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楊諒叛亂

第三章 楊諒叛亂

另一條路就是造反了。
這時候,雙方兵力對比怎麼樣?楊素還是那幾萬軍隊,而楊諒則有十萬人,從人數對比來講,楊諒還是占優勢的。只要好好打,未必誰勝誰負。問題是,就在這時候,楊諒又開始下臭棋。眼看著楊素要過來,天又下起了大雨,他居然說:「天氣不好,乾脆先往回撤吧!」拔腿就要往回跑。楊諒的軍師王頍一看這情況,趕緊進言了。他說:
趙子開一敗,楊諒可嚇壞了。好在他手頭兵多,於是親自率領大軍,到太原南邊的蒿澤(今平遙西)抵擋楊素。
另一條路是割據,就是王頍所說的割據舊齊之地。
楊素這邊只有幾萬人,敵眾我寡,地形又不利,硬拚肯定不行。楊素只好把大部份主力留下,跟趙子開對峙,自己悄悄率領一小隊騎兵,往霍邑東北邊的霍山沿著懸崖峭壁,抵達趙子開營帳的後面,紮下了大營。紮下營之後,楊素開口道:留三百人守營,其餘人跟我去衝擊趙子開的大營。誰願意留下來呀?士兵聽到要衝擊趙子開的大營,都嚇傻了。這裏是特別部隊,怎麼和對方幾萬大軍相比?於是紛紛要求守營。一共三百個名額,你爭我搶,都打起來了。
怎麼突破呢?我願意做前鋒,攻打黃河東邊的蒲津關(今山西永濟)。在蒲津關這裏渡過黃河,便進入京畿地區。等我渡河成功,您再率領大軍跟進,大興城那邊肯定是措手不及。您兵臨城下,京師內部肯定不穩,到那時候您再藉著軍威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十天半個月之內,天下就都是我們的了。
楊素那邊是疲勞之師,我們這邊是以逸待勞,只要我們決心打,一定能打贏。但是如果望風而退,士兵的士氣也就完了,結果就很難預料。大王,您要三思啊!
一看這情況,楊素又說道:「決定留下守營的,出列!」三百個優勝者馬上站出來。楊素看了看他們說:「這三百人貪生怕死,給我斬了!」一時間,三百顆人頭滾落在營帳之前,其他人都嚇傻了。這不是楊素當年打突厥時候的故技嗎?殺完三百人,楊素再問:「誰留下來守營?」沒一個人說話了,大家都抱定必死的決心,跟著楊素就朝趙子開的大營殺去。
問題是,明知道這份璽書是假的,楊諒應該怎麼辦呢?其實,他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楊諒叛亂圓滿解決了。這次平叛對於楊廣有兩點重要的意義。
王頍所部將吏家屬,盡在關西,若用此等,即宜長驅深入,直據京都,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據舊齊之地,宜任東人。
一條是不管璽書真假,自己恪守臣節,回去就是。當初秦始皇死的時候,秦二世胡亥假造詔書,讓公子扶蘇自殺,扶蘇不是就服從了嗎?
其次是司法權力。楊堅強調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唯獨這個小兒子,楊堅宣佈,可以不受法律約束,便宜行事。
漢王楊諒是隋文帝最小的兒子,在眾王子中得到隋文帝的寵愛最多,實力也最強。當楊廣登基稱帝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這個實力最強的弟弟。而漢王楊諒,也早已磨刀霍霍,準備造反。一場兄弟大戰也拉開序幕。這場大戰的結局如何呢?
