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治國平天下
五十、所治在法,能治在人
這是說,至於僻處在邊疆的少數民族戎夷嘛,從表面看來,他們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文化思想。但他們在上位的,只是內含著原始渾厚德性的純樸作風,誠實地對待下屬的人民。而在下面的人民,也只知道恪守忠信來奉事上面。所以一個國家的政治,猶如一個人的身體一樣(沒有什麼頭腦和肢體的分別感受),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便能自自然然地治理好國家了,這樣,才是真正的合於聖人之道的「無為而治」原理呢!
晉獻公得勝回國之後,正好把女兒出嫁給秦穆公做夫人,就把百里奚分配為出國陪嫁的男僕。百里奚就設法逃亡到了宛地(河南的南陽)。但很不幸,又被楚國邊境的老百姓抓住了。秦穆公卻聽人說百里奚是一個很有才能的賢者,便設法派人到楚國去,說自己秦國有一個陪嫁過來的僕人,逃亡在你們楚國,我們願意出五張黑色的上等羊皮作代價,把他贖回秦國。楚國邊地的老百姓一聽有這樣高的代價,就把百里奚交還給秦國。這個時候,百里奚也已七十多歲了。
《大學》所說的「治國、平天下」之道,講到這裡,就轉入「為政在人」的法治和人治的大要。但曾子從這裡起,都是引用在他以前的歷史經驗,做為說明。他首先引用《尚書》的《康誥》中「惟命不於常」的一句政治哲學,是在說明「秉國之鈞」的當道為政者的精要重點所在,值得注意研究。
在春秋時代,諸侯國際間的變化很大,正在秦、晉修好的五六年之間,晉國宮廷發生內亂,因此,也影響秦、晉之間許多事故。恰巧又碰到晉國大旱,鬧饑荒,便向秦國求助借糧。秦穆公本來不想援助晉國,但百里奚就說:「晉國的新君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秦穆公認為有理,就用舟車等運輸工具,由陝西運糧救濟山西的晉國。過了三年,秦國也因天災而鬧饑荒,就向晉國去借糧。可是晉國的新君晉惠公夷吾,反而聽信讒言,乘人之危,就出兵攻秦。秦穆公只好發兵親自主持反攻,就和晉惠公夷吾在韓地(陝西地界)會戰,晉夷吾看到戰場的形勢有機可乘,便親自帶了少數人馬,衝鋒陷阼,不幸馬失前蹄,陷於泥淖。秦穆公就和麾下人馬,想趕來活捉晉夷吾。結果,不但沒有抓住他,秦穆公自己反被晉軍包圍了,而且還受了傷。正在這個危急的時候,忽然來了一支岐山下三百人組成的義勇軍,衝進重圍,不但解脫了秦穆公的危難,而且還俘虜了晉惠公夷吾。
晉公子圉在秦國,並配秦女為妻,過了幾年,逃回晉國,即位為晉懷公。這件事,又使秦國上下非常不滿,便把居留在楚國的晉公於重耳迎接到秦國來。過了兩年,秦穆公就設法送重耳回晉國,立為晉文公。秦穆公開始幫助他建立了霸業,成為春秋時代,繼齊桓公之後第二位霸主。但過了八年,晉文公就死了,他的太子即位稱晉襄公。因秦穆公受了鄭國一個賣國賊的慫恿,便派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三個人為將,出兵侵襲鄭國。事先也問過百里奚、蹇叔二老的意見,二老都力加反對,但秦穆公堅決不聽。因此,二老就來陣前為兒子送行,大哭一場,斷定此行必敗,你們將死在殽地(河南三殽山)的山谷裡。這就是《左傳》上一篇名文「蹇叔哭師」的故事。
