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作者:蒙曼
蒙曼說隋:隋煬帝楊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二十章 煬帝失策

第二十章 煬帝失策

楊玄感禮賢下士,好多讀書人都與他為友。這些人也就是平時跟楊玄感喝喝酒,寫寫詩,叛亂的時候,連楊玄感都沒想起他們,也沒讓他們參加,現在居然被隋煬帝查出來,一個個處死的處死,戍邊的戍邊。這真是比竇娥還冤!
甚麼叫聰明?審時度勢才叫聰明,楊玄感現在造反,其實就是不會審時度勢,也談不上聰明,成不了甚麼氣候。我只是怕他成為禍根罷了。現在看來,老宰相的擔心非常有道理。那麼,隋煬帝接下來會採取怎樣的措施呢?他是會儘量挽回局面,還是會沿著錯誤的道路愈走愈遠呢?
他其實也是在說,楊玄感起兵造反,並沒有得到官僚隊伍的認可。我們都知道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如果統治集團內部相對穩定,想要打敗這個政權還是相當困難的。楊玄感只是看到了百姓騷動,就以為可以造反,其實是誤判形勢。事實上,當時造反的時機根本不成熟,因此,他選擇上策也罷,選擇下策也罷,用李密也罷,用韋福嗣也罷,恐怕都難以改變兵敗身死的命運,這才是他失敗的關鍵。
本來,自從隋煬帝準備攻打高句麗,山東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起義的隊伍,到楊玄感叛亂之後,起義的數量和規模一下子擴大了不少。東起山東,西到寧夏,北自河北,南至江淮,到處都有人造反,而且很多造反隊伍都達到了十萬人以上的規模,原來的星星之火,慢慢地開始有燎原之勢。按照《隋書.食貨志》的說法,就是「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全天下的老百姓十個中有九個是「盜賊」,這不是全民皆反嗎!
楊玄感起兵以來,不就是依靠只反煬帝,不反隋朝,廢昏立明,解民倒懸這樣的口號才贏得老百姓的擁護嗎?現在這麼早就要稱皇帝,暴露改朝換代的個人野心,這不是自挖牆腳嗎?可見李子雄境界不高,能力也不強。
問題是,用人不當是不是楊玄感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呢?也不是。因為楊玄感起兵一共兩個月,而史書記載的,這兩個人給他出的主意其實並不多,而且有些主意也還不是餿主意,這樣看來,把失敗的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也不合適。
這樣看來,用這兩個人當謀臣,確實是楊玄感的丟分項。
到高陽之後,隋煬帝並沒像韋福嗣想像的那樣對待他。隋煬帝把韋福嗣替楊玄感寫的勸降書放在他面前。勸降書上面寫著「廢此昏君,更立明哲」,廢掉這個昏君,另立一個明君。連這樣的大逆不道的話都敢說,你還想活著,笑話!隋煬帝一聲令下,韋福嗣就被綁在一個木頭杆子上,在頭上套上車輪,固定住。固定之後,隋煬帝下令文武百官一起朝他放箭,一時間箭如雨下,把韋福嗣射得渾身像刺蝟一樣。這還不夠,射完了箭,也把他五馬分屍,挫骨揚灰。
換句話說,所謂李密三策,貌似天花亂墜,非常高明,但其實僅僅是一種理論構想而已,缺乏可操作性。在當時,打洛陽是楊玄感唯一能做的選擇,既然如此,所謂不選上策選下策,也就不可能是楊玄感失敗的關鍵因素了。
第一個,楊玄感剛剛造反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儒生——治書侍御史遊元在黎陽和他一起督運軍糧,楊玄感勸他一起造反,還和他講,我這是「帥義兵,誅無道」,率領正義之師,誅殺無道,你追隨我,不要有心理障礙。結果遊元講:
前述隋煬帝對待涉案官員的態度,接下來再看他是如何對待老百姓。楊玄感之所以能在起兵之初取得那麼大的成績,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老百姓受不了隋煬帝的兵役、勞役,所以才追隨楊玄感造反。那麼,隋煬帝如果明智,就應該吸取教訓,儘量安撫百姓才是。
韋福嗣可是脅從犯罪,既主動投案,又抵制住逃跑的誘惑,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得到寬大處理https://www.hetubook•com•com,現在居然落得和楊玄感一樣的下場,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李密是個明白人,他知道只要被押到高陽,一定不得好死,所以在路上就跟押送他的獄卒攀上交情了,把幾個同案犯身上的金銀全都搜羅到一起,打點獄卒,還經常請獄卒喝酒。喝來喝去,和獄卒喝出了感情,獄卒對他們的管理也就愈來愈不嚴格。
事實上,不光是楊玄感處以極刑,楊玄感的幾個弟弟,不管有沒有參與叛亂,也全部殺光。可憐楊素為隋煬帝作了那麼大的貢獻,最後就因為楊玄感叛亂斷子絕孫,其實已經很不厚道。當然,我們也知道,楊玄感畢竟是所謂首惡,也把隋煬帝折騰壞了,讓隋煬帝二征高句麗的大業泡湯,損失很大,隋煬帝發洩一下也還算情有可原。
過去陳勝想自立為王,張耳進諫,結果被疏遠;魏武帝曹操想謀求九錫,荀彧阻止他,結果被殺害。現在李密我想進言,也怕步這兩個人的後塵!可是,阿諛奉承,又不是我李密的本來意圖。起兵以來,雖然屢戰屢捷,卻沒有歸順的州縣。洛陽守禦森嚴,天下的救兵接踵而至,在這種情況下,您應該奮力戰鬥,早日平定關中,怎麼能先想稱帝呢!真要這麼做,只能讓天下人覺得您氣量狹小罷了!
