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作文七巧

作者:王鼎鈞
作文七巧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記敘的技巧 直敘

記敘的技巧

直敘

視覺——水退。
再舉一個飛機迫降的例子。
作記敘文不可平鋪,不可平均,也最好做到不平滑。不平滑,文章才有表有裏。「表裏」的意思是,我們通常看事只能看見一面,就像看戲,只看見戲台上張飛對劉備很恭敬,沒看見他倆剛剛在後台互相指著鼻子叫罵;就像看人,只看見他穿了一身舊西裝,沒看見他口袋裏有一疊大鈔;就像看畫;只看見現在一池荷花沒看見冬天一灘污泥。俗語說「只見賊吃肉,沒見賊挨揍。」從前地方上有私刑,抓到小偷就吊起來打,做賊的只要不失風,日子倒過得比一般人舒服。
甚麼是「另有特殊的理由」?這是說,來賓中間突來了一個名人,他這人十分忙碌,簡直行色匆匆,他的自信心又特別強,簽下的名字比別人大三倍。這倒頗能增加婚禮的喜氣。這就值得寫了。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婚禮,新娘腿部殘障,不良於行,由新郎攙著一同走到證婚人面前,新郎不讓伴娘攙她,一定要親手攙來攙去,而新郎是英俊的,健壯的,溫柔的。在這個婚禮上,新郎恐是我們筆下第一個人物了。
循序而進,恰到好處,我們不可能把任何一項提前或挪後。這是甚麼道理?為甚麼有時你可以「直敘」,有時不可?我們姑且假定,記敘文本來都是「應該」直敘的,不論記人記事記物記地,不論記動靜常變今昔表裏,不論材料來自視聽嗅觸味思,「秉筆直書」就好。這樣產生了許多記敘文。讀那些文章的人,總以為其中某幾篇寫得特別好,閒來無事還想再讀一遍,其中某幾篇又十分乏味,除了查考資料之外簡直不願意碰它。
這最重要的一段文字寫完之後,漁人辭別;是「落」。山中人請他保守祕密,是落中之「起」。他找到自己的船,是「小起」之後的又一次「落」,但他一路上做記號,顯然有所圖謀,是小落之後的又一次「起」。下面漁人去見太守報告發現,太守派人尋訪桃源,步步上揚,是一次「大起」,但是漁人怎麼也找不到留下的記號,無法再入桃源,是一次「大落」。
每一代都有許多有心人。有心人發現,某一篇記敘文所以生動,多半是因為那件事情本身生動。某一篇記敘文所以平板,多半因為那件事情也平板。事實既難以左右,那麼文章也就各有不同的命運:眾人愛讀或不愛。
同是直敘,這一篇「遊園」又比那篇「避水」差得多。文章原來分成許多等級!
三者有一就很好,倘若三者兼備,那真是「文章本天成」了。
十一、漁人找不到以前留下的記號,無法再入桃源。
先說演講比賽的例子。
取材有主從,所以文筆有繁簡,不宜平均。
第二個例子是:某縣的縣長下鄉去校閱某一個民防大隊。地方人士隆重的搭了一座閱兵臺,縣長以校閱官身份站在臺上,與陪閱人員一同看民防大隊的大隊長率領全隊以「分列式」從閱兵臺前經過,這是校閱的高潮,大隊全體一致向校閱官行注目禮,受校部隊的訓練和士氣要在此時充分表現出來。所以,為首的大隊長一面辛苦的踢著正步,一面鼓足丹田之氣喊口令:「向右看!」同時在「看」字出口時猛烈的向右擺頭。這時縣長突見黑忽忽一件「暗器」直飛閱兵臺而來,拍的一聲落在臺上;臺上諸人大吃一驚,俯身細察,原來是從大隊長口中脫落了的假牙。
五、山中人款待漁人。
直敘是最難寫的一種寫法,不幸卻又是最基本的寫法,情形多半是,在作文課堂上首先要努力「禁止」直敘,後來要完成的則是善用直敘。由於直敘最近「自然」,學作文總是先順著自然寫,在這需要使用直敘的時候往往要故意迴避,也是一件苦事。