到底誰勝誰負,那就要看怎麼打了。楊諒一起兵,就走了一步臭棋。他打出「楊素造反,清君側」的口號。要知道,楊諒當時最值得利用的就是爸爸隋文帝楊堅死因不明,天下議論紛紛。如果這個時候打出楊廣弒父,替父報仇的旗號,等於在政治上顛覆了楊廣的合法性,同時也贏得了名分。可是他居然說甚麼楊素造反,那人家皇帝只要出來闢謠,說楊素沒造反,他便無計可施。所以說,這是一步臭棋,在政治宣傳上已經失分了。
第二,楊廣在用人上占優勢。楊廣用誰呢?最重要的就是楊素。楊素治軍嚴酷,而且身先士卒。這兩個特點在這次打楊諒的過程中表現得相當突出,能夠起用這樣優秀的將軍,隋煬帝已經成功了一半。
甚麼意思?我的計謀不亞於楊素,只可惜楊諒不採納我的建議,所以我們今天才淪落到這個地步。但我現在hetubook•com•com也不能白白地讓他們抓我,那不是以我的一死換取庶子成名嗎?我不能忍受這樣的羞辱,乾脆自殺算了。兒子你逃生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親朋故舊家裏,寧可找生人,也不要找熟人。
那麼,楊廣會怎麼做呢?
楊素懸軍深入,士馬疲弊,王以銳卒自將擊之,其勢必克。今望敵而退,示人以怯,沮戰士之心,益西軍之氣,願王勿還。
王頍提的建議,楊諒哪還聽得進去,只知道沒命地往回跑。他們往回撤,楊素這邊可是大踏步地前進。在太原南邊一百公里的清源(今山西清徐),楊素終於追上楊諒。
那麼,漢王楊諒到底選擇哪條路呢?雖然他招兵買馬已經很久了,但事到臨頭也有點猶豫。就在他猶豫的時候,有兩個南方人來慫恿,一個叫王頍,一個叫蕭摩訶
於是,楊諒委任裴文安為柱國,讓他率領大軍,直奔蒲州。
楊諒叛亂,可以說是一場有實力的叛亂,他占地面積廣,發動兵力多,準備充分,從力量對比來看,隋煬帝要想取勝可以說困難重重,但是事實上,僅僅一個多月,楊諒叛亂就被鎮壓下去。那麼,楊諒叛亂怎麼會這麼快就失敗呢?楊廣的優勢究竟在哪裏?
所以這時候,他又想起王頍所說的第二條道路,還不如穩妥一點,割據山東呢!所以,乾脆改主意,不往前進攻,改防守了!
第一,這次平叛不僅維護隋朝的統一,也穩定了楊廣的統治地位。本來,在這次叛亂之前,因為隋文帝之死,大家對楊廣這個新皇帝還是頗有疑慮,現在透過打贏這麼一場反顛覆、反分裂的戰爭,楊廣的權威已經不容置疑,他的皇位也算正式穩定下來了。
楊諒擔任并州總管,并州是個用兵之地,在隋朝主要承擔防控突厥的任務。楊諒就以防控突厥為名,修整武器,招降納叛,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
就這樣,裴文安兵不血刃拿下蒲州城。拿下蒲州,按照原定的計劃,接下來要渡過蒲津關過黃河,一旦渡過黃河,楊諒至少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勝算。
還好,眼看著王爺拿不定主意,大軍不知道往哪裏去,一個叫裴文安的官員出了個好主意。裴文安說:大王您的實力非常強,可以兼顧的。一方面,您可以安排一些老弱病殘,非主力部隊,在山東地區扼守要害,順便也攻城掠地;另一方面,我們把主要兵力用在向西突破上。
這兩個人為甚麼慫恿他造反呢?因為他們在現有政權體制下鬱鬱不得志。王頍本來是南朝中的梁朝大將王僧辯的兒子,梁朝滅亡後進入北周。此人不僅精通經學,而且熟讀兵書,號稱「倜儻有奇略」,自認為有將相之才,但是因為出身南方,在隋朝一直沒有受到重用。
首先是https://m.hetubook.com•com軍事權力。不僅讓他擔任并州總管,還總領北齊舊境五十二州軍事,等於把原來的北齊都封給他。
