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吾心安處是吾鄉
第二十七章 諸葛亮會
葛工匠見何夕沒有在意,暗地裡鬆了一口氣。直接聽何夕這個問題。頓時有些無奈。何夕感到這氣氛與之前他上一問題一模一樣。
何夕說道:「這是皇命,分毫馬虎不得的。大家商量一下,加派人手到底行不行?」
這樣來參与到生產之中的人少了。效率更慢。
當然最重要的是,葛工頭祖上就是宋朝的工匠。
葛工頭說道:「甲片最多不過巴掌寬,一紮長。打起來用不了多長時間,但是如果將甲片擴大,所需要的時間也增大了,要打一片護心鏡,所需要的時間的甲片的數倍,而且一般學徒不好掌握。只能讓工匠來打,只會更慢了。」
那就沒有反應。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聽不懂何夕在說什麼。
自然知道十萬副是一個什麼概念。
何夕說道:「那大家有沒有什麼辦法?比如減少工序?或者改進工序,減少工時?」
一時間,何夕面對的又是死一樣的沉默。
又是一片寂靜。
這不怪他們。
何夕說道:「加派人手,行不行?」
所以葛工頭對當年襄陽一戰還是印象的。對回回炮也是有一些了解的。
此言一出,下面工匠頓時一片嘈雜。
所以都坐下來之後,何夕還覺得這不像是開會的樣子,反而好像是老師給學生上課。不過,何夕也顧不得這些細節,咳嗽兩聲,說道:「大家都知道上古時,有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令天下百姓得www•hetubook.com•com以吃熟食。有有巢氏,仿鳥獸做房屋。令天下百姓居有定所。有嫘祖做衣裳,令天下百姓免於寒冷,這都是上古之時,有功于天下之人。所做也是工匠之事,故而我從不以為工匠為賤業,不但不是賤業,反而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來都有人以此得富貴,如隋唐之際,宇文愷督造長安城。洛陽城,也算一方重臣,名垂青史。榮華富貴有之,即便到了近百余年,有一件事情你們也應該聽說,前宋與蒙古相爭。蒙古攻襄陽數年,頓兵堅城,死傷無數。如果襄陽能守住,則前宋東南半壁得保,然元人令西域工匠造出回回炮,一炮擊破襄陽城樓,呂家喪膽,是以投降,故而工匠之力,可以影響天下大勢。不可不重。故而今日後生晚輩無知,還請諸老不吝賜教。」
「生鐵?」何夕重複了一下。還是沒有想明白,生鐵怎麼了。
何夕輕輕一笑說道;「葛老有什麼話,就說,我沒有那麼小心眼。」
葛工頭沉吟不語。
他坐在台上,幾十個白髮蒼蒼的老工匠跪在下面。
那就是他又有什麼常識問題弄錯了。繼續問道:「還請葛老為我解惑?」
不過何夕從這些工匠的眼中,看出來,似乎他有犯了什麼常識性錯誤。
何夕明白了。
「諸位覺得如何?」
在何夕想想之中,他如此行事,大家不應該鼓掌嗎?
畢竟這m•hetubook.com•com也正常。工匠手藝很多都是家族傳承的。外人很少得到傳承。葛工頭能被傅忠當成工匠代表,決計不是他年齡大。而是手上有好手藝的。再加上為人公正,諸多工匠信服,才有這樣的地位。
說完行了一禮。
他身後還有幾個太監侍立。
「安靜。」何夕說道:「一個個地說,葛老,你來說。」
何夕說道:「如果不用人,直接用水力推動大鎚,用來砸,是不是更好?」
這些工匠,完全沒有積極性。何夕並不覺得大明甲胄的生產工序就完美了。即便沒有革命性的改進,但應該有一些辦法提高一些效率的。
工匠們竊竊私語一番,最後還是葛工頭髮言了,葛工頭說道:「大人,我們剛剛計算了一下,還是不行的,打甲片雖然不難,但需要的工匠,也是有些功底的,不是拉一個人就能用的。而南京城之中的鐵匠也就這麼多,即便將其他鐵匠都叫過來,也是不夠的。最多在年底打兩萬副,已經是日夜趕工了。」
這種尷尬局面,沒有持續多久。畢竟何夕也是臉皮厚的。微微咳嗽一下,就忽略了剛剛的冷場,直接進入正題了。說道:「因為西南戰事,需要調動大量軍械,南京武庫的數量不夠,需要緊急打造一批軍械,其中最重要的是,甲胄十萬副。要在年底造出來。」
何夕頓時明白了。為什麼中國古代不用水力鍛壓製造鎧甲了。不m.hetubook.com.com是不想,而是不能。材料學是一切的關鍵。需要的不是水力鍛壓,而是足夠數量的鋼。
何夕引經據典,又是燧人氏,又是有巢氏,又是嫘祖,又是宇文愷,又是襄陽之戰。大部分工匠都沒有聽過。他們對何夕所說的,很多都是不理解的。
葛工頭說道:「只是這樣一來,不會減少工時,還有增加工時。」
不管是宋朝,元朝,還是而今大明朝,工匠都是被使喚的人。他可不相信何夕這樣說,就能這樣做了,就算何夕想這樣做,這麼多年的傳統,何夕一個人能做什麼?