裴蘊一聽皇帝的態度,那就殺吧。凡是跟楊玄感有牽連的,一律砍頭抄家。怎樣算是與楊玄感有牽連呢?楊玄感圍攻東都的時候曾經開倉放糧,凡是從他那裏領過米的,就算是跟他有牽連,一律抓起來活埋。這不是濫殺無辜嗎!
第二個,楊玄感原來設想,如果能夠把官員的子弟作為人質,就可以擾亂軍心。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事實並非如此。來護兒的兒子投降楊玄感,但是來護兒照樣率領大軍討伐楊玄感,一點都不手軟。可見,在家和國發生衝突的時候,大多數官員還是選擇忠於國家,忠於皇帝。這說明他們對國家和皇帝還是有信心的。這一點,當時的有識之士看得相當明白。
就這樣,因為楊玄感起兵造成的影響,更因為隋煬帝接下來的處置失當,隋朝的官員離心傾向不斷加劇,老百姓造反的規模也愈來愈大,天下大亂已經初現苗頭了。
尊公荷國寵靈,功參佐命,高官重祿,近古莫儔,公之弟兄,青紫交映,當謂竭誠盡節,上答鴻恩。豈意墳土未乾,親圖反噬,深為明公不取,願思禍福之端。僕有死而已,不敢聞命。
楊玄感起兵雖以失敗告終,卻拉開了隋朝滅亡的序幕。這場僅僅維持兩個月的兵變,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打敗了楊玄感的隋煬帝,是否能夠意識到自己勝利的真正原因?在楊玄感兵變的背後,究竟還潛伏著哪些危機?
楊玄感起兵雖然失敗,卻帶給隋煬帝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隋煬帝血腥懲處涉案官員,其實是想以儆效尤,然而這種做法卻非常不明智,只能加劇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除此之外,隋煬帝還犯下了另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又是甚麼呢?
古往今來,人們都這樣講,但事實並非如此。要知道,研究歷史也罷,理解歷史也罷,最重要的方法無非是設身處地。大家設身處地想一想,在楊玄感起兵的時候,有沒有可能直撲涿郡或者直奔關中呢?那是沒有可能的。為甚麼?三個理由。
第一個,楊玄感本人。他被弟弟楊積善所殺,運回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具屍體了,但就算是屍體隋煬帝也不放過,他先把楊玄感的屍體五馬分屍,又把這些屍體的碎塊陳列在街頭整整三天,然後再把這些碎塊剁成肉醬,最後一把火焚燒了事。隋朝的法律,最重的處罰是斬首,根本就沒有五馬分屍這一類酷刑。問題是,隋煬帝此時根本不按照https://m.hetubook.com.com法律辦事,所以又恢復這些老早就廢除的酷刑。
那麼,隋煬帝這樣做大錯特錯。楊玄感造反這件事,是關隴貴族集團內部一次重大分裂,涉案人員比較多,影響力也比較大,本來就非常敏感。隋煬帝如果明智,就應該儘量裝糊塗,縮小打擊面,大事化為小事,小事化為沒事,這才能彰顯皇帝的胸懷,逐漸安定人心,彌合統治集團內部的裂痕。說到底,隋煬帝還是靠著統治集團對他的擁護才打敗楊玄感,所以他的所作所為,也都應該是以進一步團結這些官員為目的。
雖然韋福嗣和李子雄確實沒為楊玄感出甚麼好主意,但是平心而論,他們也沒有給楊玄感出過甚麼足以影響整個戰爭局面的餿主意。這樣看來,如果把失敗的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並不公平。楊玄感失敗的關鍵原因既不是戰略錯誤,也不是用人失誤,那麼,究竟是甚麼原因導致他兵敗身死呢?
