹
第八章 月蔥蘢
「沒想到,這個繩結還有這麼個美妙的名目呢。」我把玩著前橋綠重新紮好的繩結道。「它有什麼由來嗎?」
那麼,這三人之間到底是怎樣的情感糾葛呢?和歌並不能直白地告訴我們。在歷史上,平兼盛、壬生忠見、藤原義孝三人並無任何交集,除了那次御前歌會,三位作者對其他二人都談不上抱有什麼情感。三首和歌的體裁都是戀歌,平兼盛和壬生忠見的歌站在女性視角,一者描摹「戀形於色招人問」,一者描摹「己雖不傳世早知」,以「無奈的羞怯」感覺為妙;藤原義孝的和歌則是男性視角,抒發「見過戀人後的流連」感覺。要說這三首和歌里真有什麼彼此間賓主、對峙的關係,我瞧倒也未必。
好在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繪馬,這些由雕刻院系統一製作的木片在一代代的傳承之下形成了穩定而高水平的工藝傳統,將繪馬的原始面貌保存得相當完好。比如,池田若子前輩手中的這兩片繪馬,形制規整,沒有任何被蟲蛀或撞擊破碎的裂口。繪馬錶面平整,沒有絲毫因纖維外翻而導致的硌手;外部覆蓋著均勻而通透的清漆,在光線下依然奪目;平整的兩面,其中一面各自陰刻著若干文字,敷著紅色和青色的顏料,這就是我們辨識的重點了。
「這兩個繪馬正是我們要找的兩片,這已經毫無疑問。但接下來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找到后木的那一片繪馬,一個是從繪馬的和歌中推測,他們幾人的情感糾葛到底是怎樣一個關係。」
最終,我們找到了一對符合條件的繪馬:兩片繪馬的用料有著明顯的不同,在大風天氣的相互碰撞中發出沉悶的聲音;系繪馬的綢帶綁著一個煩難的繩結,在年深日久的重力作用之下牽扯得更加緊密,植物種子,鳥類遺物,雨水灰塵污染等等也讓原本是純色的綢帶染得不堪入目。
要問當今藝術科高校的學生們www.hetubook.com.com普遍對和歌有多深刻的了解,實則也沒多深刻;但要說他們幾人完全不了解和歌嘛,卻也不能夠。這幾首戀歌妙則妙矣,但作為一對戀人之間的盟誓之詞,卻也不太恰當:因為他們選擇的和歌的人物性別和自身性別相反,並且文辭之間也並不是成雙入對的。如果換作是我和自己的所愛之人要掛一對和歌繪馬的話,我可以選擇落窪與道賴少將之間的酬答歌,可以選擇光源氏與明石姬的酬答歌,這些都是文辭絲絲入扣,若合符節的成對和歌,在這個場合更為適當。
我拿著繩結的照片再次走向手工藝社,在路上,我也陡然想到:這個繩結如果真是江戶芳美出於「競爭心」的心理捆紮而成,那必然是隨性所之,盤根錯節,循環往複。絕不能像池田若子拆解時這樣解開關鍵后就是一路勢如破竹。所以我很大概率認為,這個繩結,是一種捆紮的定式,倘若解通了關鍵,破解整個繩結就很簡單,反之無論怎樣費力,沒有將關鍵部位調整好,再怎麼費勁也是無用。唐土也有魯班鎖、九連環等初看起來渾然一體無從下手,但卻要以拆解為目標的益智玩具,這個繩結的用意,恐怕也與此相通吧。
「相思難從願,不惜下黃泉。昨夜相逢后,依依戀世間。」藤原義孝比平、壬生二人要年輕一輩,天德四年的歌會他不過十歲。他少年便以和歌成名,不過天不與壽,二十一歲便因染上天花去世。他存世作品不多,這是他僅存的精品。
