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的技巧
倒敘
倒敘是直敘的變化、調劑,整體倒敘的散文很少;局部倒敘的散文,其倒敘的部份多半不會很長。而且,倒敘完畢回到直敘以後,文章也快要結束了。這就是說,倒敘的部份多半在文章的後半段,甚至有人定出比例,認為約占三分之一的篇幅。
在想像受限制或想像力不夠的時候,寫散文的人宜乎用「觀察」來補救。
同樣的型式:我家院子裏有兩棵樹,晴天有鳥叫,雨天有淅瀝聲,夏天有濃陰。可是這兩棵樹當初是誰栽的呢?——
假想另一個題材:叔叔家裏本來沒有狗,星期天去看嬸嬸,居然添了一隻漂亮的獅子狗,家中頓時熱鬧了許多。你在記述了這隻狗的可愛之後,——以上都是直敘,——忽然想起一個問題:這隻狗是從那裏來的呢?它有個奇異的來歷,這就是把先發生的事移到後面來寫了。
四月清和雨乍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蔭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蔭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報紙上天天有這樣「倒過來寫」的記敘文。新聞,十之八九用這種寫法,新聞記者的專業訓練裏面有一項就是這種寫作技巧。他們倒不是為了有趣。
下午四點陪朋友喝咖啡,大家稱讚他的打火機,有人開玩笑說要「沒收」,他也用開玩笑的態度抓起打火機,裝進口袋裏起身就走。這一幕印象最深刻。
偵探小說是倒敘嗎?也許是吧,一件罪案要先有犯罪的人,犯罪的動機,犯罪的方法,實施的步驟,而偵探小說一開始就寫犯罪的結果。
這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簡直可以說,人的心靈有多複雜,這事就多複雜。我們現在不能深究,且先萬中取一,鍛鍊一種功夫,必要時改變記敘的時間順序;以補救直敘的「平鋪」之弊。這就是:
以上的說法儘量約束了寫作時的想像力。一開始我就說,我們是討論忠於事實的記敘文,只希望事實在讀者眼中生動一些。
進電影院或博物館之前不早已餓了嗎?現在電影散場趕快吃飯吧。
看到的——
倘若那事實本身不能支持我們的寫作,怎麼辦呢?把想像放在第一位的文學創作可能索性不管實情實況,只求文章好,怎麼精采動人就怎麼寫。他照著理想的尺寸裁製一件旗袍,不管眼前的人合不合身。我們也許不能這樣辦。某一所著名的中學裏發生過這樣的事:老師出了個題目,要大家寫「我的母親」。他在一個女孩子的作文簿上讀到「我的母親改嫁過兩次,我現在既沒有父愛也沒有母愛」。教師惻然心動,專誠去訪問那位母親,才知道作文簿裏的曲折全是虛構的。母親發覺女兒瞎編身世,又驚又痛,跑到學校裏去更正,在教務處放聲大哭起來。
我們要藉著這些材料,寫出「開學」的動、靜、今、昔、表、裏、常、變。即使不能全寫,也要把其中一部份寫出來。原則上,我們照時間的順序寫。我們既希望忠於事實,也希望文章可讀。若想兩者兼備,得事實本身具備構成好文章的條件;也就是說,得有婀娜的身材,才有曲線美好的旗袍。
那麼時間的順序就倒過來,後發生的事在前,先發生的事反而在後。
從罪案的發生看,偵探小說是倒敘;就偵辦的經過看,警察的確是先看見了屍體,再去查死者的姓名,清查死者的人事關係,假設涉嫌的人,一步一步水落石出,最後將兇嫌逮捕。時間的順序就是如此。這豈不又像直敘?