這是說秦穆公和由余對話以後,回到內宮,就對他的親信重臣廖說:「我知道古人說的,鄰國的境內、有了聖賢的人物,那才是敵國真正值得憂慮的重點。現在看來西戎的由余,的確是一個賢才的人,對我們秦國關係太大,那才是秦國的隱憂,你看怎麼辦?」
秦國這次出兵侵鄭,是師出無名的偷襲。有人賣國,也有人愛國,恰好鄭國有一位商人弦高,正在晉國的邊境滑地(河南偃師縣境)做買賣,買了十二頭牛要趕到周邦去賣。知道了秦軍已到達此地,為了自己的國家,就把這十二頭牛趕到秦軍的司令部去,自己說是鄭國派來的代表,並且說:「鄭國知道你們大國要打來了,已經做好準備,現在先使我送牛來勞軍。」秦國所派的三位將領一聽,認為消息已經走漏,便會議商量,偷襲無功,去也沒有用,不如順手把晉國的邊境滑地佔領了再說。
這是由余對答秦穆公的問題。他笑著說:「你所講的正是中國的亂源所在。從中國的上輩聖人軒轅黃帝開始,創製了禮、樂、法度(治)等人文文化,並且從他本身開始實行,也只能得到小小『治平』的成果。到了後世,社會承平成為習慣,逐漸養成驕奢淫佚的風氣。人們設法阻擋了上有法度的尊嚴,只以法治的威力,督責下面來遵守。因此,致使下層人民疲敝不堪;反過來,便由下面怨望在上位的,認為做為上層的領導者,和*圖*書都不合於仁義道德的政治標準。所以形成了上下交爭,互相埋怨的現象。從此為了爭權奪利,乃至造成上下篡位,弒殺奪權的行為,終至於滅宗亡國。這些歷史事實,都是由於自認為有文化思想的差異所造成的結果啊!」
這是說:秦穆公便留住由余,坐在一起的時候,便和他相隔不遠,有時候還故意要他靠近自己,同坐一排。吃飯的時候,還把自己吃的好菜,送到他的面前去請他吃。順便就問問他西戎的地理形勢和軍事佈置的情形,因此,全面瞭解了西戎的一切。同時,使內史廖,選了一班年齡不超過十六歲,受過嚴格訓練的文藝康樂隊,先送去西戎演出。戎王接受了後,非常欣賞迷醉,過了一年,還不肯放送他們回來。
君子曰:泰繆(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人之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之不能復東征也。
公元前四二〇年左右,就是周襄王的時代(也正當齊桓公伐山戎,兵臨孤竹的那個時期)。在西陲的秦國,就由秦穆公(名任好)即位,他所迎娶的夫人(妻子),就是晉太子申生的姊姊。這個時期,晉國的諸侯獻公故意與虞國(山西平陸縣地區)交好,向他借路出兵,要攻打虢國(山西平陸縣北部),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假途滅虢」之計的陰謀故事。因為晉國出兵滅了虢國以後,班師回來,又途經虞國,就順手牽羊把虞國也一起滅了,同時俘虜了虞國的君主和他的大夫百里奚。
「蹇叔哭師」的故事
但是,我們既然講到歷史,尤其對於秦穆公這一段事跡,還有三個問題,需要加以說明。也可說是「讀兵書而流淚,為古人擔憂」的餘事而已。
這個歷史故事,充分說明曹操之所以為曹操,並不能如秦穆公,所以生前不能完成霸業。他當然也讀過秦穆公渴求由余來歸的歷史,但在作為上,就大不如秦穆公的器度,「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的行為了!
