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脂民膏:董卓

作者:史雙元 劉漢龍
民脂民膏:董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章 中原煙塵 2.決意遷都

第七章 中原煙塵

2.決意遷都

董卓聞言,以目斜視黃琬,憤然不答。司空荀爽見董卓聲色|逼人,擔心他一怒之下,加害楊彪、黃琬,便從容進言道:「相國豈樂於遷都耶?此乃不得已之舉,山東兵起,非一日可消弭,故遷地為良。據關自固,此乃秦漢開國之至計也。」
平日裡,周瑟、伍瓊進相府,董卓總是待若上賓,可今日來到董卓面前,董卓連眼皮也不抬,更無賜座之意。兩人不知好歹,也不管董卓願聽不願聽,便把遷都之弊又說了一遍。他倆說了半天,董卓仍不答腔,那張臉卻越來越難看。這二位又上前數步,欲再強諫。誰知董卓未等人再開口,便伸手在案頭猛地一拍,指著他倆怒罵道:「想我董卓初入朝,二君勸用善士,吾言聽計從,一一依議,而爾等所荐諸人獲官赴任,不思報恩,反舉兵相圖,袁紹是不是爾等保舉,今為賊首;韓馥,孔伷,張邈是不是爾等保舉,如今是反叛的中堅。二位賣卓如此,若再聽從二位計議,恐怕董卓之命要斷送了。卓不負爾,爾負卓甚矣!」說到這裡,董卓氣憤至極,早把牢籠物望之類的話拋到腦後,當即叱令左右牽出二人,同時斬首。
董卓沒有把遷都之事馬上提出來,因為他還有所顧忌,他擔心有一位憨將出來反對。這位戰將就是朱儁。在往日的平定黃巾戰鬥中,朱儁曾任右郎將,與皇甫嵩齊心協力,奮戰沙場,立下不世之功,被拜為右車騎將軍。現接任王允為河南尹,正在滎陽前線鎮守。董卓對朱儁既嫉妒又擔心。嫉妒他,無非是平定黃巾之亂時,人家打了勝仗,自己卻一敗塗地;擔心的原因更簡hetubook.com•com單,朱儁擁兵坐鎮前沿,一旦反水,與關東兵連成一氣,這洛陽便成無防守之城;關東軍頃刻就會兵臨城下,長驅直入,這樣的人在前線,董卓如何放心。於是董卓便再次想起他的拿手好戲,一邊修書召朱儁入京擔任太僕,充任自己的副手,一邊令部屬中郎將徐榮帶領重兵迅速向前線進發,立即佔領近畿各要塞,阻遏關東人馬進逼洛陽。
「此不足慮!」董卓狂笑道,「關東小兒何足掛齒,孤既遷居長安,居高臨下,勢如建瓴,且有隴西勁旅驅逐亂眾。請君不必勞心!」楊彪猶是不服,執拗地說:「天下動之甚易,安之甚難,明公三思。」
當然,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無論是朝中百官,還是世代居住在洛陽城裡的百姓,都不會馴服地服從自己的遷都計劃。為了鉗制人口,自然還得動動腦筋,想些點子,必要時裝神弄鬼,恩威並施。
見朱儁說得頭頭是道,使者不禁語塞,只好怏怏回京返報。
太尉黃琬見董卓動怒,怕楊彪吃虧,便從旁婉勸道:「此係國家大事,楊公所言,未始無見,明公請息怒。」
「《石苞室讖》云:漢終十一帝,若不速遷以興王命,漢祚將休,諸位豈忍坐視不救?」董卓憤然駁斥。
荀爽這幾句話既捧了董卓,又開脫彪、琬二人,董卓聽後,意乃少安,便喝令退朝。
董卓心中一喜,好,終於有人來鑽套了。我定要抓住這個由頭,做篇遷都的大文章。他盯著藻井上花紋,看了半天,仍無一人出列奏言。董卓不免有些著急,只好親自出馬。
這支民hetubook.com.com謠給風聲鶴唳的洛陽城增添了幾分恐懼的氣氛,朝中的百官也被這接二連三的謠言攪得六神無主,更有幾個不知深淺的冒失鬼居然在朝堂上,向董卓及三公稟談起坊巷間的傳聞。三公不愧久經歷練,甚有涵養,見董卓仰著臉,若有所思的樣子,便也裝起糊塗來。
見大臣噤若寒蟬,董卓好不得意。可就在此時,他聽到了極不順耳的聲音:「移都西京,乃天下大事,不可草率。」董卓循聲怒視,發言者是司徒楊彪,「即如盤庚遷亳,為避河患,而殷民胥怒,必待再三曉諭,方始行動。今日無故遷都,損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徒增憂患,莫若一仍其舊。」
退朝之後,那黃琬猶不心甘,竟然擬了一道駁議,董卓聞訊,怒火又起,便以災異為名,奏免楊彪、黃琬的官職,另進光祿勛趙謙為太尉,太僕王允為司徒。
「哈哈,」朱儁大笑道:「都中三尺兒童都在唱『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老夫焉能不知?編此童謠者,真是用心良苦,老夫佩服之至。你說尚未朝議,事不外聞,何以近日朝會議題唯此為大,且將付之廷決。掩耳能盜鈴乎?」
過了三五天,公卿見董卓遷都之意越來越堅定,便央求頗受董卓寵信的周瑟、伍瓊出面勸說。
朝使見朱儁所答非所問,便詰問道:「召君受拜,君乃堅辭,無人召議遷都之事,君卻振振有詞,此是何故?」
「眾卿,這謠言不會是空穴來風,定有所本。去年有望氣者云:洛陽大亂,兩宮流血,先帝雖百般祈禳,也沒有免除中平六年八月的災禍。總之,術數取和_圖_書法神靈,民謠出自民口,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須得早作預防。各位退朝後亦宜費些心神,想些計策,三日後,廷會再議。望眾卿屆時暢所欲言。吾等皆食祿之臣,理應擔待責任,為國分憂,為民消災。」