當年大專聯考放榜之日,廣播電臺播報錄取名單,考生的家人必定按時收聽。名單很長,播報費時頗久,也許要聽到最後才聽到自己要聽的名和*圖*書字,(甚或終於沒聽到要聽的名字),所以「聽榜」的人得準備忍受折磨。有一位家長為了聽榜,事先買來茶葉、瓜子、糖果、點心,勸告全家放鬆情緒提起精神聽到最後一人,誰知板凳還未坐熱,開水還沒燒開,收音機裏劈頭報出「楚晉材!」就是他家的長子,考取了第一志願!全家沸騰,茶也沒人喝了,瓜子也沒人吃了。三姨五舅趕來道賀,聽那收音機還在響,伸手替他們關了,那些名字聽不聽都無關緊要。事實是這個樣子,拿來做文章也就寫成這個樣子就好。
直敘並不是惡評,「平鋪直敘」才是。採直敘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鋪」,平鋪就沒有起落。
起落
六、山中人說他們的祖先在秦代搬到山中居住,與外界隔絕。
就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
四、漁人進入肥沃的田野,安靜的農村。
十、太守派人前往桃源察看,由漁人帶路。
我們都參加過演講比賽,或者去做選手,或者去做聽眾。比賽的結果通常是產生三名優勝者,冠軍亞軍殿軍。當比賽結束,主辦人宣布評審結果的時候,照例是,先宣布第三名是誰,然後是第二名,最後才是第一名。我們也許一入會場就注意那個明晃晃的銀杯,到將近散場時才知道誰是得主。我們回來寫記敘文,記述這一場我們認為很有意義的比賽,寫到宣布評審結果那一幕,我們應該照著真實的情況,筆下先出現殿軍,其次是亞軍,最後才是冠軍。我們不必改變它的次序。
另一個例子是聽榜。
讀了那一段記述水災的文章,再讀下面的文字呢:
回頭看那個「聽榜」的例子:當時全家欣喜若狂,只有那個考取了的人倒頭便睡,他在考前考後受了多少折磨啊,這是「裏一層」。或者,他沒睡,他的爸爸心滿意足的問:「兒子,你想要甚麼做獎品,儘管說!」做兒子的沒精打采的說:「爸,別的我也不要,你把我的畫架畫筆還給我吧!我想好好的畫幾張風景。」原來他的興趣在畫,父母卻逼著他念物理。
也許你說,這些事都太稀罕了,我們在作文課堂上那來這麼多的「鮮」事?那麼且說另外的例子。
七、漁人辭出,山中人叮囑他保守祕密。
八、漁人在山洞外面的路上做記號。
精鍊的文章裏,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對讀者產生強弱不等的刺|激。作文課堂上恐怕無法考究到這個程度。姑且先用心區別大段文字的強弱起落。拿「聽榜」來說吧,文章一開始是大家準備用很長的時間聽榜,而且不免罣慮到底考上了第幾志願——那年月一個考生可以填八十多個志願!誰知報榜的人一下子就報出來大家要聽的名字,這是「起」。大家聽到了這個名字,高興了一陣子,然後發覺下面有很多時間沒事可做,這段時間本是準備聽榜的,事先把「雜務」都推開了,現在不聽榜,好像生命出現了空白,這是「落」。三舅或五姨突然提議他請大家吃宵夜,算是慶祝,他挑了一家極好的館子,那裏的菜很有名,大家還沒嘗過,這又是「起」。大家的興致很高,惟有一個人相反,他說他不去,他要睡覺。這人就是考上了第一志願的那個大孩子,考前考後一直吃不好、睡不好,現在一塊石頭落了地,突然覺得十分疲倦,鑽進臥房再也不肯出來。沒有他,好比婚禮中沒有新娘,只得改一天再說了。這又是「落」。
表裏
