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傑物傳

作者:陳舜臣
中國傑物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一則 范蠡 陶朱、猗頓之富

第一則 范蠡

陶朱、猗頓之富

范蠡說著便推辭了,同時把好不容易積存的財產一一分給親友鄉黨,然後只懷著高價的寶石離去。
莊生被這個黃毛小子侮辱,深以為恥,再度進謁楚王,稟告說:
范蠡的長子拿出金子,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鴟夷就是裝酒的馬皮袋。鴟就是貓頭鷹,皮袋的形狀就像貓頭鷹鼓著肚子一般,故得其名。
莊生是一個清心寡慾的人,雖受王公們尊仰為師,卻仍住在簡陋的屋子裡。他接受范蠡長子所帶來的千金,只是「接受委託的表示」,打算等完成所託後,再歸還千金。他還考慮到自己突然有什麼不測,便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金子,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你一定要把金子還給他。」
「久受尊名不祥」,跟他逃離越時所說的「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這句話很相似,這可以說是范蠡的處世信條。也就是說,如果獲得很大的名聲,不要執著於此,最好儘量撒手拋開。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庶民)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范蠡一家人在齊國海岸地方耕作,勤勉努力的結果,父子積聚財產,成為數十萬金的資產家。齊國人聽說他很賢明,便來請他做宰相。
莊生收下千金後說:
陶朱公簡稱「陶朱」,直到今日,它在中國仍是富豪的代名詞。
由當時史實記載和圖書的技術及訊息傳達的能力來看,在司馬遷的時代,吳越興亡史被傳說化的部分應該是不少。
范蠡的妻子哭著對范蠡說:「老二會不會獲釋,還不知道,眼前老大卻要死了。二個兒子會一個接一個的死掉呀!」范蠡不得已只好派長子去。
魯國有個名叫頓的窮人,聽說陶朱公很富有,便前去請教致富之道。依照陶朱公所傳授的方法,他在猗氏之地的南邊飼養牛羊,十年之後富比王公,人人稱其為「猗頓」,兩人並以「陶朱、猗頓之富」齊名於世。當然,陶朱公范蠡是屬於師級輩的。
——我雖不德,也不致淪於為陶朱公之子而發布大赦。
楚都郊外的一間破屋裡,住著一個名叫莊生的人,與范蠡是至交。莊生雖家貧,但為人清廉正直,在楚國,楚王以下的政府要員們都以他為師,崇敬有加。范蠡送長子出門時曾交代他:
但是並非放棄一切財物。離開越國時,把輕軟的珠玉寶石裝在小船上;離開齊國的海濱時,也帶著高價的財寶。因為努力工作,積貯財產,所以擁有豐厚的資本。范蠡可以說是一個務實的人。
范蠡的長子帶著弟弟的遺骸回到故鄉。母親與附近的鄰人們都不禁悲嘆,而范蠡卻說:「我早料到會是這種結果了。」
幼子是在家境富裕之後才生下的和*圖*書,不懂蓄積錢財之苦,所以花這筆錢不會覺得可惜。這場營救活動是不能吝嗇的,所以范蠡才派幼子而不派長子去。
成功地完成富國強兵計劃的名臣、勤儉力行的開墾者、占通商之利的實業家,這些眾所欽羨的人物,竟然是同一個人,這實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許事情是在不知不覺間被渲染成這樣趣味盎然。真相究竟如何,探討起來恐怕沒完沒了;不過我認為《史記》所載即使並非事實,也在各種意義上反映出事實,並依據事實而記錄。
接受范蠡長子贈金的貴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他。長子一聽說弟弟將因大赦獲釋,便後悔把千金交給莊生。於是他到莊生家,說弟弟將因大赦出獄,故來拜訪。
范蠡也很疼愛兒子,多次奔走營救,希望能夠讓他獲釋。因此將黃金千鎰(一鎰等於二十四兩)交給幼子,要他帶到次子被拘禁的楚都去,以便進行營救的活動。
楚王當然很生氣,說:
——金子還原封不動地放在房間裡,你可以自行取出。