於是,繆(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假定有一個人),斷斷兮,無他技(他能夠具有明智的決斷,雖然並無其他專長的技能)。其心休休焉(但他的心胸寬大),其如有容焉(好像一個大容器,能夠包容各類的人物)。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別人的長處,就好像是他自己的一樣)。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別人有美德賢才,他就喜愛得很),不啻若自出其口,實能容之(不只是在表面上嘴巴說說別人的好處,事實上,他真能容納別人的長處,猶如自己一樣)。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這樣的人,當然能保護我們的子孫和人民,對於國家有多大的利益啊)!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別人有本事,就妒嫉他、討厭他)。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對於別的有美德賢才的人,便故意反對他,還設法使他到處行不通),實不能容(事實上,他實在是無容人的度量)。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這種人,絕對不能保護我們的子孫和人民,實在是很危險的人物)。」
從三方面來看秦繆公
秦繆公重用百里奚
一、由歷史的經歷來看秦穆公,他的器度格局,的確非凡,何以在當時春秋的初期,卻不能完成對中原的霸業,而只能雄霸西陲呢?答:對於這個問題,便有兩個關鍵,一是春秋的初期,秦穆公正生在齊桓公和晉文公的兩雄之間,猶如後世歷史上東漢末年,時代的機運,只能形成曹、劉、孫吳的三國局面一樣。秦穆公果然器局不凡,但仍然缺乏間鼎中原的基礎。二是秦穆公當國只有三十七年,在他雄霸西戎以後的第二年就死了,假如他能再活十多年,或二十年,齊桓公、晉文公都成過去,那麼,當時的天下局面,會變成什麼樣子,那就很難說了。
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縱然看到好的賢人,但不推薦提拔),舉而不能先(雖然推薦提拔了,但太遲了,已失去他發揮才能的時機),命也(那是命應該如此,無話可說)。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明知道他的不對,但不能辭退他,或者辭退了,還不能真和他疏遠),過也(這就是本身的罪過)。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災)必逮夫身(總之,力政治國之道,假如只是憑自我的主觀,師心自用,或剛愎成性,自己真正所愛好的方向和目的,是一般人們所厭惡的。自己所討厭的方向和目的,正是一般人們所喜愛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違背了人性。那麼,倒霉的災難,一定會臨到他自己的本身了)。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https://m.hetubook.com.com
例如從前印度的名王阿育王(公元前二二六年左右間,秦始皇的時代),威重一時,在他晚年臨危的時候,他還想做一次「供僧」的佈施。可是馬上要準備繼承王位的太子和財政大臣們,都陽奉陰違,並不聽命照辦。阿育王自己也心裡明白,當他正在口啃最後的一個梨子時,便問太子和權臣們說:「現在的世界上,哪一個人的權力威望最大?」太子和大臣們,都馬上很恭敬地說:「除了大王你以外,更無別人了。」阿育王聽了,便說:「你們不要再阿諛(拍馬屁)騙我了。我明白,我現在的權力威望,只能達到這半個梨子,其他是一無所有,一無所能了。希望你們能遵守諾言,把這半個梨子,為我送去我師優波鞠多尊者的寺院裡去供養僧眾吧!」說完了,也就閉目而逝了。
曾子在引用了《秦誓》原文以後,便加以發揮地說:「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這是他根據《秦誓》的最後七句話,說到那些當道的人,既沒有容人之量,反而還妒嫉有賢德的人才,那就應該流放他們到四夷去,不和他同居中國。這好像是曾子完全學了孔夫子的辦法,一上手就先處理了少正卯再說嘛!其實,並非如此。這幾句話,是曾子理解到秦穆公作《秦誓》的時候,有關百里奚和蹇叔的出身故事,我們在後面再說清楚,就可明白他評論的要點了。因此,他的後文就說:
