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潮起
第281章 詩以言志
「天一閣落葉待掃,鰲柱山濤聲依然。
這王陽明是誰,為什麼一向臉皮超厚的譚振華聽到有人將他與其相比趕緊謙讓推辭呢?
但是可惜,受限於當時羸弱的空海力量,最後未能畢其功於一役,將南海諸島的很多問題遺留後世,也導致了華夏與南海相關諸國糾纏了很多年,牽扯了大量精力。
河姆渡遺址,位於甬港市下轄的餘姚縣,距離市區西北約25公里處的河姆渡鎮,於1973年被發現。
他不說這話還好,一說這話,就見幾位長者眼中均是精光一閃,互相對望點頭,顯然是動了心思!
或者,寫這首詩的譚振華,還有表述自己心胸的意思?
曹游標低眉閉眼細品片刻嘆道:「不錯不錯,寫出了我們甬港遊子的心思,可惜只得上闕,少了點味道,振華可曾補全?」
錢肅樂,字希聲,號止亭,浙海甬港人士。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進士,官至太倉知州等職。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錢肅樂和_圖_書與張蒼水等組織義軍抵抗,迎魯王監國以矢志抗清。后追隨魯王,官至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聯合各路義軍,轉戰在浙閩沿海一帶。
後世為紀念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將其故居西南端的一條路命名為「忠介街」。
這話出口,連譚振華都嚇了一大跳,連忙擺手道:「六爺,你可千萬不能這麼說,會折煞我的,小子我不學無術,略通些旁門左道,怎麼敢跟陽明先生相比?您這是拿我這螢火與皓月爭輝了。」
河姆渡堯舜血脈,潛龍巷忠介永傳。」
看他今日的幾番言辭做派,還有那「一路向北」的倡議,該當如此!
譚振華只好老老實實道:「是我自己瞎寫的兩句,當時是為了跟六爺套個近乎,所以用我們甬港家鄉話念的。」
而這位聖人,就出生在甬港市下轄的余瑤縣。
當然,譚振華想躲的問題還有人記得,曹游標問道:「振華念的什麼詩?讀來聽聽。」
聽到了譚振華的謙讓,和*圖*書邵六爺微笑不語。
譚振華趕緊搭話好擺脫剛才的尷尬:「包老,俗話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更何況我看您這身子骨還結實的很,一點也不顯老!再說了,現在交通也算方便,您要是想家了,不如就抽空去看看?」
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最早期的文化遺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華夏歷史上明朝中葉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儒釋道三教合一,史稱「孔、孟、朱、王」,乃是從祀文廟的聖人!
「還有時間,我還有6年的時間,加油,我可以的!」他在心裏為自己打著氣。
「天一閣落葉待掃,鰲柱山濤聲依然。」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充分證明了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華夏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
儘管不是完全相信譚振華所言,但是身為一名華夏人,對這種數理玄學多少有些感和-圖-書悟,曹游標於是嘆道:「振華你年紀輕輕,居然又通兵道又通數術,既懂金融又懂機械電子,真是不簡單啊,看來咱們甬港,又要出一位可以名傳經史的少年天才了!」
譚振華老實答道:「其實本來我是寫全了的,只是昨日在台上只念了上闋,六爺就落淚了,這下闋便沒敢再念。」
「長者請,不敢辭。」
而這個潛龍巷,則是明末名臣錢肅樂的故居所在。
在一旁聽了半天的邵毅夫笑道:「是啊,我記得,咱們甬港上一個如振華般驚采絕艷的少年,可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哦。」
包鈺剛則感嘆道:「看到振華這樣的少年俊傑,我才覺得自己真正有點老了啊,這一晃,都已經離家快40年了,也不知家鄉變化幾何,我聽說,昨天晚上,你念了一句詩給六爺?」
所以,譚振華的詩里才有「河姆渡堯舜血脈」這一說。
「好!」
由於魯王政權的腐敗,在外有強敵環伺之下竟然還只顧內部的傾軋排擠,致使連江等相繼失守。錢肅和-圖-書樂憂憤至極,病故於連江的琅江舟中,得南明政權賜其太保,謚號「忠介」。
譚振華當初發下誓言,要儘快去往米國掙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試試看,有沒有辦法,改變華夏新世紀之前最後一戰的結果,至少,也要將遺憾降到最小。
「好一個「河姆渡堯舜血脈,潛龍巷忠介永傳!」這才是我大好甬港男兒本色!」
不過,回甬港看看的提議雖然讓人心動,可考慮到現在各方面的局勢狀況,這事還必須得從長計議。
人都說詩以言志,那麼,能寫出這首詩的譚振華,心懷的是怎樣的理想,還需要明說么?
這看似依舊用了甬港兩處景觀地名的下半闕,其氣勢意境對比上半闕竟完全不同!
「哦?」這下幾位長者都催促道:「那還等什麼?趕緊念出來,好了了我們的心思。」
這首詩的前兩句,也不過對賬工整,用詞精巧,以當地的兩個著名景觀映襯出甬港遊子的思鄉之情罷了,可這后兩句就別有深意了。
「快念快念!」曹www.hetubook.com.com游標催促道。
所以,譚振華的詩里才說「潛龍巷忠介永傳」。
遺址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出土的木槳,說明甬港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隨之出土的,還有大量建築、繪畫、捏塑、編結、燒制而成的生產生活工具及飾品。
譚振華只好念道:
譚振華照例先小裝了一把,然後清清嗓子朗聲念道:
可惜,當世他的這個目標還無人可以訴說,只能默默地藏在心底。
雖然還是甬港的兩處景點,可一處乃是華夏文明血脈的源頭之一,另一處乃是千古忠臣義士的故里,連在一起,頓時就顯得氣勢逼人,正氣凜然!
曾經發生在譚振華前世的「88南海之戰」,可以說是榮耀與遺憾並存的一戰,這一戰,打出了華夏人民海軍的無敵霸氣,勝的乾淨徹底毫無懸念。
好一個胸懷天下的甬港少年郎!
幾位長者聽完這下半闕,竟然齊聲喝彩!
因為啊,那確實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