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作者:千里江風
[三國]謀士不可以登基嗎?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卷 黃巾之亂,雛鳳清聲 第31章 樂平縣侯

第一卷 黃巾之亂,雛鳳清聲

第31章 樂平縣侯

不過還是有人在這時說話的。
「光和七年五月十六日……」
淳于瓊一眼便在隊伍之中看到了個眼熟的面孔。
要知道畢嵐此人乃是因為製作奇巧之物的手藝才得到劉宏器重的,有倉龍、玄武闕跟前的銅人,有玉堂與雲台殿前的四座大鍾,還有平門之外的天祿蝦蟆,總之在淳于瓊看來沒一樣正經玩意。
縣侯作為如今大漢封侯程序中的最高位置,是可以以縣立國的,等同於在封侯領地上有了更進一步的自主權,縣國之內更能給出多個官職。
若非如此,袁紹也不會刻意尋找這個前來此地的機會,以提前對喬琰這位未來的樂平侯做出一個評估。
「朕記得尊夫人雖已年高,但體格康泰,且有聰明達乎中外的評價,明日著其接替太史令之職。」
袁紹差點沒扯著對方的衣領質問他,明知道自己擔負起的是什麼責任,怎的還如此草率。
當然若是算上豪強塢堡之中的藏匿人口,會比這個數字高出不少,但高得也著實有限。
「惶恐……呵。」劉宏的目光在他的后
她如此賣力地改變了最開始想到邀請鄭玄和華佗等人前來時候的想法,為那必爭之名而自己親自上陣三辯張角,自此一戰成名,也有意誤導了淳于瓊對她的判斷,每一個舉動都是為了達成那得封為侯的結果。
淳于瓊一聽這理由人都要傻了。
這對他們來說並不算太虧。
至於為何是背……
比起先前的尋張梁談話,現在才是真正的「聽」。
此時的皇甫嵩的確是有擁兵自重的資本的,但他選擇不動,更以大漢忠臣為己身的目標,對喬琰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盧植雖然沒當場提筆將喬琰和張角的對話記錄下來,但在漢代這等紙張雖因蔡侯紙而普及,卻依然有嚴重的保存和製造問題的環境里,大多讀書人還是傾向於使用竹簡帛書,以及憑藉著自己的記憶力,也正因為如此,要在提筆寫出這份奏報的時候進行複述並非難事。
當然現在的袁紹也足夠憑藉著自己那四世三公袁氏後裔的身份,在洛陽城中吃得開了。
即便她一向對自己的行動頗有謀算,此時也不免在心中有幾分忐忑。
從一個年幼|女童的嘴裏將這番道理說出來,必然要比那同樣在場的鄭玄與盧植等人說出來,要有效果得多。
他怎麼都沒想到劉宏竟然會連多年前的這些東西都記得清清楚楚,此刻驟然發難,別說天子的評價對他來說如刀似劍,周圍的同僚看向他的眼神都讓他有種芒刺在背之感。
不過袁隗素來能言,若是能頂著陛下的強壓,將那縣侯封賞給勸阻回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因為喬琰以事實論據了天有異象並非是帝王不德,而分明是日月循規,固然這說法有些影響帝業實乃天授的說法,可在此時的時局之下,兩害相較取其輕的道理,劉宏知道,袁隗也知道。
平亂黃巾的右中郎將朱公偉,早前因平定交州梁龍之亂而封侯,卻也只是被封為都亭侯而已,若是陛下想參考漢初的女侯,如許負也只得了個鳴雌亭侯的亭侯位置,喬琰雖有才,給一鄉侯或都亭侯的位置已足夠,何必以縣侯為酬。」
喬琰和程立策馬行在郊野之外,舉目四望幾乎不見人煙。
以縣侯之位為賞?