相反地,隋煬帝楊廣卻曾經北破突厥、南平陳朝,軍事經驗豐富。兩個人根本不在同一個水平上。當年,隋文帝在世時,雖然喜歡楊諒,但也警告過他:「彼取爾如籠內雞雛耳」。楊廣要是抓你,就像一個人把手伸進雞籠裏抓出一隻小雞一樣,真是知子莫若父。以隋煬帝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來打楊諒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叛亂分子,誰勝誰負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第二,楊廣的政治地位還不穩定。雖然以一個皇帝對付藩王叛亂,政治優勢應該是比較明顯的。但楊廣此時情況並非如此,雖然已經當了皇帝,但還沒有正式登基,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去世之前,又出了那麼多的變故,天下人都還在議論紛紛,所以政局並不穩定。自家兄弟造反,人們更容易首鼠兩端。這樣一來,楊廣不僅在軍事上處於劣勢,在政治上也不夠強勢。
這兩條道路不同,接下來的戰略部署也就不同。如果楊諒想要奪權,那就應該儘量利用手下關隴豪傑的力量;如果楊諒想要割據,就應該儘量利用原來北齊的文武官員。
漢王楊諒本意如此,再受到這兩個人的慫恿,自然偏重於造反。恰好此時,并州又傳出來一首童謠:「一張紙,兩張紙,客量小兒做天子。」這首童謠是甚麼意思沒人知道,可是楊諒開始瞎猜了。他說,我小名就叫阿客,大名叫楊諒。另外,我又是家裏最小的兒子,這所謂「客量小兒」,不就是在說我嗎?所以,這童謠說明,我要得天命,當天子了!既然天命如此,那還有甚麼好猶豫的呢?
仁壽四年(六〇四年)正月,就在隋文帝去世,隋煬帝剛接班,正忙著舉辦登基大典時,忽然傳來一個可怕的消息:煬帝的五弟、并州總管漢王楊諒起兵造反,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想,楊廣跟楊諒比,有三大優勢。
當時,楊諒向南出兵,讓豆盧毓守晉陽城。楊諒剛出去,豆盧毓直接就把城門給關上了。楊諒聽說之後趕緊回師,豆盧毓則率領城上的士兵向楊諒放箭。眼看著就要把楊諒給困在城外,結果守衛西門的士兵比較認同楊諒,放楊諒從西門進來。豆盧毓也就被殺,成了大隋烈士。雖說功敗垂成,但是這件事本身就說明,楊諒叛亂在道義上是不占優勢,而隋煬帝楊廣則算是得道多助。
豆盧毓是楊諒的妃子豆盧氏的哥哥,就在楊諒手下做事。一看楊諒起兵,他就對自己的弟弟說:我要是自己騎一匹馬,逃回大興城,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只不過是為自己考慮罷了,於國家無益。所以,我決定暫且留在楊諒這邊,做地下工作,找機會算計他,那可就有功於國家了!
他挑選了幾百個精銳騎兵,都蒙上冪䍦,也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出門戴的面紗,來到蒲州城下,謊稱是楊諒的女眷,要回長安。既然是王爺的女眷,守城的士兵也不敢隨便檢查,馬上開門放行。結果,這幾百個精壯騎兵一進城,立刻露出真面目,直奔蒲州刺史的衙門。蒲州刺史沒有準備,乾脆棄城逃跑。
問題是,一件蓄謀已久的事情,為甚麼會在楊廣剛接班時爆發呢?這就涉及第二個原因——詔書激變。
那麼,這支征西大軍打得順利不順利呢?太順利了,沒損失一兵一卒就進了蒲州城。為甚麼會這麼順利?因為楊諒這邊使了一計移花接木。
