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華僑在海外
在北美洲的華僑,多數娶的本國太太,家庭生活,當然容易協調得多,但是下一代的問題,仍然是值得注意的。這些華僑子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生在外國的,叫做土生華僑;另一種則是生在國內,接到居留國來的。中國人的子弟智力不弱,在學校中總是名列前茅,而且敦品勵行,少年犯罪的事件特別少,為外國人所稱譽。同時中國人做父母的都有一種志願,想盡方法,培植自己的子女受高深教育,不像外國人,中學以後的教育做父母的不太理會,要升學也得子女自己賺錢付學費。正因為僑胞的下一代受了高深的洋教育,而且成績優異,所以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也就不會沿襲他們的父祖那一代的老路了。他們不願意「克紹箕裘」,開洗衣店和餐館,他們也跳出唐人街的圈子,和外國人打成一片。他們的職業範疇非常廣泛,律師、建築師、會計師、醫生、教員、工程師,以及經營實業,什麼都有。美國國會中有一位華裔議員鄺友良,加拿大國會中也有一位華裔議員鄭天華,他們都是優秀的人才,他們的當選議員也並不是靠僑胞的投票支持,而有其自己的社會地位。年輕一輩的華僑,對於那些錯綜複雜的華僑團體也不感到興趣。當我們問他們屬於那一個團體時,他們輒用鄙夷的口氣說:這些都是落伍、腐敗的象徵,我們才不會加入呢!對的,年輕一輩的華僑有其正確的想法,也有其燦爛的前程,但是,他們已經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華僑。不用說,他們都取得了居留國的國籍,他們也許從未履過祖國的國土,也許從小就已離開,對於祖國,他們沒有留戀的親人、釣遊的舊地,他們最多諳幾句他們父母的家鄉話,國文程度最多會寫自己的名字,在情感上,是很難要他們「熱愛祖國」的。除非我們用進一步的方法去籠絡他們。
對於一些素昧平生的人,熱烈招待,至誠相助,這其中有複雜的心理因素;淳樸的鄉村人士的好客習慣hetubook.com.com;「客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的關懷情緒;創業異域,顯親揚名的得意意識;以及遠託異國,如聞空谷足音的喜悅心情;交織成一幅僑胞熱愛祖國的畫面。
家庭問題也是僑胞所遭遇到的重大困惑。許多國家所頒訂的嚴格移民律,不准僑胞的女眷來到居留地,同時僑胞既然存心「告老還鄉」,所以也不願意接眷來作久居之計,因此在二次大戰以前,大部分的僑胞都是隻身在外,把家眷留在大陸故鄉,一面按時匯款接濟,一面隔幾年或是十幾年回去省親一次。客裡光陰,其孤單和煩悶可以想見。二次大戰以後,大陸又接著淪陷,眼看回鄉無望,有些趁著移民律放寬的機會,接眷同住,有些索性娶上一位外國太太。
該是受了儒家「君子不忘其本」的影響,中國人生就有不願意做外國人的天性。像美國、加拿大這種國家,其土地上除了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以外,其餘的人民全部是各國移殖而來。但是無論那一國的人民,移到美國,就在美國生根,移到加拿大,就在加拿大生根。除了在其家世上知道是愛爾蘭人、蘇格蘭人、法國人、德國人……之外,其本身,其子女,無疑是道地的美國人、加拿大人,所以也從來沒有法僑、德僑、英僑等等的名稱。華僑卻並不如此,一位外國朋友對我說:你們這些中國人真奇怪,到這裡來專門為的賺錢,賺了錢就往中國匯,在本鄉買田造屋,年紀大了,便「告老還鄉」,讓下一代再到我們的國家來賺錢。即使死在國外,也要把骨灰運回去。雖然在外國生活了一輩子,到頭來卻仍是中國人。這位外國朋友所說的,縱然不是華僑的全部,至少也是一大半。而外國人對於華僑的妒恨,另眼相看,也正種因於此。
