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脂民膏:董卓

作者:史雙元 劉漢龍
民脂民膏:董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章 東都弄權 1.跋扈將軍

第六章 東都弄權

1.跋扈將軍

董卓沒想到袁紹這世家出身的「豪傑」膽子卻是如此之小,才受驚嚇,便像兔子一樣逃出都門,早知這樣,就不該讓他溜出公府大門逃到外州,日後說不定會惹是生非。但轉念一想,連袁紹這樣的英雄,都被自己嚇跑了,那幫等而下之的朝臣,豈不更望風披靡,走了袁紹,不就少了個饒舌之人,自己正好放手進行廢立大事。
這蔡伯喈可是譽滿四方的大名士。少時事母至孝,與叔父從弟三世同居,不析家產,為鄉里所推美。又博覽書史,兼及術算音律諸學,雅善鼓琴。漢桓帝曾降詔徵其入京,可蔡邕不滿桓帝昏聵,才至偃師,便稱疾返回。後來橋玄為司徒,辟他為掾屬,因橋玄是交結天下英豪的頭面人物,蔡邕才肯應命入都。不久,拜官郎中,校書東觀,未幾,又遷官為議郎。蔡伯喈因五經文字出自燼於魯壁,沿訛襲謬,遺誤後學,深以為憾,便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兒,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等人,上書奏請正定六經文字,這靈帝雖然昏庸,卻也喜好經學,自然依議。蔡伯喈殫精竭慮,手錄五經,用古文、篆、隸三體,依次繕寫而成,又鑴碑刻石,豎立在太學門外,使後學得以取正。蔡邕手寫的經石,便是大名鼎鼎的「熹平石經」,當時中外士子競相摹寫,傳至後世,天下的讀書人都奉為圭臬。
眼看自己兵多將廣,勢力日增,董卓得意之https://www•hetubook.com•com餘,又感到美中不足,為什麼呢?因為董氏門下只有走馬射箭的將校,而無文采飛揚的學士,若無文士襄助,又如何能成其王霸之業?高祖劉邦,流氓一個,不就是靠叔孫通一類鴻儒為其制禮樂、定憲章,才過足帝王癮嗎?光武帝劉秀,青衿一領,還不是借強華那個儒生所獻的赤伏符而榮登大寶。想我董卓,如今勢力不輸漢高、光武,怎麼沒有鴻儒前來投效?既然人家不來,咱老子為何不能去請,去找,去搜,我董卓要網羅天下名士,超過前朝。
老天似乎有意給董卓安排個機會。連降大雨達兩個月之久,洪澇成災,連天子也痛下罪己詔,三公豈能辭其咎。於是董卓便微諷太后和少帝:上天垂象,警告有司,不罷司空,天意難平。董卓的話比聖旨還靈,誰敢違命。少帝即刻降詔,免去劉弘司空之職,改由董卓擔任。
董卓的一封徵召令打破了他隱居生活的寧靜。蔡邕雖人在江湖,對洛中所發生的驚天動地的巨變,卻並非一無所知。蔡伯喈怎肯離開遂性冶情的青山綠水,而投向前程險凶的狼牙虎口呢?因此,他想也不想便對來使推托說:自己老病在身,不堪重任。然後閉門鼓琴,將使者關在門外。
袁紹雖是力主召董卓入京的健將,沒想到他的勢力膨脹得如此迅速,眼見自己落了下風,心中不和_圖_書免有些懊惱。悔不該為何進想出召董卓入京的餿點子。然而此時,悔之晚矣!恨之晚矣!時勢已把這一赳赳武夫造就成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聽董卓說有大事商量,袁紹不露聲色地答道:「不知仲穎所指何事,只要有利朝廷,吾惟明公馬首是瞻。」
董卓見袁紹不聽自己的,也沒有商量的餘地,又不給自己轉彎的餘地,十分光火,況且自己話已出口,無法收回,只有從氣勢上壓服他了,董卓便憤然作色道:「天下事皆操之吾手,我欲廢立,誰敢不從!」
少頃,探子來報:袁紹已從洛陽城的上東門出走,解去印綏節符,懸在自家的門楣,縱馬急馳奔向冀州方向了。
「朝廷豈無公論?」袁紹一步不讓,「公不宜專斷,紹亦須稟明太傅,方可報命。」
這朝堂中雖有不少文士出身的官員,但似乎都不合董卓的胃口,有的想巴結董卓,而他卻看不上眼;有的是董卓拉攏的對象,卻架子老大,儘管董卓勢傾朝野,但他們就是不與你合作。
蔡邕不惟有才,氣節也令人可敬。漢靈帝光和年間,見豎宦擅政,黨人被誣,痛心時事,三番五次慨然上書,切責群閹,為黨人申訴,書上,為諸常侍所嫉恨讒毀,流放朔方,後遇赦得還,擔心再遭陷害,亡命江海之上,達十二年之久。經此挫折,蔡邕已絕意仕進。亡命生涯中,取柯亭竹為笛,得焦尾桐為琴,倘佯山水和*圖*書之間,寄情笛琴,倒也放浪自由。