秦穆公這次受到晉夷吾的刺|激太大了,便宣佈要活活地殺了他,祭拜上帝。可是,那時各國諸侯的宗主周天子聽到了這件事,便派人對秦穆公說:「晉我同姓,為請晉君(晉國是我周天子的同宗,我要求你放了他)。」同時秦穆公的夫人正是夷吾的姊姊,當然受不了這種事的發生。她就穿了孝服,光著腳不|穿鞋子,來見秦穆公說:「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我兄弟犯了大錯誤,但我救不了他。我也只好對不起你,也不想活了)。」秦穆公一看情勢,便對他的夫人說:「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算了吧!我就放他一馬,叫夷吾來當場簽約,叫他的太子圉來做人質,獻上河西的地盤吧!當然晉夷吾都一一照辦了,就放他出來,請他住在國賓館,並且還用最上等的飲食款待他,送他回國。秦國的國界,也從此就擴展到龍門河的邊境,直逼晉國的疆界了。
這事是在曹操北征烏桓以後,威震北方。因此,匈奴就派了一位使臣來到內地,偵察漢朝的虛實。當然主要是看看曹丞相,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曹操本來是一個白面書生,並不是如後世戲劇裡把他醜化,扮成那個「鬼臉」。他怕自己不夠威武,壓不住匈奴派來使臣的氣勢,便在部下中挑選了一個面貌身材很有氣魄的,來扮作「曹丞相」,他自己卻打扮成為丞相身邊的一個衛士,手裡把握著大刀,站在丞相所坐的座椅旁邊(那時候,座椅也叫胡床,是初由西域傳過來的傢俱)。他是用這樣一個圖案畫面來接見了匈奴的使臣。事後,曹操便派人和匈奴的使臣周旋,偵察他的觀感意見。派去的那一個人,在談話中,便故意問那個匈奴的使臣說:「你看,我們的曹丞相是哪一種人物呢?」那個匈奴的使臣便說:「很奇怪,久聞曹丞相的英名,但看來,只是一個很有福氣的平庸之輩。倒是丞相身邊那個『床頭捉刀人』,大有英雄的氣概,將來恐怕並不簡單。」那個派去偵察的人,便回來據實報告。曹操一聽,大為驚震,馬上就意識到:「鄰國有賢才,敵國之憂也」。此入不可久留,就暗地派人,在匈奴使臣回歸塞北的路上,把他殺了。
怎樣對待鄰國的聖人
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從孔子的「刪詩書」、「訂禮樂」開始,特別推崇「周公」對於中國文化初期彙集大成的功勞。從此便奠定了孔子以次的儒家,對於上古以來,流放四境邊疆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以及「華夷之辨」的界限,只在於是否具有受過「華夏」文化的薰陶,或是完全局於原始的粗野無文狀態的界說而已。
這是說,到了這個時候,秦穆公才放還由余回到西戎。由余看到了戎王已經非常墮落,上了秦王謀略的大當,便幾次勸諫戎王,要重新振作自強。但戎王再也不肯聽信由余的勸諫了。並且在這個階段,秦穆公又特別派遣人員,到西戊去慰問由余,邀請他再到秦回來
m.hetubook•com•com
。由余終了衡量形勢,知道西戎必然會失敗,不可久居,就來投降了秦國。秦穆公始終以上賓的客禮待他(等於請他當顧問),問他征伐西戎的戰略。因此,不超過一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干裡,遂霸西戎。」然後他又引用了春秋初期,在各國諸侯中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的名臣舅犯的話:「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晉文公是因為晉國家族的內亂,出外流亡在國際間十九年,終於能得回國即位,勵精圖治,稱霸諸侯。當他在外流亡的時期中,追隨維護他的,共有四五個最得力的名臣賢輔,舅犯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單名是個「犯」字,因為他是晉文公的舅舅,所以後來便以「舅」為姓,叫做「舅犯」。明白了這個歷史故事,便可知道舅犯所說的「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在國際間流亡了十九年,依靠什麼法寶呢?唯一的法寶,便是幾個仁人君子,同心一志,親密無間地團結在一起,才能贏得國際間的親切援助。
由余看過以後,便說:「這些偉大的建築和繁華,如果是役使鬼神來造成的,那也未免太勞神了!假如是使人來造成的,恐怕使人民們太過勞苦了吧!」