我認為,楊玄感失敗的根本問題在於他造反並不是時候。當時,隋煬帝固然是忙於對外戰爭,整天徵發兵役勞役,讓老百姓吃盡苦頭,老百姓也確實想造反,但是統治集團內部還是比較穩定,官僚基本上並不反對隋煬帝。為甚麼這麼說?舉兩個例子。
楊公,你爸爸楊素可是受國重恩,近代以來沒有誰比他的官大,也沒有誰比他錢多。你們楊家兄弟都在朝廷裏做大官,朝廷對你們楊家不薄啊!你正應該竭盡全力,報效國家。現在,你爸爸墳上的土還沒有乾呢,你怎麼就會造反呢?我覺得你根本不應該這樣做,至於我,要想讓我跟你一塊兒造反,對不起,有死而已。遊元誓死也不肯追隨楊玄感,這不是很能體現官員的基本態度嗎?
溜到哪裏去了?他進洛陽城投案自首去了,希望坦白從寬。他在洛陽被關了一陣子,後來楊玄感兵敗後,又從洛陽押往隋煬帝駐蹕的高陽(今河北定州)受審。跟誰一塊押送呢?當時,李密他們這些頑抗到底的人也已經被抓住了,韋福嗣就跟他們一塊押送。
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為盜耳。不盡加誅,無以懲後。
玄感地勢雖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勞,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動。
怎麼才叫重判重罰呢?舉兩個人的例子。
但是洛陽就不一樣了。自古以來,洛陽就是整個東部地區的中心,對於這些生活在古代所謂山東地區,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河北、河南、山東一帶的老百姓來說,洛陽是他們耳熟能詳的地方,也是他們心目中的政治中心,對於他們來說,打下洛陽就意味著勝利,而且也只有打下洛陽才意味著勝利。這一點,作為大軍統帥的楊玄感其實是心知肚明的。他為甚麼不同意李密的上、中兩策,非要用下策,道理就在這裏。
第一,無論是涿郡還是大興城,距離楊玄感起兵的黎陽(今河南浚縣)都有千里之遙。楊玄感最初起兵的時候,只有不到一萬人的隊伍,而且這一萬人還都是臨時拼湊的,既沒有任何戰鬥經驗,也沒有甚麼正式裝備,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經州過縣,走到一千里以外的地方呢?在路上就得被消滅了。
問題是,隋煬帝殘酷對待的可不是楊玄感一個。楊玄感的軍師韋福嗣罪行沒那麼重,居然也被挫骨揚灰了。韋福嗣本來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所以一到楊玄感解除對洛陽的包圍,率軍西走的時候,他就腳底抹油開溜了。
怎麼才能安撫百姓呢?一方面當然要減輕對百姓的壓迫,這是普遍的做法;另一方面,還要對參與這次叛亂的百姓既往不咎,充分釋放誠意,這才能緩解矛盾。
這兩個人有甚麼特點呢?裴蘊的特點在於審理案件既不看事實,也不看法律條文,只看皇帝臉色。樊子蓋有甚www.hetubook.com.com麼特點呢?他的特點是冷酷無情。把案子交到這兩個人手裏,其實也就意味著隋煬帝要拋開法律,重判重罰。
為甚麼楊玄感能夠起兵造反?其實原因很簡單,除了他的家仇和個人野心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是利用當時老百姓反對隋煬帝暴政的情緒。自從隋煬帝征討高句麗以來,老百姓不是兵役就是徭役,無休無止。特別是離戰場比較近的東部地區,更是成了重災區。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所以楊玄感才能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很快把軍隊從一萬發展到十萬。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楊玄感才能率領著用大刀和柳條盾牌裝備起來的義軍打敗官軍,這就叫順應民心、民意。這一點,在歷史上是沒有爭議的。
當初,隋煬帝剛剛接到楊玄感造反的消息,非常害怕,把老宰相蘇威叫到大帳之中,問他:「此兒聰明,得無為患?」楊玄感是一個聰明人,他造反是不是一個很大的禍患呢?蘇威說:
遺憾的是,隋煬帝也不是這麼做的。他當時根本不是在緩解矛盾,而是在激化矛盾。楊玄感叛亂之後,隋煬帝讓裴蘊、樊子蓋組成專案組,專案組的工作方針,隋煬帝跟裴蘊說得清清楚楚。他說:
非常遺憾,隋煬帝根本沒有這樣思考經驗教訓,也根本沒有採取這兩種措施,恰恰相反,他對官員也好,對老百姓也好,都採取了完全錯誤的做法。怎麼回事呢?先看官員。
楊玄感叛亂之後,隋煬帝怎麼對待涉案官員的態度是嚴懲不貸。叛亂剛一結束,隋煬帝就成立了以御史大夫裴蘊和民部尚書樊子蓋為首的專案組,專門審理涉案官員。
李密建議殺韋福嗣,楊玄感不聽,他覺得李密是因為嫉妒。所以只說了一句話:「何至於此?」你說得太重了,他不至於是這樣的人,就不理李密了,氣得李密扼腕歎息,回去跟自己的死黨講:「楚公好反而不欲勝,吾屬今為虜矣!」楚公喜歡造反,但是又不想取勝,我們這些人要成為俘虜了。
楊玄感起兵,僅僅維持了兩個月就以失敗告終,它不但讓隋煬帝二征高句麗功敗垂成,還意味著隋朝末年全國動亂的開始。就在楊玄感兵變的五年之後,隋煬帝身死國亡。這樣看來,這場兵變無論是對隋煬帝,還是對大隋王朝,都意義深遠。也許,如果隋煬帝當年能好好反思一下楊玄感起兵的前因後果,大隋王朝還有藥可醫。那麼,在楊玄感兵變背後究竟隱藏著大隋王朝怎樣的興衰密碼?在平定楊玄感兵變之後,隋煬帝又將作出怎樣的政治抉擇呢?
排除了戰略失誤這個因素,歷史上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楊玄感敗就敗在用人不當。那麼,楊玄感究竟錯用了誰呢?
他們一共殺了多少人呢?三萬多人,流放的還有六千多人。這規模可就太大了。做皇帝的既然如此不把老百姓的生命當一回事,老百姓也就真的像《老子》所說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了。
韋福嗣如此,李子雄怎麼樣呢?李子雄倒是沒有不忠誠的問題,但是他腦子不管用。例如就在隋朝的各路援軍都已經逼近洛陽,楊玄感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楊玄感請教李子雄下一步應該怎麼辦。李子雄居然是懇請楊玄感趕緊當皇帝!楊玄感聽了之後,又去問李密。他說:
楊玄感雖然門第很高,但是個人在官僚之中的聲望並hetubook•com•com沒有那麼高。他之所以能夠發展到這麼大的勢力,還是因為老百姓確實是太困苦、勞累了,所以才會回應他。但是,雖然有老百姓回應他,可是現在還是天下一家,所以楊玄感不太容易成功。
有一天,李密把獄卒都給灌醉之後,居然穿牆逃跑了,而且還叫韋福嗣跟他一起跑。韋福嗣拒絕了,他說,我跟你可不一樣,我不是主動造反,而是被迫跟從楊玄感,而且在楊玄感手下的時候,我也沒少替朝廷考慮,從來沒有認真給楊玄感出過甚麼主意。更重要的是,我是在楊玄感兵敗之前就主動投案自首的,所以就算到了高陽,我也不怕,皇帝頂多罵我兩句,又何必冒險逃跑呢?於是,韋福嗣就規規矩矩地被押到高陽了。
當初,隋煬帝剛剛從遼東前線回來平叛的時候,就曾經迫不及待地問太史令庾質:「玄感其有成乎?」你覺得楊玄感造反會成功嗎?庾質回答說:
既然不存在所謂的戰略失誤,那麼為甚麼楊玄感會失敗呢?還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就是用人不當。楊玄感開始的時候用李密,自從韋福嗣和李子雄這兩個人投降之後,楊玄感就逐漸把重心放在他們兩個人身上。
第二,就算這支軍隊沒有在路上散掉,它還面臨一個問題——攻打涿郡或者是大興城。李密指出,無論是襲擊涿郡,還是占領關中,都是建立在突然襲擊,敵人沒有防備的基礎之上。問題是,一支軍隊轉戰千里,總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對手不可能沒有防備。一旦有了防備,那麼涿郡也好,大興城也好,都不容易攻下。
昔陳勝自欲稱王,張耳諫而被外;魏武將求九錫,荀彧止而見誅。今者密欲正言,還恐追蹤二子;阿諛順意,又非密之本圖。何者?兵起以來,雖複頻捷,至於郡縣,未有從者;東都守禦尚強,天下救兵益至,公當挺身力戰,早定關中,乃亟欲自尊,何示人不廣也!