拿「開學記」來說吧,我們可以先把材料一條一條記下來:
三、妻子怒摔雞蛋。
特https://m.hetubook.com.com殊的例子總是有的,試看:
不眠不休——不休不眠
後面發生的事移到前面來寫,
如果老師說,明天遠足,後天作文寫「遠足記」,那麼你在車上不能只打瞌睡,你得跟車掌談談,你在中午不能只吃包子,你得跟小販談談。你進了廟不能只求籤,你得跟和尚談談。
「怎麼撞的?」
一般而論,記敘文講求真實,不尚虛構。「開學記」,記本校開學那天的情況;「遠足記」,記上個星期天本班郊遊的見聞;「我的家」,教師想藉作文了解你的生活;「我愛讀的書」,教師想藉作文了解你的知識。
一、丈夫提出「一枚雞蛋興家計劃」。
「因為他要送老太爺去醫院。」
最後的問題是,縱然使用倒敘,那材料仍然不能寫成一篇可讀的文章,怎麼辦?如果這是課堂上作文,你只得硬著頭皮寫,如果是自由寫作,那就放棄這個材料算了。並不是每一經驗,每一見聞,每一思慮都是文章,我們放棄的材料比使用的材料不知要多幾十倍。不過放棄並非「丟棄」,你可以保存著,說不定甚麼時候忽然有了用處。
這個方法可能把平直的事件處理得有些曲折。參觀博物館那天,你早晨出門,中午回家,看到不少古物,似乎平直。如果你早晨惟恐遲到,匆匆趕車,博物館裏琳瑯滿目,看完了才忽然想起來早晨沒來得及吃早飯,難怪中午肚子這麼餓。這就有曲折有起落了,「早餐」這件極平常的事情,忽然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完全因為你把它移到中午。
這種寫法最常見。且舉一首詩為例,詩短,舉例方便。我們談的是散文,你可以在意念上把它「譯」成散文:
「本來好好的,怎麼突然病了呢?」
李白的這首詩,倒敘的部份竟占了四分之三。這樣寫成的散文也有時可以見到。
本郡境內群山之中可能有一群與世隔絕的居民。本郡太守指派了一個三人小組負責進行調查。
報紙的版面是像拼七巧版一樣用許多新聞拼起來的。拼版的時候,可能發現某一條新聞長了些,佔的空間大了些,得把它刪短,拼出來的版面才勻稱好看。所以,新聞稿多半把事實最重要的部份寫在前面,不甚重要的寫在後面,越往後越不重要。這樣要刪短就很方便,把最後的一段兩段拿掉了,新聞仍然很完整。
那個遺失打火機的人,在左思右想、東找西尋之後找到了打火機,並慎重的收藏起來。
「哦!我弟弟怎麼樣?」
還有,並不是事實發生了就成為新聞,得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構成」新聞。以「桃花源記」為例吧(姑且假設那是真人真事),漁人出外捕魚,怎能算是新聞?他發現了一個彷彿有光的山洞,怎能算是新聞?連他在山中住了幾天都不能算是新聞,直到他見了太守,報告發現,直到太守派人調查,這才構成新聞。
這個可稱為「世外桃源」的地方有肥沃的土地,淳樸的人民,寧靜的生活。那裏的人並不願意再回到我們這個大社會裏來。
想到的——
前面發生的事移到後面再寫。
在我家院子裏栽樹的人早已不知那裏去了,誠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因為家裏失火,房子都燒掉了。」
民間傳說有很多女子比男人強,而且她們大半是丫鬟或姨太太。據說有一次,蒙面大盜侵入一個富人的家庭,把全家人都綑起來再大肆劫掠,有一間上了鎖的屋子無法進入。盜匪斷定屋子裏有值錢的東西,威嚇富翁交出鑰匙,富翁的太太嚇慌了,說出鑰匙在姨太太身上。姨太太知和圖書道不能抵賴,就坦然說:「你們放開我,我打開鎖,帶你們進去拿東西。」強盜認為一個女流不足為患,就給她鬆了綁。她果然開了鎖,舉著燭臺,跟在強盜後面指指點點,使強盜找到金銀。(此處故意遺漏一件事。)強盜走後,富翁急忙報案,官廳查問強盜的模樣,都說強盜蒙著臉,看不出來,獨有那位姨太太說,她替強盜秉燭照明的時候,故意把燭淚滴在強盜的衣服上,希望官廳趕快搜尋;但看衣服後背有蠟淚的,便是疑犯。(前面遺漏的事在此處寫出來。)官廳憑此線索,果然破案。
有人在外面應酬了一天,回家後發覺遺失了打火機。那打火機是個紀念品,他不能淡然置之,就坐在家裏,抽著煙,回想可能失落在甚麼地方。他把當天所到的地方、周旋的情景一一在腦子裏檢查一遍。他倒用不著按照時間先後排列相反的次序。他可以先想印象最深刻的,先濾掉沒有可能的。
六、縣官問案。