昨天是星期天,天氣狠好,我們去逛XX花園。早上九點,吃過了早飯去等公共汽車,等了一個小時才擠上去。十一點到公園,先在門口排隊買票。進園以後,看見杜鵑花開得很茂盛,紅的黃的白的都有。杜鵑花園旁邊是玫瑰花園,也開得很漂亮,很多人在那兒照相。往前走,滿地細細碎碎的小花,不知道叫甚麼名字。再往前走,轉一個彎兒,左邊是一個池塘,鋪滿了荷葉,右邊是一個花和圖書架,花架上頭爬滿了花,花架底下有石桌石凳,有幾個老人坐在裏面休息。池塘的盡頭有龍舌,龍柏,一棵一棵綠油油的。有個人在公園那一頭賣包子,很多人圍著他買,我也走過去買了兩個吃,滋味不錯,再買一個。三個包子吃下去,覺得口渴,就到公園外面去找買汽水的。
記敘文除了不可「平鋪」,還有一戒,是不可「平均」。記一天的生活,把一天分成早、午、晚、夜四個時段,每個時段寫上兩百字,但早晨做錯了一件事,得到一個教訓,寫了兩百字,夜間只是睡眠,連惡夢也沒做,也寫兩百字,這就太平均了。我們常常聽見人家批評一篇文章寫得不好,說那篇文章是「記流水賬」,多半因為那篇文章犯了「平均」的毛病。賬本上的記載是很平均的,一塊錢可以佔一欄,一萬元也佔一欄,每一欄的大小相同。所以看賬本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除非你是會計專家。
有起落,有詳略,有表裏,就用直敘;沒有這些條件又怎麼辦呢?這就得另外想辦法補救,這就要在直敘之外另有敘述的辦法。所以,直敘以外的辦法是不得已的辦法。
我們試以某一次結婚典禮為習題。結婚典禮的程序不必列舉,我們注意的是,那一項值得細寫?那一項應略寫?那一項可以根本不寫?除非另有特殊理由,來賓簽名通常可以不寫。除非另有特殊理由,婚禮的中心人物是新娘,當新娘披紗捧花踏著紅毯緩步向前時,寫她的動、靜(真箇靜如處|子),寫她的今、昔(盛妝的新娘比平時「粗服」分外艷麗),寫你眼中的常、變(捧花是「常」,花球的種類是「變」;披紗是「常」,禮服的款式是「變」)寫你眼中的表、裏(一面戀戀不捨她的少女時代,一面興奮的迎接婚姻的甜蜜)。
文章尚有尾聲。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一位高尚之士,他聽說山中有個世外桃源,十分嚮往,決定前往尋訪,這又是「起」。但是他沒有找到,(或者沒來得及去找)就病故了,以後再沒有人打聽桃源在那裏。像舞台上的大慕緩緩降下來,文章結束了。
九、漁人向太守報告發現了世外桃源。
例如,前面說山中人輪流款待漁夫是「落」,也許不然。山中人看見漁人闖進來,他們安靜了幾百年的社會突然產生了危機,這個漁人可能把外人引進來,破壞了他們的幸福,他們雖然和和氣氣的陪漁人吃飯談天,內心其實是很焦慮的。他們最後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就露出「裏一層」來,殺雞為黍都是對漁人「行賄」!那實在是「起」,不是「落」。
再看文章結尾,劉子驥有志未成,病死了,以後再沒有人打聽桃花源在那裏了,我說是「落」,你也許認為是「起」。世界上「高尚之士」如此之少,人人只能在濁世中打滾,不知道超脫,偶爾有個高尚之士,又齎志以歿,這是多深多大的感慨,這當然可以說是「起」。
重要性僅次於新娘的,當然是新郎。他平時不拘小節,今日十分整潔(今、昔),他呼吸迫促,卻竭力鎮定從容(表、裏),他照例手中握著一雙白手套,卻不知在甚麼時候只賸一隻了,他竟完全沒有發覺(常、變)。除非另有特殊的理由,我們會詳細寫他。
一、漁人出外捕魚,沿著小溪走,遇桃花林。
有人讀了「桃花源記」,認為山中住的不是人,是一群神仙,那迷離恍忽的桃林,正好是仙凡的分界線。漁人跑去報告太守是俗不可耐的舉動,他從此墜入塵寰,再也與桃源仙境無緣。他之「迷不得路」,既不是山中人消滅了標誌,也不是因為「春來遍是桃花水」,而是隨著漁人的一念之轉,通往桃源的路自動消失了。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嗎?也許是吧,要知道,也只有「桃花源記」這等水準的文章才會引發這樣的「錯誤」呢。