由於這個歷史的故事,大家便可真正瞭解到人生,無論你生前是有如何的權力和威望,或者是多麼的富有和榮耀,到了真的一口氣不來的時候,你所有的美德和才華、功名和富貴,都如曇花泡影,毫無用處。甚至在你活著的時候,暫時屬於自己的幾十斤肉骨頭,也只好隨便由人擺佈,了無是處了。所以說,以秦穆公一生的英明,死後要人殉葬的事,或者未必是出於他的本意,也未可知。所以賢如曾子,也便不理秦穆公身後的史實,只採用他生前「文告」的名言,做為參考。
明白了這個主要觀念以後,便可知道在周朝後期開始,初封於西陲戎、狄之間的秦國,還沒有「華夏」文化薰陶的深厚基礎,跟介於上古「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的戎、狄差不多。但自從秦穆公崛起後,他一切的所作所為,大體上,比之當時所謂中國的各國諸侯,不但並無遜色,而且幾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之處。因此曾子便有了上文的四句說明,再有下文的「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乃至「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惡人之所好,好人之所惡,菑(災)必逮夫身」的結論。如果你瞭解了秦穆公和百里奚歷史故事以後,就可恍然明白,他寫在《秦誓》以後這一段話的內義了。至於「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的由來,可能曾子也是從秦穆公歷史故事的引申而來。如史載秦穆公在百里奚以後,「戎王使由余於秦」的事,便可明白它的內義了!
三、在中國的歷史上,後世的英雄帝王們,受秦穆公作為的影響,甚全想學他做榜樣的也大行人在。但是,一個人生成的器度,到底各有不同,學習榜樣,往往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了!例如在三國的時候,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便做過一件事情,很像學秦穆公的舉動,而到底限於器局,便成為完全相反的結果。
這是秦國的內史廖向秦穆公提議的謀略,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大政策」和「大戰略」。他說,戎王還僻處在中國的西北境的邊地,過去,還沒有接觸過中原的華夏文明教育。你現在試著先派遣一班擅長文藝康樂工作的青年女戰士,能歌善舞的,送給他,先使他的意志沉醉在享受聲色的迷惑之中。並且,特別提出推薦由余,要戎王再提升他的權位,使戎王對由余產生懷疑,離間他和戎王之間的信任。而且故意挽留由余在秦國多住一段時間,不要馬上使他回國,拖延了他原有規定的任務時間。因此,戲王一定會責怪由余,懷疑他有二心。這樣,便使他們君臣之間,互相猜忌而不信任,你就順勢把由余虜歸己用了。而且戎王沉湎在聲色歌舞之中,對於國內政務,必定會荒疏懈怠,那就有機會可圖了。秦穆公聽了廖的建議,便立刻說:「好啊!」照辦。
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察)。而後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遣戎王,戎王受而說(悅)之,終年不還。
接著,他便引用《楚書》所說:「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這兩句話,是春秋時期記載在楚國國史上的名言,原文接近白話,大家一讀就明白,就不再加解說了。不過,需要知道,在曾子那個時代,楚國正是南方新興的強國。楚國的名相,如令尹子文、孫叔敖等人,也都是一代的名賢。而且人才輩出,是當時南和圖書方文化特有的現象。例如有名的道家人物,如老子、莊子,從當時來說,都算是楚人。後來影響中國文學最有力的《離騷》作者,便是楚國的名臣和忠臣的屈原。由於曾子引用了《楚書》,更可說明當時的南方楚國文化,早已與中原的華夏文化、河洛文化並駕齊驅,別成一格,也已為儒家學者所重視了。
其實,殉葬是古代社會最殘酷不過的「鬼道」迷信。不過,也可能是在王位之間,權力鬥爭,剷除異己的最好借口,稍有理性的古代人君,並不採用。如果以秦穆公的一生器度,居然在死亡之際,仍然會有這種舉動,實在有大大違反其平生的所為之疑點,就此一舉,便抹煞他一輩子的作為,這都是不值一顧的戲劇性而已。但如多去瞭解歷史的故事,也許可以為他辯護說,這種殘酷的作法,並非是秦穆公生前的本意。