董卓終於榮擠三公之列,實現了第一個目標,喜悅之情自不待言。
見袁紹之語不卑不亢,董卓微微一笑,略為停頓,覺得話到口邊,不說也不行了:「吾欲與君共行除舊佈新之大事,以救國活民。今上衝暗,不合為萬乘之主,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有德者為之;董侯年齒雖幼,而德智有過人之處,如能廢史立董,這劉氏的江山尚有中興之望。」說著,董卓和顏悅色地注視著袁紹,「本初,汝意下如何?」
依董卓的脾氣,非當場格殺袁紹不可,但轉念一想,自己是新來乍到,根基尚淺,而袁氏是世家大族,根深蒂固,不宜一下子幹得太絕,若引發眾怒,也不大好辦。因而,董卓只好氣呼呼地看著袁紹揚長而去。袁紹一走,董卓便喚手下緊隨其後,打探袁紹有什麼動作。
既有武將,又有文臣,可謂人才濟濟,董卓覺得羽翼養成,威勢已立,該做件大事了,北邙坡下的計劃時時冒上心頭,董卓他要推翻一個舊皇帝,創造一個新皇帝,在這「造帝」運動中,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但廢帝立帝事關重大,若要強行實施,雖然無人可阻攔,不免樹敵太多,何不再拉幾個有點勢力的朝臣做幫襯或「分謗」呢?董卓心想,那袁氏四世三公,親朋故舊遍於朝堂,若是能把袁氏拉為黨援,誰敢不服。於是董卓即請司隸枝尉袁紹來府署議事。和*圖*書
「本初,你我皆係何大將軍的故人,今又同掌朝政,董某欲行一大事,不知本初意下如何?」
見大名士蔡伯喈終於拱手彎腰來到自己府堂內,董卓心想:算你識相,不妨給點甜頭,也讓天下人知道我董卓愛才如命,思賢如渴,並非是只知道攻城略地的一介武夫。當即便授為祭酒,又設宴招待。蔡邕見這橫行不羈的將軍對自己是敬重有加,也忙不迭稽首稱謝。第二天又遷官侍御史;隔了一天,又轉治書御史;再隔一天,又擢拜尚書,數日之間,周歷三台,榮寵無比。蔡邕升遷之速,堪稱破記錄,不久,宮中有詔出蔡邕為巴郡太守,董卓又將詔書壓下,另行升遷蔡邕為侍中。
見董卓要動真格,蔡邕想,養性不成,保命要緊,便隨長吏一道入洛見董卓。
呂布率領丁原的舊部歸順麾下,籠罩在董卓心頭的不安和焦慮頓時為之一掃。到此刻,董卓才覺得自己不再是中氣不足的跛足巨人,而是真正的力量雄厚的鐵腕英雄。也正是到了此刻,他才覺得自己頭上那頂前將軍的帽子實在有點不順眼。權在百官之上,而位居三公之下,這怎麼能行?若長此以往,豈不給人以下凌上的感覺。再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自己若不擠身三公之列,又如何能使百官臣僚口服心服!是時候了,該給自己加官進爵了!
見董卓拉自己議論廢立大事,袁紹臉上變了顏色,沉吟片刻,也覺得無路可和*圖*書退,便正色直言道:「仲穎所言,吾實不敢苟同,漢家君臨天下,垂四百年,恩澤深厚,兆民仰戴,公欲廢嫡立庶,只怕臣民不服,難從公議,請三思而行!」
董卓深知,自桓靈以來,黨獄屢興,天下名士鴻儒不是被繫獄誅殺,就是被貶逐下野。真正有學問的名士鴻儒大多退隱於山林之間。需要一位大名士做旗幟,才能喚來一批文人效力。此刻,董卓突然想到已從朝堂銷聲匿跡十二年之久的蔡邕——蔡伯喈。
「豎子敢爾!」董卓抽出佩劍,高聲怒罵:「爾謂我董卓刃不利乎!」
聽了使者的回報,董卓不禁大怒,我把他當做上賓,他卻視我為綠林客,若蔡邕徵召不來,又如何延攬天下其他的俊彥名流。董卓沉下臉對使者說:「我能誅滅違命者的家族,蔡邕膽敢矯情抗命,實是自取滅門之禍,若再召不至,就甭怪咱老子不講情面!」說罷,又檄令郡守召蔡邕,並派人立即將他送至司空府,否則繫獄問罪。
下野的劉弘一臉沮喪,但是「天命」眷顧董氏,憑他一己之力,又如何能與之抗衡?假若他真要憤起而抗爭,豈不是搬石頭砸天,到頭來只會砸了自己的腳背。劉弘只好自認晦氣。
見董卓亮刀相向,袁紹一股熱血衝上腦門,也顧不得什麼日後身家性命,且須出一口胸中悶氣,便以同樣高的語調回復董卓:「天下健夫,豈獨董公!」說著,也抽出佩刀,高舉在手,衝出了府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