照著自然的順序寫,有時www.hetubook.com.com十分必要。那是當「自然順序」跟好文章的要求恰恰相符之時。就像一處風景就是天然圖畫一樣,其事常有。例如當年江子翠鬧水災的時候:
那天水來得太快。我正坐在桌子旁邊寫文章,覺得鞋子濕透了,回頭一看,水正在把我的臉盆沖到門外去。我趕快站起來穿上衣,水已浸到膝蓋。當時來不及收拾任何東西,趕快往外跑,跑到後面的大樓上避水。在樓上,可以看見我的箱子從後面漂出來,先是一隻,不久是第二隻。水漲到九尺深,過了兩天才退。水退以後,回到家裏,甚麼都沒有了:十年的藏書完了,十年的剪報完了,收音機、電唱機、咖啡壺這些電器最怕浸水,浸了水不如破銅爛鐵。內衣、皮鞋,都不知道那裏去了。你問我損失了多少東西,我現在也不知道。昨天晚上想到今天得早起,用得著鬧鐘,可是鬧鐘沒有了,這才想起來還損失了一個鬧鐘。究竟損失了多少東西,得慢慢的發現。
讀了「桃花源記」,回頭再去讀那一段記述水災的文章,文章和文章之間的差別實在很大。
作文的材料有隱有顯,可以形成一裏一表。
「不足為外人道也」,山中人也太老實了,自己先把身世和盤托出,再求人家保守祕密,憑甚麼相信漁人能遵守諾言?難道憑那幾天的酒飯?他們深知人心的俗惡甚至詭詐才入山惟恐不深呵。不錯,他們並未忘記歷史經驗,只是反應遲緩了一點,等到醒悟過來,就用極笨的方法補救,乾脆把漁人出入的山洞堵死了。他們總要不眠不休汗流浹背幹上幾天吧,老實人都這樣,整天忙著填補聰明人留下的坑洞,以免自己掉下去。這就難怪他們要躲得遠遠的了。——這些,你可以自由推論。
觸覺——水漲到膝蓋。
圖畫不但把立體的事物固定在平面上,也把時間停止、空間切斷。它展示出來的是「外一層」,但是,據說,有一個畫家先畫一匹馬,再在馬蹄旁邊畫幾隻飛舞的蝴蝶,以表現「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情景,就隱約露出「裏一層」來。口袋裏裝著成疊的大鈔、和皮夾裏只有車票零錢的人,單看衣冠也許難以辨別,但是其中之一聽見了「當心扒手」的警告會伸手摸摸口袋,於是洩漏了「裏一層」的玄機。有一個家庭主婦,婚姻似乎十分美滿,後來她不幸得了重病,終至不起,臨終時低聲喊一個人的名字,顯然是個男人的名字,那人不是她的丈夫,不是她的兒子,不是她的哥哥,誰也不認識那個人,只有年老的奶媽知道那個名字是誰,她在喊初戀的情人!她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快樂。這真是「豁然開朗」,接著又煙霧迷濛!
現在談一篇經典之作: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漁人一直往前走,想看看桃林究竟有多大。「起」勢一直維持到桃林盡頭,「落」下來。落到水源,山洞。但是山洞裏有光,漁人鑽進去了,洞很深,也很狹窄。文勢又「起」。以後寫漁人發現了桃源;一直在「起」勢之中,但起與落原從比較而來,起勢之中仍然高低相間,錯落不平。漁人先看見農田和農作物,聽見雞鳴狗吠。然後高上去,看見小孩子。再高上去,看見許多成人。這些人見了漁人反倒嚇了一跳。文勢稍稍下降。大家接漁人回家吃飯,態度十分友好,並且說了「知心話」。山中人說他們的祖先是「避秦」來此。文勢上昇。他們根本不知道秦朝已經亡了。漁人告訴他們,秦後面是漢朝,漢朝也亡了。漢之後有魏,而現在,是晉。山中人聽見了這些滄桑變遷,同聲感歎。這些都足以使讀者產生很強的反應。