他連忙回道:「臣不敢。」
經跟劉宏一道前往探望過喬公祖。
第一辯中的星象天文之說,第二辯里的人世醫道,第三辯中的佛道效法,都讓袁隗越看越覺心驚。
即便劉宏隨即便說,今日之事只有在場之人知曉嚴禁外傳,大概也不能改變這種影響。
但一想到劉宏的那些個離譜操作,他們對對方的狀似明君之象又不報以什麼期待了,只剩下了對袁隗的同情。
「以女公子所見,朝廷會對冀州下達何種舉措?」程立昨日跟著喬琰又與張角談了談。
他們之中自然也有不樂意見到喬琰封侯的,可各位都深知劉宏做派,更知道他這人典型的摳門,就算真將這個縣侯的位置給出去,也未必就會放出多大的權柄,偏偏袁隗就是要去觸這個霉頭,現在可不就得被劉宏當做出頭鳥來打。
劉宏面不改色,只問道:「太尉可有孫兒否?」
袁隗根本來不及因為劉宏那句「實屬大謬」對他的否定,已經連忙說道:「望陛下三思熟慮再定列侯之位。」
楊賜出列說道:「喬氏女天資靈秀,兼有為國盡忠之心,陛下所言不錯,該當封侯,但直接封為縣侯是否過了些?」
聽聞祖父壽數不永,她心中凄愴這才落淚,現在只等這黃巾首惡的判決下來,她便即刻趕赴洛陽盡孝于祖父病床前和圖書
「制詔左中郎將皇甫嵩:……卿為平亂主帥,與朕斬將破軍,平定豫、冀二州,功效尤甚……今遣印綬,封為槐里侯,食邑萬戶。」
「念汝深執忠孝,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有孤膽之勇,亦有統帥之能……夫名冠天下者,當受天下重賞,今遣印綬,封為樂平侯,食邑萬戶。敬之哉!」
劉宏一把抓起了手邊的奏報,朝著袁隗甩了過去。「看看。」
但將她以星象學說、醫學道理以及佛宗傳道都是植根于大漢土壤發展出來這樣的論斷,作為這整場辯論的收束之時,簡直是對大漢最好的鼓吹和宣揚。
「這些宗族勢力不能如黃巾一般掃平,又不能繼續放任不顧,我猜朝廷大約會加強地方控制,出具相應的解決方式。」喬琰回道,「但大概不至於走後退回去分封的老路,或許是將刺史這監察職務的許可權再加重幾分。」
袁隗的面色燒紅。
這就讓黃巾之亂后多出了不少潛在的危機。
「若喬琰此女所行忠孝之舉,尚不配一列侯之位,以彰我大漢對能者之嘉獎,那你袁司徒這個三問盡顯奸惡,言辭不及女子的,不如趁早摘冠棄官,做什麼司徒!」
劉宏這話,分明是要安他們這些老臣的心。
劉宏的確沒有進一步說出什麼袁隗不配為官這樣的話來,可劉宏對他的刻薄評價卻必定在袁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而現在二人帶著後頭的些許隨從行游于巨鹿郡內,也算是另一種「
他雖沒有了原本製造京觀的兇殘戰績,但也並不妨礙他麾下的軍隊逐漸入駐冀州,展開後續的清掃之戰的時候,在這冀州境內漸漸養出的赫赫威名。
倘若洛陽城裡的那位天子不能如她所願,那要再出現一個這樣天時地利的機會只怕就不容易了。
「陛下莫非是對馬氏有保護之意?」在劉宏往玉堂殿行去的路上,趙忠問道。
偏偏在他手中的那聖旨卻意味著皇權浩蕩,在畢嵐將其展開的第一時間,在場眾人便盡數跪了下去。
汝南袁氏和其代表的士人在黨錮之禍后必定要被他擢拔重用,用那些個人還不如用袁隗這種尸位素餐之人。
袁隗還沒從先前被劉宏質問的陰影之中走出來,恨不得他看不到自己才好,哪裡會想到又被劉宏給點了一次名。
「馬氏有手足之愛,言及其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她德行鄙薄,願意屈就於你。」劉宏自己都說笑了,「她這話說的對!你袁司徒之目光著實淺薄!」
「他第一問竟問夫人何故攜帶這樣多的嫁妝,然馬氏有孝之名,回說此為雙親之慈,不敢違背,若夫君有意效仿鮑宣梁鴻,夫人也可效仿少君孟光,厲行節儉。」
「女公子的意思是?」
但死板有死板的好處。
再一想到,先前劉宏提到,在他這裏論功行賞的時候,他是將喬琰放在皇甫嵩和盧植後頭的,在這種評定標準之下,既然喬琰要破格封賞出一個縣侯來,那麼皇甫嵩和盧植也必然是縣侯。
主帥如此,底下的人大抵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劉宏又問:「那麼太尉百年之後,可願見到大漢君主因你之故對其厚待?」
「制詔喬氏女琰……」
如果說劉宏的前半句話,提到了喬琰和張角的辯論,以及冀州黃巾對大賢良師的失信,已算是個投下的炸雷,那麼他的後半句話,卻實實在在是要將朝堂給掀了。
且看這宮中景象,又如何能看出,在京城八關之外,飢荒與黃巾之亂的波及影響依然在持續,難民易子而食的慘狀只怕也不是平叛已定就能緩解的。
「倘若真如女公子所說,這各地的長官必須全心效忠於漢室才好。」程立的眼光何其老辣,雖說喬琰說出的只是自己的猜測,但也並不妨礙他順著喬琰的思路做出一番評判。
他心中有數,雖然對袁隗這一番厲聲貶斥,卻並無真要將其從司徒位上捋下去的意思。
這屬實不成!