在這個故事裏,把姨太太留下破案的線索改為倒敘,增加敘述的曲折起落,這是把「關鍵」移後,讓讀者有所期待,有期待而後有滿足。倒敘的「偽裝」也很成功;姨太太的布置在當時是一大祕密,旁人看不出來,強盜感覺不出來,只有姨太太自己知道,但她恨不得連自己也瞞著,所以讀者對此一隱祕的氣氛不加抗議,以為自己也「應該」和在場的人同樣懵然。如此始能破案,而讀者贊成破案。
他和長工之間有如下一段對話: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春滿殿
到今祗有鷓鴣飛
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春滿殿
到今祗有鷓鴣飛
我要結婚了!——如果秀英肯嫁給我。
「昨天撞壞了。」
我們只能在「忠於事實」的原則之下動一點小小的手腳。也許,我們只要把時間順序更動一下,把先發生的事放在後面,後發生的事移到前面,文章立刻就出現精采。例如,「如果秀英肯嫁給我,我要結婚了。」是一句很平淡的話。倘若倒轉過來:
風霜雨露——雨露風霜
四月,雨後,艷陽高照之下散步、泛舟,回來的路上聽見黃鸝叫。黃鸝的叫聲是很清脆動聽的,叫得夏天很充實,很有朝氣。這裏有一個問題:黃鸝為甚麼最後才叫?為甚麼去時不叫來時叫?是黃鸝的叫聲一直有,詩人留到最後才寫嗎?我想是的。前面已經有雨有晴,有溪有山,還有泛舟有步行,已經很豐富了,若再加上黃鸝就太擁擠了,後面又太空虛了,所以,詩人把它移到後面去了。
文章,先出現那個字,後出現那個字;先告訴讀者那件事,後告訴讀者那件事,頗有講究。我們不妨常做一種練習,把許多語句倒過來說一遍,咀嚼一番:
嗅到的——
這個漁夫曾在那「化外之地」居住了七天,那裏的居民待他狠好。那些人的祖先是在秦代天下大亂的時候搬入山中居住的,幾百年來和外界沒有任何聯繫。他們根本不知道秦朝已經亡了,更不知道現在的國號是晉。
「家裏的汽車呢?」
碰觸到的——
身在局外,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去發現可寫的材料,都算「觀察」。若非觀察,怎知有老翁老婦默然對坐。若非觀察,怎知老翁微笑。不但寫老翁微笑,而且寫老翁為老婦臉上的螞蟻而微笑,而且寫老婦因老翁之笑而靦腆,是靠進一步的觀察,連續觀察。
「咳!他開車為甚麼不顧安全呢!」
發現了「有意思」的現象,好比找到「礦苗」;
二、丈夫說發財後要娶妾。
m.hetubook.com•com按照一般通行的說法,這顛倒時序的寫法叫「倒敘」,倒敘是使文勢變化的基本方法。
四、丈夫打傷妻子。
仍然是那幾個字,只因調換了位置,就有不同的滋味。我們先看見「前門進虎」,想從後門逃走,縱是「後門進狼」,還可以衝殺出去,狼比虎好對付一些;如果先是「後門進狼」,向前門退卻,不幸又「前門進虎」,豈不陷入了絕境?「天崩地裂」,天崩的時候人還可以伏在地上,或是鑽進山洞裏,然而地又裂開了,沒有希望了,其間有過掙扎;「地裂天崩」,地裂開了,人掉下去了,天崩與否已是無關了,似乎就不像「天崩地裂」那麼恐怖。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
那個坐在馬車上驚聞家變的歸客,只嫌馬車太慢,恨不得一步走完。
幾乎每一個談論「倒敘」的人都舉過下面這個例子,各家的「版本」略有不同。故事的大意說,某君從異地還鄉,見家中的長工趕著馬車在車站迎接,頗感詫異,他以為弟弟會開著汽車來的。
聽到的——
使用局部倒敘的人不要忘記了,「倒敘」的部份敘完以後,多半要回到主流,繼續直敘下去。這樣,直敘的「大形式」併吞了倒敘的「小形式」,倒敘始完全自然。姨太太設計破案的線索,是倒敘,官廳憑線索破案,是歸於直敘。同理:
說故事的人完全把順序倒轉過來。我不知道縣官怎樣判定本案的曲直,想必他在判決之前先要笑起來吧。
另一個故事是,大家在村莊外頭看「野臺子」戲,看著看著,忽然李大娘推了張大嫂一把:「你怎麼抱著南瓜來看戲啊?」那完全生活在劇情中的張大嫂這才回到現實,大叫一聲「我的孩子呢」?她本來是抱著孩子趕到戲臺前面的啊。既而一想,跑過南瓜地的時候曾被瓜秧絆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還在瓜田裏,於是戲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跑到瓜田裏找孩子。東找西找,找不到孩子,找到一個枕頭。是了,她正在摟著孩子睡在床上,聽見外面鑼鼓響,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她好久沒有機會看戲了!太興奮了!快中有錯,八成抱起來的是枕頭,不是孩子。趕緊跑回家去,推門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甜呢。這個故事也是完全倒過來說的,倒著說才這麼有趣。
