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傑物傳

作者:陳舜臣
中國傑物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則 漢宣帝 政平訟理

第五則 漢宣帝

政平訟理

宣帝雖然儘量避免軍事行動,但到必要的時候,他也會毫不猶豫地動員軍隊。地節三年(公元前六七年),以現今烏魯木齊到吐魯番一帶為勢力範圍的車師國叛變,宣帝曾授兵鄭吉前去攻降之。這是因為與漢通婚的友國烏孫,害怕被車師遮斷了與漢之間的通路,而漢不能背棄友國。神爵元年(公元前六一年),老將趙充國進擊先零。先零是藏族的一支,他們如果與匈奴連結起來,就會封閉漢通往西域的道路。
黃龍元年(公元前四九年),呼韓邪單于再度來朝,二月回國。宣帝過世則是在這一年的十二月。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三歲。
搜查及調查後,就算兒子隱瞞父母的罪,或妻子隱瞞丈夫的罪,由於這是「天性」,他命人不得責罰。但反過來,如果父母隱瞞子女的罪或丈夫隱瞞妻子的罪,就會有罪。這是依據儒教的倫理觀,不過他也下詔命令,如果有這種情形,不可立刻處罰,無論如何應呈報上級。宣帝會下這樣的詔旨,無非是他明白庶民的家庭與宮廷及上流社會那種冷淡的家庭關係不同,他們是一家人相互賴以為生的。
霍皇后被廢後,宣帝立王氏為皇后,但他最寵愛的卻是張氏。張和圖書氏所生的淮陽王欽,好研法律,聰明敏達,宣帝似乎曾有意撤換太子。根據《漢書.元帝紀》,宣帝之所以未廢奭,係因為他是慘死的糟糠之妻許氏所生的兒子。
每逢有瑞祥時——例如鳳凰出現、宮殿降甘露,或是有數萬隻五色鳥飛來——他就會發出恩赦令,賜下肉、酒、絹等給人民。在那個時代,似乎常有瑞祥出現。
宣帝曾如此感嘆地說道。這在《漢書》中有記載。他擔心毀滅漢王朝的將是這種觀念性的教條主義。
終生困擾著英明積極的曾祖父武帝的匈奴問題,到宣帝這一代也獲得了解決。這也許是宣帝的運氣。因為匈奴發生內訌,四分五裂。
五鳳四年(公元前五四年),匈奴單于稱臣,派遣其弟谷蠡王到長安,事實上是降服。連匈奴都不需用武力奪取漢之物資,而僅靠降服便取得了漢的援助。因此,邊境趨於平穩,國境上的守軍得以削減二成人員。
內訌的原因是繼承人之爭。一時五名單于(匈奴的領袖)並立。不用說,匈奴的勢力衰微了。宣帝可能也有進行離間,而塞外氣候異常,牛羊凍死,使匈奴總體的國力降低也是一個原因吧!另外與漢同盟https://www.hetubook.com.com的烏孫,也側面威脅匈奴,這可以說是外交上的勝利。
匈奴的呼韓邪單于親自來到長安,是在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正月的時候。宣帝登上渭橋迎接,人民高呼「萬歲」。從此邊境不再有苦戰。
塞外之地苦於糧食不足,但漢境內卻連年豐收,因而發生「穀賤傷農」的現象。匈奴谷蠡王入朝的那一年,穀價竟達一石五錢。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提議的「常平倉」就是在這一年建造的。穀價的激變害苦了農民,而這個制度就是在穀價暴落時,政府以高於時價的價格收買、貯藏,等到穀價一上漲,再以低於時價的價格出售。因為它的目的是要使穀價經常維持平穩,所以命名為常平倉。
宣帝晚年喜好神仙之說,且也顯現浪費的傾向。據說宮廷已開始腐敗,但一位民間出身的名君竟能在皇座上坐了二十多年,實在是很罕有的例子。
元帝的皇后是王氏,即位時下一任天子成帝已三歲。元帝時代,外戚專橫更甚。元帝皇后之姪王莽不久便滅了漢朝,果然如宣帝預料的一樣。