「馬氏實有大才,她回這拿岳父貶損的玩意說,孔子大聖,不免武叔之毀;子路至賢,猶有伯寮之訴。成婚之後,更為袁司徒操持中饋,教子成材,真大賢也。而袁司徒既連夫人都辯駁不過,到底是何來的顏面說喬琰淺薄!」
這——
那麼如此說來,陛下既給了他的臉面,也暗示要給楊修尊榮,也就等同於在將袁氏的臉面還回去。
要知道在這個漸趨於和平的環境之中,朝廷的封賞只怕是快到了。
那麼這封賞就這麼定了。
皇甫嵩姑且不論,盧植卻是士人之中的中堅力量。
這六個字一出,即便是冷靜如喬琰也不覺在目光中露出和_圖_書了幾分喜色。
太史令?
「你說我要三思,那麼讓一功臣得縣侯封賞,可有何處違背了祖宗舊例?」
對是否封侯這件事顯然是沒人膽敢有意見了,袁隗提出反對意見后的例子就在眼前,若是跟他一樣非要說出這樣的話來,誰知道劉宏是不是還有什麼別的針對他們的內部消息。
不過這如今看來的確可以說是應運而生的州牧制度,卻為隨後的群雄割據提供了條件,想來便不是提出這制度的劉焉以及批准此事的劉宏會想到的。
他琢磨著陛下這意思大約是,他既已解除黨錮之禁,也就自然要與士人一些臉面,先前已往袁隗這裏打了一棒子,現在自然要在他這裏還一甜棗。
比如說這冀州平叛之後……
他這會兒只因見到四世三公名望卓著的汝南袁氏也在朝堂上露出了這等狼狽之態,而更覺權力的必要性。
楊賜心中一動。
袁紹,袁本初!
比如說冀州。
「不錯,比如說,皇甫將軍就很適合督轄一州。」喬琰回道。
何況他的兒子楊彪迎娶了袁安的玄孫女,和袁紹與袁術乃是平輩,算起來兩家也算是姻親,楊修正是楊袁聯姻的後嗣。
淳于瓊一邊心中思慮,一邊行到主帳之前,卻驚覺畢嵐已經更衣妥當,手執聖旨立於首位,皇甫嵩、盧植與喬琰也早已到了,連忙在末位尋了地方站定。
太史令是什麼職位?那是朝中掌管天文曆法的位置。雖然只有六百石的俸祿,卻並非是等閑之人能坐上的。
個列侯位置,若是讓一女童與他並列,實在是讓他心中不快。
在底下的一眾難以抑制住的嘈切聲響中,袁隗的聲音格外響亮地傳到了劉宏的耳朵里。
「諸卿,不若聽聽袁司徒是如何說的。」
這對一個此前並無官職與爵位在身的人來說,說是一步登天也不為過!