在異國不利的環境之中,當地人民虎視鷹瞵之下,團結應該是最重要的。但是僑胞所最缺少的,也正是團結。任何一個地方,華僑都組織成五光十色、名m.hetubook.com•com目繁多的團體,有的是以姓氏來分的宗親會、公所;有得是以地區來分的會館;有些是以幫會的名義成立的,如洪門致公堂等;有些是以工商業的派別成立的,如安良公會、協勝公會等;如果這些組織,是大團體中的小團體,那也罷了,仍然有「大團體」在那裡綜合一致的,事實上卻是互爭雄長,形同水火,不肯相下。譬如義大利的華僑,分成兩個團體,一個叫工商協進會,一個叫華僑俱樂部,兩者不但各樹一幟,而且見面如仇人,甚至互相控告,互相打架。義大利的僑胞多數做皮包行業,工商協進會有幾個會員是做批發的,資力比較雄厚,俱樂部的會員則以經營家庭式的小工廠居多,前者就用經濟力量來制裁後者,抵制批售後者的產品,其結果是鷸蚌相爭,義大利人佔了便宜。義大利的警察機關,時常接到密告僑胞不法行為的信件,都是「反對派」的投書。華僑在那裡的名聲本來很好,為大家所稱賞的,現在卻弄得雞犬不寧,為外人所竊笑,真是痛心。實際上,雙方的主持分子的都是同鄉、親戚(義大利的華僑全部是青田、瑞安人),當初是在「一人成佛,雞犬升天」的情形下牽親引戚的到義大利來,也同樣渡過艱難困苦的那一段日子。現在生活稍稍舒服一點,卻彼此相仇起來。筆者去年在那裡的時候,曾經找到幾位主持人剴切勸導,他們也痛哭流涕,自己覺得不該如此,但是雙方一見了面,這股氣卻又沉不下來。究竟是學養見識的不夠呢,還是野心者有意在那裡挑撥離間呢?
歐洲方面的僑胞,以娶外國太太為多。在二次大戰期間,歐洲各國普遍遭受戰禍。當納粹勢力全盛時,因為德國人對於中國人的傳統友誼很不差,所以華僑常常受到優待。待到大戰結束,華僑又是四強之一的大國民,受到許多賠償和補貼,因此很容易娶到一任妻室。但是日子一久,生活上的不協調帶來了極大的苦悶。外國女人www.hetubook.com.com講究裝束,講究享受,或者婆娑起舞,或者出入社交場中,或者馳車郊外,或者去海濱浴場,一顰一笑,一挽手,一親吻,都要講究儀態,講究姿勢。可憐的僑胞,自幼不曾受過這種訓練,連陪伴太太的習慣也沒有。一有空閒便獨自鑽入烏煙瘴氣的「俱樂部」或小咖啡館中,賭博、喝酒,把太太閒居家中,深夜才回去,夫婦間沒法協調,是先天注定的。
和年輕的華僑略為相似的,是「新華僑」。以上所談及的華僑,都是指的老華僑。所謂老華僑者,有幾個特徵,他們都是百餘年或幾十年前,少數冒險客,因為國內不能謀生,以偶然的機會到外國發現新天地,於是牽親引戚,一批一批的積聚起來,因此他們都是同鄉(如北美洲的華僑都是台山、開平等四邑同鄉,歐洲華僑多數是青田、瑞安人)。他們的教育程度較低,他們以唐人街為活動的大本營。新華僑就不同了,他們由於求學、經商、做官、受聘、探親等等的原因到了外國,覺得「此間樂,不思蜀」,於是定居下來,接眷同住。這種人各省區都有,教育程度很高,而且都是優秀份子,因為祇有優秀份子才有機會出國,他們分居各處,和唐人街極少往來。他們是以移民的身分前往,也是入了外國籍的。新華僑因為不是聚居一處,表面上沒有唐人街那樣人多勢廣,實際上人數也不少,尤其是大陸淪陷後,包括名公、巨卿、專家、學者在內,力量之雄厚是不可言喻的。他們固有異於老華僑,但也不同於年輕的一代。因為他們之中,絕大多數是在國內受了大學教育以後出國的,他們孕育長大於中國文化之中,對國事並不隔閡,同時對於祖國,也有其濃厚的鄉土之戀和親故之情。其所以甘心在國外,寄人籬下,一則是故土不可居,不得不避地。再則是在國外可以找到學以致用的工作,獲得可以過比較舒適生活的待遇。一旦海宇澄清,國家需才,他們也會興「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和圖書不歸」之感的。