「桃花源記」的「詳略」,前面大致談過,現在且說「表裏」。這篇文章是通過漁人的經歷來敘寫的,漁人眼中的桃源是一個表層,敘寫到山中人叮囑漁人保守祕密的時候露出少許裏層來。山中人的想法似乎是:雖然已經改和圖書朝換代,還是不受外面的官府管轄治理比較好,他們大概是對政治澈底失望了。他們既不喜歡那社會,又不能改變那社會,只有繼續躲起來。漁人在山中停留的那幾天,山中人也許祕密的開過好幾次會吧,會議的結論大概是,他們不希望再得到甚麼,但求不失去現在已有的。——這些,你可以自由想像。
視覺——水沖走箱子。
三、漁人發現一個可疑的山洞,入內探看。
先說起落。文章開頭,「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是很平淡的,漁人撐著船沿溪而行,也沒甚麼特別。但是「忽逢桃花林」,桃林的面積那麼大,桃花開得那麼茂盛,景象迷麗爛漫,似幻似真,讀者的反應加強了,文章有了「起」勢。
世上不知有多少事,只因為多出來一丁點兒,我們才得到好文章。記得有個老和尚,平素吃齋念佛,有一天生了急病,入院開刀,開出牛排來。記得有個雜貨店老闆跟太太激烈爭吵,下午開獎了,店裏還有兩張獎券沒賣掉,老闆太太說「不退回去了,自己留著碰碰運氣吧,賣了二十年獎券,月月看人家中獎,怪眼熱的。」可是她的丈夫堅決反對。他對獎券的看法是:這玩藝只能勸人家買,自己從中賺些蠅頭微利。吃齋念佛的老和尚有個「裏一層」,它藉著牛排露出一角來;一臉熱情勸人發財的老板也有「裏一層」,從只賣不買露出一線邊緣來。露出來的都不多,都若隱若現,這就夠了。
我有一個朋友由東京坐飛機來臺北。飛機到了臺北上空,空中小姐報告不能立刻降落,得等一會兒。飛機在上空兜圈子,大家趁這個機會俯瞰大臺北全景。等到看風景看厭了,飛機還在兜圈子,這就不妙了,大家難免有些緊張。空中小姐又報告:飛機有點小毛病,輪子放不下來,請大家不要驚慌。我那朋友常坐飛機,知道駕駛員正在試著把輪子放下來,也許試著試著就成功了。又等了許久,等到飛機上的汽油燒完了,空中小姐說現在要「迫降」了,她們一一察看乘客的安全帶有沒有拴好,勸戴眼鏡的乘客把眼鏡取下來,勸裝了假牙的乘客把假牙取下來,勸每一個人都不要把手錶、自來水筆、鑰匙、指甲刀帶在身上。最後她們讓每一個人抱著毯子和枕頭。然後,空中小姐都躲起來了,飛機要用肚子擦著跑道降落了。機艙裏的氣氛很恐怖,念佛的禱告的聲音都有。——還好,安全降落,有驚無險。事實的先後順序如此,文章的先後次序也可以如此。
心靈思想——損失了鬧鐘——
本文所記之事為家中遭受水災,行文用直敘,作者對事實出現的時間先後並未更動,依序為:
由於感應因人而異,起落沒有標準,很多人反對分析文章中的起落,認為毫無意義。誠然,起落云云是不科學的,沒有共同的標準,但是它又何必有共同的標準呢?總之:
「裏層」就是引起讀者的想像和推論。
「起落」是從讀者反應的強弱產生的。「平鋪」的缺點就是讀者的反應一直很弱,弱到「不起漣漪」,弄成死水無波。
二、漁人穿過桃花林,來到山前。
這樣的文章在作文課堂上大概可以得到好評,因為作者的這一段經驗適合直敘。這樣的例子很多。
第一個例子是:我坐在臺北市九路公共汽車上,看見一位從鄉下來的農夫拿著一根扁擔上車,他看看兩廂長椅都坐滿了乘客,就站在車廂中間。他一定不常坐公共汽車,不曾拉住安全吊環,面向駕駛,堂堂挺立,手裏的扁擔竟是扛在肩上。走不多遠,駕駛忽然來了個急剎車,——你知道,在那些年月,這是司空見慣的事。說時遲,那時快;那扛著扁擔的乘客,像中古時期持矛的武士一樣衝向前去,冬的一聲,扁擔刺中了駕駛人的後腦,而駕駛人居然毫無反應。他伏在方向盤上昏過去了。
