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問
答:老師有老師的道理。拿數學來說,它有十分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推著你走,躐等固然不容易,想掉隊也不行。學數理,除非半途而廢,只要走完全程,一定能達到標準。文學,尤其是創作就不行,雖然規則也很多,但是你亦步亦趨照本子辦事,你就完了。你可以把所有的課程念完,所有的作業都做過,成績表上的分數拿得出去,可是事實上仍然不及格。文學,尤其是創作,要你自動自發自我造就的地方太多了。
问:我很想右手計算彗星軌道,左手寫人生百態。可是老師說我的性格太被動,不宜做作家。我真有點兒不服氣哩。
问:我需要進中文系嗎?
问:若是只求實用,又怎麼說?
问:不識字?不識字?
答:你有一個好叔叔。——他究竟是要你增加「字彙」,還是增加「詞彙」?你聽清楚沒有?
问:人家告訴我,要把白話文寫好,得先把文言文學好。(□也有人這樣告訴我。)可是又有一種說法完全相反:你看,某某人的文章半生不熟,都是文言害的!(這個說法,我也聽過。)我到底該聽誰的?
答:不勝枚舉。
答:這也只能說是「錯用」,錯用比「用錯」好。
问:我們已經談了很久。這一次不能「蛇啣其尾」了。
答:你對議論文的技巧很有心得了!你故意推論到極端,好極好極!春風又到江南岸,「到」字並未寫錯,是用錯。用錯和「錯字」不同。諸葛重用了馬謖,是「用錯」了人,馬謖還是馬謖,並沒有別人來冒名頂替。
答:現在文壇得意的人,數理出身的人也不少。
答:就拿白話文的招牌字「的呢啊嗎」來說,「的」本來是白色,「呢」是說悄悄話,「嗎」就是「罵」。
答:和_圖_書這要看你是為了升學呢,為了實用呢,還是為了當大作家。(〇您就先說當作家吧。)如果當大作家,不但要學文言文,還要學外國文呢,還可能要去提鍊方言呢。(〇如果是升學呢?)升學考試的測驗題,有一半是從文言文裏頭找出來的。升學考試的作文題,像「仁與恕相互為用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得文言有根柢才下得了筆。
问:你的意思是,第一代和尚到西天取經,第二代和尚到長安取經就可以了。
问:那怎麼辦?
答:這一次是行雲流水,行其所不得不行,止其所不得不止。
问:我來試試。「現在要提出一個問題。」這第一個「問題」應該留著。(□對。)「這個問題本來不成問題。」這第二個「問題」呢,(□也可以留著。)第三個「問題」是非換掉不可的了。「這個問題本來不該存在,甚至不該發生。」行不行?(□行。)「只因為大家把它忽略了,」(□換代名詞,很好。)「以致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可以留著。)終於成了我們的障礙和困擾。
答:先給「實用」下個定義:不為升學考試,也不為了當大作家,平時喜歡寫寫,表情達意,自得其樂,這樣的人可以不讀文言典籍。(〇他能寫得好嗎?)在七十年八十年前,這樣的人是寫不好的,因為那時候白話文學還不成熟,得向文言典籍借火取經。現在的情勢不同了,用白話寫成的作品有這麼多,有這麼好,文言文的式樣手法,文言文的哲理玄思:大都藏在裏面、化在裏面,開啟了從白話文學作品學習白話文學寫作的時代。
答:當然不必。我只是約略介紹一下文學創作的路怎麼走。我當初念書的時候,性向測驗之類的學問似乎還沒有,老師有他的辦法,他找了許多句子來看我們的反應。比方說,為甚麼「孔雀東南飛」呢,因為「西北有高樓」。孔雀東南飛和西北有高樓都是古詩裏的名句,本來毫不相干,臨時扯在一起。有些同學認為這是索然無味的拼湊,老師就認為這些學生大概hetubook.com.com不會去念文學。
问:哦,那個大臣說自己「用字不錯」固然是肯定了自己,說「識字不多」也很有斤兩啊。
答:寫白話文照樣需要推敲,需要字斟句酌。好的新詩也可能「吟穩一個字,捻斷數莖鬚」。上好的白話文嘛,也許「置之國門不能易一字」吧?白話文並不好「對付」。
问:現在要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本來不該存在,甚至不該發生,只因為大家把它忽略了,以致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終於成了我們的障礙和困擾。
问:孔雀東南飛對西北有高樓,正在我們班上流傳,我還以為是新出爐的故事呢,原來老早就有了。
答:這個問題很難答覆,坦白的說,我不知道。不過我想起一個故事。有個皇帝問他的大臣認得多少字,那人回答「臣識字不多,用字不錯。」
问:我現在知道變換詞彙很重要,你能不能再舉個例子?
答:這可就一言難盡了。「今」是單詞,「當代」是複詞,一句之中若有好幾個詞,通常不能都用單詞,也不宜都用複詞,多半是奇偶相錯。「開頭」是白話,「濫觴」是文言,該用那一個,得看文章的風格和句子要達成的效果。此外還得考慮到字音,也就是音節。還得考慮一句之內用字能不能重複。我說不周全,說全了你也記不住,記住了也不能照著方子用。
问:這些意念相同的詞,是不是可以隨便換用?
问:錯斬崔寧,崔寧沒有搶劫殺人;殺錯了崔寧,該殺的另有人在?
答:從前,有一位先生在會議上發言,他說:「現在要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本來不成問題,只因為大家忽略了這個問題,以致不成問題的問題終於成了問題。」
问:怎麼這麼多的「問題」?