第二,這場戰爭也讓楊廣看到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總管府制度。當年,楊堅設立總管府,讓兒子擔任大https://www.hetubook•com•com軍區總管,本來是為了加強皇家的權力,震懾地方。但是,現在看來,擁有太大權力的總管府反倒成了維護君主集權的障礙。楊諒要是沒有這麼大的權力,怎麼可能想到造反呢?所以,就在這次平定叛亂之後,隋煬帝馬上廢了總管府。第二個問題就是,楊廣意識到,山東和江南需要進一步穩定。這次叛亂發生在山東地區,山東有十九個州支持楊諒叛亂。另外,慫恿楊諒叛亂的主要是江南人。這說明,對於山東和江南,還要加強經營。
蕭摩訶是江南陳朝的大將,陳朝滅亡之際投降隋朝,但是到隋朝之後也受到排擠。要知道,隋文帝時期掌權的都是關隴貴族,這兩個南方人縱有文韜武略,也難以施展,自然鬱鬱不平。現在看到漢王有不臣之心,便就開始極力慫恿。
最後是經濟權力。楊堅自己簡樸,要求其他兒子也簡樸,但是偏偏怕這個小兒子受苦,因此特許小兒子自己鑄錢。對於楊諒來說,真是要槍有槍,要權有權,要錢有錢,生活比蜜甜。
就這樣,楊諒叛亂雖然規模浩大,來勢洶洶,但是才剛一個多月就以失敗告終了。那麼,楊廣會怎樣處理這個弟弟呢?別看楊廣曾經殺兄逼妹,但是,這一次,他倒願意表現一下勝利者的寬仁大度了。他說:「朕終鮮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楊諒一死。」我兄弟少,真不忍心殺他,所以,我就違反一次法律,饒他一命吧,只把楊諒除名為民了事。當年,楊堅不是吹噓自己五子同母,絕無紛爭嗎?現在呢?他自己逼死了老三秦王楊俊,廢掉了老四蜀王楊秀,他的兒子楊廣又逼死了老大楊勇,廢掉了老五楊諒。除了楊廣一支,剩下的四個兒子無一善終,真是說嘴打嘴,可悲可歎啊。
他偽造了一份文帝的璽書,召楊諒入朝。按照煬帝的想法,楊諒跟父親關係好,父親召他進京,他應該沒有懷疑的道理,只要他一回來,那就是羊入虎口,有去無還。這其實就是楊堅當皇帝之前,對付北周五王的故伎。
趙子開萬萬也沒料到楊素能摸到他後邊,以為是神兵天降,亂了陣腳。一看這邊亂了陣腳,原來跟趙子開對峙的楊素主力部隊也大舉進攻,兩面夾擊,趙子開一下子就兵敗如山倒,十幾萬大軍死的死,傷的傷,潰不成軍。
我們現在想一想,這童謠是哪兒來的呢?很可能就是王頍、蕭摩訶這些野心家們編出來增加漢王的信心。我們現在是旁觀者清,但是楊諒可是當局者迷,他本來就是一個被父母慣壞、驕橫跋扈、野心勃勃的少年,現在有人慫恿,再有童謠蠱惑,還怎麼能指望他保持清醒呢?就這樣,漢王楊諒下定決心、起兵造反了!
那麼,這場兄弟之間的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他一共招了多少人呢?按照史書記載,「左右私人,殆將數萬」,身邊的私人門客將近數萬。一個王爺,要這麼多私人武裝,那是想幹甚麼呢?一方面固然是防範楊廣,另一方面,也不乏見樣學樣的心理。既然二哥楊廣可以仗著實力當太子,為甚麼我不可以呢?所以才積極備戰,這不就是蓄謀已久嗎?
既然要講楊諒造反,得先說說楊諒這個人。他是隋文帝楊堅最小的兒子,也是最受楊堅寵愛的兒子。楊堅的五個兒子,除了老大楊勇被立為太子之外,老二楊廣、老三楊俊、老四楊秀都是十二三歲就出閣,坐鎮地方,獨當一面。只有楊諒直到二十二歲才離開父母,出任井州總管。為甚麼這麼晚才讓他出去呢?捨不得。正因為寵愛小兒子,楊堅給楊諒的權力也特別大。
第一,蓄謀已久。這其實也是楊廣奪嫡的後遺症。自從開皇二十年(六〇〇年)二哥楊廣取代大哥楊勇當了太子,緊接著四哥蜀王楊秀又因為謀反罪被廢,楊諒心裏就不踏實。這個二哥也太生猛了吧?會不會哪天把兄弟們都吃掉?所以,他也就開始防備。和圖書
那麼,事情是不是就這樣順利進行了呢?