只不過他好像有些與此地犯沖。
若非如此,喬琰也不至於覺得本會死於巨鹿的十萬黃巾是個驚人的人口資源。
那太尉楊賜被陛下暗示施恩於後嗣,卻好像也沒真拿到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大將軍何進顯然也是對他看重有加,才將此次協助畢嵐宣讀聖旨的任務交給了他。
奏報被甩到了袁隗的面前,他沒敢去看劉宏此時的表情,只伸手將奏報撿到了手中。
他此前因為喬琰搞出來的那個假象,給洛陽城中送了一條她與張讓有所密謀的情報。
在劉宏步步緊逼之下,袁隗現在算是知道他為何不說什麼第一辯第二辯的話題了,他只靠著手中掌握的關於臣子的情報,就足以在這個「有必要」的時候將他逼到這樣的境地,何必還要後面兩辯。
「制詔北中郎將盧植:……卿抵冀州以來,束身自修,執節淳固,不冒進,不貪功,克艱履險,終得成功……今遣印綬,封為錢塘侯,食邑萬戶。」
他恭敬地將這奏表呈遞給了走下來取的黃門,而後扶了扶頭上的冠冕,站回到了原本的隊伍之中。
「……」饒是袁紹自覺自己頗有仗義之名,也因在家中名為隱居實為與當人相交的數年養出了個好涵養,現在也很難不因為淳于瓊這話生出幾分無語的情緒來。
他話剛說完就聽到劉宏發出了一聲冷笑,「盧子干于信中,將喬琰與張角之辯記錄在冊,朕讀之便見一賢才躍然紙上,卻成了你袁司徒口中的學識淺薄之人。那好!」
可一想到傳聞中與袁紹相交的人,都是張邈、何顒、許攸這樣的人物,又覺得這態度實在不足為奇。
現在這尷尬也就是因為他還記得司徒的囑託要跟喬琰打好關係,卻在聽過她跟張角的辯論后,對她莫名生出了敬而遠之的心態。
好像……好像也沒甚問題。
他說出不願讓夫人出仕這樣的話來,他這個辯論還辯不過夫人的豈不是更不用做官了。
但她這份緊張忐忑絲毫也沒表露在臉上,也不曾對包括程立在內的任何一人說起。
至於因為這誤會可能造成對方失去一個天大的上升機會……
何進並未意識到,劉宏大為光火驟然發難,實在有一部分他的功勞。
喬琰又行出了一段方才回道:「各地叛亂后豪強勢力有得以保全的,未必會認識到過往行徑的惡果,反而大有可能勢力擴張,如田氏和薛氏有從平亂之功,又有意一改家族發展方向的畢竟在少數。」
這宮闈內院之中本不該行什麼車馬,但劉宏卻不在乎這個,不過他眼前這琳琅珠翠遍布的車架,駕車的卻不是馬,而是四頭白驢。
此地的兩位最高軍事長官皇甫嵩和盧植都得了縣侯的封賞,底下的人在為他們感到欣喜的時候,也不免對自和_圖_書己的封賞有了幾分期待。
但絕大多數的豪強宗族在並無這等晉陞機會的情況下,只會選擇更進一步發展本地勢力而已。
可偏偏在數日之後他便得知,喬琰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只是因為張讓曾
至於這些個七零八落的花草,在明日劉宏再次經行過此地的時候,必定會有專人來將其修繕得當。
「應天順時,受茲受命」
袁隗持笏躬身而回。「喬琰更不過十歲稚童而已,雖以一時僥倖得獲功勛,卻到底學識尚淺,不足以治一縣之地,倒不如稍加培養,以效和熹太后昔日錄功臣,復宗室,弘德洋溢之事。」
不過,比起後來能以一方割據的幾位州牧,皇甫嵩卻顯得死板了許多。
事實上,這也是劉宏最後做出的決定——
他心中琢磨著,果然還是得將自己的外甥捧上皇位才好。
可劉宏鐵了心要給這位朝中重臣一個教訓,作為他行事不端的處罰,又哪裡會給他這個面子。
要不是他並不知道,因為他的這個錯誤消息,袁隗已經做出了個提建議的錯誤示範,只怕淳于瓊要乾脆繞著喬琰走才好。
食邑萬戶,樂平侯,這竟也是個縣侯!