聽楊彪指責自己運用妖邪之書,董卓大怒:「夫長安左有殽函,右有隴蜀,披山帶河,沃野千里,關下形勝,莫過於此!故秦得此而兼併六國。若言宮闕殘破,隴右木材甚多,運輸便利,杜陵山下有武帝遺留陶窯數千,營造宮室乃舉手之勞。洛邑雖為舊都,其勢平衍,乃四戰之地,兵亂災禍連年,百姓苦不堪言。遷都誠『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何謂『遷喬出谷』?」
聽罷返報,董卓細細思忖朱儁的態度,心想,這朱儁不是個受牢籠的人,但估計一時三刻內不至於倒戈關東,有了這點時間,想必徐榮已部署好防線。既然你朱儁不識抬舉,我也不必硬巴結你,待日後有機會再收拾你這個老傢伙不遲。當即收回任朱儁為太僕的成命。
見董卓言之鑿鑿,氣勢逼人,楊彪又說,「關東亂兵方起,聞朝廷遷都避讓,勢必更加猖狂,處之不當則長敵人威風,滅我方志氣,宜深思熟慮。」
正月裡的洛陽,謠言一個接著一個,鬧得人心惶惶。有的說,十四路義軍已進逼偃師,不日就要打進城來;有的說,望氣者已向相國陳言,旬日間洛陽將有血光之災,軍民死半,血流成河;有的說,皇宮裡秘藏的讖書已流傳到民間,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漢運將終,若能遷都,方可度過厄運。更有一幫小兒整日在街上傳唱著一支不知何人所教的童hetubook.com•com謠:「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這童謠,一傳十,十傳百,洛陽城中沒有一個小兒不會唱這支稀里古怪的童謠。
董卓畢竟是老於軍陣者,鄭泰的一席揚己貶敵的話,聽起來固然舒心,但並不能嚇退敵兵。日益強大的關東諸路人馬,對董卓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他考慮再三,形成一個清晰的務實的觀點: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他看來,這洛陽城並不是個理想的都城,從地形上看,洛陽四周雖然也有些險要地勢,卻不能作為固守的憑藉,一旦大兵壓境,形成合圍之勢,洛陽城堅持不了多久。從政治形勢上看,洛陽乃東漢二百多年的古都,忠於劉漢皇室的勢力根深蒂固,若想改朝換代,阻力甚大。相反,西漢的舊都長安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之處。長安四周,山河表裡,要塞拱衛,可防可守。關中人力物力都很充足,調動百萬兵力沒有什麼困難,而且關中本是膏腴之地,物產極為豐富。董卓的大半戎馬生涯都在關中以西的并、涼之地度過的,他手下的將士大部出於西鄙,與洛陽相比,董卓在關中的影響力要大得多。當年漢武帝之所以把都城搬遷至洛陽,首先是因為長安宮室被王莽嚴重破壞;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為了避開來自西邊羌人的進攻。對董卓而言,羌人早已成為他忠實的部屬。如果遷都長安,即使袁紹的叛軍佔領洛陽,他也可以牢牢地控制著關中地區,牢牢地控制著朝廷。
原來,這遷都消息是都中一干同氣相聯的朝臣讓人飛報送來的,且再三囑咐不可接受董卓的任命——此乃調虎hetubook.com.com離山之計也。
使臣奉董卓之命,當日就趕赴滎陽城,見到朱儁,施禮讀詔。詔書讀完,朱儁沒有一個「謝」字,卻連連堅辭,不肯接受任命。使臣愕然問道:「大人升任相國副手,乃莫大之榮幸,何堅辭不受?」
「《石苞室讖》乃妖邪之書,豈可憑據!」楊彪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況昔關中遭王莽禍亂,宮室殘破,故光武改都洛邑,今歷年已久,百姓安樂,何必遷喬入谷,自踏危地?」
楊彪還要絮絮叨叨地說下去,惹得董卓性起,揚眉張鬚,勃然大怒道:「公欲阻撓國計耶!」
「臣本不才,怎堪為相國副手,」朱儁盯著使臣理直氣壯地說:「然遷都乃非常之計,事屬急切;辭所不堪,言其所急,此乃臣下應盡之職!」
「朱大人,某實不解?」使臣忽然想起這遷都之事自己也不知道,他怎麼會知道,便又問:「遷都尚未付之朝議,事不外聞,朱大人從何處得此消息?」
朱儁根本不回答使臣的問話,卻高聲抗言道:「國家西遷,必辜負天下人望,不能強國,反足示弱,適足以助長關東諸將的囂張之勢,殊屬未宜,竊以為斷不可行!」
轉眼便過了三天。百官如約齊趨朝堂。今日董卓不再打哈哈了,走上來幾句話便把調子定了下來:「昔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洛陽,於今亦十有一世矣,接《石苞室讖》,風水輪流轉,遷都長安,已成定勢,吾人當順天意,遂人心,早日行動。」說罷,董卓便冷眼掃視群臣。他想,先前議廢立,沒有一人敢站出來公然反對,料定今日討論遷都之事,亦無人敢說三道四。果然,只有死一樣的寂靜籠罩大殿。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