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治),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督責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此類也。」
這是秦穆公質問由余的問題。他說:「中國的文化,以詩、書、禮、樂、法度(治),做為政治領導的中心思想。但還隨時會發生變亂,不能長治久安。現在你們僻處邊疆的戎夷,沒有固定的文化思想,那用什麼來做為政治領導的中心?豈不是很困難的事嗎?」
最後一句是曾子的結論:所以說,真是一個仁人君子,必然會遵循一個千古不易的大道,那就是言行忠信,必然可以得到一切好的結果。如果是自滿、自慢、自傲,而且自以為是,一點也不悔改,那就必定會失去了一切。
秦繆公得到百里奚,首先就親自解左他的刑具,向他請教治國的大事。百里奚就說:「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秦繆公就說:「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再三耐心地請教,百里奚就對他長談了三天。秦穆公高興極了,就把治國的政權交給他,號「五羖大夫」。百里奚又謙虛地說:我實在趕不上我的好朋友蹇叔,他才是一個真正賢能的人才,但可惜世人都不知道他。我以前曾經遊歷到齊國,流落他鄉,窮困到了極點,就在沛縣討飯,蹇叔因此而收留了我。我想出來替齊君「無知」作事,蹇叔阻止了我,叫我不要去,因此而使我躲過了在齊國一場政變中的災難。以後,我又到了周朝的國都,周王子穨喜歡玩牛,我就以養牛的專長技術和他接近,周王子穨也有意想用我,蹇叔又叫我不要干,所以我就離開了周地,跟著,周上子穨也在一次政變中被殺了,我總算又免了一次災難。後來又替虞君做事,蹇叔還是阻止我不要干,可是我明知虞君不會聽我的建議和計劃,但是我貪圖虞君給我的高官厚祿,待遇太好了,我就幹下去了,因此終成為亡國的俘虜。我前兩次聽他的活,使我得免於難,就是這一次我不聽他的,所以捲入了虞國的大難之中。由於我和他個人交往的事例,便可知道蹇叔是一個真正賢能的人才。秦穆公聽了,就馬上派人以重金作禮物,迎接蹇叔到了秦國,請他擔任上大夫的職務。所以蹇叔和百里奚兩人成為秦國一代的賢臣,使秦國一躍而威震西戎,他兩人最後成為秦國的大老。
這個時候晉文公剛死,葬事還未辦完,晉襄公一聽到這個消息,就赫然震怒,穿著喪服,親自領兵來反擊,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百里奚的兒子孟明領頭的三位將領,也當然全被俘虜了。不過,晉文公的夫人是秦國人,她就對晉襄公說:秦穆公現在對這三個無用的將領恨入骨髓,希望你把他們三個人交還給秦國,由他自己去處理。晉襄公也就照辦了。等到孟明等三個敗兵之將回到了秦國,秦穆公穿了便服,親自到郊外來歡迎他們,並且拉著他三人大哭說:「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換言之,秦穆公坦然承認自己在戰略上已基本犯了錯誤,並不責怪三個敗將在戰術上的過錯。
由於秦穆公的崛起,威望日隆,雄踞西北邊疆,就使當時還在過原始遊牧生活的西戎等部落大為震撼,因此戎王便派了一位重要的人物由余做代表,東來秦國觀察。史載:
「秦繆(穆)公示以宮室、積聚。」秦穆公為了接待由余,特別請他參觀秦國宮廷殿堂的雄偉建築,以及展示國家財貨儲備的富有。
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繆(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
繆(穆)公怪之,問曰(秦穆公聽了他的評語,覺得非常驚奇!便問他說):「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https://m•hetubook•com•com
於是,泰乃歸由余。由餘數諫不聽。繆(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繆(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遣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繆(穆)公曰:「善。」