「第三問就更離奇了,竟也是個剛給人做女婿的說的出口的。說老丈人學問文章首屈一指,為官之時卻因貪財而遭貶損,這是什麼原因。」劉宏說到這裏再度冷笑了一聲。
「……?」袁隗茫然地自伏地的狀態抬起了一點頭來,完全不明白劉宏會在此時問出這樣的一個問題。
「你不敢?那你聽著便是。」
但起義的倉促和無序造成的惡果已成,被大漢王師所剿滅的結果也已經註定,對張角來說他唯一能做的事情不過是在意識自己的輸贏決定了跟隨者的生死後,選擇放棄自己對太平經的執著,又在喬琰再度找上門來的時候,將寫就的請罪書交予她,請她轉交給皇甫嵩后張貼于州郡各處。
但世家出身的涵養註定了,他也只會讓自己繃緊了一瞬的唇角鬆開,回道:「無妨,她此後不會在洛陽,影響不了大局。」
見劉宏並未打斷他的話,楊賜繼續說道:「此番
袁隗先前抬起頭來想一觀天子臉色,現在又已經完全低了下去。
也正是在這出談話之中程立方才知道,喬琰當日在尋張角辯論的時候並未說出,這太平經之中其實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其實是維護帝王統治的。
一個非常低的數值。
他剛想到這裏,就聽到劉宏開了口,也連忙收起了思緒。
尤其是他必須確認,喬琰到底和張讓之間達成了何種協定。
但這州牧制度剛開始實行的時候,的確有其必然性。
袁隗被劉宏說了個啞口無言,楊賜也當廷承認了劉宏的冊封並無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又哪裡還會有第三個人會說出什麼反對意見來。
「陛下三思!」
天知道他在聽說叔叔被劉宏當朝會之時訓斥,而嬸嬸卻被擢拔去當了太史令的時候,心中是個什麼想法。
楊賜想了想,自己也沒什麼跟孫兒之間的軼事可以被劉宏搬到此地檯面上來說,便回道:「臣確有一孫兒,年方九歲,單名一個修字。」
且不說封侯就已在他這裏稱得上是僭越之舉。
他壓下了自己從本質出發的思考,隨同其他兩千石一道小步趨行出殿。
她只是在與程立折返回到軍營的時候,對著在半道上偶遇的淳于瓊笑了笑,看著對方那格外微妙且尷尬的表情,便頓時覺得自己的心情舒坦多了。
可即便如此,在等候朝廷回復的同時,清剿黃巾勢力的推進,也讓冀州地界上的民生困苦現狀盡數展現在了眾人面前。
他位列三公,正在第一排。
「……臣知錯了,這列侯之位,陛下的確當賞。」
淳于瓊差點在後排失聲驚呼出來。
袁氏這一輩的幾兄弟里,他年齡最小,卻是第一個坐上三公之位的,可即便如此,給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在朝會之上跟當今天子辯論。
趙忠還想再問,卻見這方才還頗有英明之象的帝王已成了一副懶散紈絝的模樣,也早已有眼色的小黃門將劉宏的座駕給帶了過來。
「袁司徒。」
三日前,皇甫嵩帳下有一出自涼州的名士名為閻忠,竟勸他挾攻破黃巾的戰功,趁機發動政變,在被皇甫嵩拒絕之後,他的行徑被皇甫嵩坦然地公之於眾,更發出了對閻忠的追捕指令。
不是說要辯三場嗎,為何忽然提到他的夫人?
程立眼看此景,也不由想到了此前喬琰邀請他往冀州一行的時候所說的,聽一聽黃巾之言。
他現在覺得這位置著實難熬了。
劉宏瞥了他一眼,「想那麼多作甚hetubook.com.com,我不過是見馬融弟子二人皆有天文造詣,有其女從中斡旋,或能令鄭玄為我所用罷了。」
他自己本也混不吝慣了,現在又有黃巾之亂平定的戰果在案頭,等同於有了掣利劍的資本,便繼續說道:
等袁紹去與畢嵐會合,他又後知後覺地想起來,他竟然忘記問喬琰那列侯之位,是否在袁司徒的影響下最終得以取消。
在原本刺史的督查許可權上增加了掌握地方財政和統兵募兵的權力,委派宗室成員或者是得他信任的重臣為各州州牧。
好在淳于瓊很快便不必尷尬了,因為兩日之後的正午,一支特殊的隊伍抵達了漢軍大營,
至於這第三辯,那張角似已認命並未說什麼,倒也不值一提。
張角比之卜己和波才這種渠帥,在管轄下屬這件事上倒是要強上不止一星半點,畢竟大賢良師在這黃巾之中的地位此前與神明無異,加之巨鹿本就是張氏三兄弟的故里,他們也自然不會以破壞此地民生來聚攏勢力。
「確實不是在祖宗明文舊例之中,只是以女子身份領縣侯封國之職,只怕並不妥當。」
當然袁隗心中的想法雖有改變,這句倒戈之言依然像是從他的牙縫之中擠出來的一樣。
「聽聞袁司徒與夫人成婚之時,曾問了夫人三個刻薄問題。」劉宏似笑非笑地看著他,完全無視了袁隗在意識到他要說什麼的時候那尷尬的神情,「扶風馬氏歷出將作大匠,馬融更為天下經學名儒,于天文曆法上才能卓著,其女頗有乃父之風,與汝南袁氏堪稱良配,袁司徒不以娶得此女為榮,反倒……」
袁隗的年紀也不小了,更是經不起這樣的摧折。
這的確不是個可以用僥倖解釋得通的三辯之戰,而也正是在這一番論辯的記錄中,袁隗再如何對女子封侯報以不認同的態度,也必須承認,劉宏的確是有封賞喬琰的必要的。
他當即回道:「陛下聖明仁厚,此臣所遠不及也。」
劉宏將手中握著的奏表甩在了一邊,只手按著奏案,說道:「袁司徒,朕也不妨效仿喬琰與你辯上三場。」
而後,他隔著人群朝著中常侍畢嵐看去,扯了扯嘴角,頗有幾分不屑之色。
劉宏先前還頗有些早朝犯困的樣子,可這會兒有些膽大的藉著笏板遮掩,偷偷朝著他看去,卻見他目光迥然,分明比誰都要清醒。
槐里侯,錢塘侯,兩個縣侯!