我們見到的是南石和江戶二人的繪馬。南石的繪馬字是深青色,內容是一首和歌:「戀す雲ふ,我名は未だき,立ちにけり。人知れずこそ,思初めしか。」這是選錄于《小倉百人一首》的壬生忠見的和歌。江戶的繪馬上同樣是一首和歌,但文字是紅色:「忍ぶれど,色に出でにけりm.hetubook•com.com,我戀は。物や思ふと,人の問ふ迄。」這同樣是被選入《小倉百人一首》的平兼盛的和歌。並且這兩首和歌的選錄順序是相鄰的:平兼盛的歌是第40首,壬生忠見的是第41首。
「嗯,我找找看。」她從書架上挑出一條書脊,又用右手掠過幾頁。「是這裏了。」
正好,我想起手工藝社還在調試風鈴,他們對這種小工藝是很有研究的。我便給池田若子前輩又打了個電話,想請她把這個繩結拍個照片發給我。然而,我說明意圖后,池田前輩卻有些驚詫。她答道:「繩結?我剛才閑著沒事已經把它拆開了啊?」
這兩首和歌都是戀歌,用在繪馬上也稱得上是成雙配對。繪馬除了和歌之外還有落款,江戶的繪馬上,落款是「江戶芳美」這麼個人名;南石的繪馬,落款的名姓則是「赤尾木雅次」。我們在這裏確信了,南石的確只是個假名姓。但池田前輩後來在學校里打聽良久,也沒聽到有關於「姓赤尾木的學生」的情報。
她為什麼不忘?自然是在戀情之外,還添加了「不服輸」的競爭心理。這份競爭心有以下幾個來源:一是不甘江戶芳美後來居上、橫刀奪愛;二是自認為自己的條件明顯勝過對手,嫉恨對手使用了「狐媚」法子;三是不平于赤尾木雅次的眼光愚蠢和短淺,認為他的選擇是下下策。
這個繩結沒幾下就被池田前輩拆開了,那它至於把一個藝術科的女生困住好幾年嗎?我還是向池田前輩問道:「前輩,這個繩結最開始的樣貌,你把它拍下來了嗎?」
其實倒也不用花太多精力辨識,繪馬上陰刻的文字是我們都很容易辨識的規範行書字體,我在池田前輩發來的照片上只看了幾個字,便知曉了文字的內容。
我將繩結的照片帶到了手工藝社,前橋綠聽過來意,一看照片,立刻便認了出來:「這是個
和圖書
很早就有的繩結方法,叫做『月蔥蘢』。」說罷,她在手工藝社裡找到一段布條,十指翻飛,很快做出了一個和照片無二的繩結出來。我不明就裡地試了試,果然是無從下手;但按照指點,用針先破除其中一個關鍵點之後,隨手一扯繩結外的兩段繩子,整個繩結便應力而開,毫無窒滯。「剛才淵子不是在推究那幾片繪馬上的和歌嗎?我閑著無聊,就想自己挑戰一下這個繩結咯。當然,它的末端藏在繩結裏面,兩股分叉越扯越把繩結收緊,一開始我也覺得很難下手去拆解,但我今天正好戴著兩根髮夾,我拿髮夾的針來拆,比手指好使多了,一會兒就探到了繩頭兒,再鼓搗一下,就順風順水地一下子拆開啦。」
「相思形色露,欲掩不從心。煩惱為誰故,偏招詰問人。」「春閨初幕戀,但願避人怨。誰料蜚語快,風聞滿世間。」這兩首和歌我早已背得爛熟,此時見到,心下不由得回憶起這兩首和歌的故事:在村上天皇在位的天德四年(960年),宮中舉辦賽歌會,其他名次都已塵埃落定,唯有頭兩名懸而未決。而競爭者和他們的作品,便是平兼盛與壬生忠見,以及這兩首和歌。這兩首歌,平心而論當真是出類拔萃卻又難分軒輊,當時擔任總評委的藤原實賴也不敢輕易定論,便偷眼看向村上天皇的神色。天皇雖未以動作或神情作出暗示,但口中卻在低聲吟詠平兼盛的作品。藤原實賴會意,便將平兼盛的作品定為第一,壬生忠見只能屈居次席。
一位苦情的女兒家,戀慕一位達官貴人而不得,反被兩家所厭惡,只能自取絕路。她在夜間自縊,仰頭見到天空中的月亮依然清輝冷冷,不由得將滿腔激蕩的情感傾瀉在了捆紮的這個繩結上。它外表看來渾圓一團,加上綢帶作月白色,這個繩結便留下了「月蔥蘢」的名字。而這位可悲的少女之所以未能得m.hetubook.com•com償所願,倒不是因為門楣的高低,而是因為……