通常證婚人在婚禮上並不受大眾注意,可是有例外,如果和-圖-書他在致詞時確實說了幾句有益世道人心的警語,我們不寫出來未免可惜。在戰爭的年代發生過這樣的事:婚禮進行到一半,證婚人、介紹人和來賓都逃走了,因為戰爭來了。新娘得洗掉化妝換穿舊衣再逃,新郎陪著她,就在他們手忙腳亂的時候,一個將軍走進來喝問原由。將軍替他們證了婚,發給他們通行證。這時,焦點人物就是證婚人了。
詳略
作文在下筆之前要考慮安排甚麼地方寫得詳細一點,甚麼地方寫得簡略一點,有簡有繁。這個原則,連大文豪陶淵明也遵守。我在前面把「桃花源記」裏面的事件,按照發展的時序列出來,除了南陽劉子驥的「尾聲」,共十一條,陶淵明寫山中人的生活狀況用墨最多,連心理都寫到了,寫漁人向太守報告寫得最簡單,只有「詣太守,說如此」六個字。試想在那個年代,鄉下漁夫想面見太守,要費多少周折,太守聽了漁人的報告,也必定加上一番盤問,這些材料都割捨了。文章開頭寫那片桃花寫得很迷人,文章結尾時只說漁人「遂迷不復得路」,斬釘截鐵的斷了希望,那麼大一片桃林再也沒有提到。在十一條之中有幾條寫得詳細,有幾條寫得簡略,詳有詳的道理,簡有簡的道理。
「桃花源記」是一篇短文,居然有這麼多起伏,這是大文豪才辦得到的事情,我們作文,如能有一起一落(或者最後再加一起),就是得到訣竅了。同時我們要明白,文章寫到「桃花源記」這般水準,你讀了有你的感受,我讀了有我的反應,彼此並不一致,因之,你認為是「起」的地方我可能認為是「落」,彼此找到的起伏線並不相同。
這就行了。
你寫文章時也注意起落。
事情為甚麼又有平板或生動之分呢?甚麼樣的事情才是生動的呢?有心人加以比較歸納,找出許多條件來。條件可能很多,多得我們一時無法消受,其中最要緊的,也許只有三項,就是
讀者反應的強弱=文章的起落
你現在是在那一級?作好了拾級而上的準備了嗎?
演講比賽宣布優勝名單,所以要把名次倒過來,跟「起落」有關。冠軍的榮譽最高,獎品最多,到底誰贏了冠軍,大家最關心。如果一開始就報出冠軍的名字來,固然是「起」,可是下面再報亞軍的名字,就是「落」,殿軍的名字,再往下「落」,情緒一步比一步低,不好。現在反過來,步步是「起」,把大家的情緒引到高潮,然後在這昂揚的情緒中發獎,在熱鬧的氣氛中散會。所以說,你要記述的事情本身有起落,你寫出來的記敘文也有起落。請記住:
觸覺——鞋子濕透。
鄉下老太太都說世事有「裏三層外三層」。簡化一下,姑且說裏一層外一層吧;倘若能既見其表,又見其裏,文章就格外生動。我們不寫報告文學,不做調查研究,又怎麼知道裏一層?不知道就算了,不過有時候那蓋在「外一層」下面的「裏」層,偶然會露出一點端倪來,就像外面黑裙飄動讓我們看見裏面有一條紅裙子,雖只恍惚一角,卻已耐人尋味。這一瞥所得,往往很有用處,抓住了,就可以使文章生色。我們在作文課堂上那點時間,那點篇幅,也只有這麼一丁點兒用武之地,無須貪多。
我們用記敘的文體記人記物記地記事。我們記下我們所發現的動靜常變今昔表裏。我們賴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及心靈思想發現它們。發現的過程占一段時間我們先發現甚麼,後發現甚麼,有個先後的次序。文章按著這個次序寫,就是直敘。
它有起有落;
視覺——十年的藏書完了——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記述一個漁人,怎樣發現了世外桃源,後來想再度前往,又怎樣失去了桃源。在這篇文章裏面,文章敘事的先後和事實進展的先後是一致的:
「桃花源記」有起落,有略詳,也有表裏。
你認為起落在何處就在何處;
視覺——面盆漂浮。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