這並不奇怪,此時的袁紹還遠沒有後來的雄踞北方四州的勢力,而還只是個在何進大將軍府中的掾屬而已。
而她的第二辯將太平道的醫治效果定義在了後有余害的位置上,對最下等的黔首而言正是瓦解黃巾信仰的一劑猛葯,比起僅僅捉拿住了張角,更有其深遠的影響。
但這個心思顯然對於他們如今攀附為傳聲筒的何進,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淳于瓊看到喬琰是這表情實在不奇怪。
那坐于上首的帝王早不復昔年曾為傀儡之態,如今氣定神閑地說道:「我記得袁司徒的夫人出自扶風馬氏?」
他下意識地腿一軟,好在被人扶了一把,方才站直了身子。
這其實並不算太奇怪,喬琰學的是歷史,對人口歷史也有些了解,古代的人口密度沒有那麼高。
「我不知是否該當送出解釋的書信,又想那喬琰畢竟還是個白身,料來也不會掀起什麼風浪才對……但本初既到,我怎麼也得來告個罪才是。」淳于瓊小心留意著袁紹的臉色,卻發覺他好像有點臉黑。
車騎將軍何苗朝著四周打量了一眼,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
劉宏在說出這話的時候已經重新坐了下來。
但他琢磨著以汝南袁氏的影響力,想來應當不成問題才對。
任是誰被他這樣當做一個典型,又用陳年舊賬來打擊,大概也很難快速緩過勁來。
僅次於皇甫嵩和盧植的制詔,即便不如這二位也足夠了,起碼她那一出辯論之會並未白做無用功!
劉宏又道:「諸卿可還有對喬琰封侯之事有異議的?」
背上一掃而過。
但還沒等他們之中走得最快的那個步出大殿,忽見已然起身離開的劉宏忽然又折了回來說道:「朕竟說著忘記了一件事,袁司徒!」
雖然他依然保持著世家風度,看起來腰桿挺直,但與他同排的楊賜朝著他看去,卻覺得他的神情像是老了幾歲。
但袁隗不能拒絕劉宏的這個命令!
結果淳于瓊上來就來了一句,之前就是個誤會。
他消息都已經送出好幾日了才知道其實是他搞錯了情況,他怎能不覺得尷尬?