唐人街的形成,是華僑特殊化的具體表徵。產生唐人街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當地的人民不喜歡同中國人住在一起,乃劃定一個區域,讓他們集中起來。另一種說是華僑們為便於照顧,守望相助,所以自動聚居。時至今日,唐人街雖然帶給僑胞以繁榮與幸福,但也帶來不少的桎梏與困擾。大多數僑胞的活動範圍以唐人街為限,無法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深入到人家的社會中去。因為接觸的都是「同鄉人」,因此很多老華僑旅外數十年而不會講當地的語言。唐人街的清潔維持得不夠標準,也是毋庸諱言的。有些城市,商店硬是規定星期天不准營業,但是唐人街的商店門口貼上「照常營業、請走後門」的中文字條。中國人的勤勞刻苦容易聚積財富,並在小本經紀方面獲得勝利。在比較「大方」的國家,還不免限制唐人街的擴展,或者假借「都市計劃」等美名迫使唐人街轉移到冷僻區域,「小氣」的國家,自然要釀成嚴重的排華潮了。
說僑胞創業異域,顯親揚名,不能否認這一件事實。世界上那一個名城大都,沒有唐人街。很多唐人街是觀光遊覽的對象。華燈初上,仕女如雲,餐館、禮品店,更是門庭若市。僑胞們對於祖國文物的移殖也有其一套,從宮殿式的建築、牌樓、紫檀長桌椅,以至宮燈、蠟臺、瓜皮帽之類,無一不備。你說他不忘舊物也好,說他在外國人面前賣野人頭也未嘗不可。但是在唐人街保存中國禮俗文物的遺澤,遠比國內為甚,確是事實。僑胞的財富,比起居留地的人民來,當然無法較量,但是想想他們赤手空拳,「一條褲子一根繩」的來到「舉目無親」的異域,既無祖宗餘蔭、親友提攜,又缺少近代教育的薰陶。靠著辛勤和節儉,從最低層慢慢爬起來,目前經營起像樣的事業,維持一個現代生活水準的家庭,席豐履暖,外國人應有的享受都可以如法炮製,也著實難能可貴了。他們之以此而感到洋洋得意,也https://m.hetubook.com.com正是人同此心,情理中應有的事。
政治性的排斥以外,華僑經營的事業,近年來時勢所趨,也走向下坡。洗衣業原是華僑經營的最大宗的行業,但是近年來機器自動洗衣店的普遍興起,已經使洗衣業一落千丈。同樣,餐館中洗滌碗碟的工作也逐漸由機器代替。出售中國式的文物,外國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爭相購買,也是華僑的生財之道。但是近年來日本貨仿製國貨,廉價傾銷,所有華僑商店中出售的幾乎全是日本貨。所謂販賣中華文物者就不再成為華僑的禁臠。在華僑經營的行業中,只有餐館業尚能獨樹一幟,堅守陣線。但是餐館經營注重設備和排場,需要鉅大的投資,能夠得上水準的,各地也僅是有數的幾家罷了。
以上不過是一個例子,事實上任何地區的華僑都是組織紛歧,少則兩派,多則十幾個團體,統一起來的簡直是絕無僅有。因此拜訪僑團,最要緊的是預先探聽好有那幾派,面面俱到,如果一不小心,「揀佛燒香」,那你很容易在莫名其妙之中,碰上極大的釘子。
娶了外國太太的華僑家庭。到有了孩子的時候,其不協調就更甚了。這些中西混血的孩子,終日跟著母親,同時又進的是外國學校,根本一句中國話也不會講,其實他們的父親,講外國話也是勉強而又勉強,於是一家之中,母子是一組,和父親格格不相入,父親只有做工賺錢的份兒,回家所受的待遇是冷冰冰的。有一位華僑很感慨地對我說,我們討的外國老婆,生的外國孩子,連我的姓名都弄不清楚。年紀一天天大起來,一旦身故,全家都變成了外國人,我幾十年來辛勤所得,也無條件為他們所有,更談不到傳宗接代,繼承香煙了。因此,有些華僑,就儘量的花錢,自己享受,反正身後都是屬於別人的。
但是,隱伏在這洋洋得意的背後,今日世界各地的華僑社會,個別的、區域性的問題儘管不同,一般的卻都面臨著重重陰影,顯然的,僑胞的處境將日益艱苦,而到了非變不可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