前面講這幾年楊諒一直在磨刀霍霍,隋煬帝楊廣當太子的幾年時間裏,他也一直盯著楊諒。他知道楊諒圖謀不軌,但是因為有隋文帝這把保護傘撐著,楊廣也不敢有所行動。現在隋文帝死了,與其養虎貽患,以後釀成大禍,倒不如趁此機會解決楊諒。
反觀楊諒這邊就不行了。楊諒不是沒有人才,但是他不會用人才。就拿王頍來說吧,此人足智多謀,給楊諒提的建議也都切中時弊,但是楊諒不用。楊諒兵敗後,王頍逃到山裏,自己知道難免一死,便對兒子說:
這是非常務實的意見,雖然說兼顧了奪權和割據兩頭,但核心意思還是要奪權,而且還有具體可行的方案。楊諒一聽,也很高興,就決定這麼辦了。
可是隋煬帝沒有想到,就是這份璽書惹了大麻煩。甚麼麻煩呢?漢王楊諒把璽書看了一眼,馬上說:這是假的!怎麼回事呢?原來,隋文帝老早就和漢王楊諒有過密約,說:
追上了就打吧,結果如何呢?跟王頍估計的一樣,楊素這邊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楊諒那邊則是兵敗如山倒,潰不成軍。我們開始不是說,陳朝大將蕭摩訶曾經力勸楊諒叛亂嗎?就在這場戰鬥中,蕭摩訶也被活捉。楊諒本人倒是逃回晉陽,不過,打下了清源,晉陽也就成了一座孤城,楊素很快就包圍了晉陽,楊諒窮途末路,只好出來投降。
然而這步卻是大錯特錯。身為叛軍,雖然暫時有兵力上的優勢,但是就整體實力而言,絕不如朝廷,所以貴在神速,只有打楊廣一個措手不及才有可能取勝。而楊廣那邊雖然暫時因為準備不足處於劣勢,但是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就能調兵遣將,發揮整體優勢。現在楊諒居然主動放棄優勢,拿自己的弱項去拚楊廣的強項,那可是自找倒楣!
兩條路都擺在楊諒面前,楊諒拿不定主意,兩頭都不想放棄。作戰方向不明,這不是又丟分了嗎?
漢王楊諒是被隋文帝寵壞的孩子,他沒有二哥楊廣的政治頭腦,從一起兵就輸了不少分,好在他運氣不錯,一路勢如破竹,讓還沒坐穩江山的隋煬帝心驚膽顫。那麼楊諒的叛亂會動搖隋煬帝的統治嗎?他還會順利地發展下去嗎?
非常遺憾,沒有。就在這勝利在望的關鍵時刻,楊諒又走了一步臭棋。他緊急叫停裴文安,說,你回來吧,別再往西打了,我不想奪權了,咱們專心經營東邊。趕快把黃河上的浮橋給拆了,守住蒲津關,別讓楊廣他們打過來就行!等於在戰略部署上忽然變卦了!
楊諒膽怯了。他雖然是并州總管,但是因為受寵,根本沒怎麼上過戰場。更沒打過勝仗。一旦渡河,就是和二哥楊廣真刀真槍相對,楊廣是個厲害角色,我能打得過嗎?楊諒自己先心虛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為了爭奪權力,兄弟相殘、父子反目的事情比比皆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而在隋煬帝統治之初,也發生過這樣一件兄弟相殘的事情,讓人不由得感慨帝王權力是如此不容挑戰,又是如此冷酷無情,這是怎麼回事呢?
若璽書召汝,於敕字之傍別加一點,又與玉麟符合者,當就征。
吾之計數,不減楊素,但坐言不見從,遂至於此。不能坐受擒執,以成豎子名也。吾死之後,汝慎勿過親故。
第三,楊廣在個人領導特質上占優勢。為甚麼楊諒在戰爭中屢出臭棋,既不能打出有水準的口號,又不能堅持穩定的作戰方略,還不能用有本事的人呢?關鍵是他沒有領導才能。他其實就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只知道要造反,根本不知道怎麼反。該進取的時候不能進取,該防守的時候不能防守,患得患失,優柔寡斷。
一條路是奪權,就是王頍所說的:長驅深入,直據京都。一鼓作氣打到大hetubook.com.com興城去,自己當皇帝。
王頍說完就自殺了。後來,他兒子餓得受不了了,還是去投親靠友,果然被出賣,被楊素殺了。一個人,臨死之前還能想得這麼明白,可見頭腦不簡單,但是楊諒不聽他的,也就發揮不了作用。
在權力和利益面前,親情有時候扮演的角色不是天使,而是魔鬼。隋煬帝登基後,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照管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是如何清除最有實力的對手。而楊諒對兄長,也毫無恭順之心。漢王楊諒和隋煬帝之間的戰爭已經無法挽回,那麼這場戰爭到底誰勝誰負呢?