答:所謂用字不錯還有一層意思。王安石的「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成「春和圖書風又綠江南岸」,沒改以前是「庸句」,改了以後是名句,你也可以說「綠」字用對了,「到」字用錯了。
答:很好,你念一念修改之後的發言稿。
问:好像是詞彙,又好像是字彙。
答:這個答案很出名。回皇上的話,不能不客氣。那個大臣如果誇耀淵博,萬一被皇帝當場考倒了,後果一定嚴重。可是對著皇上,你一昧謙虛也不行,你得表示你不是白吃瞎混的人,你有資格在金鑾殿上排班,所以下面緊接一句「用字不錯」。這個答案可以說不亢不卑。
答:原則上識字越多詞彙越豐富,但是並非增加多少詞彙就增加多少生字。李白又叫太白,又叫青蓮,這些字你都認識,都是用熟字組合起來的。太白又叫謫仙,也許這個「謫」字你很生疏,這才增加一個生字。
问:這恐怕是挖苦書獃子的吧?
答:最後結尾的地方語氣急促,改一改。(〇怎樣改?)可以這樣:以致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點斷;終於成了我們當前的障礙,點斷;也成了我們之間的困擾。整句完成。
答:也可以說他很有文學天才。兩個人一問一答,看字面,答案和問題全不相干,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政治上的心理作戰,兩者不但有關係,簡直是天造地設。你學化學,學工程,甚麼和甚麼一定有關係,能組合,甚麼和甚麼一定沒有關係,不能組合。文學就簡直沒準兒,作家,尤其是大作家,常把我們認為完全無關的甲和乙連在一起,組合成丙。而且這個把戲層出不窮,世世代代做不完。
问:所謂錯字,應該是字形不對,兩點水寫成三點水,示字旁寫成衣字旁。王安石這個例子只能說是用字不工,怎能說是有錯?如果這也算錯字,難道「家兄塞北死,舍弟江南亡」十個都是錯字?
答:現在文壇得意的人裏面,以前考場得意的也不少。
问:增加詞彙似乎不一定增加生字?
答: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故事。打開古色古香的字典看看,「跳」和「躍」確有分別。你如果在《小學》的訓練裏浸潤過,你也可能認為跳躍不分是用錯了字,甚至可以說是不認識這兩個字。當年中國文化界有文言白話論戰,文言一派就有人說寫白話文的人不識字。和*圖*書
问:從前的進士翰林,熟讀經史,還說自己識字不多,太客氣了。
答:晏殊有一首詞,說到「夕陽西下幾時迴,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朱自清有篇散文,寫到「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甚麼一去不復返呢?」你看晏殊的詞是不是藏在朱自清的散文裏面了?
答:多讀好文章,看人家在要緊的地方反復說一個意思,反復而不重複。看文章怎樣才會讀著順口,看著順眼。看人家長短疏密安排得多麼妥當。
答:在我看來,你的文章是詞彙不夠。
问:這種種過去的小我,和種種現在的小我,一代傳一代,一滴加一滴,一線相傳,連綿不斷,一水奔流,滔滔不絕,(□注意這六個短句用詞的變化。)這便是一個大我。——那個大我,便是古往今來一切小我的記功碑,彰善祠,罪狀判決書,孝子賢孫百世不能改的惡諡法。(□注意這一個長句包含的四個比喻。)
问:叔叔看了我的作文簿,給我一個大紅包做獎品,他要我增加「字彙」。——他是不是嫌我識字太少?
问:這樣的例子很多嗎?
答:在三國演義裏面,有一次,東吳的官員和西蜀的一個神童見面,兩人有一場精采的對話。東吳的官員問,天有耳乎?神童答,有耳,詩云「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東吳的官員問,天有頭乎?神童答,有頭,頭在西方,詩云:「乃眷西顧。」官員問,天有姓乎?神童答,天有姓,姓劉,因為天子姓劉。東吳的官員很不客氣的說:「日出於東!」西蜀這一位神童也不客氣的說和_圖_書:「日出於東而沒於西。」
答:他們「明訓詁」的人,對識字、用字的要求很嚴。從前有個秀才想越過一條水溝,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他那副為難的樣子引起一個農夫的注意,農夫對他說:「你可以跳過去啊。」秀才聽了,站在水溝旁邊,兩腳並攏,向前一縱,撲通落到水裏去了。農夫說:「你錯了,看我的!」農夫後退幾步,向前猛衝,右腳先踏上對岸,左腳緊跟過去。秀才糾正他:「你才錯了吶,你這是躍,哪兒是跳?」
答:就職務著眼,是「錯用馬謖」,意思是街亭應該由別人來守;就人選著眼,是「用錯了馬謖」,意思是馬謖應該去做別的事情。「用錯」下面有個「了」字。
问:照你的說法,為升學而作文,是一條路;為個人表情達意而寫作,是一條路;為了做大作家,又是一條路。我希望三條路併作一條,現在考場得意,以後表情達意,將來文壇得意。
答:夏丏尊先生說過,一個意念可以有許多符號。今,目下,眼前,現在,當代,現代,斯世,並世,我們的時代,這個年頭,是一個意念;濫觴,淵源,開端,起源,發生,發端,發韌,開頭,開始,開創,開場,揭開序幕,第一步,破題兒,行剪綵禮,是一個意念。
答:多讀。讀破萬卷,神而明之,都說這個老辦法不科學,到了這個「非科學」的層面,還得用這個不科學的方法。你念念胡適的這一段話。
问:日出於東,東吳認為他們才是正統;日出於東而沒於西,西蜀認為你們東吳碰見西蜀就完了。西蜀的這個神童很有機智。
问:識字不多,用字不錯,我也幾乎做得到啊!
问:我手上要有多少詞才夠格?
问:詞彙不夠又是甚麼意思?
问:我該灰心嗎?
答:這就是詞彙貧乏。他好像只有「問題」這一個詞可用。他如果知道注意詞彙的變化,會用別的詞來代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