誅滅霍氏之後不久,他斷然降低鹽價。鹽是政府專賣的物資,也是生活必需品,因而即使和_圖_書漲價也不會賣不出去。政府也就很容易抬高價錢。鹽價如何直接威脅生活,在民間長大的宣帝深深了解這個情形。
宣帝不僅僅是觀念上知道民間疾苦,他還親身加以感受。
當時皇太子奭已經二十七歲,也有了皇太孫。奭即是元帝,為人寬弘、恭儉、溫雅。
——聰明剛毅,知民之疾苦。
——俗儒不達時宜。
除了鹽價之外,田租和口賦也進行減額。漢代所謂的口賦,就是對七歲到十四歲的人課以人頭稅,以此作為軍馬補充費。至於夫役,他也下詔讓服喪中的人可以免除。
元帝終於本著儒教的精神停止鹽、鐵的專賣。這是一種王者不應爭奪庶民買賣的理想主義,然而國家財政卻因此困窘,數年後遂不得不讓鹽、鐵專賣復活。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政治公平,訴訟合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宣帝死時,皇統上的母親——皇太后上官氏還活著。她雖然是母親,但比宣帝小一歲,元帝甫即位,她就成為太皇太后。祖父上官桀被外祖父霍光滅亡,外祖父霍光一家人又全部被其子宣帝誅滅。在元帝的登基大典中,坐在首www.hetubook.com.com席的太皇太后上官氏作何感想呢?
這一來,宣帝一方面知道漢朝有滅亡之虞,一方面只因太子奭是許氏之子而不撤換,可見他不能算是純粹的法家。他的性格裡也揉合了王道與霸道。
在宮廷中,宣帝把實際接觸人民的官員看得比自己身邊的官員還重。當時循吏(熟習法律而清廉公平的官吏)及酷吏(執法嚴厲、毫不寬容的官吏)都很活躍。《漢書.循吏傳》裡記載著宣帝下面這段話:
此外,還命人報告各地獄中死者的本籍、有無生病或拷問等情形。因為他熟知庶民總是被那些狐假虎威的官差凌虐。
宣帝治世如前所述,是循吏、酷吏活躍的時代,他們都是法家之人。皇太子奭曾建議登用儒家之士,但宣帝沒有接受。他說:
——亂我家者太子也。
雖然不能實行,但據說當時曾一度計劃停止貨幣經濟,回復到古老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元帝時期由於連年欠收,饑饉不斷。慘況遠非一石穀五錢的宣帝時期所能想像得到。這不是天候的關係,而是人禍。所以《漢書》裡這樣評論:
所以匈奴來降,也是因為了解到宣帝果敢的一面。
他不喜歡儒教的教條主義。少年時代喜愛遊俠,也有放浪的癖好,曾遊歷各地的和*圖*書他,一直認為治安的維持應優先於一切。因此,就像班固所說的,宣帝時代若以一言蔽之,就是「信賞必罰」,而「必罰」毋寧才是重點。受到儒教薰陶的皇太子奭屢屢表示應該放寬嚴格的刑罰,將儒教作為政治的基本。對此,宣帝答道:
「政平訟理」正是宣帝的政治理念,這段話意思是說,會與自己共同朝著這個理想一步一步去實現的,不是宮廷裡的公卿或官僚,而是地方官。當時的郡太守年俸是二千石,所以地方長官就稱為良二千石。有治績的地方官常常會獲得賞賜,被授與官爵。
匈奴的降服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好運。連年的豐收使得國家沒有飢餓的人,漢朝這種一家能夠團圓的和平景象,在匈奴的價值觀看來,也是「強盛」的反映。
霸道和王道適當地混雜在一起,這是漢王朝的做法,如果只依循儒教,國家將無法運作。作風實際的宣帝認為,「是古非今」的儒教姿態不過是一種觀念理論而已。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連批評他少恩的司馬光,對宣帝的資質也給予如此的讚賞。
上(元帝)牽制文義(儒教教條),優游不斷,孝宣之業衰焉。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