楊素決定,擒賊先擒王。他只派少量軍隊牽制山西南邊的那些州縣,自己率領幾萬主力部隊一路北上,直撲楊諒的老巢晉陽。當時,楊諒派了一個叫趙子開的將軍,率領十多萬大軍,在晉陽南邊的霍邑迎戰。這個趙子開也是個有本事的人,仗著自己人多,在每一個山口都豎起了柵欄,嚴防死守,自己則屯兵高壁,居高臨下。
楊堅曾與兒子約定,若我徵召你入朝,會有兩種暗示。第一是玉麒麟的兵符,我一半你一半,若這兩塊兵符相符,便是真的。其二,若是我召你,我會故意寫一個錯別字,敕書上的「敕」字多寫一點,如果你看那個敕字是一個正常的字,那麼你就應該明白是假的。
既然如此,楊諒為甚麼造反呢?原因有二。
其實,從這裏,我們也可以體會隋文帝的苦心。他怕有人像他當年對付北周皇室一樣,先挾制他這個皇帝,然後再假冒他的名義召他的兒子,把他們父子一網打盡,所以,特地留了這麼一手。這樣,如果真有奸臣作亂,拿著假敕書去騙漢王,漢王也可以有所防範。沒想到,這個原本對付奸臣的約定,最後對付的是自己的二兒子楊廣。現在,漢王楊諒一看見這個假璽書,馬上就意識到爸爸已經出事了,二哥楊廣在騙他。
果然,楊諒轉防守,楊廣便開始進攻,派一個戰神級別的將領宰相楊素平叛戰爭。楊素是個常勝將軍,平生還沒打過敗仗。接到命令之後,馬上趁著月黑風高,率軍銜枚夜渡,偷襲了蒲津關,楊諒這邊的守軍還在睡夢中,蒲津關已經被楊素拿下了。蒲津關一拿下,戰爭局面就初步扭轉,原來是楊諒率軍往西打,現在成了楊素率軍往東打。
就這樣,楊諒起兵一個多月,以失敗告終。
這等於指出了兩條路,讓楊諒選。
緊接著,楊諒在戰略部署上又開始丟分。別看楊諒已經起兵了,這仗應該怎麼打,他還真沒想清楚。這時候,那個慫恿他起兵的王頍建議說:
第一,楊諒實力強。如前所述,他不僅是并州總管,還總領北齊舊境五十二州軍事,這意味著西起太行、東至渤海的廣大地區在軍事上全都聽命楊諒。這是多大的地盤啊。另外,楊諒圖謀不軌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準備相當充分,一起兵就立刻調動三十萬大軍。而楊廣純粹是倉促應戰,別看他是皇帝,臨時動員的兵力才只有幾萬人。幾萬對三十萬,寡不敵眾。
第一,楊廣名分上占優勢。無論如何,楊廣是皇帝,是合法統治者,而楊諒則是叛亂分子,在名分上已經高下立判了。在這種情況下,楊諒如果就以當時社會上議論紛紛的楊廣弒父為理由,堅決不承認楊廣的皇帝地位,興兵討伐,還能贏得一部份人心。但是楊諒卻並沒有質疑楊廣的皇帝地位,還打出楊素造反,他去清君側的旗號。俗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沒有名分,如何維持人心!別說別人,就連楊諒的大舅子豆盧毓都站在楊廣這邊。
漢王楊諒起兵,對隋煬帝的打擊太大了。原因有二。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