范蠡是個深富智謀的人,文種則是一個能力很強的行政官。前者長於應付緊迫的狀況,後者善於長期性的經營。在戰場上需要電光石火的決斷,行政則需要仔細斟酌。范蠡逃得快,而文種逃得遲。兩人性格不同,命運也迥異。
和-圖-書莊生算準楚王有空的時候去謁見,談起了天象。——「最近某顆星出現在某個地方,這對楚非常不好。王若修德,則可除去此害。」
據說范蠡有三個兒子。長子是他在齊國海岸邊從事耕作、生活比較艱苦的時候所生的。幼子是在移居到陶、生活富裕後所生的。次子可能是誤入歧途,殺人之後被逮捕。
漢代《越絕書》裡曾記載,吳國滅亡之後,原先獻給夫差的絕世美女西施,歸於范蠡,與范蠡一同泛五湖而去。但司馬遷並未將之記載於《史記》中。任何傳說色彩較濃的事件都儘量排除,這是司馬遷寫史的態度。所以,有關范蠡次子被處以死刑的事,在司馬遷的史觀過濾下,應該是可信的。
長子對此感到憤然。父親范蠡年紀已大,家裡的大小事情一向都是一家之主的長子在處理。關於這回次弟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當然也應該由一家之主的他來進行營救;然而,父親竟然派小弟去。難道父親不信任他?一想到這裡,便非常懊惱沮喪。他要求父親務必讓他去,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父親就是不答應。長子非常絕望,表示既然這麼不信任他,他不如死掉算了。
他判決了陶朱公次子的罪刑,在處死後第二天發布大赦令。
——現在路上有人傳說,是因為王身邊的人收受陶朱公的賄賂,為了釋放陶和*圖*書朱公的次子才發布大赦令的。
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司馬遷仔細地把它記載在《史記.越王句踐世家》中。可見這個故事相當有根據。
——你到了楚國之後,把這千鎰黃金交給莊生,拜託他幫忙。其他的你別管。
「請儘快離開此地,千萬不要留下來。就算令弟獲釋,也不要打聽原委。」
即使史實中混合了傳說,范蠡終究不是傳說中的人物。鑄著「句踐所用」銘文的名劍自各地出土。這些出土的兵器在二千五百年後仍然銳利得可以削斷東西,令人大感驚奇。根據專家們的看法,以現代的技術,做不出如此好的劍。可見當時技術水準之高,遠超過我們所想像。
吳滅亡於姑蘇山,是在司馬遷誕生前三百多年。
亡命到齊國的范蠡改名換姓,叫做鴟夷子皮。
長子曾與父親一起吃苦,賺錢積蓄,知道千鎰黃金是流血流汗換來的,當然會覺得不捨。
有的文獻(《國語》)記載,吳滅亡後,范蠡乘輕舟、浮五湖,「不知其所終極」。越之名臣范蠡就此消失,而與齊的鴟夷子皮和陶朱公完全沒有關係。
——陶天下之中(心),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
范蠡生在那樣的時代裡,恐怕是被人們理想化了。然後,其他的理想人物也就被吸收,變成他的分身。
在齊國的海岸地方,以開墾事業而置和圖書產;移居陶之後,則以商業活動為主。范蠡似乎早已預見開墾的時代將轉變為商業的時代,而預先移居。搬到陶以後,又改姓名鴟夷子皮為朱公。
范蠡接下來選擇的地方是陶,亦即現在山東省鄰近河南省境的定陶縣一帶。春秋時代,這個地方有魯、宋、衛、曹、鄭等國接鄰於此,非常複雜,而且這裡距齊、晉、楚等大國的前哨也不很遠。
王修德就是頒布大赦令。楚王聞言立即下令封鎖府庫,這似乎是大赦時的一道手續。據說這是為了防止人趁著大赦,進行偷盜。
《史記》裡指出了其地理條件之優厚。
但是范蠡的長子並未聽從他的勸告,反而進入楚都,以數百金為資金,跟楚國有權有勢的人接觸,進行營救的工作。
長子遵照父親的話把千金交給莊生,但他另外卻偷偷藏了數百金。
莊生見他未依勸告立即離去,反而留在此地,心中非常不滿,並察覺他來訪的目的是想取回金子,便說:
由於范蠡等人的謀略奏功,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害,他的遺骸被裝進鴟夷內,投入長江。范蠡就像他的好對手伍子胥得罪於主君一樣,自己也得罪主君句踐,本來命該被裝進鴟夷中的,因此便取了這個名字。另外一個說法,是說鴟夷伸縮自如,象徵自由之身。也有人說它有別的意思,就是鴟夷隨著內裝物的不同,可大可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