也就是大規模鍊鋼技術。
何夕只熟悉葛工頭。就讓他來說。
何夕想得是他與這個「專家」在會議上坐下,親密交談,於是他向工部借了一間衙門。將軍器局的大工匠們都叫了過來,於是就演變成而今的樣子。
何夕說道:「葛老,有什麼不對嗎?」
只是他太清楚了一點了。
這些工匠還不敢相信,最後在何夕的再三督促之下,才敢起身。至於落座,衙門裡的椅子根本不夠,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找來一些紅木長凳。才算是讓所有人都坐下來了。
無他,他們都是大工匠。並不僅僅是技術好,他們本身就會負責一定的生產任務。畢竟,官員們不會直接管理工匠,一般都是找工匠之中德高望重的人來管理。
只是這些工匠都沒有主動說的意思。
只是何夕想象的諸葛亮會,與眼前和*圖*書的一切完全對不上號。
因為很多官吏管理工匠的時候,可不管那麼多,是將人往死里逼。
何夕說道:「此言怎講?」
所以這些大工匠們,也負責組織生產。
其實古代工匠不是傻子。如果這辦法可行,早就有人用了。
葛工頭說道:「大人,我們用來打甲片的,都是生鐵。」
葛工頭說道:「大人明鑒。不是小的們推託,實在是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的。現在到年底不過三個月,從打甲片,到編織,人手根本不夠。」
葛工頭說道:「大人所言極是。只是大人先將鐵煉成鋼,還不如直接將生鐵打造成甲片。」
鼓掌本質上是一種禮儀,上面說到什麼時候,該鼓掌。大部分現代人都心領神會。奈何明朝人沒有這個禮儀。大家都不懂,至於其他反應。
甚至有人會為他們現在說的話,付出生命。
不知道該怎麼給反應?
何夕好在抓住了問題的核心,追問道:「如果有足夠的鋼,是不是就能這樣製造鎧甲了?」
比如葛工頭。
何夕說道:「諸位老人家平身吧,坐下說話。」
葛工頭只能再次站起身來,說道:「大人所言極是,只是——」葛工頭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根本不像是開會,反而好像是升堂。
何夕只能自己說了。說道:「諸位,我有一個想法,我們甲胄上的一百多甲片,改為十幾片打造,其實不是節省了大量時間?」
抱歉,工匠在明代是社會下層,https://m•hetubook.com•com社會下層很多人都是謹小慎微的。寧可不做,不能做錯,因為他們承受不起做錯的代價。這何夕如此舉動,他們也不明白何夕要做什麼?
即便有幾個理解的,也不敢相信。
一個大好機會。
不過,有一點他卻察覺到了。禮下於人必有所求,何夕如此作態,是下血本了。或許這對葛家來說,這是一個機會。
何夕有一些失望。
不過,換位思考,何夕也是能理解的。將效率提上去容易,但是降下去就難了。一旦有了這個先例。將來朝廷會不會按照最新的記錄來算。如果那樣,這些工匠就會被下面人指著脊梁骨嗎。
葛工頭無奈說道:「大人,生鐵性脆,不能直接捶打,會崩碎的。所以只能用加熱之後,然後捶打。」
何夕問道:「還請葛老賜教?」
他看過打甲片,那個年輕的。掄大鎚的是學徒,用力最多,不過是蠻力。而師傅則是用小錘,掌握火候。而換了面積更大的甲片,比如一片胸甲。就不能讓學徒上手了。
這才是工匠在這個時代的待遇。根本不可能尊重。也沒有發表意見的權力。有的只有聽命的權力。
但是現場鴉雀無聲,似乎連一根針掉下的聲音都有。
每個工匠都好像傻了一般不敢說話,愣愣地看著何夕。不知道該做什麼?
葛工頭而今白髮蒼蒼了。上了年紀了,對襄陽之戰,還是聽人說過的。畢竟襄陽一戰到而今,滿打滿算不過百年出頭。葛工頭小時候聽說過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