她比那位官人小了整整二十歲,那位官人早已妻妾成群。
擁有了現在的條件,后木的繪馬找起來就不難了。我們知道了江戶芳美的真名姓,記錄上也有對應的一條,說明她並沒有另取異名。而在記錄上,她的單個繪馬和南石、后木二人的一對繪馬各佔一個位置,各有一條記錄。為了不被學生自治組織當做未按記錄懸挂的繪馬而摘除,她必須保持記錄的平衡,也就是將自己的繪馬和南石的繪馬系在一起后,后木的繪馬要作為單獨的那個,放在江戶芳美記錄對應的位置上。池田前輩手上有完整的記錄,她根據記錄找到江戶芳美的記錄,按圖索驥找到懸挂位置,掛在那裡的果然是一個單片的繪馬。
故而,這三人給我的印象是:他們身上的藝術氣息讓他們對和歌有所了解,甚或說已然初窺門徑,就好比唐土的孩子熟讀了《唐詩三百首》一般,他們也熟讀了《小倉百人一首》這樣的精品選集,具有了基礎的和歌品鑒能力。然而,他們的興趣終究不在文學,有了基礎的積累之後並沒有向更廣袤的和歌世界進一步探索。所以他們在這個當用和歌的場合,也只能從最基礎的那些詩歌里挑出「還比較應景」的句子寫上去。
「當然啊,知道你在推究這件事情,我哪敢不留底呢。」
平兼盛和壬生忠見雖是出色的和歌作者,但當時他們的官職不夠高,並不能進入殿上,只能在殿外等候消息。評定結果傳出,壬生忠見當即敗興而去,此後便失意落拓,最後不知所終,其後也沒有什麼作品流傳。以我這後人的眼光來看,這無異於是失手摧折了一位歌仙啊(平兼盛在後世位列三十六歌仙之數,壬生忠見的才情與他相當,也當能列入其中)。
這本書大概是一本手工藝圖冊,講述各種手工花式的製法。當前的頁面講述的便是和圖書「月蔥蘢」這個繩結,它的來歷說……
「啊?」
這三種不平卻也可以用這樣的眼光來審視:在江戶芳美轉入之初,便給幡石慶子出了一道題,若是解開一個複雜的繩結,她就自覺退出競爭。這個繩結再怎麼複雜,終究要和綢帶與繪馬一起掛在藤繪馬步道下,若是繩結複雜、臃腫而讓體積過分龐大,乃至於喧賓奪主的話,學生自治組織也不會輕易讓它被掛起吧。再說,製作繪馬的綢帶也是雕刻院系所提供,一條細綢帶不過一二厘米寬,幾十厘米長,這樣的綢帶,能綁出一個四年高校生涯都解不開的死結嗎?我表示懷疑。
確定了他們的和歌水平「不過爾爾」后,我又回想起坐在我們霞浦高中教務辦公室里的那個校工后木的形象。她用了自己常用的化名進入霞高,倒也算不上刻意偽托,她平日里將瑣碎的雜事都推給勤工儉學崗位的同學,給我的印象是慵懶而怠惰,和保健室的保健老師倒是一路人;但她拿出那幅素描畫卻又著實露了一手,讓我絕不敢小覷她的真功夫。現在她已經三十齣頭,按理說應該已經看開了十幾年前爭奪的失敗,可她既然時刻讓周圍人以後木這個當年的託名來稱呼,顯然是要自己時刻不忘當年的這場敗仗。
繪馬的木質、紋路、製作工藝等等和南石的繪馬如出一轍,正印證了這兩人的兩片繪馬才是同時製作的判斷。這片繪馬的落款是「幡石慶子」,再次證明后木到底也是個託名。而主要文字同樣是一首選入了《小倉百人一首》的和歌:「君が為,惜しからざりし,命さへ。長くもがなと,思ひける哉。」它的作者是藤原義孝,列為第50首。
三首和歌擺在了我面前。《小倉百人一首》這一百首和歌我從小學便開始背誦,十幾年來我再是熟悉不過。歌中深意,千百年來也有無數後人為它作出註解,逐漸也形成了統一的認識,此時不需我再另出機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