但是請注意:倒敘畢竟是不自然的,如果讀者覺得它違反自然,就不容易接受。所以:
這樣,材料就多了。把材料一條一條列在紙上,從其中選出若干條來寫你的「遠足記」,想想用那一條開始,那一條結束,那一條倒敘,或者根本不必倒敘。
「桃花源記」是不需要倒寫的,這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極端的例子,說明「把整個事件倒過來寫」大概是怎麼樣的寫法。
那麼寫新聞當然由構成新聞的時候寫起,再一層一層補充。
繼續推廣:學校裏有個老校工,鬍子都花白了,天天還是搖鈴打鐘,燒水送茶,他對每個學生都很好,學生都管他叫伯伯。他獨身一人,沒有家室,在這個學校裏服務也有二十年了,那麼他以前是做甚麼的呢?他年輕的時候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那白髮蒼蒼的老校工,平生最愛兒童少年,所以選擇了現在的職業。
在想像的天地裏應該沒有乏味的事情,你可以「加油添醬」,甚至可以「妙造自然」。老夫老妻無言對坐,結婚五十年把可說的話都說完了,多乏味啊,文章怎麼做得成呢?但若可以任意想像,就有一個螞蟻在老太太臉上爬,跌進皺紋裏頭爬不出來,老太太挺富泰,紋溝一擠,幾乎可以把螞蟻活埋了!老先生望著妻子的臉微笑,像和*圖*書五十年前的笑法,而老太太也忽然靦腆起來。
「倒敘」經常偽裝成好像也是直敘的樣子。
「我爸爸怎麼啦?」
寫偵探小說,作者的佈局的確想倒過來寫,但他不能以兇手的眼睛建立視點,要以警察或偵探的眼睛建立視點,正是為了避免「赤|裸」的倒敘。
「他老人家突然得了心臟病。」
這也是倒敘吧?然而它是順著「他」的思維寫的。
語文引起的反應有時是很「奇怪」的。有一個普遍流傳而不明出處的故事說,某君問他的牧師「祈禱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牧師堅決表示不可。某君接著問:「抽煙的時候可不可禱告?」牧師的回答卻是「可以!」反正是一面禱告一面抽煙,何以得到不同的判決?我們可以體會,「祈禱的時候可不可以抽煙?」祈禱在先,抽煙在後,牧師認為開始祈禱時既未抽煙,怎可中途羼入?那不是太不虔誠太不專心了嗎?「抽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祈禱?」抽煙在先,祈禱在後,心不在「煙」,這時不專心反而是好現象。
三長兩短——兩短三長
賸下的,一個是中午的餐會座談,一個是晚上的喜酒,這兩個地方最可疑。喜筵上一直有人點煙敬酒,自己的打火機有沒有拿出來過?——
進行訪問,就是「開礦」。
李後主說「春花秋月何時了」,沒說「秋月春花何時了」,恐怕不只是聲韻上的理由吧。由秋月而春花,是由寂涼而熱鬧,由春花而秋月,是由絢爛而蒼白。李後主先為人君,後為臣虜,當然是「春花秋月」才切合。東坡說「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不說「山間之明月,江上之清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遊江,是在船上,由江風到山月,視界提高擴大,是「正三角形」;由山月到江風,視界縮小,是「倒三角形」。
或者,你看見另外的景象。那打毛線的老婦,忽然起身離座,她要走開嗎?不是,她拿著快要完成的毛衣到老翁身上比試,她是替丈夫打毛衣!過了一會兒,老翁把撲克牌收攏、疊好,起身離座,他是要走開嗎?不是,他活動一下筋骨,又坐下了。他還對老婦說:「你的運氣很好,我算出來了。」原來他是替太太卜卦玩兒呢!兩人在形跡上很淡,在情意上卻是很濃。這不是更有意思嗎?也許這些年,老翁老婦常常無言對坐,一個為一個卜卦,一個為一個打毛衣,或是其他諸如此類的事情,表現出良好的默契。如果有材料,這也是倒敘的時候了。
第一個可能:把整件事倒過來寫。
