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星灼
第1536章 更大的野心
當然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譚振華還有更大的野心——根據這台AI-22發動機的現有參數可以簡單推算出它的潛力,增加加力燃燒室后,應該能獲得4.5噸左右的推力,也就是說,發動機的加力推重比可以提升到7一級,這完全就是一台標準意義上的國際標準第三代渦扇發動機了,雖然小推的技術難度相比中推和大推更低,但這無疑也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而有了這個成就打底,他就有可能進一步深入地涉足教練機領域,也就是教練機中的高級貨——高級教練機!
這項工作需要對整台發動機性能全盤吃透,並有足夠的研發技術實力才能進行,而恰巧,燃氣渦輪院在80年代曾經與羅羅共同開展了一項重大課題,也就是在「斯貝RB168-Mk807」型發動機的基礎上,增加一段加力燃燒室,這個項目的最終成果,就是目前華夏唯一堪用的軍用中等推力發動機——「渦扇7」,華山。
看名字就知道,「殲教七」,是從「殲七」改進發www.hetubook.com.com展而來,但這型1987年才研製成功的教練機並沒有繼承原型「殲七」的一系列優點,卻將其一些固有的缺點完全繼承,不但繼承,還發揚光大了。
這可真不是作者瞎編啊,這是千真萬確的史實。
當年,譚振華毫不猶豫地採納了劉大想的建議,事實上,「華山」發動機可以看做是燃氣渦輪院史上第一次走完了半個先進渦扇航發的研製流程,主要工作都是在羅羅派出的技術專家的監督指導下,由華夏的工程技術人員實現的,因此,燃氣渦輪院可以說是全華夏4大航發總體研製單位中,對先進渦扇發動機的研製過程最熟悉的單位了,對如何給無加力發動機增加一段加力燃燒室更有成功的經驗。
還有一個更搞笑的毛病——「殲教7」原型機的原型機「米格21」是50年代設計的,當時的設計手段還很原始,米高揚設計局為了追求飛機的高速性能而犧牲了座艙視野:前方視野被風擋隔框和機頭阻擋https://www.hetubook.com.com、後方視野則全部被背鰭阻擋,這也是西方世界認為的這型戰機最致命的弱點。這種先天不足的機體結構被「殲教七」不但繼承而且發揚光大,串列的前後兩個座位高度差很小,導致後座的教練員幾乎啥都看不見,後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空軍航校不得不自行摸索出了一套還算行之有效的「土辦法」來解決問題——給後座的教練員配發一個可伸縮的潛望鏡來觀察前方,免得新手學員在架機,特別是進行起降訓練的時候出問題。
教練機比殲擊機難飛,這個槽點滿滿的設計讓譚振華都不知道該如何來吐。
熟悉譚振華的人,哪怕僅憑藉直覺就能猜到他為什麼會規劃這樣一型新飛機——毫無疑問,這型飛機,必然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恐怕這型「殲教七」最大的優點,就是其飛行儀錶和基本操縱動作與「殲七」和「殲八」系出同門,學員將來改裝這兩型戰機的時候,適應起來比較容易,而且這型戰機也是華夏到目前為止,和-圖-書現役唯一一款能進行超音速飛行的教練機,可以讓學員充分體會到駕駛超音速戰機的感覺,這可與在亞音速飛行的感覺大不一樣。
當年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劉大想曾經建議過,將并行兩個項目中的「TF41」的主要研製工作放在羅羅進行,因為那台發動機在華夏參与之前,羅羅實際上已經完成了絕大部分的工作,剩下的主要是做發動機正式交付所必須經過的各項試驗測試流程並對部分設計進行局部改進;而另一個項目呢,當年他建議將「MK807」發動機增加加力燃燒室的主要研製工作放到華夏來進行,這也是為了能順利地從羅羅學習到開展一台先進渦扇發動機研製工作的思路、基本研製規範及工程實施流程。
比如,「殲教七」完全承襲了「殲七」的所有氣動布局,但是呢,由於要多裝一個人進去,整架飛機的重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變化,但設計單位未能根據這些變化調整飛機的結構布局,導致這型飛機飛大迎角時能量損失很快,不適合於長時間https://m.hetubook•com.com盤旋,且間接影響到了飛機的起降性能,其結果就是,「殲教七」的起飛、著陸速度居然比「殲七」還大,別說新手學員了,就連開慣了「殲七」的老飛們都一致評價,這飛機,比「殲七」難飛多了!
在華夏,目前使用的「高級教練機」其實就一個型號——「殲教七」,譚振華當年在蓉城飛機製造廠閑逛的時候,還乘坐過,被一位教練員拉著上天晃蕩過一圈,但說實話,他對這型教練機的感受並不好,這可絕不是因為當年他「試駕」的時候,教練員為了讓他更加真切地體會一把駕駛殲擊機的感覺,所以特意飛了幾個花活讓他昏頭漲腦啊,而是因為,在他的前世,在匯聚了天下鍵盤俠的軍事論壇上,普遍對「殲教七」持偏負面的評價。
由於米國的F22戰機此時尚未研製成功,所以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所有的現役戰機,要進入超音速飛行狀態,都必須開加力,換句話說,是否裝備了具有加力能力的發動機,是一型飛機能否進行超音速飛行的必要條件。那麼譚振華要在https://m•hetubook•com.comAI22發動機上進行發展,為其加上加力燃燒室就很能說明問題了——他必然是在規劃一型新的超音速飛機,考慮到AI22即便在加力后,推力也就只有4.5噸級別,那麼,哪怕裝備兩台這型發動機,也只能推動一架輕型飛機,再聯想到他投資的已經投入批產的「超級7」也就是「梟龍」戰機,此時重新投入一款使用雙發小推的新戰機毫無必要,所以,譚振華的目標有且只有一種可能——他在規劃一型全新的,能進行超音速飛行的高級教練機,也只有這種飛機,才需要AI22的加力型號!
仿製並繼續發展這型發動機的工作被向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譚振華交給了燃氣渦輪院,這不但是因為他對燃氣渦輪院最熟悉,更是因為,在他的計劃中,除了要應用華夏現在已經掌握的部分先進材料和技術對這型發動機進行正常的增推、減重、增加使用壽命的改進外,還需要在這型發動機的基礎上做一項重大工程發展——增加一段加力燃燒室,將其發展為一型能適應更高級別動力需求的發動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