其實,就憑這一個建議,就能看出李子雄和李密的差距。且不說當時軍事形勢緊急,根本不是稱帝的時候,就從爭取輿論的角度考慮,也不應該稱帝。
既然如此,如果隋煬帝是一個會反思、負責任的皇帝,他就應該想一想了,為甚麼楊玄感會造反?還有,楊玄感造反何以失敗呢?只有想清楚這兩件事,才能知道到底應該採取甚麼措施,才能避免此類事情再度發生。
據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楊玄感兵變這件事之後也深受打擊,曾經當眾嗚咽流涕。如此示弱,是他當皇帝以來的第一次。
可能有人會說,這韋福嗣畢竟是楊玄感的軍師,幫楊玄感寫了那麼多宣傳品,把隋煬帝罵得體無完膚,隋煬帝生氣也難免。問題是,還有人並沒有參加叛亂,只是因為跟楊玄感關係不錯,也被砍了頭。誰呢?楊玄感那些朋友。
為甚麼楊玄感起兵又會失敗呢?這可就有不同的說法了。其中,最經典的說法,就是說楊玄感失敗的關鍵在於他沒有聽李密的計策。李密給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他沒有選擇和-圖-書上策,直撲涿郡,占據臨渝關,截斷隋煬帝的歸路;也沒有選擇中策,占據關中,端掉隋煬帝的老巢;而是選擇了下策,攻打東都洛陽,結果洛陽城沒有拿下來,反而被各路官軍包圍,最後落得兵敗身死。總之一句話,就是因為楊玄感太笨。
問題是,韋福嗣是個首鼠兩端之人。當初,楊玄感抓住他,他暫且跟了楊玄感,但是他並非一心一意替楊玄感謀劃,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凡事預留後路,總想著萬一官軍得勝,自己也可以洗刷乾淨,選這樣的人當軍師怎麼可以呢?李密是聰明人,早就看出來了,曾經私下跟楊玄感說:
夫識是非,審成敗,乃謂之聰明,玄感粗疏,必無所慮。但恐因此浸成亂階耳。
韋福嗣可不是跟我們一路的人,他雖然人在我們這邊,但懷有觀望之心。將軍您開始做大事就讓這樣的奸人在側,講是說非,這不是福氣,而是禍害!依我之見,還不如把他斬首。
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對別人要求太嚴了,自己就會沒有夥伴。本來,楊玄感叛亂已經把統治集團撕開了一個裂縫,現在隋煬帝不僅不努力把這個裂縫縫合,反而還繼續撕裂,真是大錯特錯!
為甚麼楊玄感能召集那麼多人?就是因為天下人太多了,人多就會造反,所以還是別要那麼多人好,乾脆把造反的人一律殺光,也好警告後人。一個統治者,居然說出這樣的話,這不是反人民嗎?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楊玄感手下的士兵,在最初起兵的時候,根本不可能跟著他去攻打涿郡或者大興城。他們都是黎陽當地的百姓,並沒有甚麼走南闖北的經歷,古代資訊又不發達,像大興城、涿郡,他們可能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在甚麼地方。讓這些安土重遷的農民拋家捨業,進攻一個他們聞所未聞的地方,這怎麼可能呢?恐怕沒上路就開溜了。
問題是,隋煬帝根本沒有仔細考慮。他該糊塗的地方不糊塗,該懷柔的地方不懷柔,無論主犯從犯,一律嚴懲不貸,看起來好像是威風八面,頗有震懾作用,其實,這就把好多本來可以團結的人推到敵對方。
特別是大興城,它是隋朝花大力氣建的首都,隋煬帝二次東征之前,還特地又徵調十萬民夫把城牆加固了一遍,比洛陽城還要堅固。城牆堅固、大興城守軍也多。衛文升聽說洛陽被圍,馬上抽調七萬大軍前來救援。這意味著大興城的守軍至少在十萬以上,這樣堅固的城池,再加上十萬大軍,楊玄感是不可能攻得下來的,最後還會落得和打洛陽一樣的下場。
福嗣元非同盟,實懷觀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側,聽其是非,必為所誤,請斬之!
如果隋煬帝能夠明白楊玄感從一呼百應到一敗塗地的根源,他就應該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既然楊玄感能夠一呼百應是因為老百姓已經不堪忍受隋煬帝的暴政,那麼以後就應該儘可能地實施仁政,緩和社會矛盾;既然楊玄感一敗塗地是因為統治集團還心向皇帝,那麼就應該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對官員推心置腹,凝聚人心,逐步彌合因為楊玄感叛亂引起的內部分裂。只要這兩個方面齊頭並進,楊玄感起兵造成的壞影響就會慢慢消失。那麼,現實中隋煬帝是不是這麼做的呢?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