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不如一靜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再說任何一動,壞的成分四之三種,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種,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如此而已。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業的和*圖*書道理都說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於動。動就是變革,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所以學了《易經》的人不卜卦,因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於易者不卜」,用不著卜了,看現象就明明白白了。
https://m.hetubook.com.com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現在回過頭來說,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個哲學的原理,先要瞭解,這就是《繫傳》二章所說的
https://www.hetubook.com.com,現在我們繼續講《繫辭》上傳第二章:
這就是哲學問題了,這是說人類文化。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凶,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凶,但這並非絕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
hetubook.com•com
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對於古文,不要僅在文字表面上讀過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處包涵了很大的哲學思想。可見吉凶只是根據個人的觀念而來,而悔吝就是憂煩愁慮之象,虞即慮。前面說過,卜卦的結果,不外「吉凶悔吝」四個字,沒有六個字,換句話說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好,一個和-圖-書是壞,——或吉或凶,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為「悔吝」兩個字,是憂慮。在《易經》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個卦是悔吝,就是有煩惱,事情辦不通,有困難。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經》只有四個角度,吉凶悔吝。這吉凶悔吝怎麼來的,下傳有兩句話:「吉凶悔吝者,生手動者也。」