但他向來被大哥說是蠢鈍,聽他那大將軍府中的掾屬談事他也聽得雲里霧裡的,說不定只是他想多了而已和*圖*書
若非後來董卓亂政被各鎮諸侯討伐,董卓為防袁氏裡應外合,殺了袁隗袁基等人,以袁紹的身份所得到的袁氏政治財產絕不至於到後來的地步。
劉宏一開口,底下頓時安靜了下來。
袁隗眼前一陣發黑。
這對天災頻頻的大漢來說……是挽救社稷之言。
更何況這些話都出自一個稚童之口。
不過因為她此刻尊奉聖旨而低首,並未被旁人給察覺而已。
「第二問就更有意思了,他說馬融馬季長比其兄長先接受舉薦,人皆恥笑,夫人又先於姐姐出嫁,先行可乎?袁司徒,此問竟也是四世三公之家子弟問得出來的?」
但這個隊伍中卻並不是以他為首的,而是那位中常侍畢嵐。
張角的率眾起兵因這個事實,讓程立很難不判斷出,實屬是個無奈之舉。
趙忠連忙跟了上去。
他才到營中不久,淳于瓊便找了個沒人留意的當口蹭到了他的面前,將自己此前對喬琰有點誤會的事說了出來。
但既是帝王之問,他也只能回了個「是」字。
劉宏不動聲色地又丟了個重磅消息下來,卻根本沒給袁隗以拒絕的機會,這話說完了便走。
現在對他的警告已經夠了,只需要再給他想要達成的目的再添一把火便好。
大哥何進被陛下問詢提拔何人去平定荊州之亂以示恩寵,卻沒真給他這個說出來的機會。
也因為這再度重複了一句的三思,繼續撩撥著劉宏那本就因他一個建議而踩三個雷而敏感異常的神經。
縱然這些人中會因為燒殺劫掠被定罪,會有人依然因為食不果腹而餓死,會有人再次尋求託庇于新生的豪強勢力,卻總歸也要比直接因為跟從黃巾這樣的理由而領死要好得多。
「臣在。」
屆時自己仰仗外戚身份,也就更在京中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在自己丟臉和看喬琰封侯這兩件事之間,他們還是選擇了後者。
在公元140年,也就是黃巾之亂之前40年的人口統計論述中,巨鹿郡內的人口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公里72個人。
袁隗一聽這話直接跪在了地上。
誰都聽得出來,這一句袁司徒明明聽來溫和,卻分明讓人有種風雨欲來之感。
現在陛下竟說,要給喬琰封出個縣侯來。
他本以為袁公怎麼都該將喬琰的封侯旨意給弄回去了,可怎麼還反倒封出了個縣侯來了?
就算此女著實功勛卓著,在知曉對方性別之前,袁隗還想過以汝南袁氏的立場對她發起拉攏,卻也著實不該直接跳過了數道程序,直接加封為縣侯!
他又聽劉宏說道:「卿之祖父為太尉,卿之父也為太尉,到卿已是第三任太尉,更有臨晉侯之爵位,下有兒孫長成,必為大才,許有出第四任太尉之望,然喬公祖兒女盡喪,唯剩喬琰一個,給她一個縣侯傍身又有何妨?」
「陛下請說。」袁隗意識到自己的表現稍顯過激了些,連忙擺正了神色。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錯覺,他覺得袁紹對待他的態度稍有那麼幾分冷淡。
不過在聽了叔叔轉述他于朝堂上的建議后,袁紹與他慣來交好的許攸一番交談,大約猜出了幾分劉宏的心思。
反正他是沒什麼負罪感的!
「……臣……臣惶恐。」
聽」。
他憑藉著「發覺」了張角弟子馬元義在京中的陰謀,可說是拱衛了都城洛陽的安危,才得了慎侯這
何進就是這個想法。
楊賜覺得自己大概並未聽錯,劉宏在這句話中,比起先前對袁隗的訓斥,語氣和善了不少。
他有雷霆手段,又有在成為冀州牧後上奏減免冀州稅賦的仁心,這的確是個很合適的州牧人選。
劉宏坐上了車,肆無忌憚地將鞭子一抽,那白驢車架便於園中奔行了起來,直接壓過了一片園中綠植。
只是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緊跟著下去的一條竟然是。
因為若是
雖然看起來不若先前的拍案而起模樣那般劍拔弩張,但袁隗曾經親眼見過劉宏拍板籌建鴻都門學的樣子,不由覺得好像現在這個模樣還不如他直接發怒。
田氏大公子先前冒死往長社送信,這份戰功隨著延後抵達京中的軍報,在此時必定已經有了定論。
等首功諸位的封賞結束,輪到的便是他們,和尋常的豪強勢力可以不必按照一併對待。
只是陛下到底為何突發奇想,已經給那喬琰封了個縣侯的基礎上,又……又要讓他的夫人去做那太史令!
而先有太平清領書被朝廷定位成了反書,後有太平道揭竿而起,若非有人深入了解太平經中的要義,只怕也沒人會去留意這一點。
她緊跟著就聽到畢嵐念道:
袁紹這麼說,淳于瓊當即大鬆了一口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