寫這個故事的人似乎有意把整個事件倒過來說,但是讀來十分自然,他不但使我們「聽見」家破人亡的慘變,也使我們「看見」一個拘謹的、遲鈍的、口才笨拙的老僕,他透過人物性格使倒敘顯得合理,也就是說使讀者「誤以為」仍是直敘。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就有明顯的起落。「我要結婚了!」肯定的口吻,突然的宣布,是「起」。下面緊接著假設,原來八字還沒一撇呢,是「落」,可是下面無聲有聲,你是覺得這人魯莽得可笑呢,還是癡情可憫?這又是「起」。
吃到的——
第二個可能:把事件的一部份倒過來寫。
傳述民間故事的人常常使用這個方法。我聽說有個縣太爺升堂問案,案情是妻子告丈夫,因為丈夫打傷了太太。為甚麼要打太太?因為「她毀壞了我的全部家產」。說來可笑,所謂「全部家產」,只是一枚雞蛋。妻子為甚麼要摔破那個雞蛋呢?因為丈夫要娶小老婆,丈夫對她說一枚雞蛋可以發家,蛋生雞、雞生蛋、蛋再生雞,累積財富買豬,賣豬買牛,www.hetubook.com•com賣牛買田造屋,那時成了富翁,不能只有一個太太。此事的時間順序是:
有一年,我穿過臺北市新公園,一個十三、四歲的小朋友向我兜售獎券。那時正是上午。我問他怎麼不上學,他說祖父躺在臺大醫院的三等病房裏缺錢。臺大醫院近在咫尺,我教他帶著我去看他的祖父。進了迷宮似的臺大醫院,那小朋友忽然不見了,一條條走廊上只有灰沉的光線和使人聯想到屍體防腐的藥水氣味。我想那孩子撒了謊,又在無以自圓的情勢下逃走了。這件事我一直不能忘記,也始終不能寫出來,材料本身有缺陷,倒敘也難以補救。若是擺脫限制,自由想像,那孩子把我領到病房,朝著病床上的老太太或老先生虛指一下再躲開,而我不知是詐,上前和老太太攀談起來,豈不就可以得心應手寫下去?
這個「世外桃源」是怎麼發現的呢?漁人說,他看見一個山洞裏彷彿有光,就走進去——
「早飯」可以換成別的東西。你利用暑假找了個臨時工作,在藝品公司當店員,店裏有個小女孩專管打掃清潔,每天擦擦洗洗沒個空閒。她一時失手打破了一個花瓶,老闆告訴她:「你得賠,用你的工資,這個星期你沒有錢可拿了。」小女孩哭起來,她說不把工資拿回家一定要受爸爸的責罰。你心裏不忍,替她賠出來。事後自己覺得好笑,——以上都是直敘——你是為了賺學費才打工的,錢還沒有賺到,先貼了老本。你的經濟狀況也不好,父親也常為了錢發脾氣。這些事本來發生在打工之前,現在移到打工之後才寫。你用了那個「忘記早餐」的模式,你拿「自己的學費」和「早餐」代換。每一種型式都可以推廣使用而且加上變化。你這篇文章的結尾可以加上感想:幫助別人沒有錯,自足也是應該,人生的快樂也許就是兩者兼顧吧。
「在醫院裏急救。」
同樣的「型式」可以寫出不同的文章。也許你不是遊博物館,是看下午六點開演的電影,到了散場時才想起還沒有吃晚飯,——本該吃過晚飯再入場的。這部片子的吸引力真大,使你把晚飯忘記了。
如此這般,我們有兩個問題:一、從甚麼地方倒敘;二、怎樣「偽裝」成直敘的樣子。
我們怎能知道他們以前的生活呢,又不能觀察他們一輩子。或者你得跟他們談談,你得「訪問」。訪問是觀察的一部份。
無名英雄——英雄無名
太守是根據一個漁夫的報告作此決定。
新聞要「新」,時間最近的那一部份往往是最重要的部份。兩個明星今天結婚,「結婚」最重要,他們上個月訂婚就比較次要。兩個明星今天訂婚,「訂婚」最重要,他們去年開始戀愛就比較次要。重要的寫在前面,次要的寫在後面,不正好把時間順序倒過來嗎?
連續觀察下去,或者可以發現,兩人雖然無話可說,卻並不走開。老婦坐在那兒打毛衣,老翁坐在那兒玩撲克牌,這兩種「活動」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並無坐在一張桌子上的必要,然而他們誰也不肯走開。這就又「觀察」出一些「意思」來。五十年來,兩個人的「領域」已合而為一,他們互相依存。如果有材料,此處可以開始「倒敘」了。
五、妻子告狀。
我們可以想像,當太守決定派人前往調查世外桃源時,新聞記者立刻發出如下的新聞:
嬸嬸一直希望有隻狗陪她,如此這般得到了獅子狗,不寂寞了。
人多半喜歡談他自己,所以訪問多半會有收穫。倘若碰了釘子呢?你不是想把文章寫好嗎?那就不要灰心。
「二少爺開快車。」
早晨到某旅館看某人,在那裏並未抽煙,不可能遺失打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