夫戎夷則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
由余論文化與文明之辨
由余的上代本來就是晉國的人,因為對晉國內政有意見,就由上輩帶領,出走晉國,流亡居留在西戎。但他仍然會說晉國的語言,瞭解中原的文化。
然後,他又引用了《秦誓》的一段話,說明一個領導者,重用賢者的不易道理。這一段的歷史故事比較長一點,這是有關秦始皇先代名王秦穆公的故事。在春秋初期,這也是膾炙人口的事跡。由此可見秦國以一個後起的弱小諸侯,竟能自成霸業,威震四方,終春秋、戰國之世,諸侯國際之間,誰也不敢輕觸其鋒,並非偶然的事。所以賢如孔門的高弟曾子,也不得不重視秦穆公的政治文化的大要了。我們現在研究,勢必要把曾子所引用《秦誓》的一段話,先來瞭解:
其實這支岐山腳下的農村遊民臨時組成的三百義勇軍,秦穆公事先一點也不知情。這是在幾年以前,秦穆公丟了一匹平常最喜愛的名馬,它跑到了岐山下面,就被山下農村的遊民們抓住,當場殺了吃了。參加吃馬肉的,共有三百人。當秦穆公派出去尋找馬匹的官吏們來了,一看,國君的馬正被他們放進嘴裡去了,那還得了,一面派人報告秦穆公,一邊想調兵來抓人抵罪。誰知秦穆公聽了報告,便說:「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君子不可以為了畜生而傷害了別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我聽說吃良馬肉不喝酒,會生病的)。」就派人專程送酒去給他們吃喝,而且聲明赦他們統統無罪。所以這三百人,牢記秦穆公的不殺之恩,總想找個機會報答,現在聽說秦穆公正和晉國交戰,而且戰況不利,他們就自動組成義勇軍趕來了,每個人都爭先拚命,衝進晉軍的重圍,真是歪打正著,恰恰解救了秦穆公的危機,還使他打了一次很大的勝仗,俘虜了晉惠公夷吾。這好像正是秦穆公量大福大的報應似的。這件事,如果擺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被國際上保護動物的人知道了,一定會提出控告秦穆公和吃馬肉的三百個人,共同犯了侵犯「馬權」的殺害罪。然後扯到「馬權」和「人權」之爭,就好大作文章,大家有事可做了。
曾子從《秦誓》上發揮
瞭解了秦穆公這段歷史故事以後,對於曾子所說「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以及「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等所涵的內義,就可以迎刃而解,完全明白他是從引用《秦誓》以後,「以史證經」的章法了。
四年以後,泰穆公更加厚待孟明等三位將領,使將兵伐晉,大敗晉人,佔領了王官(山西聞喜縣)及鄗(郊區),這是為了上次在郩地打敗仗而雪恥。而且秦穆公親自由茅津(山西平陸大陽渡)渡河到了郩地,在上次打敗仗的陣地上,封檢士兵遺骨,親為發喪,哭了三天。「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嘩,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發皤皤(和年紀老大的商量)則無所過(才沒有過錯)。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謀,故作此誓。余後世以記余過。」這個誓言是記載在《史記.秦本紀》的原文,也許是秦穆公專對軍中自白的講話。至於曾子所引用的《秦誓》,可能是前方回國以後,再對國內的全面講話,這樣的「誓言」,等於是自白的懺悔文告吧!因此我覺得需要瞭解秦穆公的前後史料,才能體會曾子引用《秦誓》以後所說「唯後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這句話的意義。並非寫到這裡,又忽然插入《堯典》中「竄三苗於三危」的用意。
二、秦穆公的一生,果然是雄才大略,光明磊落。但生在那個時代,風俗習慣,仍然還沒有脫離神鬼迷信的鬼道。最遺憾的,是歷史上記載他死後殉葬的人,達到一百七十七人之多。史載:「秦之良人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云: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因此,司馬遷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